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怒江建坝之争可以休矣

 LM0318 2011-11-05
编号:建议14046号
建议主题:怒江建坝之争可以休矣
建议类别:科教类
建议人: lzcxmz 政治面貌:群众
提交时间:2011-10-20 16:34:32
内容:达到开发、生态、致富俱佳的多赢局面

引子:怒江是否建坝的争论越演越烈,无论是挺坝派还是反坝派的理由似乎都很正确,但在黄河水路大通道的面前又不得不“心服口服”。与建坝发电的开发方式不同,有着充沛水源的怒江之水调往极度缺水的北方,同时成就西部腹地通江达海的水路大通道,在怒江地质破坏很小、且环境影响有限的前提下,开拓出整体生态移民的理想空间,达到开发、生态、致富俱佳的多赢局面。

建坝之争

不足一亩二分地的人均耕地面积,且处于横断山脉深山峡谷的怒江中游地区,绝大部分高于25度的陡坡地每亩包谷不足100公斤,别说致富,就是维持生计也十分艰难。更为严重的是,“怒江全州98%以上的耕地都是高山峡谷,坡度在25度以上的达76.6%,72万亩耕地大部分是挂在陡坡上的‘大字报’,由于耕地有限,脆弱的生态过度地承载了过量的人口,为了吃饭,老百姓只有靠陡坡垦殖、广种薄收的方式来满足基本的生存,而这种人与地异常尖锐的矛盾,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这是《地球》记者李艳琴《八年论战硝烟又起——再争怒江建坝》所描述的贫穷状况。耕地不足,只有更陡的坡地可以开垦,更陡的坡地造成更多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更加贫瘠,生活依旧贫穷,还导致怒江更大的生态灾难。所以,怒江州委的一位领导看得非常清楚,“怒江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了过量的人口,怒江生态不是保护而是恢复的问题,恢复生态要让人搬得出去,地退得下来,恢复生态要有人来投钱,水电开发是怒江生态保护刻不容缓的唯一选择,我们为什么那么执着,因为我们别无出路。”

但是,水电开发需要建高坝,而处于全世界新构造运动最为剧烈区域的高坝,会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以及有可能造成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独有的自然奇观、世界上蕴藏最为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世界上生物种群最为丰富的“世界生物基因库”、世界上最为罕见的数百个冰蚀湖泊、世界上最为壮观且稀有的低纬度低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迁北移的重要通道和最大避难所、野生花卉物种最大汇集区域的“天然高山花园”等一系列价值连城的“世界之最”的永久性破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道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孙文鹏等“反坝派”一马当先,掷地有声,一口气提出五大关键问题:第一,未来50年内,是否可以排除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第二,目前世界范围有没有建在活动深大断裂带上的拦河大坝?第三,未来几十年内,怒江是否可以排除发生特大地质灾害的可能?第四,对可能的高风险是否准备好了应对措施?第五,能否躲避四周脆弱地质剧烈变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挺坝派”毫不示弱,针对五大问题一一加以驳斥。“当代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调节必须有水库,既然高坝大库非建不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高坝大库同时也发出电力呢?这就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必须要开发利用水电的根本道理。”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高调回应,非常坚定。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事实上,早在8年前怒江总体规划出台时,争论战火就开始燃起,只是争论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移民上。反坝派认为,“即使从经济角度来看,开发水电也不是怒江州脱贫的唯一选择。保留好生态环境,开发旅游产业未尝不可。”挺坝派针锋相对,“怒江早已不是什么原生态河流。不仅怒江支流建有许多水电站,怒江上游干流西藏自治区内,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建有‘比如水电站’,而在其下游缅甸境内(称萨尔温江)也有大山电站。开发水电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较少,在一些方面还能促进生态保护。对怒江来说,解决几十万人脱贫问题,水电开发是最佳选择。”福贡县一位领导讲得更为透彻:“福贡的贫困是生态恶化的根源,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了福贡的贫困。老百姓的脱贫问题得不到解决,只能使贫困更贫困,生态更加受到破坏。有些人反对怒江水电开发,要怒江的老百姓保持原始、贫困的状态,这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老百姓要生存,要吃饭,在怒江这样的地方只能不断开垦耕地,破坏生态,不让生态恶化只有一条出路——水电开发实现库区移民,这是怒江老百姓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

