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一稿)

 mihu16 2011-11-11

--南平市家长大学课程(二)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917

一、什么是心理沟通?

   心理沟通是指相互之间的理解与默契,爱的充分表达与深切感受到,是情感的相通与情绪的共振。家长爱的充分表达,孩子爱的深切感受到。

   沟通是思考的互动,是意见的交流。听、说、看、问、写是沟通的手段,每个人都会使用这些手段。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都需要沟通作桥梁。那什么是有效的沟通呢?有效沟通必须要得到对方的回应。因此有效沟通除了思想上的交流互动外,必定要在行为上产生预期的回应。目前,家长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被更多的人关注,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家长如何去懂他们?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

 

二、心理沟通的意义

   一、心理沟通是人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有心理需求,它会使人产生愉悦,促进成长。不同的心理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幼儿-爱护;儿童-称赞;青少年-指导;成人-安慰。家长要在心理层面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必须要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

   二、心理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长要承担家庭教育的任务,就必须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

   三、心理沟通是家庭建设的期望。要建立和睦、愉快的家庭,就必须要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

   四、沟通促进孩子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可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放纵、宠爱多于正确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造成了在当今社会家长无法跟孩子沟通的普遍现象。根据专家的研究,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看看你的孩子是在哪种情况下成长的:

    第一,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第二,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第三,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第四,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

    第五,赞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

    第六,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把握目标;

    第七,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对别人多一份关爱。怎么才能让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

 

三、心理沟通的内容

   一、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要注意孩子的情绪与感受;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

   二、了解孩子的个性心理特点。要了解孩子群体的心理特点,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智能优势、性格气质、行为习惯。

   三、遵循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不遵循心理发展规律的后果,抢跑的孩子未必得第一。不能错过最佳时机,影响正常的心理发展,成熟,完善。

 

四、沟通障碍原因

一是双方都不自觉地高标准要求对方,家长会将自己孩子与别的同学比,人家如何用功了,成绩有多好了等等,在比较中产生失落感,子女也会和别的同学家长比,人家家长如何做了,照顾周到不让人烦,懂得孩子需要什么,你们为何做不到?啥也不懂瞎指挥。这样矛盾就产生了。

二是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没和自己做知心朋友。这里面就有一个面子的问题,也有相互尊重的问题,做父母的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想看,如果双方都能尊重对方,考虑到对方的感受,换位思考,用欣赏的眼光看对方,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会变压力为动力,变烦忧为快乐,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沟通会没有障碍的。

 

孩子不听话,不愿意跟父母说话,甚至对家长撒谎等等,都是家长与孩子沟通效果差的表现。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家长那里。出现这样的问题,家长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

  一是有的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没有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当长大了又觉得孩子就应该懂事。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就把气都撒在孩子身上。孩子从小都是饭来张口,等他们长大了怎么能要求孩子主动下厨房做饭做菜、洗碗擦地呢?孩子从小就不知道做好的饭菜要让老人先吃,等他们长大了还是不懂孝敬老人。

  二是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少,久而久之让孩子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有的孩子会通过经常闯祸来吸引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注意,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叛逆的性格。这种恶性循坏,对孩子的危害很大。

  三是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太强,把孩子作为自己脸上贴金的工具。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孩子提出种种的要求,比如要孩子考高分、有特长等等。把自己对名利的追逐转嫁到孩子身上,很少和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

四是还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缺少应有的尊重,没有给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当孩子跟家长说话时,家长说:“忙,没空跟你谈这些。”:“去,现在别烦我。”……这样不尊重孩子,怎么能指望和孩子有很好的沟通呢?

沟通障碍在哪里:物理代沟,生理代沟,信息代沟,文化代沟,信息的模糊性,角色的模糊性,非理性的沟通,不愿与家长沟通。 

 

★我们习惯用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旧式父母

新式父母

使孩子感到被关心

使孩子感到被尊重

希望孩子更优秀

希望孩子更快乐

关心孩子的分数

关心孩子的能力

让孩子做父母喜欢的事

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严格

宽松

严肃

幽默

不放心

信任

焦虑

随意

替孩子做决定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替孩子做所有的事

让孩子自己动手

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让孩子自己管自己

 

 

 

 

 

 

 

 

 

 

 

 

 

 

 

 

 

 

★父母对孩子应当说的话及不应说的话

父母对孩子应当说的话

父母对孩子不应说的话

“试试看”

“不要”

“你真是棒极了”

“你昨么这么笨”

“你今天开心吗?”

“你今天考了几分?”

“你想要我做什么?”

“我这是为你好”

“我相信你”

“你胡说!”

“你一定比我强”

“让你干比我自己干还费劲”

“你能行”

“你不是那块料”

“你喜欢做什么?”

“都什么时候了,还在玩!”

