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汤灭夏

 johntong 2011-11-07

商汤灭夏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仁德为本令天下,

敬重人才纳贤良。

躬身祈雨顺民心,

教民解网谢沧桑。

智勇为先善谋略,

鸣条之战立誓言。

汤武革命亡夏桀,

改朝换带兴国殇。

 

姓子,原名履,又称武汤、成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甲骨卜辞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汤是契的十四代孙。生卒年不详,商部落首领,灭夏而建商。在位13年,病死。葬处据传有六处,说法最多的是在毫(今河南省-商丘县北面)。

汤,据说是帝喾后代契的子孙,为商部落首领。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

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眼见夏桀暴虐,失去民心,汤决心灭夏。桀担心汤势力壮大而威胁自己,便将汤召入夏都,囚禁在夏台。商族又送桀以重金,并贿赂桀的亲信,使汤获释归商。

汤的妻子有个陪嫁奴隶,名叫伊尹,汤差使他在厨房干活。伊尹很有才能,为了让汤发现自己,故意有时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却或咸或淡。有一次,汤就此事责问他,他就乘机向汤谈论了自己对治理国政的见解。汤大为惊奇,知道他是一个贤才,就免除他奴隶的身份,任为右相。自此,在伊尹的谋划下,汤积极准备灭夏。

汤以仁厚收揽人心,争取人民的支持,有一次,他外出游玩,看见一人在树上挂起一张网,然后喃喃自语说:“不论天上来的,还是地面来的,凡是从四面八方来的鸟,都飞进网里来。”汤对他说:“你太过分了吧,怎么可以这样网尽杀绝呢!你撤掉三面,留下一面的网就可以了。”农民依言照办。汤祝告道:“鸟儿啊,你们愿意往左的就往左,往右的就往右,只有不听我话的鸟儿,才飞进网里来。”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事传开后,人民都称赞他对待百姓宽厚仁慈,纷纷拥护,汤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汤历数夏桀的暴虐无道,号召夏的附属小国背弃桀,归附商。对不听他劝告者,就先后出兵攻灭。如葛(今河南省-睢县北)、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顾(今山东省鄄城东北)等夏朝属国,以剪除桀的羽翼。商汤越战越强,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汤还迁都于毫,以此为前进的据点,准备最后攻灭夏朝。

汤还采纳伊尹的建议,停止朝贡夏朝以试夏桀的实力。桀命令九夷族发兵征讨商,这说明桀还能调动九夷族的兵力,汤和伊尹就马上请罪,恢复向夏桀的进贡。

一年后,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残暴统治,纷纷叛离,使桀的力量大为减弱,汤和伊尹见时机成熟,就由汤召集部众,出兵伐夏,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举攻灭了夏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定都毫。

汤建立商朝后,减轻征赋,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使商的势力扩展至黄河上游,成为又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朝。

汤为部落首领17年,建商后称王13年,病死。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 成汤

商的开国君主。契之后,名履。初居亳,为夏方伯,专主征伐;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放桀于南巢,遂有天下,国号商,在位三十年(公元前1783~前1754)崩。

商汤开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使中华帝国以后的历史变得多采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汤与伊尹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音xiè)在尧舜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音jié)在位。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压迫人民,对奴隶镇压更重。夏桀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大臣关龙逄(音páng)劝说夏桀,认为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逄杀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那时候,部落的贵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部落叫葛,那儿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牲口作祭品。”

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

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这样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汤抓住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灭了。接着,又连续攻取了附近几个部落。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了,但是并没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汤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时伊尹(音yǐn)。传说伊尹开始到商汤家的时候,做个厨司,服侍商汤。后来,商汤渐渐发现伊尹跟一般奴隶不一样,商汤和他交谈以后,才知道他是有心装扮作陪嫁奴隶来找汤的。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汤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

商汤和伊尹商量讨伐夏桀的事。伊尹说:“现在夏桀还有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一下,看他怎么样。”

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

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汤和伊尹才决定大举进攻。

自从夏启以来,同姓相传已经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汤和伊尹商量了一番,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

汤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他接着又宣布了赏罚的纪律。

商汤借上帝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因此,作战非常勇敢。夏、商两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打了一仗,夏桀的军队被打败了。

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因为古代统治阶级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现在所说的革命完全是两回事。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相关记载

夏朝自孔甲继位为夏王以后,“好方鬼神,事淫乱”(《史记&8226;夏本纪》),不理朝政,迷信鬼神,专事打猎玩乐,使得人民怨恨,诸侯反叛。由于国力衰弱,也无法控制各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在夏朝的诸侯国中,商自上甲灭有易以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农业和亩牧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为了向外发展势力,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物,在上甲微到主癸的六个商侯时,曾两次迁徒,一次是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次是由殷又迁回商丘。到了主癸时,商已是一个具有国王权力的大国诸侯了。主癸死后,由他的儿子汤继位为商侯。

汤又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甲骨文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天乙、大乙、高祖乙是商族的后人祭祀汤时所称的庙号。在古书中还被尊称作武王。

商汤继主癸作诸侯时,正是夏桀暴虐无道、残害人民、侵夺诸侯、天怒人怨的时候。汤就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开始作灭夏的准备。

商族从始祖契开始,到汤的时候已经将居住地方迁了八次。汤为了准备灭夏,首先将居住地方从商丘迁到商族祖先帝喾曾居住过的毫(毫在现在什么地方,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南毫,在今河南商丘北面,另一种认为是北毫,在今山东曹县)。就在这里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本来商曾被夏王朝授与“得专征伐”的大权(《史记&8226;殷本纪》、《集解》),他要征伐谁可以不经夏王的批准而有权出兵。但是汤准备征伐的并不是一般的侯,而是统治全国的夏王朝。他为了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排除灭夏的障碍,争取更多的诸侯反夏,首先就从商的邻国葛开始。

葛(今河南宁陵北)是毫西面的一个诸侯国,在夏王朝所属的诸侯国中并不算大。葛伯是一个忠实于夏桀的奴隶主,是夏桀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的一个耳目。汤恐葛伯妨碍他灭夏,将他的活动报告结夏桀,就想争取葛伯不再为夏桀效力,助商灭夏。但是葛伯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就连在古代社会中视国家大事的祭祀天地神鬼都不愿执行了。汤得知葛伯已有很长时间没有举行过祭祀,就派了使者前去询问原因。葛伯很狡猾,深知商的畜牧发达,有大量的牛羊,就说:“我们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都要用许多牛羊,我们现在没有牛羊,拿什么祭祀呢?”商使回报给汤。

商族是最讲迷信的,几乎每天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祭祀,而每次祭祀都要用牛羊来作牺牲。古代的牺牲是指用家畜来作祭祀的贡品。用纯色的家畜,如牛、羊、犬、猪等叫做牺。用整体家畜叫做牲。纯色整体的家畜作祭祀时的贡品叫做牺牲。从目前的资料中还得知商代祭祀除用家畜之外,还杀活人来作牺牲,就是后来称做的“人牲”。

汤听使者回报说葛伯之所以不举行祭祀是没有牺牲。就派人挑选了一群肥大的牛羊给葛伯送去。葛伯见商汤相信他的谎言,居然得到了不少牛羊,就将牛羊全部杀来吃了,仍然不祭祀。汤得知葛伯又没有祭祀,再次派使者至葛询问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又说:“我们的田中种不出粮食来,没有酒饭来作贡品,当然就举行不了祭祀。”汤得知葛伯是不关心人民生产,只知享乐的人,就派毫地的人前往葛地去帮助种庄稼。

葛国人民在葛伯这个昏君的统治下,生活非常痛苦,衣食都不能自足,当然更不能为毫人提供饭食。汤派商边境的人往葛地送去酒饭,给帮助耕种的毫人吃,送酒饭的人都是些老弱和孩子。葛伯就每次派人在葛地等侯送酒板的人来后,将酒饭抢走,还威胁说不给就要被杀死。有一次,一个孩子去送酒肉,因反抗抢劫,竟被葛伯的人杀死。汤见葛伯是死心踏地的与商为敌,不能再用帮助的办法来争取。就率兵到葛去把葛伯杀了。因为葛伯不仁,葛国人民早就怨恨,见汤杀了葛伯,就表示愿意归顺商。汤将葛的土地、人民、购物全部占有,组织葛的人民从事农耕,发展生产。

