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诗人启示是什么

 行走云水间 2011-11-10

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诗人启示是什么

单士兵    发表于 20111009

  时隔15年之后,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与诗人结缘。这一次,获得这项至高荣誉的,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没有人会质疑瑞典诺贝尔委员会“举贤不避亲”。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也早就说过:“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这个年已80岁的老诗人获得诺奖,最普遍的评价语词,也就是“实至名归”、“众望所归”。

  很多媒体将这位诗人名字译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我想,很多中国读者会更习惯“特朗斯特罗姆”这个早已熟悉的名字。这个与中国诗坛极有颇有渊源的诗人,来过中国,与中国很多诗人是朋友,获得过中国的“诗歌与人”诗人奖,他的作品对很多中国诗人深有影响,比如北岛。很多中国诗人到瑞典,也会选择到特朗斯特罗姆家中做客。这样的文学往事有很多,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然会让很多中国读者内心会有种熨帖的感觉。

  我读过特朗斯特罗姆很多诗,有李笠翻译的,也有董继平的译作。当然,我还是有点偏爱北岛的翻译。特朗斯特罗姆很多诗行都值得回味,甚至连他在年仅18岁时创作的《果戈理》至今都被反复传诵。比如那句“看外边,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 快乘上你的火焰马车离开这国度!”。有些诗人注定天生就是艺术天才,特朗斯特罗姆就是。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是,“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在我看来,这阐释的也就是特朗斯特罗姆对诗歌的最大贡献——回归诗本身的艺术魅力。

  诗歌创作能够达致特朗斯特罗姆的境界,有理由获得任何殊荣。毕竟,人类需要真正的艺术。很早以前就有人感叹:“特朗斯特罗默瘫痪以后,欧洲最好的诗人在哪里?”只不过,对中国读者来说,尽管没有人会怀疑特朗斯特罗姆的艺术价值,但他也不会像往年诺奖作者那样,以“文学介入政治”的冲击力,带来某种强劲的价值感受。这样说,绝无意于消化特朗斯特罗姆的价值成就,只是想换个角度去思考,特朗斯特罗姆获得巨大艺术成就的土壤在哪里?

  “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特朗斯特罗姆这句话很让人喜欢。作为这位诗人年代的瑞典记忆,是配得上用“伟大”来形容的。当代瑞典,不只是有那些令人无比惊叹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有吸引无数向往目光的“瑞典模式”。这个被“福利民主”的典型国家,是最近几十年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社会保障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谈到瑞典,人们最直观感受就是那里没有穷人,与“民主、透明、自由、平等、互助、合作”这些概念符号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我看来,把这样的空间与时代说成是“伟大”,并不算矫情。作为生活在这样土地上的诗人,自然有理由关注自然与人生。

  这也许就是特朗斯特罗姆为什么展示的是一个艺术的伊甸园,为什么会成为公认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连他自己也说,他的诗歌拒绝理性的分析,因为这样能给予读者更大的感受自由。他用无数的意象和隐喻,带给读者一个可以无限想象的内心世界。这是诗人的幸福,同样也是读者的幸福。只不过,这样幸福只能也应该根植在那样的土壤上。对这个世界更多诗人来说,他们更应该像法国诗人瓦莱里说的那样:“凡是真正的诗人,必定是第一流的批评家”;甚至是阿多诺说的那种“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位真正的诗人,可以走出属于他自己的当代性。今天人们无限怀思普希金、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等等很多俄罗斯诗人,因为我们从他们的诗行中能够看到那双写诗的手,参与埋葬了极权与专制制造的血流成河的历史。更多的时候,诗歌抒情方式不是赞美与讴颂,而是愤怒与反抗。这也就是为什么汶川地震时那首“纵做鬼,也幸福”的赞美诗会产生极大公愤。人们常会问,中国文学离诺贝尔文学奖有多远,在我看来,对于中国诗人来说,至少要走出看待特朗斯特罗姆的一种可能误区,就是过度陶醉于他那种“艺术想象”的桃花源,而要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生活的时代到哪需要怎样的诗歌。而且,盲目地脱离地气的想象,也不可能开出像特朗斯特罗姆那些灿烂的艺术之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