开发方式

在双方激辩如此焦灼之际,如果不只是盯着水电,放眼全国,还有其他更好的开发方式,既能够进行大规模开发,又能够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还可最大限度地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向北瞭望,西南地区的上方是西北干旱地区,干渴难耐的大片荒漠需要大量水源的“解渴”,西北地区如果得到大量水源的支持,占全国国土面积1/4的荒漠区域得到大量水源的滋润后逐渐变为绿洲,轻松可获大量耕地,不但可以全盘接收调水地区的开发性移民,彻底改变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还可大幅提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至于跨流域大规模调水,如若采用电力输水,可以避开横断山脉深埋长距离隧洞的施工技术难题,如果将蓄调水库置于受水河流黄河的上游,调水河流无需建高坝用于自流方式的高水位及蓄水大库,可将调水河流的坝高降至50米之内,50米低坝对环境的影响很小,对生态的破坏有限。虽然电力输水使得工程施工难度降低,但工程运行成本很高,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投资回收期一般都很长,加之昂贵的运行成本,很难承受这种调水方式。如果再向东瞭望,对于西北远离沿海数千公里的区位劣势,如果利用黄河水道,将出海口拉近到兰州,以至可以通行数万吨级的海轮。按照这种开发方式,西部恶劣的自然条件一举得以改观,长期以往西北地区远离沿海和极度干旱的荒漠境况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其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迅速提升到中部地区的水平,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赫然发生转变,甚至足以改变国家当前及未来整个发展状况。这种开发方式需要两大工程的开发,一是黄河长达数千公里的巨大航道工程,二是上千亿立方水量的大西线调水工程,这就是我们提出的黄河水路大通道。

大西线调水工程是黄河航道工程的先决基础工程,没有大西线调水工程就谈不上黄河航道工程,因为黄河每年只有500多亿立方米的水量,生活生产用水不足,干旱季节发生断流的可能性很大,不足以支持航运所需的水量。而黄河航道工程又是大西线调水工程的效能工程,有了航道工程就可大大提高用水效率,否则难以消化大西线调水工程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以及相当长的投资回收期。

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财务收入往往不足以弥补财务支出,尤其是对于大西线调水工程更是如此。作为一个独立项目,要达到全面的经济效能还需要经历长期的时间考验,无论是国土整治、沙漠治理、新农村建设,还是西部落后地区的改变,都不是短时间所能够完成的。这就有一个项目资金的回收问题,回收期越长投资风险越大。但如果有黄河航道工程的强大支撑,两个工程的结合效能数倍于单一工程,甚至数十倍于单一工程,工程资金回收期也将大为缩短,短时间就可显现预期回报,而且回报之大,任何人都难以想象。

海运是世界上最为低廉的运输方式,内陆地区在交通条件方面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岛屿国家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以及我国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等地区的快速崛起,都源于沿海海运方式的交通优势。黄河水路大通道不同于普通内陆运河,长达6600公里的航道两侧岸线,五万吨级海轮可任意停靠装载。世界三大内陆航道之一的长江航道,五千吨级船舶通行至长江上游重庆,还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可成行,另外两大内陆航道莱茵河和密西西比河在同样长的线路上,仅能通行两千吨级以下的船舶。因此,大通道由于独具海运方式而拥有更为畅通无阻的通江达海优势。

大西线调水工程打基础,航道工程生效益。两项工程捆绑成了一个工程,二者缺了谁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大通道的开通,既可满足拥有大片荒漠区域的北方对大量水源的迫切需求,又可成就黄河流域横跨祖国大陆、深入西部腹地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调水之争

大西线调水工程的争论较之怒江建坝,程度更为激烈,时间更为长久。

“反调派”认为:解決沙漠化問題的根本途径不在于调水,而在于利用好现有水源。与其说北方严重缺水,不如说北方用水过于浪费。如宁夏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1213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数的2.3倍以上;甘肃、青海、新疆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也均在620~830立方米之间。中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可节约用水400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调水之和。中国的旱灾主要发生在北方,华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400毫米以上,而以色列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不是调水,而是建设节约型社会。