汤灭葛的行动,在诸侯中不但没有人反对,还指责葛伯的不仁,被杀是咎由自取。有的诸侯、方国的人民怨恨夏桀的暴虐,还盼望商汤前去征伐,愿意从夏王朝统治下解脱出来归顺商汤。还有一些诸侯、方国就自愿归顺汤,汤对归顺的诸侯、方国都分别授以玉珠作冕冠的玉串和玉圭。显然是居于一个诸侯盟主的地位,行使国王的权力。这样,商汤从伐葛国开始,逐步翦除夏的羽翼,削弱夏桀的势力,所以有“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之说(《孟子&8226;滕文公下》)。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汤灭夏

在商汤灭夏桀和建立商王朝的过程中,他的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两个身世和经历完全不相同的人。

仲虺是个奴隶主,从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作官。伊尹是个奴隶,从他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流浪生活,长大后当了厨子。他们都很有才干,看见夏桀的暴虐,残害人民,不关心生产,只知淫乐,引起了人民的咒骂,诸侯的叛离,深知夏王朝的灭亡已为时不远。他们想解救人民的痛苦,只有扶持一个有力的诸侯,推翻夏桀的统治才能办得到。他们看见商的势力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是最强大的一个,认为商汤是一个理想的诸侯,于是先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到了商汤身边。

汤也是个识才之君,果然任用了二人为左右相,委以灭夏的重任。仲虺和伊尹也就全力协助汤灭了夏桀,又协助汤建立起了商王朝。

相传仲虺的祖先叫奚仲,是夏禹时候的车正,就是管理制造车子的长官。奚仲原来是族居在薛(今山东膝县南)地的一个氏族酋长,善于制造车子。当了夏禹时的车正以后,就迁居邳(今江苏邳县西南)。自奚仲以后,子孙都在夏王朝作官,为夏监制车子。到了仲虺时又迁回薛去居住,是夏王朝东方地区的一个诸侯。他看见夏桀暴虐,人民怨恨,诸侯叛离,就从薛带了族人来到了商。汤也早就听说仲虺是个有才干的人,正想前去相请,可是又顾虑,仲虺的祖辈们都是夏王朝的臣于,恐仲虺不愿归商助他灭夏。汉有料到夏桀自诛灭了有缗氏以后,引起了各地一些诸侯的恐惧,不仅与夏异性诸侯,就是与夏后氏同姓的诸侯也先后叛离夏桀,仲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了商。汤见到了仲虺以后非常高兴,向仲旭请教了治国之道。仲虺根据当时天下的形势,分析了夏桀如此下去,必然会自取灭亡,人心所向是商。他鼓动商汤蓄集力量,先伐与商为敌的诸侯,破除夏桀的势力,然后灭夏建商。汤见仲虺是有用的人才,就任命为左相,参予国政。

伊尹,在甲骨文中又称伊,金文中称为“伊小臣”,小臣是指伊尹的身份和地位,不是名字。伊尹原名伊挚,尹是官名。有的古书中还说伊尹名阿衡(又称保衡),是不对的。阿衡是官名,商代称当权的大官为阿衡。伊尹作了商汤的右相,执掌商的大权,故称为阿衡。伊尹辅佐商汤灭夏,建立起了商朝,后来又扶立外丙和仲壬,教诲太甲改过,不仅是一代的开国元勋,还是三代功臣。所以得到了后代商王隆重的祭祀。在甲骨文中,伊尹是列为“旧老臣”的第一位,卜辞中有“侑伊尹五示“的记载,就是侑祭以伊尹为首的五位老臣。还有“十立伊又九”的记载,就是祭祀伊尹和其他九个老臣。卜辞中除了合祭旧老臣是以伊尹为首外,伊尹还单独享祀。或与先王大乙(汤)同祭。

相传伊尹是出生在伊水边(有说在今河南伊川),长大后流落到有莘氏(一说在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北)。有莘氏姓姒,是夏禹后裔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伊尹到了有莘氏以后,在郊外耕种田地以自食。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虽然身处在田亩中,还是时时关心着形势的变化。他想找到一个有作为的诸侯,消灭夏桀。他听说有莘国君是一个比较好的诸侯,对平民和奴隶不象夏桀那样暴虐,就想去劝说。但他觉得不能贸然去接近有莘国君,于是就说他会烹饪,愿为有莘国君效力。按照当时的制度,只有作了有莘氏的奴隶,才能为有莘国君所用。伊尹自愿沦为奴隶,来到了有莘国君身边当了一名厨子。不久有莘国君发现他很有才干,就升他为管理膳食的小头目。他本想劝说有莘国君起来灭夏,但是一来有莘是个小国,二来有莘氏是和夏桀同姓,都是夏禹之后,因而又不便劝说。

伊尹在有莘国作管理膳食的小头目过程中,商与有莘氏经常往来。伊尹见汤是一个有德行、有作为的人,就想去投奔商。可是作了奴隶以后,自己就没有行动的自由,即使是偷跑出去也会被抓回来,轻则处罚,重则处死。正在这时,商汤要娶有莘氏的始娘为媳。伊尹看见机会来到,就向有莘国君请求,愿作陪嫁跟随至商。有莘国君就派伊尹为“媵臣”跟随有莘女嫁到商。所以古书中称伊尹为“有莘氏媵臣”(《史记&8226;殷本纪》)。在夏商时期的臣,有各种不同的身份。古书中称伊尹为“小臣”(《楚词&8226;天问》、《墨子&8226;尚贤篇》、《吕氏春秋&8226;尊师篇》),金文中称伊尹为“伊小臣”,甲骨文中“小臣”的身份是奴隶,但又区别于一般的奴隶,是管理奴隶的小头目。“媵臣”就是陪嫁奴隶,这与商代以后的诸侯嫁女,派大夫陪送所称的“媵臣”不同。

伊尹跟随有莘氏女来到商汤身边以后,仍然给汤作厨子,他就利用每天侍俸汤进食的机会,分析天下的形势,数说夏桀的暴政,劝汤蓄积力量灭夏桀,汤发现伊尹的想法正合自己的主张,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就破格免去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为右相。左相仲虺也见伊尹是一个贤才,两人的政治主张也相同,也就一心和伊尹合作共同辅佐汤蓄集力量,准备灭夏。

商汤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蓄。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在仲虺和伊尹的鼓动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汤经常率领仲虺和伊尹出外巡视四周的农耕、畜牧。有一次汤走到郊外山林中,看见在一个树木茂盛的林子里,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是东南西北四面都张挂。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拜了几拜,然后跪在地上祷告说,“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我的网中来。”汤听见了以后,非常感慨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网尽矣!要是如此的张网,就会完全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就叫从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汤也跪下去对网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说完起来对那个农夫和从人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的,还是少数,我们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听天命的。仲虺和伊尹听了以后,都称颂说:真是一个有德之君。那个农夫也深受感动,就照汤的作法,收去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这就是流传到后世的“网开三面”的成语故事。

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在诸侯中很快就传扬开了。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史记&8226;殷本纪》)。诸侯们听说以后,都齐声称颂说:“汤是极其仁德的人,对禽兽都是仁慈的。大家都认为汤是有德之君,可以信赖,归商的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个。商汤的势力也愈来愈大。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征伐韦、顾、昆吾

夏桀灭有缗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为了观察夏王朝的情况,伊尹向汤出谋,由他亲自去夏王都住一段时间,观夏的动静。汤就准备了方物(土特产)、贡品,派伊尹为使臣去夏王都朝贡。

伊尹带着随从、驾着马车、驮着方物、贡品来到夏王都。但是夏桀不在王都理朝,而是在河南的离宫—倾官寻欢作乐。伊尹只得又往倾宫来朝见夏桀。夏桀见了伊尹后,只问了问商侯为什么要灭掉葛国,伊尹回答说:“葛伯不举行祭祀,商侯送给他牛羊他也不祭祀,又派毫人帮助他耕种,他不但不感激,反而杀害送饭的人。商侯见他是大王的诸侯,如此不仁,有损大王之威,才将他诛杀。”夏桀只得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伊尹又奏道:“商侯派臣下前来贡职,不知大王有何差遣。”夏桀不在意地说:“你先回王都住下吧!有事时再传你。”就这样伊尹在夏王都一住三年,而夏桀整天只知饮酒作乐,把朝政弃之不理。

伊尹将夏桀及王朝的情况观察清楚之后,就回到了商,向汤献计说:“夏自禹建国以来,已经历四百多年,夏王是天下尊祟的共主—天子。虽桀暴虐无道,民有怨恨,但在诸侯中仍有威信,故不能很快伐桀,只有等待时机再行动。”于是伊尹和仲虺商议后,向汤献了一策,就是不能急于出兵伐桀,还要蓄积更大的力量,继续削弱拥护夏王朝的势力,等待时机。汤接受了伊尹的主张,作了积极的准备。

