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消香断有谁怜

 wgs9007 2011-11-08

 

 

 

 

(hóng)(xiao)(xiāng)(duàn)(yǒu)(shuí)(lián)

——读《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晶莹雪 寂寞林》《我劝黛玉入入世》和《茶花女与林黛玉》

 

 
 

目标课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林黛玉进贾府》。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高质量的阅读。阅读不仅可以“供给思想材料”,而且还“是思想材料的来源”(胡适语)。如果没有阅读“量”的累积和“质”的保证,提高写作能力就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归结为掌握阅读能力,而应使之成为借助书本来观察、认识世界和自我的一种手段。有了阅读这一源头活水,何愁天光云影不在你的笔下徘徊呢。

纵观近年来一些高考优秀作文,无不是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思想情感、较高的驾驭语言能力而获得阅卷者的青睐。而有的优秀作文,又和作者读熟、吃透某一部名著有着密切关系。2005年高考优秀作文《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晶莹雪 寂寞林》和《我劝黛玉入入世》,虽不属同一话题作文,但三位考生都不约而同地从《红楼梦》中选取材料进行写作。如此优秀的习作出现,是和他们良好的阅读基础分不开的。另外,作文中的材料是大家所熟悉的,读后自然会产生“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由此观之,从熟悉的名著及学过的课本中挖掘材料,也不失为选材的良策。

 

【课外联读一】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浙江考生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冤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的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词。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勾心斗角,有凶残强暴,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而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最好代表,这个世界仙姝寂寞林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看到世间的各样清寂,大观园“游丝软系飘香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可贵,会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春,似水流年”的时候仿佛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点评

 “千红一窟,万艳同悲”,是大观园中所有女性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考生在准确把握这一基调的基础上,由面(大观园中的群芳)及点(仙姝寂寞的黛玉),点面结合,“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全文又以“一曲红楼,万声叹息”为纲,复沓回环,一唱三叹,给人以“余韵徐歇”的审美之效。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深邃的思想和至真至爱的情怀。

 

附:浙江高考作文题

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课外联读二】

晶莹雪 寂寞林

福建考生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留满面,又曾不止一次以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同为日月之精华的奇女子,在大观园中悲惨地结束一生。

    记得曾看过很多关于钗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评论,觉得颇为愤慨。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同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因为她们让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丽与气质。

     一、大家闺秀篇

    或许这个标题是百年来人们对这位商贩小姐统一的评价吧。不错,宝钗是一位恪守封建礼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小姐,可正是她的沉稳与规范才让她令人刮目相看。小小年纪就能够处理好上下关系,老夫人喜欢, 丫头们乐意,这样的好小姐上哪儿去找啊。

    宝钗处事能力强却从不外露,仅是在凤姐儿生病的时候,她推辞不过,只好帮忙处理一些家事。可是从这对事情的处理中,便能看出她的睿智与过人之处。

    其次,在大观园中要比的便是美貌与才能,这两样她都具备,此乃天下奇女子。

    其实宝钗是规矩的,宽容的,她不介意一得一失。她有宽广的心胸,她敢于承担生活所有的不幸。宝钗啊,你就像是一个圆,毫无棱角可言,从不刺痛别人,又善于帮助别人,你的心胸是那么宽,你为人是那么好。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温和。

    二、泪水长流篇

    也许黛玉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那双哭肿的像桃核一样的眼睛了,不知道这玉儿的眼泪为什么如此的多,哭得让人断肠。

    在大观园中,这位恐怕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了吧。由于家庭变故,从小寄居外祖母家的她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耻笑了去,正是这样,才使得她多疑、猜忌。然而在骨子里,黛玉有的是水一样的柔情。

    对待自己的爱情。黛玉敢于追求,她愿意表露出来,希望宝玉能了解.在这一点上,她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打破了这些规矩。尽管她最后含恨而死,但仍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爱敢恨,敢突破,敢创新的奇女子。

    虽然黛玉有时会有一些小性子,小心眼,但这始终无法抹去遮住和她独有的光辉。黛玉啊,你就像是一颗星,虽锋芒毕露,难免刺痛他人,可你是那么特别,与众不同。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气质。