“这是你自己的事,

只要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五、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误区

  误区一:多说教,少倾听。许多家长和孩子交谈时,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时间一长,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便会被压抑住。

  误区二:喜欢使用强硬的措辞。许多家长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以致于和孩子沟通时总是难以保持平静,“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常常挂在嘴边,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误区三: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许多家长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观点往往与大人是不同的”这个道理,所以和孩子交谈时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往往在未听完孩子的话就发火,或者把孩子对某事的态度或看法说成是小题大做,这样,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难对父母的苦心加以理解。

  误区四:不懂把握时机。许多家长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谈的时机,例如,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家长就插进去打开话匣子,或者孩子刚受了批评,心情还未平静,家长就想“趁热打铁”去与孩子沟通等,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满。

  误区五:漠视孩子的自尊。家长在某些问题和决定上有自己的原则,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但这并非意味着要忽视孩子的意见。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让他发表出来起码有两大好处:一是孩子至少被征求过意见,他会更易于接受最后的决定;二是这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许多家长在“关键”问题上总喜欢“封杀”孩子的意见,这就抑制了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欲望。

 

六、心理沟通的方法

 一、必须时间投资。家长常常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赚钱养家。其实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父母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一个可以让孩子倾吐心事的朋友。要达到这样地步,非得平常有足够的时间沟通不可。家长平时多和孩子在一起,聊天,看电视,散步,玩游戏等。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谈话才能渐入佳境,至于平时连回家吃饭都没有时间的家长,就不要太期望孩子会与年畅所欲言了。美国前总统布什夫人在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深情地说:年轻的女士们,有一天当你们到了我这样年纪的时候(她当时70岁),你们回顾你们的一生,决不会因为曾经错过一次赚钱的机会,一笔生意的交易而感到后悔,你们却会因为没有好好花时间和你们的孩子,和你们的丈夫,和你们所爱的人建立美好的关系而感到后悔不已。布什夫人的肺腑之言,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启迪。

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还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不在一起,但是缺少其他的沟通方式(沟通方式需要多样化:面对面、娱乐式、会议式、写信式、聊天式、短信式等)。家长需要加强沟通意识。

要定时沟通。我们知道,家长为一家生计奔波忙碌确实不易,但孩子毕竟是家长的未来,自己生命的延续,就算再忙也应该挤出时间与孩子沟通,时间可以不用很长,关键要有质量。有些交流需要全家一起,欢快热闹;而有些沟通则需要有一个温馨恬静的角落。一次艰苦的远足,常常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而一段在山林的度假,往往又可以有新的发现。

肯花时间、亲密接触。任何父母感觉与孩子相处愉快和谐是因为他们肯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玩、做游戏、画画、运动、听音乐、家务劳动、制做手工、旅游、聊天、探讨问题等等。通过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方可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

   二、学校密切配合。注意孩子交往情况,关心子女思想变化,及时与孩子沟通。望子成龙是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可是,当父母为子女成龙而不惜一起地付出心血和辛劳的时候,子女是否都感到其诚而心领呢?事实上,不尽然。因此,要使主观愿望与客观愿望效果达到一致,从而促进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其前提就是要加强对子女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最好才能达到找到善解的办法来。孩子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习度过,因此家长要经常与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取得联系(电话就可以了),了解孩子学校表现,同时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情况,取得老师对家庭教育的了解和支持。只有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双管齐下,共同促进孩子,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身教重于言教。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四、沟通因人而异。沟通没有模式,与一个孩子的沟通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另外一个孩子,因此,家长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自己的沟通方式。如一个孩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一般的方法难以有效沟通。父母根据孩子喜欢听音乐,写作和阅读的特点,经常与孩子一起听音乐,做孩子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不断进行鼓励,这样的孩子慢慢就活跃开朗起来。家长只有是有心人,就能够找到合适的沟通方法。有时,孩子实在不愿与父母交流,那父母就可以把不想或不能直接向孩子说或不中听的话写下来,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孩子静下心来就会听家长讲话了。

   五、学习倾听,感受平等。与孩子沟通需要谈自己的意见,但是更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说,父母听,切忌父母说,孩子听,要学会倾听。所谓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灯。发现孩子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时,要赞赏,要表示受到感动。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雄辩家!倾听意味着避免打断孩子的说话,集中精力于交流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沟通最好在安静的地方进行,排除可能使人分心的干扰。如果你正忙于做晚饭或者看学会的电视节目,要做到认真倾听的困难的。做一个耐心倾听者能够使家长了解孩子的问题和观念,有助于澄清事实,避免对孩子的误解。经常倾听或者的声音,家长会发现,尽管你没有孩子对孩子提出许多要求和建议,你的孩子却更多地向你提出问题。这是因为,善于倾听的父母才能遵循青少年的发展特点,让孩子感受到平等,才有可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案例:小明已经5岁了,在家里,父母叫他做事情时常常会这样说,“去把杯子拿来”,“把报纸拿来”,“赶快去弹钢琴”。虽然有时候小明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可是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反倒没有动力了。点评:“把杯子拿来”和“帮妈妈把杯子拿来”两句话,在成人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口吻,喜欢受人委托。所以,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会常常挂在嘴边,其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案例:3岁的小新是家里的小皇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宠爱。小新的爱好是看图画书,等爸妈回来,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汇报“读后感”,但由于他说话不清楚、表达吃力,爸爸往往听到一半就看报纸去了,任由小新自说自话。点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候,往往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话能被好好倾听。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其实有时候,父子关系有时候是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多样化的关系,我的一个朋友说的,她使用的是没大没小的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经理人。家长学会做顾问,学会聆听,提出建议而不插手干预,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感觉更轻松。)