在夏王朝的诸侯、方国中,自夏桀灭有缗氏以后,虽然叛离者不少,但拥护夏王朝的也还不少,忠实于夏桀的也不是没有。在东部地区就有三个属国是忠于夏桀的:一个是彭姓的韦(今河南滑县东),一个是己姓的顾(今山东鄄城东北),一个也是己姓的昆吾(今河南濮阳境内,一说在河南新郑境内)。这三个夏属国的势力都不小,他们所处的地区又与商较近。汤灭葛以后,又征服了一些不归顺商的诸侯、方国,所谓“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但这三个方国执意以商为敌,他们监视着商汤的活动,还经常向夏桀报告。

汤和伊尹、仲虺决心除掉这三个夏桀的羽翼。就在准备进征韦时,夏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扩大商的势力,于是派使臣至商召汤入朝。在一个统一的王朝中,天子召见诸侯是经常的事,汤也没有拒绝就带领随从来到夏王都。夏桀得知汤已来到,就下令将汤囚禁在夏台(也就是钧台,在今河南禹县,这里是夏王朝设立的监狱。古书中说:“三王始有狱,夏曰夏台,段曰牖里,周曰囹圄。”(《白虎通义》卷九)。

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将汤囚禁起来以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汤。夏桀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看见商送来的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非常高兴,也就下令将汤释放回商。夏桀囚汤之事在诸侯、方国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诸侯由是叛桀附汤,同日贡职者五百国”(《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帝王世纪》)。这个记载虽有些夸张,说同一天就有五百个诸侯到汤那里去任职,但是在当时“小邦林立”的情况下,原来都是臣服于夏,是夏王朝的属国。现在因惧夏桀的暴虐,纷纷投奔商,愿助汤灭夏,或干脆就到商都供职,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夏桀囚汤不但没有达到惩罚的目的,反倒加速了其统治基础的瓦解,更加削弱了自己的势力。

汤回商以后,见叛夏归商的人愈来愈多,就和伊尹、仲虺商议征伐韦和顾国的事。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后,汤和伊尹就率领了助商各方的联合军队,先对韦进攻。汤率大兵压境,韦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就被商军灭亡。韦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入民尽归商所有。

地处韦、顾二国北邻的昆吾国,相传是祝融的后代封在昆吾所建的一个方国。它在夏王朝的属国中算是一个较大的方国,国君被称为“夏伯”,可见昆吾虽不是与夏后氏同姓,但关系是很密切的,夏伯见韦、顾二国被汤所灭,立即整顿昆吾之军准备与商相战。同时派使昼夜兼程赴夏王都,向夏桀报告商汤灭韦、顾二国的情况。夏桀非常恼怒,于是下令起“九夷之师”,准备征商。汤本想率军去灭昆吾,然后征东夷,进而灭夏桀。伊尹阻止了汤,并说:“东夷之民还服从桀的调遣,听夏的号令,此时去征伐不会取得胜利,灭夏时机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贡请罪,臣服供职,以待机而动”。汤采纳了伊尹之谋,暂时收兵。备办了入贡方物,写了请罪称臣的奏章,质使臣带到夏王都,在倾宫中朝见了夏桀。夏桀见了贡物和请罪奏章以后,和身边的谀臣们商议,谀臣们就向桀祝贺说:“大王威震天下,谁也不敢反叛,连商侯也知罪认罪,可以不出兵征伐,安享太平”。这样夏桀就下令罢兵,仍然整天饮酒作乐。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鸣条之战 伐桀灭夏

夏桀下令罢兵不征伐商,可是一年之后,昆吾的夏伯自恃其能,率军向商进攻。伊尹见昆吾死心踏地效忠于夏桀,一心与商为敌,就请汤率军迎战昆吾。一战而大败昆吾军,再战而杀夏伯灭昆吾,并昆吾土地、入民入商。伊尹又出谋说:“今年本应向桀入贡,且先不入贡以观桀的动静。”汤用其谋不再向夏桀入贡。

当夏桀得知商汤又灭了昆吾,而不再入贡,又下令“起九夷之师”。九夷之师不起,伊尹曰:“可矣。汤乃兴师”(《说苑&8226;权谋篇》)。夏桀下令调东夷的军队征伐商汤,但因桀反复无常,昆吾又是助桀为虐,与商为敌,东夷的首领们也看出夏桀不会长久,就不听调遣。伊尹看见九夷之师不起,灭夏的的时机成熟了,就请汤率军征桀。

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七十辆战车和五千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调集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夏商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或说在今山西城安邑镇北)之野相遇,展开了大会战。

会战开始之前,汤为了鼓动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汤说:

“你们大家听我说,并不是我小子敢于随便的以臣伐君,犯上作乱。乃是由于夏王桀有许多罪恶,上帝命我去诛伐他。你们大家都知道桀的罪在于他不顾我们稼穑之事,侵夺人民农事生产的成果,伤害了夏朝传统的政事。正如我听见大家所说的,桀之罪还不仅是和他的一些奸谀臣子侵夺人民的农事生产成果。为了他们淫逸享乐,还聚敛诸侯的财物,供他们挥霍。害得夏朝的人都不得安居。大家都一致的不与桀一条心,还指着太阳来咒骂他,何日灭亡,大家都愿同他一起亡。这已经是天怒人怨。桀的罪如此之多,上帝命我征伐,我怕上帝惩罚我,不敢不率领大家征伐他。大家辅助我征伐,如果上帝要惩罚,由我一人去领受,而我将给大家很大的赏赐。你们不要不相信我的话,我决不食言。如果你们有不听我誓言的,我就要杀戮不赦,希望你们不要受罚。”

这就是《尚书》中的《汤誓》,这是一篇汤在“鸣条会战”前的动员令。

商军经汤动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夏军土气低落,人有怨心。两军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败退不止。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了三*(上凶中八下文)(今山东定陶北)。三*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三*伯见夏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夏桀,并扬言要与汤决一死战。汤和伊尹见夏桀投奔三*,即摩师东进。商军和三*军在(成耳)(今山东汶上北)交战,结果商军打败三*军,杀了三*伯,夺取了三*伯的宝玉和财产。夏桀见三*又被汤所灭,仍就带了那五百残部向南逃走。汤和伊尹率军紧迫不放,夏桀逃到了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商军追至南巢,夏桀又想从南巢逃胞,但是刚走到城门口就被商军捉住。

汤将夏桀流放在南巢的亭山,桀渭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史记&8226;夏本纪》)夏桀被监禁在南巢后非常气愤,对看管他的人说:“我很后悔,没有将汤在夏台杀掉,才落得如此下场。”商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夏桀就忧愤病死在亭山。

汤和伊尹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率军西进。因为韦、顾、昆吾和三*这样一些较有势力而又忠于夏的方国都被商汤所灭,商军在西进的路上就未遇到大的抵抗,很快就占领了夏都斟(寻耳)。夏朝的亲贵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照于汤。汤和伊尹安抚了夏朝的臣民后,就在斟(寻耳)举行了祭天的仪式,向夏朝的臣民们表示他们是按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夏后氏的“历数”(帝王相继的世数)巳终。这就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的王朝至此宣告结束。这一年大约是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700年之间。商代后人歌颂他们开国之君商汤的功绩时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诗经&8226;商颂&8226;长发》)就是说,汤是先征伐韦、顾两国,然后才灭昆吾和夏桀。

汤和伊尹在夏王都告祭天地以后就率军回到了亳。这时期商的声威已达于四方,各地的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部纷纷携带方物、贡品到毫来朗贺,表示臣服于汤。就连远居西方地区的氐人和羌人部落也都前来朝见。数月之间,就有“三千诸侯”大会于毫(《逸周书&8226;殷祝》)。

四百多年前夏禹建国时在涂山大会诸侯时,“执玉帛者万国”。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这些上万的“诸侯”由于兼并、融合,到汤建国时,只有“三千诸侯”。但是这时商汤统治的地域远比夏禹时大。

汤对前来朝贺的诸侯皆以礼相待,汤自己也只居于诸侯之位,表示谦逊。“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史记&8226;殷本纪》)。也就是在“三千诸侯”的拥护下,汤作了天子,告祭于天,宣告了商王朝的建立。

古书中把汤伐桀灭夏称做“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8226;革》)。“革”的本意是指皮革,兽皮去其毛而变更之意。“汤武革命”是说商汤变革夏王桀之命。“顺乎天”是商讲究迷信,凡作一事都说是上天的意志,所以是顺天命。“应乎人“就是得人心的行动。商汤革命是我国奴隶社会中一个奴隶主的总代表革去另一个奴隶主总代表的命,虽革除了夏桀的暴虐,但仍然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所以后世人们又称为“贵族革命”。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也就是在汤革了夏桀之命后建立起来的。