    三、合篇

    无论宝钗,还是黛玉,无论是圆,还是星,她们各有各的光辉,各有各的美丽。宝钗的规矩——像圆;黛玉的新颖——像星。

我们看宝钗,也看黛玉;我们爱宝钗,也爱黛王;我们要学做圆,也要学做星,闪耀着独特的美丽光环。

点评

本文的最大亮点,体现在作者对钗、黛形象特点独到的理解上。人们对钗、黛的评价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但考生能“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陈言务去”,用“圆”和“星”来定位二人的形象特征,既切合了话题的要求,又准确评判了她们性格的不同之处。所有这些,都得益于考生对小说内容、钗、黛性格特征及宝玉与钗、黛爱情纠葛故事的熟悉和了解。惟其如此,考生才能用饱蘸悲悯、仁爱的笔触写出对封建时代的女性悲剧命运同情的佳作。

 

附:福建高考作文题

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你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外联读三】

我劝黛玉入入世

湖北考生

“今朝仍惜黛玉愁,此生多守候。消瘦偏逢冬,生死漂泊,香魂为风嗅。  一汪相思手帕绣,痴情难焚透。弱子生生绝,两情茫茫,妃子花尘漏。”

这是我为林黛玉所作的一首《醉花阴》,祭奠她孤傲的灵魂。

众所周知,林黛玉是大观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女性之一。她高傲,所以与世难容;她敏感,所以泪水长流;她痴迷,所以少年夭亡。她,是伟大的。

可是至纯至灵的林妹妹,有几句话,我想对你说:

你一定是知道陶潜吧。与你一样,他也愤然于世间种种。可是当他发现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时,他选择了进入另一世界——自然。是的,他亲近了大自然的风光种种,所以有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悔悟,从而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和飘逸。然而,生活在如此精致高雅的潇湘馆中的你,面对着高洁雅韵的潇湘竹,为何不甩开那些煎熬心肝的琐事,快乐地随花飘舞在自己的美丽的世界中呢?

林妹妹,你过多地看重了身边不开心的事,却忽视了身边另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还有一位老人,是你不可能听说过的。他住在古巴海边的一座小屋里,终日埋头写作。他是孤独的,他拒绝任何聚会,甚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也拒绝参加。可他的内心,却是平静而快乐的,因为他觉得,写作便是他永久的使命。最后,当他觉得自己想象力减弱,无须再活下去时,他毅然饮弹自尽。这个老人,叫海明威。林妹妹,你才华绝代,又那么爱写诗,其实诗又何尝不是你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宣泄自己所有的感情,你可以自由自在地活着,不理会外界的纷纷扰扰。这样,即使孤独,你也可以享受到别人享受不到的快乐。

林妹妹,你总是多愁善感。伤感柳絮“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悲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苦思那“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你将自己折磨了太久。可是,正因为无力抵拒,才要让自己更加坚强!你不该再想着“世与我不容”,而应想着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番天地。

所以林妹妹,我劝你入入世吧,入大自然的世,入佳诗妙句的世吧!

点评

  本文在立意上独具只眼,从人生观、世界观这一高度来进行构思、组材。文章以陶潜亲近大自然和海明威选择创作为例,规劝黛玉不要一味地沉溺于“那些煎熬心肝的琐事”之中,而应入世――投入到自然和诗歌的怀抱,快乐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结尾处“入大自然的世,入佳诗妙句的世吧”,既点明中心,又概括了上文,也使结构更加完整。叙述、议论之中恰当引用陶潜和《红楼梦》中黛玉的诗句,自然流畅,水乳交融,也使语言更有文采,文章更具文化底蕴。

附:湖北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课外联读四】

“高考模拟赛场”作文:

