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新诗鉴赏(32)舒洁?李轻松?孔孚?张志民?巴曼

 昵称4171236 2011-11-05

汉语新诗鉴赏之三十二

舒洁/李轻松/孔孚/张志民/巴曼

 

 

舒洁(1958- ),本名特尼贡。蒙古族。内蒙赤峰人。著有诗集《心灵的故园》、《舒洁诗歌选集》(6卷)等。

 

天使书(19

 

我的一个人的芙蓉北里

我的夜色阑珊的蔚蓝色的海滨

我的午夜  芙蓉北里  我的一个人的圣地

我的距离或孤寂  芙蓉北里

如果还有一盏灯光亮着

那是我在守护  天使

我在焚烧  那不是记忆

我的耳畔响着浩荡西风

我在联想  我的高原

第一片叶子飘落的秋季

 

我的忧伤

我的陷在极地雪原上的足迹

我的回眸  芙蓉北里  我在那里目送最终的离去

那是极地  相爱的两个人

他们相继去了天国

那个决意奔赴的男孩

在雪原危崖前没有犹豫

天使  在他最后的微笑里

我看到了凄苦  那深刻的绝望

他就那样飞了

他在最后的时刻呼唤一个女孩的名字

我看到他的翅膀闪现纯白的光

那是不是神喻

 

我的一个人的回程

我的七颗北斗下生死的故地

我的马匹  芙蓉北里  我的极地上的晨曦

那么漫长  也没有人语

只有男孩最后的呼唤

久久回旋东八时区

那么疼痛  但不凄厉

天使  在极地  在短暂的黑夜降临后

我走了  我知道  我把什么留在了那里

它活着  是一个寓言

在我寂寥的身后

光明未熄

 

我告诉芙蓉北里

我回来了  他们没有回来

他们飞了  天使  那两个生死相爱的人

他们在天国相拥

我想也会哭泣

为那相依

 

(选自:《舒洁诗歌选集-六卷》,大众文艺2010年版)

 

[赏析]

可以说舒洁先生的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内在的诗歌精神,这样的诗歌精神可以抚慰心灵、安妥灵魂。这样的诗歌神韵最能体现出美之精微的升华感受,并具有画龙点睛的意义,神韵的实质是将人的生命由哲学意义向美的意味转化,体现一个人的生命情调之美和精神自由之美,可见,诗人所体味到的草原之神韵仿佛也有着生命和性格般的活力和灵性,诗人自身之“神韵”也有了超拔脱俗的生命意识,以及于情致之中淡淡显露的人生哲思。

他的《天使书(19)》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合称为诗歌典型人物形象,而这首诗歌很好地诠释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即: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以及典型环境和典型情节的把握。类似这样的诗句:“我的一个人的回程/我的七颗北斗下生死的故地/我的马匹  芙蓉北里  我的极地上的晨曦”,很自然的让情感与思想融合在他的诗歌意象中,一瞬间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我走了  我知道  我把什么留在了那里/它活着  是一个寓言/在我寂寥的身后/光明未熄……”。

舒洁先生的诗歌有一种精神始终在渗透着,即:不羁,勇敢,正直,善良,真实,执着。以饱满的热爱与激情关注着世俗的情怀,他对现实的那种杀伤力,毫无做作与掩饰地直面内心的勇气,一个真诚与真实的人。他几近赤裸地呈现自己的内心与现实抗衡。我感觉在舒洁的诗歌面前,每一个神经都是活跃的,都是诗意的,他的诗歌距离我们很近,很近……。 (解非/文,解非推荐)

 

 

 

李轻松(1964-),女。辽宁锦县人。著有诗集《垂落之姿》、《李轻松诗歌》、《冰凉桃花》等。

 

光芒上的祷告(节选)

——献给祖母的在天之灵

 

神话

 

有谁如此惨痛地穿透我?
    让我在七月里寒冷。你上天的阴影
    飞来,如你双手相合的花朵
    落去无声啊--祖母!
    是谁让我隔夜的泪冰凉
    一个人向西,如徐徐飘散的烟缕--

 

鸟儿飞过村庄,你大慈大悲的手掌
    宽容了隔世的荒凉
    接近最低的土地,遍施恩泽
    如同我无法企及的天空
    在云端,让我卑微,深垂下头颅
    我的神啊!