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最后灭了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所以商代的后人称颂说:“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8226;商颂&8226;殷武》)意思是说从前商汤的时候,连远在西方地区的氐人和羌人都不敢不来进贡和朝见,都说商汤是他们的君主。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为了控制四方诸侯,防止夏遗民尤其是夏后氏的奴隶主贵族的反抗,汤和伊尹决定将处于东方地区的毫放弃,把王都迁到距原夏王都斟(寻耳)相近的西毫,西亳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学者各说不一,或说是在今河南洛阳偃师,也就是古书中所说的“尸乡”。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汤 - 史书记载

商王朝的建立者﹐原为商族部落领袖。主癸之子。传说名履﹐又称成汤﹑武汤﹑武王﹑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或唐﹐亦称大乙。西周甲骨与金文称成唐。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定居于亳。夏末自孔甲始﹐荒淫无度﹐力量渐衰﹐至桀时更甚。汤定居于亳﹐为灭夏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汤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的联盟韦(在今河南滑县)﹑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部落﹑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逃至南巢(在今安徽巢湖)﹐汤放桀而归于亳。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三让﹐诸侯不从﹐于是汤即天子之位﹐建立商朝。

汤建国后﹐鉴于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又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十三年后﹐汤卒。因其长子太丁早殇﹐由次子外丙继王位。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汤 - 见伊尹

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墨子·贵义喻》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汤 - 历史详说

汤,据说是帝喾后代契的子孙,为商部落首领。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

夏朝自孔甲继位为夏王以后,“好方鬼神,事淫乱”(《史记&8226;夏本纪》),不理朝政,迷信鬼神,专事打猎玩乐,使得人民怨恨,诸侯反叛。由于国力衰弱,也无法控制各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在夏朝的诸侯国中,商自上甲灭有易以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农业和亩牧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为了向外发展势力,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物,在上甲微到主癸的六个商侯时,曾两次迁徒,一次是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次是由殷又迁回商丘。到了主癸时,商已是一个具有国王权力的大国诸侯了。主癸死后,由他的儿子汤继位为商侯。

汤又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甲骨文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天乙、大乙、高祖乙是商族的后人祭祀汤时所称的庙号。在古书中还被尊称作武王。

商汤继主癸作诸侯时,正是夏桀暴虐无道、残害人民、侵夺诸侯、天怒人怨的时候。汤就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开始作灭夏的准备。

商族从始祖契开始,到汤的时候已经将居住地方迁了八次。汤为了准备灭夏,首先将居住地方从商丘迁到商族祖先帝喾曾居住过的毫(毫在现在什么地方,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南毫,在今河南商丘北面,另一种认为是北毫,在今山东曹县)。就在这里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本来商曾被夏王朝授与“得专征伐”的大权(《史记&8226;殷本纪》、《集解》),他要征伐谁可以不经夏王的批准而有权出兵。但是汤准备征伐的并不是一般的侯,而是统治全国的夏王朝。他为了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排除灭夏的障碍,争取更多的诸侯反夏,首先就从商的邻国葛开始。

葛(今河南宁陵北)是毫西面的一个诸侯国,在夏王朝所属的诸侯国中并不算大。葛伯是一个忠实于夏桀的奴隶主,是夏桀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的一个耳目。汤恐葛伯妨碍他灭夏,将他的活动报告结夏桀,就想争取葛伯不再为夏桀效力,助商灭夏。但是葛伯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就连在古代社会中视国家大事的祭祀天地神鬼都不愿执行了。汤得知葛伯已有很长时间没有举行过祭祀,就派了使者前去询问原因。葛伯很狡猾,深知商的畜牧发达,有大量的牛羊,就说:“我们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都要用许多牛羊,我们现在没有牛羊,拿什么祭祀呢?”商使回报给汤。

商族是最讲迷信的,几乎每天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祭祀,而每次祭祀都要用牛羊来作牺牲。古代的牺牲是指用家畜来作祭祀的贡品。用纯色的家畜,如牛、羊、犬、猪等叫做牺。用整体家畜叫做牲。纯色整体的家畜作祭祀时的贡品叫做牺牲。从目前的资料中还得知商代祭祀除用家畜之外,还杀活人来作牺牲,就是后来称做的“人牲”。

汤听使者回报说葛伯之所以不举行祭祀是没有牺牲。就派人挑选了一群肥大的牛羊给葛伯送去。葛伯见商汤相信他的谎言,居然得到了不少牛羊,就将牛羊全部杀来吃了,仍然不祭祀。汤得知葛伯又没有祭祀,再次派使者至葛询问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又说:“我们的田中种不出粮食来,没有酒饭来作贡品,当然就举行不了祭祀。”汤得知葛伯是不关心人民生产,只知享乐的人,就派毫地的人前往葛地去帮助种庄稼。

葛国人民在葛伯这个昏君的统治下,生活非常痛苦,衣食都不能自足,当然更不能为毫人提供饭食。汤派商边境的人往葛地送去酒饭,给帮助耕种的毫人吃,送酒饭的人都是些老弱和孩子。葛伯就每次派人在葛地等侯送酒板的人来后,将酒饭抢走,还威胁说不给就要被杀死。有一次,一个孩子去送酒肉,因反抗抢劫,竟被葛伯的人杀死。汤见葛伯是死心踏地的与商为敌,不能再用帮助的办法来争取。就率兵到葛去把葛伯杀了。因为葛伯不仁,葛国人民早就怨恨,见汤杀了葛伯,就表示愿意归顺商。汤将葛的土地、人民、购物全部占有,组织葛的人民从事农耕,发展生产。

汤灭葛的行动,在诸侯中不但没有人反对,还指责葛伯的不仁,被杀是咎由自取。有的诸侯、方国的人民怨恨夏桀的暴虐,还盼望商汤前去征伐,愿意从夏王朝统治下解脱出来归顺商汤。还有一些诸侯、方国就自愿归顺汤,汤对归顺的诸侯、方国都分别授以玉珠作冕冠的玉串和玉圭。显然是居于一个诸侯盟主的地位,行使国王的权力。这样,商汤从伐葛国开始,逐步翦除夏的羽翼,削弱夏桀的势力,所以有“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之说(《孟子&8226;滕文公下》)。

在商汤灭夏桀和建立商王朝的过程中,他的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两个身世和经历完全不相同的人。

仲虺是个奴隶主,从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作官。伊尹是个奴隶,从他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流浪生活,长大后当了厨子。他们都很有才干,看见夏桀的暴虐,残害人民,不关心生产,只知淫乐,引起了人民的咒骂,诸侯的叛离,深知夏王朝的灭亡已为时不远。他们想解救人民的痛苦,只有扶持一个有力的诸侯,推翻夏桀的统治才能办得到。他们看见商的势力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是最强大的一个,认为商汤是一个理想的诸侯,于是先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到了商汤身边。

汤也是个识才之君,果然任用了二人为左右相,委以灭夏的重任。仲虺和伊尹也就全力协助汤灭了夏桀,又协助汤建立起了商王朝。

相传仲虺的祖先叫奚仲,是夏禹时候的车正,就是管理制造车子的长官。奚仲原来是族居在薛(今山东膝县南)地的一个氏族酋长,善于制造车子。当了夏禹时的车正以后,就迁居邳(今江苏邳县西南)。自奚仲以后,子孙都在夏王朝作官,为夏监制车子。到了仲虺时又迁回薛去居住,是夏王朝东方地区的一个诸侯。他看见夏桀暴虐,人民怨恨,诸侯叛离,就从薛带了族人来到了商。汤也早就听说仲虺是个有才干的人,正想前去相请,可是又顾虑,仲虺的祖辈们都是夏王朝的臣于,恐仲虺不愿归商助他灭夏。没料到夏桀自诛灭了有缗氏以后,引起了各地一些诸侯的恐惧,不仅与夏异性诸侯,就是与夏后氏同姓的诸侯也先后叛离夏桀,仲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了商。汤见到了仲虺以后非常高兴,向仲旭请教了治国之道。仲虺根据当时天下的形势,分析了夏桀如此下去,必然会自取灭亡,人心所向是商。他鼓动商汤蓄集力量,先伐与商为敌的诸侯,破除夏桀的势力,然后灭夏建商。汤见仲虺是有用的人才,就任命为左相,参予国政。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伊尹,在甲骨文中又称伊,金文中称为“伊小臣”,小臣是指伊尹的身份和地位,不是名字。伊尹原名伊挚,尹是官名。有的古书中还说伊尹名阿衡(又称保衡),是不对的。阿衡是官名,商代称当权的大官为阿衡。伊尹作了商汤的右相,执掌商的大权,故称为阿衡。伊尹辅佐商汤灭夏,建立起了商朝,后来又扶立外丙和仲壬,教诲太甲改过,不仅是一代的开国元勋,还是三代功臣。所以得到了后代商王隆重的祭祀。在甲骨文中,伊尹是列为“旧老臣”的第一位,卜辞中有“侑伊尹五示“的记载,就是侑祭以伊尹为首的五位老臣。还有“十立伊又九”的记载,就是祭祀伊尹和其他九个老臣。卜辞中除了合祭旧老臣是以伊尹为首外,伊尹还单独享祀。或与先王大乙(汤)同祭。