“挺调派”回应: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人均水资源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1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13个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人口占44.3%,耕地面积占59.6%,水资源只有全国总水量的14.5%,人均水资源74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显而易见,中国水资源短缺,北方地区更为短缺。同样的耕地面积,北方灌溉所需水量应大于南方,因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耕地与湿润地区的所需水量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考虑到这个因素,北方用水的浪费量没有那么大。在节水上以色列的确做的很好,但这是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之上完成的,要让较为落后的西北地区也要达到以色列先进的农业科技水平,恐怕是勉为其难。中国正常年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黄河、淮河和海河等流域径流利用率分别达到67%、59%和近90%,远远超过40%的国际公认标准,西北地区的塔里木河、乌鲁木齐河、玛纳斯河、石羊河和黑河等流域的利用率超标更为严重。有关专家算过一笔账,就是把所有合理可行的节水措施都用到极致,到2010年黄淮海地区仍有200多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解决问题还是要靠调水,这仅是目前中国生产和生活用水状况,如果考虑到生态用水和今后持续发展用水,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至少短缺1000亿立方米以上。200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第257次香山学术讨论会上,40多位国内研究干旱和蓄调水方面的专家达成的共识是:未来,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令人十分忧虑。从全局看调往北方的总水量应在目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448亿立方米的基础上,至少再扩大两倍的调水量,才有可能保障我国北方地区的持续、全面、健康的发展。有位研究重大灾害的院士忧虑地告诉记者:“干旱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长远最关键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正在像慢性病一样,像癌症一样,在我们的土地,在我们民族的肌体上蔓延。如果不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必将危及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关专家普遍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仅靠节水等方法,根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这时就要依天之力,夺天之功,仅仅靠小科技是不行的,要合理科学地调动中国的水资源,以此化解西北的生态危机。

《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大西线调水存在两大误区:误区一,以为必须以南水北调的“大西线”来增补西北水资源,实际上“大西线”只调水到黄河,以大柳树为调节水库,没有调水到内陆河的具体设想。对内陆河,只能靠当地的水资源,包括当地的调水工程。对黄土高原来说,不是没水,而是没能力用水(指不少土地在高坡上,用水靠抽水机从河边抽水,这样抽水费就会比较高,当地不少农民用不起这样的水),“对黄河源区,是加强保护问题,千万不要再瞎指挥破坏了”。误区二,以为建设山川秀美的西北是要变塞北为江南。实际上,西北是干旱、半干旱区,江南是湿润区,各有其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不可违反自然规律”。

“挺调派”回应:能把流出国境的大量水源调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功绩,至于如何使用,相信当地饥渴难耐的人们会使用好如此宝贵的水源。事实上,伴随着大量水源的到来,交通环境的改善,有实力的现代农业公司也将蜂拥而至,他们将购买大批土地,规划农产品商业路线,计划投放产出比,招兵买马,从事大规模机械化现代农业生产,打造产出、加工、销售及其服务等一整套绿色农业品的输出基地。大通道不仅只是一条庞大的运输通道,而且还是一条巨大的生态保护带。生态治理工程与黄河航道工程一起规划,并行施工,达到航道工程与生态治理工程的和谐一致,目标是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远大于负面影响,成为继亚马孙河和刚果河之后的由“21世纪水资源世界委员会”列出的第三支健康河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南方长江一带的湿润气候扩展到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半湿润气候向北推移,从而阻止西北干旱气候的南侵,为中部地区增添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原本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植被繁茂,温暖多雨,如今的河套平原之所以能够成为“塞上江南”主要受惠于黄河的滋润,只要有充足的水源,黄河流域再现当年大片原始森林、植被繁茂、温暖多雨的伊甸园,并非没有可能,何来“违反自然规律”之说?“经过我们这一辈子、两辈子的努力,应该把黄土高原的覆盖面貌恢复到远古时代。”老一代水利专家的愿望是应该比远古时代还好。中国社科院水资源调配与国土整治课题组早已给出结论:“‘小西线’调水170亿立方米左右,难以满足西北六省区和西北干旱区的缺水需要。“大西线”调水,是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前提性条件。没有“大西线”调水,西北半干旱、干旱和极度干旱地区有地没水的状况不可能改变,西南有水有电没人的状况也不可能改变。大西线调水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具体构想的可行性,而是从中国缺水的全局出发,统一对大西线调水必要性的认识。不抓紧时间下决心,通过必要性的工作,把大西线调水由构想转变成可以实施的规划和工程,由西北和西南组成的西部大开发,迟早会中途而退,难以为继。”

“反调派”认为:大西线工程涉及的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三条国际河流,对国际河流的利用,存在着与其他国家有关的环境影响问题。国际河流的利用有公认的两条原则:主权原则,即一个国家可以开发流经其领土的全部水利资源;国际合作原则,即一国的水利资源开发不应损害其他国家。雅鲁藏布江下游国家印度政府担心如果这一工程最终真的得以实施,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大部分水源将被切断。尤其是印度媒体频频发出警告:如果中国拦截雅鲁藏布江,印度将不惜一战。