 

在你最开阔的额头,感觉浮云
    苍老的笑容也掩映其上
    你的发间斜插着艾草的香气
    语气里飘浮着米粒的清甜
    许多个夜晚,你的故事像屋顶上的猫
    使我担忧、牙痛
    一种拔掉了病牙还疼的感觉

 

在七月,我感到了所有的月份
    这是天神的祭礼啊!祖母
    在我活着时破碎如风

独自在黑夜里想你,月亮已经飞散
    我还能见到谁,还有谁的赐礼,
    落在我头上,施予抚慰?
    而你在水上行走,在它深处停留。
    这便是照耀我、笼罩我的神啊!

 

一滴露水圆寂,一片草叶顶礼
    而落日在我内心敛下双翅
    让我回过头去空荡无比
    这是什么升起的声音?在骨骼之中
    我被毁坏的一生,时时在被你提升
    你留我的手镯已剥去金箔
    无法称量!我在为谁失重、失身失心
    活着时失去神灵,死时
    听不到飞禽落地的绝响。祖母!
    你在暗处注视我的时候
    已把我葬进你的骨血

 

一切随风而逝!是你,是你吗?
    让我心中的尊神在上
    让我身外的万物有灵
    是你。回到神话的内心
    你呵!神。

 

(选自:华语文学网,名家阵地)

 

[赏析]

《神话》是李轻松女士《光芒上的祷告》中的一首,塑造了一个大慈大悲的神的形象——祖母萨满大师,她虔诚地礼赞了神对于万物的馈赠与恩泽,也可以说这种精神力量贯穿了她的一生,祖母成为了她的保护神。祖母为她打开了一个原我、自我、超我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她的诗歌就是来自于这样的一种天启式的神性,打破了一个精神的结界,自由地超越时空,任由自己的一颗诗心恣肆地穿行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可谓是天地有灵,万物花开。

李轻松女士善良柔和,敏感真诚、悒郁宁静、低调内敛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她的血液中溶进了太多的死亡与情爱的因子,死亡这一虚无生命的终点被她演绎得超越了虚无的极限,而又以这个虚无的极限反过来叩问人生的情爱。如:“有谁如此惨痛地穿透我?/让我在七月里寒冷。你上天的阴影/飞来,如你双手相合的花朵/落去无声啊--祖母!”

她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与生俱来的敏锐,善于以悖论的语言书写情怀,揭示真谛,以及塑造神、鬼、灵的诗歌形象,她的文字不仅注入了自己生命的一种鲜活的灵性,同时也注入了来自于幽冥感应的神性,而这种神秘而鲜活的灵气在不知不觉中也注入到了我们的血脉深处,而这样纯净锋利,激情澎湃,掷地有声的语言,鲜活的就如同一个个金属小人迎着你而来,携着剑,喷着火……那种浓烈的生命气息,稍不留神就把读者的心也一起融化了。

诗歌界能够和神灵心有灵犀的诗人很少,而李轻松女士是一个。经年来,她都一直自由自在的飞翔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品读她的诗歌我一直有一种错位的感觉,她的诗歌不是写出来的,是从她的血液中潺潺的流淌出来的,冥冥中我似乎看到那些诗歌的血液不是红色的,而是蓝色的……,且携带着神祗的氤氲气息,这样的气息弥漫出一个,哲思诡奇,耐人寻味的王国。如她自己说的:“那是一个国度,是我们理想之中的精华,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孤独,到处都弥漫着亢奋与萎靡的风尚,你在其中爱、欢笑、行走,都是无人遮拦的。” (解非/文,解非推荐)

 

 

 

孔孚(1925-1997),本名孔令桓。山东曲阜人。著有诗集《山水清音》等多种。

 

夏日青岛印象

 

1

 