相传伊尹是出生在伊水边(有说在今河南伊川),长大后流落到有莘氏(一说在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北)。有莘氏姓姒,是夏禹后裔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伊尹到了有莘氏以后,在郊外耕种田地以自食。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虽然身处在田亩中,还是时时关心着形势的变化。他想找到一个有作为的诸侯,消灭夏桀。他听说有莘国君是一个比较好的诸侯,对平民和奴隶不象夏桀那样暴虐,就想去劝说。但他觉得不能贸然去接近有莘国君,于是就说他会烹饪,愿为有莘国君效力。按照当时的制度,只有作了有莘氏的奴隶,才能为有莘国君所用。伊尹自愿沦为奴隶,来到了有莘国君身边当了一名厨子。不久有莘国君发现他很有才干,就升他为管理膳食的小头目。他本想劝说有莘国君起来灭夏,但是一来有莘是个小国,二来有莘氏是和夏桀同姓,都是夏禹之后,因而又不便劝说。

伊尹在有莘国作管理膳食的小头目过程中,商与有莘氏经常往来。伊尹见汤是一个有德行、有作为的人,就想去投奔商。可是作了奴隶以后,自己就没有行动的自由,即使是偷跑出去也会被抓回来,轻则处罚,重则处死。正在这时,商汤要娶有莘氏的始娘为媳。伊尹看见机会来到,就向有莘国君请求,愿作陪嫁跟随至商。有莘国君就派伊尹为“媵臣”跟随有莘女嫁到商。所以古书中称伊尹为“有莘氏媵臣”(《史记&8226;殷本纪》)。在夏商时期的臣,有各种不同的身份。古书中称伊尹为“小臣”(《楚词&8226;天问》、《墨子&8226;尚贤篇》、《吕氏春秋&8226;尊师篇》),金文中称伊尹为“伊小臣”,甲骨文中“小臣”的身份是奴隶,但又区别于一般的奴隶,是管理奴隶的小头目。“媵臣”就是陪嫁奴隶,这与商代以后的诸侯嫁女,派大夫陪送所称的“媵臣”不同。

伊尹跟随有莘氏女来到商汤身边以后,仍然给汤作厨子,他就利用每天侍俸汤进食的机会,分析天下的形势,数说夏桀的暴政,劝汤蓄积力量灭夏桀,汤发现伊尹的想法正合自己的主张,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就破格免去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为右相。左相仲虺也见伊尹是一个贤才,两人的政治主张也相同,也就一心和伊尹合作共同辅佐汤蓄集力量,准备灭夏。

商汤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蓄。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在仲虺和伊尹的鼓动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汤经常率领仲虺和伊尹出外巡视四周的农耕、畜牧。有一次汤走到郊外山林中,看见在一个树木茂盛的林子里,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是东南西北四面都张挂。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拜了几拜,然后跪在地上祷告说,“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我的网中来。”汤听见了以后,非常感慨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网尽矣!要是如此的张网,就会完全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就叫从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汤也跪下去对网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说完起来对那个农夫和从人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的,还是少数,我们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听天命的。仲虺和伊尹听了以后,都称颂说:真是一个有德之君。那个农夫也深受感动,就照汤的作法,收去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这就是流传到后世的“网开三面”的成语故事。

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在诸侯中很快就传扬开了。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史记&8226;殷本纪》)。诸侯们听说以后,都齐声称颂说:“汤是极其仁德的人,对禽兽都是仁慈的。大家都认为汤是有德之君,可以信赖,归商的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个。商汤的势力也愈来愈大。

夏桀灭有缗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为了观察夏王朝的情况,伊尹向汤出谋,由他亲自去夏王都住一段时间,观夏的动静。汤就准备了方物(土特产)、贡品,派伊尹为使臣去夏王都朝贡。

伊尹带着随从、驾着马车、驮着方物、贡品来到夏王都。但是夏桀不在王都理朝,而是在河南的离宫—倾官寻欢作乐。伊尹只得又往倾宫来朝见夏桀。夏桀见了伊尹后,只问了问商侯为什么要灭掉葛国,伊尹回答说:“葛伯不举行祭祀,商侯送给他牛羊他也不祭祀,又派毫人帮助他耕种,他不但不感激,反而杀害送饭的人。商侯见他是大王的诸侯,如此不仁,有损大王之威,才将他诛杀。”夏桀只得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伊尹又奏道:“商侯派臣下前来贡职,不知大王有何差遣。”夏桀不在意地说:“你先回王都住下吧!有事时再传你。”就这样伊尹在夏王都一住三年,而夏桀整天只知饮酒作乐,把朝政弃之不理。

伊尹将夏桀及王朝的情况观察清楚之后,就回到了商,向汤献计说:“夏自禹建国以来,已经历四百多年,夏王是天下尊祟的共主—天子。虽桀暴虐无道,民有怨恨,但在诸侯中仍有威信,故不能很快伐桀,只有等待时机再行动。”于是伊尹和仲虺商议后,向汤献了一策,就是不能急于出兵伐桀,还要蓄积更大的力量,继续削弱拥护夏王朝的势力,等待时机。汤接受了伊尹的主张,作了积极的准备。

在夏王朝的诸侯、方国中,自夏桀灭有缗氏以后,虽然叛离者不少,但拥护夏王朝的也还不少,忠实于夏桀的也不是没有。在东部地区就有三个属国是忠于夏桀的:一个是彭姓的韦(今河南滑县东),一个是己姓的顾(今山东鄄城东北),一个也是己姓的昆吾(今河南濮阳境内,一说在河南新郑境内)。这三个夏属国的势力都不小,他们所处的地区又与商较近。汤灭葛以后,又征服了一些不归顺商的诸侯、方国,所谓“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但这三个方国执意以商为敌,他们监视着商汤的活动,还经常向夏桀报告。

汤和伊尹、仲虺决心除掉这三个夏桀的羽翼。就在准备进征韦时,夏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扩大商的势力,于是派使臣至商召汤入朝。在一个统一的王朝中,天子召见诸侯是经常的事,汤也没有拒绝就带领随从来到夏王都。夏桀得知汤已来到,就下令将汤囚禁在夏台(也就是钧台,在今河南禹县,这里是夏王朝设立的监狱。古书中说:“三王始有狱,夏曰夏台,段曰牖里,周曰囹圄。”(《白虎通义》卷九)。

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将汤囚禁起来以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汤。夏桀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看见商送来的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非常高兴,也就下令将汤释放回商。夏桀囚汤之事在诸侯、方国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诸侯由是叛桀附汤,同日贡职者五百国”(《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帝王世纪》)。这个记载虽有些夸张,说同一天就有五百个诸侯到汤那里去任职,但是在当时“小邦林立”的情况下,原来都是臣服于夏,是夏王朝的属国。现在因惧夏桀的暴虐,纷纷投奔商,愿助汤灭夏,或干脆就到商都供职,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夏桀囚汤不但没有达到惩罚的目的,反倒加速了其统治基础的瓦解,更加削弱了自己的势力。

汤回商以后,见叛夏归商的人愈来愈多,就和伊尹、仲虺商议征伐韦和顾国的事。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后,汤和伊尹就率领了助商各方的联合军队,先对韦进攻。汤率大兵压境,韦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就被商军灭亡。韦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入民尽归商所有。