把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定位为伙伴关系。人们常说感情是培养出来的,我认为业余时间家长应该尽量同孩子在一起。孩子高兴的时候,也正是最容易沟通的时候,如陪孩子散步的时候,陪孩子打篮球的时候,带孩子到外面吃饭的时候等。总之,孩子情绪最好的时候,是最好说话的时候,如果这时候家长与孩子沟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特别注意尊重孩子,不要以势压人,以为真理都在老子手里。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妈妈,我想跟您一起去买菜。”假如您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这些需要听出弦外之音。

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孩子小的时候,知识贫乏,生活经验少,此时父母的角色是孩子的指导者、照顾者、呵护者;孩子长大后,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与看法,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时父母的角色应该转变成孩子的顾问、合作者和朋友。小学生往往对居高临下的父母持否定态度或产生逆反心理,这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关。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具有批判性,对成人的话会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渴望平等”是这一时期孩子的最强烈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长最好以大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或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

   六、创造机会交谈。与孩子沟通需要有恰当的机会,青少年不学会预约的谈话,你想谈话的时候,他们可能没有兴趣。只有他们想谈话的时候,沟通才能有可能顺利进行。有的父母可能学会在吃晚饭桌子上或者睡觉前与孩子沟通,有的父母常常利用一起散步或者郊游的时间与孩子沟通,不管选择什么时间,我们都要知道,最佳的沟通常常是在共同的活动中进行的。切忌不要总是试图在临时想起的,不固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那样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七、接受相互差异。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在观念和意见上存在差异,如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在晚上9点前回家,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晚一点。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这样的差异,沟通就难免失败。父母应该认识到,这些差异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以便重新思考原有的教养方式和限制措施,与孩子一起商量和制定新的制度,从而帮助孩子发展有用的社会技能。由于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辨别能力及思考各种可能性或者观念的能力不断增强,这样的商量是可能的,有益的。如果相互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一时难以协调,父母也不必着急上火,最好平静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关心和期望,耐心地进行解释,从而使差异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至于演变成为一次冲突。(正确认识代沟)

   拜孩子为师。进入知识信息时代,孩子的信息量比父母大出很多倍。孩子比父母学得快、记得快、阅读速度快。孩子们的英语、电脑、美术、音乐、体育都比大多数父母强,此时的父母要明智地拜孩子为师。孩子可以教父母学英语、学电脑、学音乐、学美术、学体育。孩子是我们最好的教练,当父母虚心向孩子学习时,孩子会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教你、引导你、爱护你。此时,父母是最幸福的,孩子是最自豪的。父母与孩子就象多年深交的老朋友,无话不讲。更可喜的是当孩子是你的老师时,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会增强,同时还可为家长提供有价值的、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

   八、避免过度反应。对孩子言行的反应过于激烈往往导致争吵,使沟通无法继续。为了使沟通保持友好气氛,父母绝对不要带着焦虑和情绪与孩子交谈,同时,为了体现尊重,避免引起反感,父母要提出问题时,最好以商量的,平和的语气进行,如:你这样做是怎么样想的?让我们谈谈好吗?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励和奖赏,如果孩子和父母谈话时受到批评,他就会感到自己的坦率得到的不是奖励而是惩罚,这将伤害他继续与父母直接交流的积极性。

   九、孩子兴趣话题。一家幼儿园的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孩子回家后,家长最爱问“吃了啥”、“学了啥”、“受欺负了吗”3个问题。这显示部分家长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另外,孩子认为,家长说的沟通就是学习,没有其他内容。

