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出使前的回答,表明他已抱有必死之心,北上到达燕山时正值重阳,他写了一篇《水调歌头》词: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
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
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
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
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
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
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这时他的行程已经快要抵达终点,即将进行一场明知必败的交涉,这一副连国家也不敢公然承当的重担,要以他个人的名义独力承担。在此之前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洪迈也这样做过,结果却是被金方断绝饮食一天之后屈服,虽然换回了性命,却落得朝野责骂耻笑,这一回轮到范成大去做,“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在这即将拿名节性命去孤注一掷的重要关头,使他坚定信念的,除了对国家残破山河、屈辱现状的一股忠勇之气外,也许还有一种悲怆孤愤在支持他吧?他在路过北宋旧京汴梁时看见仍然留在敌国的中原遗老,为他们记述下了悲愤和苦难:“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州桥》)范成大虽是南宋的正式使节,可是如果这场交涉遇上凶险,下场要比这些被朝廷弃置不顾的百姓更为悲惨,“平安信”云云,只是事前的宽慰而已。但无论怎样,他还是毅然去做了。
范成大在燕山已秘密以自己名义起草了要求更改受书仪式的奏疏,藏在怀中入朝,到达金廷朝见金主世宗完颜雍时,他先出呈南宋请求归还陵寝的国书,慷慨陈词,金方君臣正倾听国事方面的外交辞令,他忽然奏请道:“宋金两国虽然名为叔侄,但受书的礼仪并不合式,臣有疏请上达。”于是举起朝笏呈上奏疏,金世宗大为惊骇,说:“这里岂是你献疏的地方!”掷疏于地,御前的宣徽大使韩钢也呵斥他道:“既是你个人有所祈请,那么就应该告诉接待的馆伴,这里哪是你上奏的地方?从来使臣也没有敢这样做的!”范成大毫不动容,拾起又进,说道:“这封奏疏如果不能送达,那么臣下归朝也是个死,宁可死在这里!”金世宗怒喝:“教他行了拜礼出去!”韩钢以朝笏压住范成大让他拜伏,范成大屹然不动,直挺挺的说道:“此奏得达,臣愿意下殿百拜!”坚持要将这封奏疏呈达金国君主。当时金廷君臣都被他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得不知所措,上下纷然杂乱,金太子完颜允恭当场就要杀掉范成大,被旁人劝解阻止。又有人建议拘留他,范成大凛然不惧,赋诗明志:“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表明自己已经做好一切最坏的打算,哪怕就是像苏武一样流放到北海牧羊,被勒令公羊生了小羊才许放还这样困苦的处境,他也毫不畏惧。最终,因为范成大的顽强坚持,金世宗到底还是接受了这封奏疏,作出回复,没有答应范成大的要求,却也不敢加害他。
范成大这一趟出使,“二事皆无成功”(《宋史纪事本末》),南宋方面提出归还陵寝、更改国礼的要求均遭到了拒绝,但范成大在金廷凛然不屈的胆气,比之上一次畏惧拘留而软弱屈节的洪迈,却使时人钦佩。据说连金国上下对他的勇敢也极为赞赏,一时成为金国上下景仰的明星人物。使命结束送范成大回朝的时候,负责陪送的使者特地请问他:“可以把阁下所戴的巾帻式样给我吗?我想仿效这个样子做一顶!”这并不是仰慕“上国衣冠”,而是崇拜英雄,虽说范成大这趟使命并未获得成功,但敢于在强势的敌国朝廷之上将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抗节不屈,坚持立场,这种无畏的气概,便值得敌方肃然起敬了。
对这一段使金的经历,范成大终身记忆深刻,他在燕山使馆中赋《水调歌头》词,开头一句说:“万里汉家使。”后来常常追和前韵填词,在桂林任地方官时,写道:“万里汉都护。”到成都为官时又写:“万里桥边客。”他这一生做过很多地方上的官员,总是东漂西荡,没有安生的时候,写过这几首“万里”之词后,徘徊市间,颇有厌倦远游之意,于是作了一首诗,称:“年来厌把三边酒,此去休哦万里诗。”一直到快六十岁的时候,他才总算能够安然隐退乡间终老,再用《水调歌头》的前韵写道:“万里吴船泊,归访菊篱秋。”他这数首以“万里”开头的词,现在只存第一首,但另有一首《水调歌头》,首句云:“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可见他漂泊辗转之久,思乡怀归之切。范成大的官位最高一直做到礼部尚书,却始终未得大用,在中央总是遭受谗嫉,只有到地方上治理才能显出政绩,虽然也蒙受皇帝赏识,却难以施展才华,到晚年也惟有对着孝宗亲笔御书的“石湖”一匾,自我放旷,默观民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