地处韦、顾二国北邻的昆吾国,相传是祝融的后代封在昆吾所建的一个方国。它在夏王朝的属国中算是一个较大的方国,国君被称为“夏伯”,可见昆吾虽不是与夏后氏同姓,但关系是很密切的,夏伯见韦、顾二国被汤所灭,立即整顿昆吾之军准备与商相战。同时派使昼夜兼程赴夏王都,向夏桀报告商汤灭韦、顾二国的情况。夏桀非常恼怒,于是下令起“九夷之师”,准备征商。汤本想率军去灭昆吾,然后征东夷,进而灭夏桀。伊尹阻止了汤,并说:“东夷之民还服从桀的调遣,听夏的号令,此时去征伐不会取得胜利,灭夏时机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贡请罪,臣服供职,以待机而动”。汤采纳了伊尹之谋,暂时收兵。备办了入贡方物,写了请罪称臣的奏章,质使臣带到夏王都,在倾宫中朝见了夏桀。夏桀见了贡物和请罪奏章以后,和身边的谀臣们商议,谀臣们就向桀祝贺说:“大王威震天下,谁也不敢反叛,连商侯也知罪认罪,可以不出兵征伐,安享太平”。这样夏桀就下令罢兵,仍然整天饮酒作乐。

夏桀下令罢兵不征伐商,可是一年之后,昆吾的夏伯自恃其能,率军向商进攻。伊尹见昆吾死心踏地效忠于夏桀,一心与商为敌,就请汤率军迎战昆吾。一战而大败昆吾军,再战而杀夏伯灭昆吾,并昆吾土地、入民入商。伊尹又出谋说:“今年本应向桀入贡,且先不入贡以观桀的动静。”汤用其谋不再向夏桀入贡。

当夏桀得知商汤又灭了昆吾,而不再入贡,又下令“起九夷之师”。九夷之师不起,伊尹曰:“可矣。汤乃兴师”(《说苑&8226;权谋篇》)。夏桀下令调东夷的军队征伐商汤,但因桀反复无常,昆吾又是助桀为虐,与商为敌,东夷的首领们也看出夏桀不会长久,就不听调遣。伊尹看见九夷之师不起,灭夏的的时机成熟了,就请汤率军征桀。

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七十辆战车和五千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调集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夏商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或说在今山西城安邑镇北)之野相遇,展开了大会战。

会战开始之前,汤为了鼓动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汤说:“你们大家听我说,并不是我小子敢于随便的以臣伐君,犯上作乱。乃是由于夏王桀有许多罪恶,上帝命我去诛伐他。你们大家都知道桀的罪在于他不顾我们稼穑之事,侵夺人民农事生产的成果,伤害了夏朝传统的政事。正如我听见大家所说的,桀之罪还不仅是和他的一些奸谀臣子侵夺人民的农事生产成果。为了他们淫逸享乐,还聚敛诸侯的财物,供他们挥霍。害得夏朝的人都不得安居。大家都一致的不与桀一条心,还指着太阳来咒骂他,何日灭亡,大家都愿同他一起亡。这已经是天怒人怨。桀的罪如此之多,上帝命我征伐,我怕上帝惩罚我,不敢不率领大家征伐他。大家辅助我征伐,如果上帝要惩罚,由我一人去领受,而我将给大家很大的赏赐。你们不要不相信我的话,我决不食言。如果你们有不听我誓言的,我就要杀戮不赦,希望你们不要受罚。”

这就是《尚书》中的《汤誓》,这是一篇汤在“鸣条会战”前的动员令。

商军经汤动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夏军土气低落,人有怨心。两军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败退不止。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了三*(上凶中八下文)(今山东定陶北)。三*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三*伯见夏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夏桀,并扬言要与汤决一死战。汤和伊尹见夏桀投奔三*,即摩师东进。商军和三*军在(成耳)(今山东汶上北)交战,结果商军打败三*军,杀了三*伯,夺取了三*伯的宝玉和财产。夏桀见三*又被汤所灭,仍就带了那五百残部向南逃走。汤和伊尹率军紧迫不放,夏桀逃到了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商军追至南巢,夏桀又想从南巢逃胞,但是刚走到城门口就被商军捉住。

汤将夏桀流放在南巢的亭山,桀渭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史记&8226;夏本纪》)夏桀被监禁在南巢后非常气愤,对看管他的人说:“我很后悔,没有将汤在夏台杀掉,才落得如此下场。”商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夏桀就忧愤病死在亭山。

汤和伊尹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率军西进。因为韦、顾、昆吾和三*这样一些较有势力而又忠于夏的方国都被商汤所灭,商军在西进的路上就未遇到大的抵抗,很快就占领了夏都斟(寻耳)。夏朝的亲贵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照于汤。汤和伊尹安抚了夏朝的臣民后,就在斟(寻耳)举行了祭天的仪式,向夏朝的臣民们表示他们是按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夏后氏的“历数”(帝王相继的世数)巳终。这就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的王朝至此宣告结束。这一年大约是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700年之间。商代后人歌颂他们开国之君商汤的功绩时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诗经&8226;商颂&8226;长发》)就是说,汤是先征伐韦、顾两国,然后才灭昆吾和夏桀。

汤和伊尹在夏王都告祭天地以后就率军回到了亳。这时期商的声威已达于四方,各地的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部纷纷携带方物、贡品到毫来朗贺,表示臣服于汤。就连远居西方地区的氐人和羌人部落也都前来朝见。数月之间,就有“三千诸侯”大会于毫(《逸周书&8226;殷祝》)。

四百多年前夏禹建国时在涂山大会诸侯时,“执玉帛者万国”。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这些上万的“诸侯”由于兼并、融合,到汤建国时,只有“三千诸侯”。但是这时商汤统治的地域远比夏禹时大。

汤对前来朝贺的诸侯皆以礼相待,汤自己也只居于诸侯之位,表示谦逊。“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史记&8226;殷本纪》)。也就是在“三千诸侯”的拥护下,汤作了天子,告祭于天,宣告了商王朝的建立。

古书中把汤伐桀灭夏称做“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8226;革》)。“革”的本意是指皮革,兽皮去其毛而变更之意。“汤武革命”是说商汤变革夏王桀之命。“顺乎天”是商讲究迷信,凡作一事都说是上天的意志,所以是顺天命。“应乎人“就是得人心的行动。商汤革命是我国奴隶社会中一个奴隶主的总代表革去另一个奴隶主总代表的命,虽革除了夏桀的暴虐,但仍然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所以后世人们又称为“贵族革命”。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也就是在汤革了夏桀之命后建立起来的。

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最后灭了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所以商代的后人称颂说:“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8226;商颂&8226;殷武》)意思是说从前商汤的时候,连远在西方地区的氐人和羌人都不敢不来进贡和朝见,都说商汤是他们的君主。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为了控制四方诸侯,防止夏遗民尤其是夏后氏的奴隶主贵族的反抗,汤和伊尹决定将处于东方地区的毫放弃,把王都迁到距原夏王都斟(寻耳)相近的西毫,西亳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学者各说不一,或说是在今河南洛阳偃师,也就是古书中所说的“尸乡”。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汤 - 伐夏的起因

《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名言。这里所说的 “汤”,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治王朝的开基者——商汤天乙。他曾经领导商部族和 其他反抗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暴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 朝,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合符人民的愿望,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在这场革故鼎新的变革中,鸣条之战是其关键的一着。

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强盛起来,由夏的 属国演变为足以与之抗衡的对手。商汤即位并迁徙部族统治中心到亳地(今河南商丘)后,即积极筹措攻夏立国的大计。当时,夏朝的统治者是桀。他骄侈淫逸,宠用嬖臣, 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民众愤慨地诅咒 他:“时日易丧,予偕女皆亡”。这表明夏的统治风雨飘摇,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商汤的灭夏战略方针,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 他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了争取民众和与国的政策,开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政治攻势,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在军事战略上,他在贤臣伊尹、仲元的有力辅佐下, 巧妙谋划,“先为不可胜”,逐一翦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最后一举攻克夏邑。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汤 - 鸣条之战的策划

具体地说,他实施了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创造性开展“用间”活动。为了彻底察明夏桀的内部情况,商汤大胆派遣伊 尹数次打入夏桀内部,充当间谍,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做到知彼知己,然后有针对性实施自己的战略方针。

第二,先弱后强,由近及远,翦除夏桀羽翼,完成对其战略包围。当时夏王朝总体 力量仍然大于商部族。在这种情况下,商汤不马上正面进攻夏王朝,而采取先弱后强、 绝其羽翼的正确方针,为最后决战创造条件。他把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的属国葛,以 替童子复仇的名义起兵灭葛。这不仅翦除了夏桀的一个羽翼,也还大大提高了政治威望。 继而他又集中兵力逐次灭亡了韦、顾,并攻灭夏桀最后一个支柱,即实力较强的昆吾。 这样商汤就完成了对夏桀的战略包围,打通了最后灭桀的道路。

第三,正确选择和把握决战时机。在完成对夏桀的战略包围后,商汤对最后决战仍 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几经试探和权衡方才作出决定。俗话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立国近400年的夏王朝,即便已面临灭亡之时,但仍具有相当的实力。当商汤停止向夏 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商汤视情马上“谢罪请 服,复入职贡”,稳住夏桀,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久传来了夏桀诛杀重臣、众 叛亲离的消息。商汤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贡奉。这次,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了,九夷 之师不起,有緍氏公开反抗。只有到此时,商汤方才认为伐桀的时机完全成熟,于是果 断下令起兵。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汤 - 鸣条之战誓师

大约在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在战前他隆重举行了誓师活动,一一历 举夏桀破坏生产,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拯民于水火之中。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这番誓师,极大地振奋了士气。

商汤 - 誓词

原文: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释义:

商汤激奋地说:“来吧,诸位,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不是我小子大胆发动战争,是因为夏王犯了许多罪行, 所以,上天才命令我上前讨伐它!”