孩子生活在不同与成人的另外一个世界,有的事情对父母来说是并不重要的,甚至使人烦恼的,但是对孩子来说就不同了,那可能就是意义重大的事情。父母不必假装对孩子的事情感兴趣,但是必须对他们感情和观念表示尊重,感受孩子的自立。因此,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的事情是必要的,下面是青少年所感兴趣的。1、学校。如父母问孩子:今天你在学校做什么?他很可能回答:什么也没有做。当然这些不是真的,因为父母问题太笼统,孩子没有兴趣。父母可以结合孩子课程内容,学校活动,提出具体情况,能够引起对话;2、兴趣爱好。不少青少年喜欢体育,父母不妨与他讨论喜欢的球队和比赛,可能的话,可以一起去看现场比赛。音乐也是青少年热衷的,父母至少应该知道流行歌手的名字,知道快男超女是怎么回事。如果你认为孩子正在听音乐是不适当的,或者认为追星的行为有些过分,不妨坦率地告诉他们,并且说明为什么,保持沉默往往被误解为允许。3、情绪。青少年常常对许多事情感到担心,如自己的朋友,流行事物,性,体重,考试,上大学,世界的未来等,所有这些事情都可能使孩子情绪波动。父母有时候可能难以判断这些事情对孩子到底有什么影响。如果是这样,父母可以直接问孩子:这个问题对你来说是无足轻重,还是中等重要,还是非常重要,你经常为此感到担心吗。了解以后再决定如何帮助他减轻烦恼。4、家庭。青少年喜欢讨论和参与制定家庭计划,如购物,假期安排。这其实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必然反映。父母应该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与他一起讨论家庭的计划和安排,鼓励孩子发表意见,重视并且采纳其合理意见。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孩子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还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5、敏感话题。青少年有时候希望与父母交流一些敏感话题,如毒品,性,艾滋病,离婚等。在处理敏感话题时,父母需要记住,回避并不能使之消失,反而促使孩子从媒体或者朋友那里获得信息。如果他得到的信息是错误的(可能性非常大,青少年从地摊上获得性知识),就妨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对敏感话题的沟通要确保孩子能够正确理解,否则可以暂时延后。6、父母的生活,希望,梦想。许多青少年希望了解父母的世界,包括过去和现在,如小时候玩什么?是否碰到使人讨厌的老师?上小学的时候得到了零花钱吗?如果有?是多少?谈恋爱时是爸爸主动吗?单位的老板是不是很凶?当然,这些不意味着父母必须把所有的事情告诉孩子,对不恰当的问题最好是延后回答。尽管如此,对孩子讲自己童年的事情和现在的生活,有助于孩子应对他们自己的生活。7、未来。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开始更多思考未来的事情,更多讨论未来的设想,他可能会问父母一些问题,如上大学是什么感觉?什么时候可以结婚?将来做工程师怎么样?工作以后能不能有自己的汽车?等,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认真回答,如果无法回答,就要诚实地说,我不知道。8、现代媒体。现代的世界是一个媒体丰富的世界,青少年也被电视,音乐,电影,录像和电脑游戏这些媒体包围。父母要认识到,这些媒体能够提供一个了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窗口。例如,如果你和孩子看过同一部电影(一起看或者分别看),父母就有了对话的机会。所以父母应该对青少年热衷的媒体给予同样的关注。当然,父母也需要看到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和消极影响(如手机上网,玩游戏,谈恋爱,下载不良信息),对孩子利用媒体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通过交流帮助孩子提高对不良信息的鉴别抵制能力。

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亲子对话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

父母提问过多,很难使孩子讲心里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咄咄逼人,不要什么都问,如果孩子愿意告拆你,那你一定要认真听他说话,并将它视为礼物,加以珍视。

   十、亲切尊重态度。现代青少年崇尚个性,喜欢自我表现,追逐新鲜事物。因此,他们说话做事常常使人难以接受,但是无论孩子给父母的刺激有多大,作为父母,最后保持平静。在与孩子说话时,所表现出的尊重和自我控制最终有一天会出现在孩子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在与孩子交谈的时候,如何说话与说什么同样重要,简单命令式,挖苦讽刺式的,情绪发泄式的话语只会伤害孩子的感情,而且于事无补。父母要学习以尊重的态度,平静的语气对孩子说话。因为,即使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也能够轻易地区别不同的态度,情绪,语调。尊重还体现在父母与孩子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沟通方面,青少年的社会意识和对事物的理解力在不断增加,他们赞赏有思想性的,有深度的交流。因为这样的交流使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视为平等的伙伴,能够激发他们的自尊心。父母完全可以就广泛的主题如社会问题,和平,环境问题,创造发明等,与孩子开展讨论,而不要使沟通仅仅局限于在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上,那只能使孩子逐渐丧失与父母沟通的兴趣。

全身心投入。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的成长,有的父母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以忙为理由,忙家务、忙事业、忙看电视、忙打麻将、忙自己快乐享受等等,忙得忘记了孩子是父母为社会贡献的最重要的产品。机器出了废品可以报废,可孩子如果是废品将遗憾终身。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才能产生同频共振的良好交流。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不擅入他们的房间,不从偷看他们的日记,不问他们不想说的事。

 十一、创造沟通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父母之间的沟通,影响亲子关系的沟通,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就习惯使用吵架解决问题)。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允许讨论,允许争论。

把强行的要求和规定变成讨论式、商议式的谈话。沟通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而不是家长的一言堂。以朋友的身份对待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不给孩子任何帮助、批评和建议。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要以比较民主的教育方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解释的权力。当孩子觉得父母不是以长者的身份和用权威语气来教训他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往往容易被接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谈话时常用“你应该怎样”、“你必须怎样”,这是一种强行的命令式口气,如果变成商议的、讨论式的口吻,如“你能不能怎样”、“争取怎样”、“建议你怎样”等等,孩子或许更容易接受。