夏天的太阳,

秋天的风。

沙滩上裸全世界的肤色,

崂山开矿泉水一瓶。

 

2

 

青岛的风,

经过过滤,

玻璃似的。

人,

游在街道上,

像鱼。

 

3

 

雪杉拍击绿浪,泅泳着的楼群。

没有一条平直的路,

到处是海的声音。

 

4

 

一个绿衣服的小姑娘,

伏身摆一块蓝手帕。

 

眼睛一亮,

礁岩上的画家。

 

5

 

水滴。

脚印。

 

隆起的乳房。

阳伞。

 

嘴唇是感的。

心是甜的。

 

贴贴实实,

往沙滩上一躺。

 

伸出腿,

让太阳着色。

 

6

 

灯的漩涡,

连着银河。

 

风栖息在礁上,

大海发出鼾声。

 

夜,

一针针地缝。

 

情侣,

凝着露珠的爱情。

 

7

 

毛毯。

枕上涛声。

摇撼着的梦。

 

(选自:《山水清音》,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赏析]

全诗采用印象式的写法,看似随意点洒涂抹、漫不经心,却处处传神,得其精髓,呈现给读者的是完整的夏日青岛风光。诗共七节,前五节是白天,后二节写夜晚,突出地写了青岛的风、太阳和海。

风海洋的呼吸,凉快、潮润、澄明而无尘,像矿泉水一样。这正是避暑胜地的特色,用“夏天的太阳,秋天的风”来概括,言简意赅,妙极!第二节承风写来:风原是无色透明的,说它像“玻璃似的”,化触觉为视觉,使无形的风具体可见,洁净、清彻,这是直写。说人“像鱼”是侧写,又有两层含义:一是外观,写人行道上似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愈显风之澄澈清明;二是内验,“我”走街上,顶夏日,沐秋风,其乐融融,如濠水之鱼。读过柳宗元《小石潭记》与《庄子·秋水》的,自然更可添一番情趣。

三、四节是场景转换,如坐车从市中心驰向海滨,一眼掠尽青岛全貌。“没有一条平直的路,/到处是海的声音”,紧扣山城、岛城的特点,与后面夜间“灯的漩涡,/连着河”是暗相呼应的。风的形隐去了,影还在,在“拍击绿浪”的雪杉与发出声音的海的身上留下了痕迹。那位穿绿衣服的小姑娘,既是使画家眼睛发亮的具体写生对象,也可以看作青岛的象征意象。你看,那起伏的海水,不就是她摆动的“一块蓝手帕”?

写太阳主要把镜头对准海滨浴场,“沙滩上裸全世界的肤色”,概括而又极富视觉感。一个“裸”字,境界全出。第五节承第一节中这句全景展开特写:“水滴。/脚印。”人从海中淋漓而出,往沙滩上一躺,“隆起的乳房。/阳伞。”多么美的世界。“嘴唇是咸的。/心是甜的。”咸是由于海水,甜呢?难以言说。也许是海水、沙滩、日光等感官的享受,也许是健美的青春之间的交流,也许是一种生命的洋溢、无拘束的自由……

六、七节又换了一视角,从空间转换进入时间推移,由白天到了晚上了,故看似无序实有序。诗人凝望青岛之夜,一种对自然对生活的人性之爱油然而生。恍惚间,似乎造化的无形大手正“一针一针地”编织着人间的宁静。它在天上留下密密的针脚那一颗颗眨眼的星星;在地上缀出一粒粒露珠,凝结着情侣的爱情。青岛之夜啊,充满爱的安详与甜蜜的,又岂止是那海滨、栈桥上那一对对的情侣呢?结尾三句,诗人枕着涛声入梦,极有兴味、情味、韵味。全篇虽未直接写海,海却无处不在,闪烁在、跳跃在、喧哗在诗的字里行间。读完全诗,相当于作了夏日青岛一日游,带着疲劳的满足,渐入梦境,余味无穷。  (袁忠岳/文)

 

 

 

张志民(1926-1998)河北宛平人。著有诗集《张志民诗选》、《张志民叙事诗选》等多种。

 

倔老婆子

 

那时间——

她拿棍子赶着小伙子走,

背过脸,

骂着她家大丫头:

“哪有女娃招后生?