“现在,你们大家常说:我们的国王不太体贴我们了,把我们种庄稼的事儿都舍弃了。犯了这样大的错误,怎么可能纠正别人呢?我听到你们说的这些话,知道夏桀犯了许多罪行。我怕上帝发怒,不敢不讨伐夏国!”

“现在你们将要向我说:夏桀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呢?夏桀一直要人民负担沉重的劳役,人民的力量都用完了,他还在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人民对夏桀的统治非常不满,大家都怠于奉上,对国君的态度很不友好,甚至要与夏桀一起去死!夏国的统治已经坏到这种程度,现在我下决心要去讨伐它!”

“你们只要辅助我,奉行上天的命令讨伐夏国,我就要加倍地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是决不会失信的!假若你们不听从我的话,我就要惩罚你们,让你们当奴隶,决不宽恕!”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汤 - 鸣条之战的战争过程

战前誓师后,商汤简选良车70乘,“必死”6000人,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 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 同商汤军队在鸣条(今河南洛阳附近)一带展开战略决战。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 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定陶东一带)。商 汤发扬速战速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胜追击,攻灭了三朡。夏桀穷途末路,率少数残 部仓皇逃奔南巢(今安微寿县南),不久病死在那里,夏王朝宣告灭亡。商汤回师西亳 (今河南偃师西),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 取得了天下其主的地位。就这样,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强盛的统治王朝—— 商建立了起来。

商灭夏后,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统治者,势力发展很快。尤其是前期政治状况较好,社会也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标志这一文明的,是甲骨文字的相当成熟和青铜冶炼技术的相当进步。历时600余年后商朝灭亡,时间约在公元前11世纪。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汤 - 商朝简介

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商的继统法,是采兄终弟及制,无弟然后传子。商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无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摄政。三年,太甲悔过,又迎归复位、勤俭爱民、诸侯亲附,社会安定,被称为守成之主太宗。此后,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时,曾发生过有诸侯不朝的情况,太戊继位,在伊陟(音zhiˋ)和巫咸的辅佐之下,殷道复兴,诸侯归附,太戊被称为中宗。

从第十位天子仲丁开始,商王室出现混乱。其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废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以及弟弟、儿子争夺王位的权力斗争,并且多次迁都。先是帝河亶(音danˇ)迁都于相,然后是帝祖乙迁都于邢。“九世之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力衰败,诸侯不朝,各种矛盾交错,危机四伏。盘庚为了挽救王朝的危机,将都城由邢邑迁至殷,并进行改革,推行成汤的政治,革除奢侈恶习,关心百姓,使局势得以安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史称“盘庚迁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乡间长大,了解民间疾苦和稼樯艰难。他从奴隶中慧眼提拔傅说为相,任人唯贤,大力改革政治,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并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地对荆、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势力远及四方,发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后,社会矛盾加剧,殷王朝逐渐出现衰乱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无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为射天。后来他在河间打猎时,遭电击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纣时,王权与贵族权势的斗争发展到了鼎点。纣王自持聪明,刚愎自用,文过饰非,淫虐无比,奢侈无度,醉生梦死,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纣王设炮烙之刑,大肆残杀王公贵族。滥施酷刑,加重聚敛,使得诸侯、贵族和小民都相与反叛。纣王在危机日益加深时,还大规模地对外围部族用兵,平定东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西方的周人乘机发展起来,终于灭掉了殷商。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汤 - 成汤代夏的历史意义

《易·革·彖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商汤开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使中华帝国以后的历史变得多采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他领导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暴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合符人民的愿望,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

商汤“革命”是政治上的一项进步之举,鸣条之战则是我国军事历史上一篇辉煌的 杰作。它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 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过相 当深远的影响。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汤祈雨

在远古时代的中国,为生民祭天祈雨是巫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如果他久经努力而不见效果,他必须亲自升天与上苍交涉,也就是他将自己作为祈雨仪式的祭品,燔烧祭天。在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前,直到春秋时代,都是由朝廷或者部落中职位最高的巫师(或者国王)升天,春秋以后才慢慢改为燔烧地位较低的巫师或者残疾人。

商汤执政之初,中原地区连续五年大旱,人们理解为这是商汤征战夏族、杀伐天下、作孽造恶太多,得罪上帝,祸及民人。在长久祈雨不得效应的情况下,商汤不得不决定由他本人出面与上帝(商人称最高神为上帝)谈判。民人堆好了燔祭的柴薪,让商汤安坐其上。商汤理好头发,剪掉指甲,隆重沐浴,虔敬祷告曰:“我一个人有罪,不要连累万民。如果万民有罪,也是由我造成的,应该由我一个人承担。”他准备举火以祭上帝。这时突然风起云涌,大雨滂沱,万民欢腾,商汤因此得救。

关于这个故事,中国典籍多有记载。《吕氏春秋·顺民篇》云:“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于是翦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陈奇(酋犬)校释《吕氏春秋校释》479页,学林出版社1995年出版。)《墨子·兼爱下》云:“汤曰: ‘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即此言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惮以身为犠牲,以祠说于上帝鬼神,即此汤兼也。”

在这一仪式中,商汤既是政治领袖(国王),又是宗教领袖和文化人(祭司),还是牺牲(祸患和责任的承担者、奉送给神的祭品)。这种三位一体的身份使得他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心态上,都得真正以天下为己任。商汤的行为肯定不是他的创举,他不过是践履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即使他企图摆脱也无能为力。这种伟大的传统形成了一种伟大的约束力,他必须对天下的丰廉、安危和祸福负责——这才是国王和领袖的真正含义。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仁德为本

夏朝自禹至桀,相传400多年。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一道荼毒黎民,对奴隶的残害更重,并且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豪华宫殿,奢侈无度,百姓怨声载道。首领商汤精心治国,仁德待人,得到天下人的拥护,最后一呼百应,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因为历史上把改朝换代看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商汤伐夏被称为“商汤革命”。商汤革命成就了以仁德得天下的典范。

商汤,是几千年来人们尊崇的火神阏伯的13世孙,子姓,又名履、天乙,卜辞作唐、大乙、高祖乙,灭夏后又称成汤、武王、成唐或武汤。商汤的始祖是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契。因契帮禹治水有功,舜帝命令他说:“现在老百姓们不相亲爱,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五伦关系不顺,你去担任司徒,认真地施行五伦教育。要本着宽厚的原则。”契领导的商部落在唐尧、虞舜、夏禹时代兴起,契为百姓做了许多事,功业昭著,百姓因而得以安定。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到夏朝末年,商汤做了商的首领,都于亳(今商丘)。商汤施政宽和仁厚,革除以人祭天的陋习,布德施惠;致力于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并大力发展商业;对黎民轻赋薄敛,百姓亲附,令行天下。他说:“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众就可以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与不好。”他认为自己信奉的是天的主张。

商汤在夏朝为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葛伯不顾祖上的优良传统,荒于祭祀,对民众严酷,不好好治理国家、抚育万民。商汤多次劝谏葛伯,葛伯不听,他便发兵征讨之。他对葛伯说:“你们不能敬顺天命,我就要重重地惩罚你们,概不宽赦。”由于商汤能够勤政爱民,国力日益雄厚,势力逐渐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势力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并且与邻国亲和,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此时虽是夏的臣服国,客观上却具备了与夏对峙的实力。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敬重人才

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商汤礼贤下士,对人才非常敬重。他任用贤能不拘一格,不管谁身份贵贱,被他发现了,就会将其安置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