十二、无条件信任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百分之百的接受孩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家庭是教会孩子做人、生活、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于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孩子不会照父母说的去做,但他们一定会照着父母做的去做。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要首先做到,否则就别挑孩子的毛病。没有问题的孩子,只有问题的父母。无论孩子怎样,都是父母培养的杰作。欣赏优点,包容缺憾,允许孩子的缺点和不完美。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家长、老师、伟人都有缺点,何况我们的孩子。父母百分之百的接受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十三、多赞美、少批评。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可是,我们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家长需要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十四、理解孩子感受。家长首先要表示理解,理解孩子现在所承受的压力和心情。理解有助于建立互相信赖的亲子关系,在此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人的情感是非常细腻的,包括孤独、害怕、快乐、疯狂、兴奋、激动、忧伤、妒忌、尴尬。家长普遍地对孩子的情感关注得不够细腻,所以常常在某些细节上,无意之中伤害了孩子。如:孤独,一般而言,家长不认为孤独是一种伤害孩子的情绪;还有尴尬,家长常常在朋友面前、同事面前、邻居面前数落我们的孩子,弄得孩子非常难堪,非常尴尬。这样,其实对他的自信心是有伤害的。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积极的情绪,要关注和表达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看看孩子脸上的表情,看看孩子整个的心理状态,而不要一见面就问学校的情况。

  下面是一首在校园非常流行的歌曲,能很好地反映孩子们的一些想法: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总觉得日子过的单调;家里学校两头跑;身上还要背着个大书包;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老师一个比一个卖力;试卷天天要和我见面;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作业多时多得做也做不完;想好好睡一觉是越来越难;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我梦见成绩册上红灯一串;老爸老妈的脸色实在难看;罚我不许上网,还控制我的零花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额外的进修排得太满;脑细胞死掉一大半,大学高不可攀;最近比较烦;我的分数只有第一名的一半;叫我怎么办,怎么办。 这首歌表达了孩子们的心声,对此家长首先要表示理解,理解孩子现在所承受的压力和心情,然后想办法相互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放松一下。

家长要对孩子多一点信心和真情,积极地回应,孩子就会将你视为知音。对内心消极的人,通过积极的回应,说出他的内心冲突,受到的压力、孤独、无助和不安等等,就能够进入他的世界。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必须具备两个素质:一是始终对孩子抱有信心,二是有宽容的胸怀,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孩子在高三的竞争中很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不可能是常胜将军,考试成绩往往会有起伏,家长一定要宽容对待。

十五、勿以亲友攀比。“你看,隔壁的小涛都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还什么都不会,你怎样才能赶上人家啊?”“楼下的那个妮妮实在太不像话了,去年读一年级以来,数学从来没考及格过,将来你可别这样。”读大班的小菲现在最怕听到妈妈提小涛、妮妮,原来大家常常在一块玩,可是自从听了妈妈的唠叨,她都不知道自己还要不要和他们一块玩了。点评:儿童由于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不要给他们一个笼统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而应该具体和清楚,更多时候还需要一个样本。不过,这个样本最好是从故事书、动画片、文学典籍中寻找,会比较稳妥。父母若是以亲戚朋友为例,恐怕会为自己的孩子将来建立人际关系制造难题;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评价会无形中伤害到其他人。

十六、成功沟通艺术。成功沟通“哪壶先开提哪壶”。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是“童心未泯”,又会“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常常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就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

十七、创新沟通方式。美国家长育儿新趋势--父母更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所谓新趋势,不过是一家几口吃过晚饭后不看电视,而是讲述各自一天的经历。但就是这一点,我们身边的许多家庭可能都没有做到。另外,可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十八、父母加强学习。加强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孩子成长以后,许多孩子看不起家长,家长没有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沟通问题。一要通过读书、看报,扩大知识面,这是和孩子交流的资本。平时看报纸和电视时,注意了解一些重要新闻事件并和孩子交流,既扩大了孩子的视野也促进了亲子关系。二要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孩子有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不是只关心他们的学习,这样交流才比较容易进行。家长在这种交流中更能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平时不想说的话,比如他们的在校学习和表现情况。沟通需要有共同的话题。孩子关心什么?心理需求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都值得家长研究。在问卷调查时,还有一位学生写道:“我们喜欢自然的沟通,不喜欢家长郑重其事地说:来来来,我们坐下来谈谈。”要在自然的状态下沟通,就要求家长多学习,多看书,多接受新生事物。

