分享

实用中医学(三)

 iippss 2011-11-04

 

 

 

iippss个人图书馆欢迎你

 

 

           中医外科概要

        中医外科包括疖、疔、痈、疽、流注等一般外科病,皮肤病、痔漏、急腹症、肿瘤、正骨、五官科疾病等,范围比较广泛。

 

第一节             外科病的发病特点

人体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影响,以及脏腑功能的失调。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的侵袭。一旦营卫气血、阴阳失去平衡,又感外邪即可发病。

若情志的变化影响了脏腑正常生理机能,可以诱发疾病。例如心经火旺,则易生疮疡;肝经湿热过盛,则易生缠腰火丹(带状疮疹)、丹毒;肝郁气滞,则易生瘰疬、肿核等;脾不运化,水湿不利,则易生湿疹,以及一些渗出性的皮肤病;肺气不宣,腠理不固,则易受风邪侵袭而生荨麻疹、痒疹;肺热过盛,则易生肺风粉刺(痤疮)……等等所说,机体脏腑机能的失调,七情变化的影响,是诱发外科疾病的内因根据。

对于外科疾病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外邪也是很重要的致病因素。从外科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六淫又往往兼夹而致。尤其以火毒、热毒、湿热、风热、寒邪的侵袭为最多见。其它尚有金刃、虫、兽、跌仆损伤,水火烫伤,毒物接触,以及各种因素引起的气血瘀滞、痰饮、食滞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外科疾病。例如:

1.       火毒:火与热都是阳邪,两者仅仅是程度的差别。火与热进一步发展都可以生毒。

热毒势缓,火毒势猛。所以引起的疾病,多属体表、内脏会全身化脓性感染。

火毒壅阻于肌肤;则见局部红、肿、热、痛。热盛肉腐则可生脓,溃破后出黄白色稠脓。全身可伴有发热、恶寒、头痛,体乏不适等热病征象。如疖、痈、蜂窝组织炎等。

毒热蕴于脏腑:则见胸痛或腹痛拒按,咯吐脓血或腹部胀满。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如肺脓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等。

火毒内攻脏腑:则孢子全身性热病征候。火毒攻心,则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火毒灼肺,则气粗喘促,或咯吐脓血;火毒伤肝,则痉挛抽风;火毒伤于脾胃,则烦渴,嗳气,腹胀,纳差;火毒伤肾,则尿闭。如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

2.       湿热:湿邪热邪互结,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湿热蕴久也可以生毒。

湿热客于肌肤:则皮肤起水疱,有渗出及明显搔痒,破后糜烂、结痂。湿热蕴久而生

毒,则见皮损周围发红,有脓性渗出及灼热痒痛,破后糜烂、结脓痂。如急性湿疹或急性湿疹继发感染、脓疱疮等。若湿热凝聚,则皮肤增厚高出皮面,或成节状,剧烈搔痒。如结节性痒疹等。

     湿热阻于肝胆:则胁肋胀痛,寒热往来或低热,口苦、咽干、食欲不振,疲倦无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甚至皮肤黄疸。如急性胆囊炎等。

湿热下注:湿热下注蕴于肌肤血脉,则见皮肤肿胀发亮,或坏死溃烂久不收口。如下肢丹毒、下肢顽固性溃疡继发感染等。若见下肢肿胀,局部灼热疼痛,皮肤起疱、溃烂,坏死,走路时胀痛或间歇跛行,多见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3期)等。

其他若见有尿急,尿频,尿痛,血尿或尿混,会阴部肿痛等,也属湿热下注。如急性尿道炎、急性膀胱炎、泌尿系结石、急性睾丸炎、副睾炎等。

3.       风热、风火:风为百病之长,常与热邪、火邪结合而为病。

风热所引起的外科病证,则见局部宣肿,皮色发红,若风热化火或风火兼挟,则局部

红、肿、热、痛。如化脓性腮腺炎、面部丹毒、痈、急性颈淋巴结炎等。

     4.寒邪:寒性凝滞,经络气血受阻,可引起气血运行障碍或剧烈疼痛。寒邪蕴久也可以化热,或与湿邪相结合而为病。

     寒邪客于肌肤:可见局部暗红肿胀,若兼有湿邪,则可有水疱。如冻疮等。

     寒邪侵入经脉:可见趾(指)端冰凉、怕冷,皮肤苍白或青紫,甚则疼痛或蚀筋伤骨。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端动脉痉挛症(雷诺氏症)、骨结核等。

寒邪侵入胃肠:多因脾阳不振,或肾阳不足,感受外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发病急骤者,则见剧烈腹痛,腹胀,便结,呕吐,脉弦紧或沉紧,如急性肠梗阻。发病缓慢者,腹痛缠绵,喜暖怕冷,得热则缓,喜按,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舌苔白润,脉迟,如肠结核、肠粘连等。

5.气:以气滞、气结、气郁、气逆为主。气滞多表现为疼痛;气结多表现为痰核凝聚;气郁多表现为胸腹闷胀;气逆多表现为呃逆呕吐。

气滞凝结于胸胁、颈部:则见局部肿核、胀痛,呈结节状或囊状包块,严重时可见胁肋部剧痛,生气着急后症状加重。如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物、乳房肿物或慢性囊性乳房病等。

气滞郁结于胁肋:则见胁肋、上腹部闷胀,甚则绞痛阵作,口苦,咽干,不思饮食,或有寒热,若气郁化火也可见高烧等证。如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

气逆阻于肠胃:则见腹痛,恶心、呕吐。如急性肠梗阻等。

6.血:以血瘀为主。多因气滞血瘀,毒热壅阻,或外伤血溢而致。

热壅血瘀、经络阻滞:则见局部肿痛(或不红),伴有发热(或无热)。如急慢性炎症浸润包块。

毒热壅盛、气滞血瘀:痛有定处,持续性疼痛,有时可触及包块,拒按,常伴有发烧、口渴、便干、尿黄赤等。如阑周围脓肿、腹腔炎症包块、局部性腹膜炎等。有时毒热已减,气滞血瘀留滞,如手术后肠粘连等。

外伤瘀血、经络阻滞:多见于跌打损伤骨折之后,局部瘀血胀痛,皮肤青紫,或皮下有瘀血出血斑块。

7.痰、饮:以痰核、停饮为主。

肝郁气滞、痰核凝聚:如淋巴结核、乳房肿物等。

脾失健运、水饮内停:饮停心下则胸闷呕恶,水走肠间则漉漉有声,如急性肠梗阻等。

8.食滞:脾胃阳虚而致食滞或宿食不化,或因暴饮暴食之后,则见腹胀,呕吐,腹痛,便结。如急性肠梗阻等。

9.虫疾:虫积腹痛,时痛时止,恶心,呕吐涎沫或吐黄绿水,痛时烦躁不安,痛止则安。虫在上则呕吐频繁或吐蛔,胃脘痛重,腹胀轻;虫在下则腹胀重,可有大便秘结等。如胆道蛔虫或肠蛔虫症所引起的急性肠梗阻等。

湿热蕴久也可以生“虫”多见于皮肤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