他的妻子是有莘商氏之女,嫁他时带了一个陪嫁奴隶,名叫伊尹。开始,商汤不知伊尹是个什么样的人,便差他在厨房干活。殊不知伊尹不是一般人,不但很有学识,而且胸怀大志。伊尹得知商汤是一个贤德的国君,早就对他很佩服,有心跟着他成就一番事业,只愁没有机会。为了让商汤发现自己,开始他故意把饭菜做得很可口,商汤便知有了一个很好的厨师。但不久,商汤却发现做的饭菜有时咸有时淡,很不可口。商汤觉得奇怪,就把他唤到跟前责问他。

伊尹为有机会接近商汤而高兴,他说:“我当然知道只有咸淡适中、五味调和,吃起来才有味道。你哪里知道,我就是想向你进谏而没有机会,才故意这样做,让你召见我的。一个君王就像一个做菜的厨师,施政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天下百姓才乐于接受你的政令。”接着便向商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类君主的所作所为,阐述了自己对治理国政的见解,建议商汤更好地实行王道,以得到民众的拥护为根基,发展自己的经济,壮大自己的力量。商汤一听,确实是真知灼见,于是大为惊奇,知道他是一个贤才,如此有心术,一定是有来历的。细问才知道,伊尹原来是个博学多闻的大学士,曾做过莘国国君女儿的宫廷教师,在莘国还没能等到机会展示自己的雄才,莘国便灭亡了。他想到商国来辅佐商汤,才甘愿以一个奴隶的身份,做了商汤妻子的陪嫁。

商汤为得到这样一个胸有大志、深通韬略的奇人而庆幸,认为在夏末这样一个衰败的时代,要济世救民,这可是一个极有用的人才。于是他就免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为右相。但他又觉得不妥: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只让他做商国的右相,岂不是屈才?如果把他荐到夏桀身边去发挥作用,用他的才能改变夏桀的暴虐和荒淫,不是可以拯救整个天下吗?于是商汤便把伊尹推荐给了天子夏桀。但夏桀荒淫无道,只重用奸臣,以前多少贤才都被他驱逐了,哪里会重用伊尹?伊尹到夏桀那里后,因为不能施展才能而非常失望,对夏桀的无道十分憎恶,认为拯救天下的希望在商汤,于是就瞅机会离开夏桀,又回到了商汤的身边。商汤问他为什么回来,他便把夏桀施行暴政、荒淫无道、暴戾顽贪、天下颤恐而患之的状况向商汤说了。伊尹还向商汤诉说了自己离开夏桀重回商都的心志,劝说商汤好好治理国家,担当起拯救天下的重任。商汤忧惧天下不宁,便让伊尹做自己的助手,为成就拯救天下的大业,大大小小的事都找他商量。在伊尹的辅佐下,他亲贤乐士、仁政爱民、重视商业,更加勤于政务,更加受到民众的拥护与爱戴,政令通行,国力强盛。

一天,商汤外出游猎,看见郊野到处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祝祷说:“愿从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里游的,都进入我的罗网!”商汤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问他:“你这样做,不是太贪婪、太残酷了吗?”张网的人问他应该怎样做,商汤就让他把四面张开的罗网撤去三面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知趣的,就进我的罗网吧。”张网人很敬佩他的仁德。此事很快被传开。诸侯听后,都很敬佩商汤,说:“商汤真是仁德到极点了,就连禽兽都受到了他的恩惠。”于是纷纷依附商部落。

商部落的日益强大引起了夏桀的顾忌。夏桀怀疑商汤默默发展商的实力是对他存有二心,想把商汤杀掉,但找不着理由。正好,夏桀手下有个忠臣叫关龙逄,多次劝说夏桀不要荒淫暴戾,一意孤行,否则会失去人心,丢掉江山。夏桀对他的话置若罔闻。耿耿丹心的关龙逄不肯就此作罢,有一次竟然当着众人的面劝谏夏桀。夏桀十分恼火,一怒之下把关龙逄杀了。对此,桀的臣子们谁也不敢表现出对关龙逄同情,更没人敢为关龙逄行祭。商汤得知消息,却不顾夏桀的淫威,立即派人带着祭礼,到京城哭祭关龙逄。夏桀震怒,正好以此为把柄,下令把商汤抓来,关押在了天牢里。伊尹见大事不好,立即想了个办法,将一些美女和许多珠宝进献给夏桀,说是商汤在被抓之前就安排好的,只是商汤没来得及进献就被抓了。夏桀听了伊尹的话,以为商国还是甘愿臣服于自己的,就把商汤释放了。商汤死里逃生,更增加了对夏桀的愤恨。同时,他在被囚禁的时期亲眼看到夏王朝已腐败透顶,便坚定了诛灭夏桀、拯救天下的决心。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商汤灭夏

商汤在国内对百姓更加爱护,以便在攻夏时得到国人的支持,听从他的号令。与此同时,他采取伊尹的建议,大造舆论,历数夏桀骄奢淫逸、倒行逆施的种种罪行,号召被夏朝统治的部落反叛夏朝,并派人去劝说那些受夏朝控制的小国叛夏归商。在此以前,商国不仅畜牧业发达,农业也发展起来了,国库中储藏了不少粮食,邻国发生灾难,商汤就主动救济。一些友邻的小国对商国感恩戴德,对夏朝早有不满,如今听了商国使者的劝解,便顺从了,一个以商国为首的联盟渐渐形成。但也有不听劝告的,如早已被民众不满、一意孤行的葛伯国,商汤就举兵伐之,将其灭掉。对夏朝的羽翼如韦、顾、昆吾等等实行各个击破,而对其部族中的某些人网开一面,促使他们改邪归正。如此,商汤美名远扬,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夏桀则逐渐陷于孤立。

商汤和伊尹想伐夏,然而对是否时机已到,心中仍没把握。伊尹便向商汤建议,停止朝贡夏朝,以试探桀的实力。桀见商停止了朝贡,便命令九夷族发兵征讨商。商汤和伊尹见桀还能调动九夷族的兵力,知道时机不到,就马上向桀请罪,恢复进贡,去掉了桀心中的芥蒂,赢得了等待时机的时间。一年后,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残暴统治,纷纷叛离,使桀的力量大为减弱。商汤和伊尹见时机成熟,就由商汤召集部众,出兵伐夏。战前,商汤举行誓师大会,历数桀的罪恶,说明自己是奉行上天的旨意伐夏的,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进兵非常顺利。桀调集军队抵御,双方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相遇,展开大决战。夏军士气低落,人有怨心。两军交战之时,正值大雨狂作,商军英勇奋战,夏军败退不止。最后,夏桀逃亡,商汤在南巢俘获了他,并把他放逐在此。商军占领夏都,正式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建立了商朝,定都于亳,历史上称“商汤革命”。自此,诸侯全都听命归服于商,推商汤为天子。商汤禅让,诸侯不允。商汤只得登上天子之位,很快平定了天下。

商汤班师回到国都亳,废除了夏的政令,作《汤诰》号令诸侯。商汤临政之后,修改了历法,把夏历的寅月为岁首改为丑月为岁首,又改变了器物服饰的颜色,崇尚白色,在白天举行朝会。同时,减轻征赋,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使国家逐渐富强,万民有了平安的日子,商汤受到天下人的拥护。此时的商王朝国势强大,众多小国、部族臣服于商王朝,纷纷到亳进贡朝拜。

商汤做部落首领17年,建立商朝称王13年后病逝。葬地据传有6处,说法最多的是在亳(今商丘县北面)。

夏桀不得人心,失去了天下;商汤人心归顺,得到了天下。于是便有了“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成语。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成汤解网

商朝开国始祖成汤,是位仁德的贤君,为人处事,上体天心,下顺民意。有一天出游野外,看见猎人四面张布猎网,并向天祷告说:“从天空飞降,从地下出现,或从四方来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网里。” 成汤见此情景,感叹地说:“猎人这样网罗捕捉,不只手段残酷,而且鸟兽势将绝种,违逆上天好生之德。”因此命除三面猎网,只留一面,改祝祷词说:“愿向左的,快往左逃,愿向右的,快往右逃,愿上飞的,速往上飞,愿下逃的,速向下逃。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的网中。” 观成汤能以仁德普及禽兽,其伟大的精神,真值得永远歌颂赞美,只因人民积习已久,难以戒除不猎,因此倡导网去三面,尚留其一,祝愿命该绝的。才入网中,以此方便教化世人,不可残杀物命,以减少罪业,用心良苦,确是一位仁民爱物的伟大贤君。

商汤灭夏(中华文明典故045) - 九重天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