十九、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家长要保持平常心,学会换位思考。家长在跟孩子沟通中不要发脾气,要保持冷静,对孩子的急躁情绪进行冷处理。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危机有时可能也是转机。比如,一个人在国有企业工作挣不了多少钱,下岗后反而成为老板赚大钱了。家长们都认为自已应该有一个出众的孩子,要是孩子很普通,就会感到特别失望。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认为他不可能学好了,就绝望了。其实任何孩子可塑性都是很强的,家长要勇于尝试新的沟通方法,抱着鼓励和期望的态度跟孩子沟通,而不是怒气冲天地指责孩子。家长要设身处地地多想想孩子面临的升学压力。每个独生子女都承受家庭期望的巨大压力。想想孩子多年辛苦的学习生涯和经历的无数次考试,是多么地不容易。其实任何孩子都希望获得成功,让亲人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家长不要总是觉得孩子不争气,让自己丢了脸,要多想想谁失败了都会难过,谁面对激烈的竞争都会担心、害怕。

二十、把爱放在嘴边。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理想的父母》一文中写道:“父母对孩子的失望意味着真正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对自己的失望意味着进步的停止。信任和自信是一个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我们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我们摧毁一个人也就是摧毁他的自信。目前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不断摧毁自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表扬和肯定,希望得到赞许和承认。因此,当孩子失败、失去自信心的时候,父母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许、一句鼓励的话往往会使孩子重新振作起来。可悲的是多数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不是鼓励、承认和赞许,而是指责和训斥,致使孩子真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破罐子破摔。

 

七、彻底摆脱错误的沟通模式

    一、唠叨式。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唠叨式,对号入座。许多孩子说一听父母唠唠叨叨就烦,大家想一想,夫妻之间的唠唠叨叨还烦,丈夫唠叨妻子烦,妻子唠叨丈夫烦,唠叨式教育是愚蠢的教育。希望家长下决心丢掉,不许对孩子唠唠叨叨。

    二、数落式,孩子在家里总是不停地被数落:你怎么不用功。你怎么不做作业?你怎么只知道玩啊?数落比唠叨更恶劣一点,因为数落带有谴责性质。将数落彻底取消,不然会毒害孩子,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的积极性的火苗破灭了。

    三、训斥式。动不动就训斥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四、打骂式。打骂式的家长不多,但是对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一定要取消,唠叨,数落,训斥,打骂等破坏孩子前途,要不得。

    五、达标式。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每次要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个名牌大学,这些是达标。也是伤害孩子5种积极性的教育方式,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家长将脱离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很累,加重了精神负担。许多孩子考试前情绪紧张,为什么?压力大。如果考试前不对孩子加压力,告诉孩子只要考出真实成绩就好,结果孩子可能考得更好。面对好成绩孩子自己倒可能还不满意,觉得某处丢分多,意愿继续努力。紧张反而需要安慰孩子,这才是好状态。先给孩子一个标准,孩子很紧张,担心不能达到,当孩子不能达到时,父母就唠叨,训斥,效果肯定不好。

    六、疲劳式。学校搞题海战术,家长再额外增加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七、包办式,陪读式。孩子的学习父母替他操心,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

    八、催促式。不断催促孩子,做作业,去复习。许多孩子说,我本来准备做作业,父母一催我反不想做了。请家长体会,本来你准备做事情,如果爱人提醒一下,事情就做快了吗?可能就不意愿做了。本来想得到别人欣赏的事情,别人一催就反不想做了。是的,在别人催促下做,我们还有什么意思。孩子的心理与成人心理一样,孩子更加幼稚,成人欺负孩子,怎么可以?

    九、操心式。愁眉苦脸式,父母的面孔对孩子影响最大,大家小时候父母的态度,父母要是对你不理解,呵斥你,父母苦着脸,父母高兴一下,影响很大。自己做父母就忘记了,不应该。一个很好的孩子回家了,面对是一张数落的脸,唠叨的脸,训斥的脸,打骂的脸,愁眉苦脸的脸,催促的脸,孩子在家根本就失去学习的乐趣。父母的脸有时候决定了一切。

 

八、解决沟通障碍,化解亲子冲突

一、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解决冲突,特别是在冲突双方有机会冷静下来并客观地看待事实之后。一时冲动会伤害双方的感情。

二、对事不对人。尽可能具体地描述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是就发生的事,不能将过去的事一起提起来,忌“翻小肠”让孩子反感。

三、正确评价孩子,多鼓励,讲明道理,多运用个人的表述而不用责备和攻击。定期提及相互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共享的利益而不是两者的差异上,也就是求同存异。

四、冲突发生了,主动找自身原因,承认自己在造成冲突和紧张中所起的作用,和孩子作朋友式沟通,不要用家长压孩子,也不要进行威胁。

五、将冲突分成几个“小片”,它们可以被逐个地解决。别急于求成。我们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让学生懂得,适者生存,适应环境是一种智慧。

 

九、家长如何肯定孩子

    帮助孩子肯定自我,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尤其是父母的肯定,更是激发他们向上向善、建立自信的强大动力。如何帮助孩子自我肯定: 

