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须重视青年教师的“继续培养”

 sjjxhe 2011-11-08

必须重视青年教师的“继续培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9日09:15  东方网-文汇报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

  目前的高校教师队伍大致由四代人构成:第一代是60岁以上的老教师,一般为“文革”前培养的大学生或研究生,眼下大多已退休,但还有少数在一线工作,都是各学科“旗帜性”的带头人;第二代出自“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较早入校的77、78、79、80这四届大学生和研究生,如今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是教学科研的主要力量,许多已成为学科带头人;第三代是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生,一般都有博士学位,目前年龄在40至50岁之间,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第四代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毕业的研究生,30-40岁,有的更年轻,正是贵报这次讨论关注的青年教师。

  若不算第一代的老教授们,其余三代高校教师群体在学术能力上呈现“倒金字塔”状态——50至60岁的教师在各大学都是顶大梁的,尤其在学术研究方面;而最让人忧心的,是第四代的青年教师。他们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思想活跃、敢于创新、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等等,但亦有明显不足,如责任心较差、不能完全专心于学术研究、有时学风浮躁……另外他们可能还有“先天不足”,就是大学研究生过度扩招导致的培养质量下降。一个共识是,这批青年教师如果不能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尽快成熟,成长为强有力的接续梯队,大学的师资质量和整体水平在10年后将受到巨大影响。

  造成这一年龄段教师状态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很多,比如收入、住房等现实问题困扰着他们,高校里的论资排辈也压制着他们;但在我看来,更大的问题在于,许多大学并不重视青年教师的“继续培养”。

  现在很多年轻教师,从中学到大学、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始终在校园里,社会历练不够,并未真正成熟。在工作上,这一群体尽管有博士学位,但学术积累有限,还不足以独自承担好教学科研任务。年长的大学教师,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繁重,又没有带教的制度安排,或有制度但形同虚设,很难对他们有效引导与帮助——完全让青年教师自己摸索,在工作的前几年不免迷茫。加上教学任务往往过重,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超负荷运转,继续学习进修与从事科研的时间不够,结果不少人迅速平庸。

  所以,各大学必须认真规划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包括上岗前培训和严格的助教制度,既可采用一对一的师徒方式,也可由学科负责人牵头组成指导小组,还可依托课题组建立学术梯队。去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始尝试一种新做法:青年教师进校后第一年不教课,而跟着老教授学讲课、做研究;第二年起加入“帮扶计划”,由学科带头人和每年遴选出的3至4位讲师一对一联系,在教研上给予长达5年的支持;第6年起,则争取把青年教师推上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这对青年教师顺利成长,也许会有助益。我想强调,青年教师的成长不仅要靠外部条件,也要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如不抓紧培养青年教师,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综合竞争力,希望更多人真正重视此事!

  (倾听“青椒”系列文章请查阅文汇网深呼吸频道comment.whb.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