十七大八不知羞……”

 

昨晚上——

她拿着筷子戳着三闺女的头,

嘱咐着:

“抹抹嘴儿还不赶快走!

省得他,

在咱家门口儿干咳嗽……

 

(选自:《张志民诗选》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赏析]

这首诗选取“那时间”和“昨晚上”两个场景,通过对主人公“倔老婆子”的言行刻画,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不同婚姻观念和思想的进步。“那时间”,“她”埋怨“大丫头”的自由恋爱,怕被别人嘲笑而“拿棍子赶着小伙子走”;“昨晚上”,“她”“嘱咐”“三闺女”吃完饭赶快去跟心上人约会,“省得他,在咱家门口儿干咳嗽。”前后一怒一喜、一恨一爱,两种对待女儿婚姻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倔老婆子”的形象也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的构思上十分精巧,全诗只用一个第三人称“她”来引入、展现,通过“她”的语言和动作反衬“大丫头”、“三闺女”及其它人物的性格特点,懦懦畏畏的小伙子、怨怨惧惧的大丫头、满心欢喜的三闺女和急切等待的“他”,一时间都跃然纸上。标题“倔老婆子”更是点明主人公的性格和身份,让人对这朴实豁达的“‘倔’老婆子” 心生喜爱。

诗人以北方口语入诗,使作品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看似通俗简易,实则匠心独运。例如:一个“招”字,写出了“老婆子”的世俗狭隘,认为自由恋爱就是不守规矩;“戳”和“嘱咐”,表现出“老婆子”对“三闺女”的浓浓爱意。在文字安排上,诗行短小精悍、简洁明快,口语化使作品富有强烈的戏剧感和幽默感。此外,作者还运用标点来为场景造势,首句以一个破折号引出情节,对“大丫头”的质问和对“三闺女”的催促也通过问号和叹号得以抒发,细致入微,耐人品味。  (董剑钰/文)

 

 

 

巴曼(1960-)本名谭国文。土家族。四川石柱人。著有诗集《巴国翅膀》《西沱烟雨染红尘》等。

 

五指的花园

 

你伸开五指的瞬间

一如我忧伤时凝视的花园

蹒跚着孩子般的步履

恰似那风中摇曳的果树

 

你那满含着涟漪的眼睛

是那园中小小的睡莲池

在我等候接纳光亮的那个时辰

你如约从天空中飘来

欣赏我历尽沧桑与苦难

 

啊!你伸开的花瓣的五指

是我永恒的生命之源

 

(选自:《中国朦胧诗纯情诗多解辞典》长江文艺1993年版)

 

[赏析]

“如果把人的五指理解为五彩缤纷的"花园",那将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花园能够理解为人的"五指",那么,此首诗中所表达出来的许多意象则可以迎刃而解了。诗人在如此语境中,这个像人一样的五根手指,伸开了图形一样的斑斓的花园,在太阳就要刚刚出来的轰然地一瞬间,万物到处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大地之上的许多鲜花就会显得特别清新而又十分忧郁。风中,那棵摇曳着的灿烂的果树,一如孩子般地迈动着蹒跚的步履;还有那一汪汪沉静的睡莲池,恰似那恋人一般的迷人的眼睛,等等。

这是一种诗歌语言表达手法极为特殊的描写形式。诗中的"你",也许是神与天地的美好象征;诗中的"你",也许就是我们永恒的生命之源泉。诗人在此暗中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与现实完全不同的一种极其逆反的写作态式。所以,我们在此则必须要以逆反的心态去理解与认同它。

人生于天地之间,而人一旦离开了天与地,那么,人也就无法去实践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扩大一点地说,作者是想通过此首诗作以其一种特殊的意境表达方式,来实现人类对于天与地所需要感恩的最好的代言。当然,如果从另一方面去理解,它也可能是一首纯粹的情诗而已。”  (邹建军/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