一、接纳、赞美是第一步。

二、不否定、不代做决定。

三、不过度保护。

四、让他有成功和失败的机会。

五、切忌用比较的方法来打击孩子的信心。

    技巧一:每周安排一次或以上的“黄金时间”,在那段时间里,家长与孩子共同选出某一项活动一齐去做。其中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共同挑选活动,二是双方订下“黄金时间”的“约会”时间;三是家长用嘉许、描述、接触等新的行为模式,避免质询、命令、批评的模式;四是活动结束后,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各人的观察和感受。

    技巧二:设立“好行为箱”。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克服恐惧到培养自信、自爱、自尊的过程,这需要很多肯定,而传统教育中,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永远比肯定多。因此家长注意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他肯定,是他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你可找一个小箱子,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外面贴上“好行为箱”的贴纸,每次看到孩子有良好行为,就写在纸上放入箱内,每天晚上睡觉前和孩子一起查看。

技巧三:亲子关系急救箱--“太空时间”,用于挽救濒临破裂的家庭关系。这是家长和孩子共度的特别时间,双方要把所有不愉快的情绪抛开,就像坐火箭去了太空,把所有不愉快的事留在地球上。孩子可以毫无拘束地说出心里话,而家长亦可毫无保留地献出关怀、支持和爱,目的是不要为原先存在的情绪或态度形成隔膜,使亲子关系中断和让孩子感到无助。

 

十、家长说话的艺术

   一是关心话语:简练说。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乐乐,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您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应该这样做:有位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二是知心话语:含情说。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5岁的女儿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您帮忙。您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知心话”:“甜甜,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待会儿再做,体谅下妈妈,啊!”结果,女儿去看动画片了,您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儿发现作业没写完,大哭大闹,不肯上学。家长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说说知心话,结果,却发现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并不奇怪,随着小家伙的渐渐成长,您会发现,他内心的秘密越来越多了,有时,甚至用谎言来搪塞您的关心。应该这样做:家长若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强,爸爸给你讲故事,讲爸爸像你这么大时的淘气事儿……”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心话才能为孩子所接受、理解。

三是开心话语:带理说。您今天升职了,心情愉快,想把这份快乐让4岁的女儿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厉害吧,如果你以后也像爸爸这么厉害,我和妈妈就满意了!”没想到,小家伙不以为然:“我以后肯定比您厉害。”您笑到一半,却发现女儿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开心。家长觉得越来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乐的时候,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让小家伙变得不开心,再或者,您明明是想让小家伙开心点,却弄巧成拙,反倒让他哭起了鼻子。开心话能消除孩子心里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开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过,如何让开心话有趣而又意味深长却并非易事。应该这样做:有位父亲看书时太困,睡着了,连眼镜都没来得及摘。醒来后,女儿问他,为什么睡觉时还戴眼镜,这位父亲灵机一动,诙谐地说:“爸爸做梦也在看书,不戴眼镜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妈妈在儿子考试考砸后,一边讲笑话开导他,一边告诉他“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四是忧心话语:变通说。孩子的成绩直线下滑,老师已经找您谈过很多次话了,作为孩子的母亲,您感到特别忧心,于是您对孩子说:“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可儿子的成绩却下滑得更厉害了。孩子让家长忧心、烦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将忧心话语变通说可是一门学问。因为,说得好能使孩子改变坏习惯,得到好心境;说得不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变成孩子的“心病”。应该这样做:如果孩子成绩下滑了,您应该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交谈,让他明白您的忧心与关心,而不是责骂和训斥。如果是“小霸王”,您可以让他试着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玩具、零食,他一旦感触到友谊和分享换来更多的东西和快乐,自然会改掉这个陋习。对于一些不适合直接同孩子当面说的话题,可采取留纸条、写信、向孩子推荐一篇文章、一本好书等方式进行沟通。总之,家长间接式的变通做法,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游戏中,让孩子学到更多。

 

十一、家长如何给孩子讲道理

    一、建议的态度。孩子不肯听家长的话,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在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往往过于刻板和严厉,无意中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对立面。如果我们在给孩子讲道理时,多些宽容的态度,以建议的方式与孩子协商,使孩子觉得家长并无强迫和限制自己的意思,从而消除戒备和抵制心理。(尽可能不要提出要求,因为建议容易达到目的) 