茶花女与林黛玉

湖南益阳市一中桃花仑文学社  文雅娟

一个的代表是娇艳美丽的茶花,一个的化身是纤弱灵知的绛珠草。产生在几乎同一时代的两位美丽聪明的姑娘,被作家赋予了同样的深情与悲愤。

   都是被病痛折磨着艰难地生存,都是在失去爱人之后选择放纵病情而慢性自杀。都有着自己的美丽与骄傲,却都在世俗的冷漠中悲惨的凋谢。资本主义门第观念罩在玛格丽特头上的阴影与封建时代礼教给林黛玉的束缚,是同样的。

  《茶花女》产生的年代和《红楼梦》大致相同,而两位作家在勾勒出两个命运如此相似的人物时,给读者的心理震撼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玛格丽特出身卑微贫寒,无知无识,用玛格丽特自己的话说“六年以前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林黛玉好歹生在官宦之家,文采风流压倒群芳,“重建桃花社”“魁夺菊花诗”出足了风头。玛格丽特在所处的环境中,没有一个人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她,朱丽·迪普拉在最后的信中说,给她送葬的人惟有N伯爵与老公爵;林黛玉还有老太太的疼爱,还有姐姐妹妹们的眼泪与叹息。她们谁更不幸?

  然而玛格丽特是要比林黛玉幸福的。因为在她身上自始至终洋溢着一股坚强美好的力量,一种对别人的宽容。正如玛格丽特在信中写道:“别为这种欢乐的殉难精神惊异吧,阿尔芒,对你的爱已让我的心迎着崇高的激情开放。”而林黛玉,似乎始终都只在自己的爱情里转圈,她想得最多的,始终是自己。“潇湘馆痴魂惊噩梦”也罢,“焚稿断痴情”也罢,她都只顾虑到自己的“终身大事”。她临死前也只是恨恨地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没来得及说出口罢了!因此可以说,玛格丽特是带着爱离开的,林黛玉是带着恨离开的。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差异,还有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作者的不同影响。在同一时代,西方的资本主义人道精神已渗入了小仲马,渗入了茶花女,并成为他们抗拒冷漠现实的武器;而在东方,惟有用同样的冷漠的死或出世来逃避现实的黛玉,却显得如此软弱、狭隘。比较中外古典作品,无一例外地发现:西方作品中的主人公始终有着昂扬的精神,如简·爱、凯瑟琳、郝思嘉;而东方则渗入了太多的虚无玄幻,如《源氏物语》、《镜花缘》里的人物。

茶花女与林黛玉是根植在不同文化沃土上的奇葩,而她们的形象给我们留下的启示,应不仅是在文学上,还应在民族精神与社会意识上。

(摘自《高考金刊》)

 

点评

    本文根据话题的要求,选取了两部名著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作者不仅指出二人性格上的异同,而且还透彻分析了造成性格差异的原因。特别是将二人性格差异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文化差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可谓有识之见。

     作者驾驭材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深度令人叹服,读者也能从另一角度来更好地认识黛玉的形象。

 

附:高考模拟作文题

世界文学史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文学形象,他们虽然生存于文学作品中,但也曾经生存于你我的内心世界。请以两本名著中的女主角或男主角为研究对象,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比较阅读

这四篇习作,都称得上文质兼美。文章虽不属于同一个话题作文,但在构思、结构及思想内容等方面还有许多可比之处。

构思上,都紧扣话题,以“拿来”为创作原则,结合《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融入自己对小说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和独到感悟。

结构上,这几篇文章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前三篇文章都可归入并列式;《茶花女与林黛玉》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选用递进式来结构全文:先言二人性格异同,再着重谈及造成性格不同的原因。

立意上,这四篇文章都借助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为我所用”,表达了对在封建礼教、封建制度束缚、重压下的青年女子悲剧命运的深深同情。《一曲红楼万声叹息》侧重于对黛玉性格特点、悲剧命运的剖析;《晶莹雪 寂寞林》侧重于钗、黛性格的比较;《我劝黛玉入入世》则扩大了看问题的视角,将黛玉和陶潜、海明威加以对比,从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点中来揭示主题思想;高考模拟作文《茶花女与林黛玉》则从比较文学的角度透去视茶花女与林黛玉的形象,从性格特点的异同点来探讨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这几篇文章都是难得的上乘之作,他们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在作文教学和写作时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