“挺调派”回应:按照国际公认原则,大通道大西线调水怒江和澜沧江为年平均径流量的40%,雅鲁藏布江仅为年平均径流量的30%,均不到一半,没有违反国际合作原则。由于这几条河流汛期出境水量太大,下游流域国家经常发生水灾,何况,调水是在水量较多时进行,枯水期不调水,减少的水量有利于下游国家汛期时的防洪,而枯水期时的用水量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至于印度媒体的战争叫嚣,只能说明中国确实迫切需要进行大西线调水工程,只是动工开建时间的迟早而已。对于印度媒体的警告,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印度媒体并不代表印度政府,而印度政府也不会公然违反国际合作原则而轻易发动战争。实际上,河流季节流量的不均衡性,导致发电与调水对下游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流量均衡,无论发电还是调水,下游流量均保持恒定,不会发生变化,只是调水后的流量小于发电后的流量;如果流量不均,汛期电站大坝蓄拦到一定的水量时就要开闸放水,下游出现涝灾也无法避免,旱季电站大坝需要蓄拦一定的水量发电,与下游干旱需水产生矛盾,而调水却不会产生任何矛盾,水量大时多调水,减小下游流量,恰好避免发生涝灾,水量少时不调水,下游是否发生旱灾与调水无关。这种不均衡性越大,发电与调水对下游产生的不同效果也越大。对于涝灾频次较多的下游国家,调水非但不会造成损失,还会带来缓解洪涝威胁的好处。

可以休矣

再进一步,调水河流的低坝也可不建。调水量的多少取决于引水断面的进口流量,根据进入流量的大小,通过数字控制,调节抽水电机的输出功率(或转速),精密控制调水量,多于预设流量的水量调走,可以做到该断面出口流量的“恒定”:大于预设流量的水量多时多调水,大于预设流量的水量少时少调水,等于或小于预设流量的水量时不调水。无坝河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降至最低,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对于黄河航道上三座高达400多米的大型船闸,也有办法加以应对。除了加高大坝外,还可采用对大坝下游侧向底部延伸的方法,来增加大坝两侧水面的高度差。高达400多米的超高大坝,大部分是地面下延伸出来的“高度差”,高坝风险大幅减小,施工技术难度大幅降低,冒出地面的大坝及大堤可以控制在一定的高度范围之内。虽然向下延伸“高度差”需要付出土方量剧增的代价。

受输水线路限制,调水河流大多位于河流上游或者源头,需要从各自的出水口及其下游提水,采用分级提水方式,在保证较好水环境的前提下,避免长距离管道铺设、提水能量消耗过大,因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限。

黄河水路大通道的横空出世,为我们打开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凭空增添了一条东南沿海,为我国国土可利用面积扩展一倍,既能够进行大规模开发,又能够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还可最大限度地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坝之争可以休也,调水之争可以休也,一切都可为大通道鸣锣开道。但如此之大的规模,如此之广的范围,如此之巨的投入,其可行性到底如何?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但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诱惑,背负如此巨大的发展压力,我们必须尽早着手准备,随时开启产生持续井喷式发展的硕大阀门。不仅开启庞大的内需市场,还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还可大幅缓解或彻底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

该项工程一经确定,民间资本拉动作用开始发力;该项工程一经启动,投资拉动作用随即显现;该项工程一经开工,就业拉动作用立即见效;该项工程一经开通,旅游拉动作用直线上升,农村市场拉动作用逐渐走高,当地经济拉动作用持续走高,城镇化拉动作用迅速攀升,社保体系拉动作用稳步走高,并为黄河流域的蓄势腾飞和西部大开发的奋起跨越建立起高起点、高技术、高水平的超越平台。大通道对内需的拉动作用,不仅只是工程项目投资的立竿见影,还有直接转化为消费的持久力。

在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的被动转移来给予强大的倒逼推动力。我们将力促这一产业转移放在国内进行,因为我国既需要这种转移,也具备这样的转移条件,而且也不必担心产业被动转移造成的GDP一时的下滑后果。要想在国内完成这样的产业转移,承接地黄河流域,乃至下一个承接地西北地区所需的大量水源和立体交通网络,大通道予以满足。大规模的国内产业被动转移,倒逼产业技术进步,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转化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源泉。

大通道工程涉面广泛,触及深远,几乎涉足所有的重大发展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能够得以彻底解决或者得以大幅缓解。因此,该项工程还可称作消灾工程、环境工程、水资源工程、国土工程、旅游工程、农业工程、三农工程、就业工程、内需工程、产业升级工程、黄河经济带工程、西部工程、贫富差距工程、能源工程、低碳工程和安全工程等。

大通道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完美效果,完全出自哲学上最为基本的发展变化规律: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会发生质的变化。天大的“馅饼”竟然会掉到我们国家的头上,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甚为骄傲,甚为自豪,甚为欣慰,除了翘首企盼之外,我们还要期待为其狂欢的那一天的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