  二、迂回的策略。迂回可以说是说理的一种必要策略。1、故事法。34岁的孩子正处于爱听故事的年龄,何不投其所好,家长不妨自己也当一回童话作家、寓言大师,“编造”一个故事劝说孩子。这样既可以分散其注意力,避免僵持局面,又可以起到教育作用,还可以在孩子专心听故事和提问的同时,帮助他不知不觉地完成某件他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如吃饭、穿衣等)2、逆向法。故意顺着孩子的意愿去做某事并加以夸张,使其最终明白其中的害处。例如儿子在冬天洗完澡后只穿一件内衣就在床上跳来跳去地玩耍,无论我怎么跟他讲不穿衣服会着凉,他都不听。于是我索性让他脱下内衣。儿子冷得不行,我又给他出主意:“躲到被子里去学小袋鼠。”儿子赶紧乖乖地钻进被子,只留一个小脑袋在被子外面,说“很有意思”。3、情景法。与孩子一起看儿童节目,可以让孩子指出电视节目中小朋友不正确的行为,表扬做得正确的小朋友。你会发现孩子的是非标准其实很分明,辨别好坏根本不成问题。如,我虽多次对儿子说,小朋友不讲卫生,病菌就会钻进肚子里与细胞打仗,人就会生病、发烧。可儿子始终不当回事,后来看到一部讲述人体免疫系统与感冒病毒对抗的科教片,忙叫儿子过来观看。看完片子后,儿子在洗脸洗手方面大有进步。4、换位法。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时,可以与之互换角色。如,我让儿子扮演医生为我打针,我则模仿他曾在医院里哭闹、手脚乱动以及向父母提出诸多要求的情景。结果儿子一会儿像爸爸一样严肃地批评我不能乱哭乱叫,手不可乱动,一会儿又十分温柔地问我要不要吃东西、喝水、听故事,表现得乖巧无比。5、借用偶像法。儿童也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像《东方儿童》节目中的月亮姐姐和《比克曼世界》中的比克曼等,就是儿子心目中的偶像。如果托言“比克曼说如何如何”,儿子通常都会信服。 

  三、自尊心的激发。幼儿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很强。如果家长能细致地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加以肯定,就会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并使好的行为得以巩固和趋于自觉化。例如,儿子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喜欢听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于是我虚构一些他小时候的优点,经常告诉儿子:“宝宝小时候可乖了,他最讲卫生,吃饭也很乖……”。儿子总是很自豪。这时再要求他照小时候那样去做,他往往很乐意。 

四、言传与身教的结合。要使教育深入到孩子的心中,必须靠父母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他。幼儿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都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因此家长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从加强自身的修养做起。

 

十二、家长训斥孩子的方法

由于孩子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往往引起意想不到的恶作剧和事故。有时,他们会弄坏十分贵重的东西。出现这些情况,做家长的当然要加以训斥。但有的家长训斥孩子不得法,往往使孩子产生抗拒心理,从而使训斥达不到应有效果。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松达哉先生提出10条训斥孩子的最佳方案:

一、当孩子的某些行为可能造成重大危险时,如孩子在公路和水沟边玩耍、玩火或玩耍利器时,要毫不客气地狠狠力口以训斥。

二、当场训斥。对于幼小的孩子,如果不当场加以训斥,就不会有效果。固为早上发生钓事情等到晚上再去训斥,孩子早就忘在脑后

三、训斥时,全家人要意见统一。态度一致。同样是撒野、淘气,可是家里的人有的训斥,有的放任不管,有的甚至批评不该训斥孩子;这样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但是,在训斥孩子时如果大家七嘴八舌一块训,那效果也不好。要由一个人做代表,其他的人可以采取赞同的态度。

四、先表扬后训斥。不要一上来就不分清红皂白地猛训一通,可以先表扬一下孩子好的一面,然后再批评做错的地方。

五、管教孩子不能例外。同样是孩子淘气,由于客人在场,或者是身体劳累,事,情大忙等原因,时而训斥,时而不管,那是管教不好孩子的。不要制造例外,始终如一的训斥方法是很重要的。

六、训斥时不要感情冲动。看到孩子淘气,十分恼火,大发雷霆,不知训斥是为了什么,这种感情冲动地训斥孩子是不可取的。不要忘记,训斥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使孩子知错改错。训斥和发火是两码事。

七、不要动手打,要用语言训斥。为了教育两三岁的孩子,有时在训斥时,揍孩子的屁股和打手心也是需要的。但是,孩子到了五六岁时,不要再打孩子,而要用语言训斥。特别是倘若打得频繁,孩子就难以充分理解被训斥的原因,容易造成抗拒心理。训斥时应耐心地指出这样做为什么不好,错误有多严重。

八、不要无休止地训斥。训斥孩子要直截了当,干净利索。如果训斥起来没完没了,有时孩子就搞不清楚为什么遭到训斥。

九、不要在饭前训斥。在饭前和吃饭时斥责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特别是禁止或限制孩子吃饭,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

十、要以强烈的疼爱之情来训斥,不要抱着怨恨情绪来训斥孩子。只要经常以疼爱心情和诚意同孩子接触,和孩子进行亲密的交流,训斥就会收到好的效果,给孩子的人格以好的影响。即使训过了头,也会取得孩子的谅解。

 

十三、掌握批评孩子的技巧

 低声。家长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

  沉默。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暗示。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愿意接受家长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换个立场。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

注意方法。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最后请家长们记住以下几句话: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教育跟进。教孩子怎样接受批评,怎样与人友好相处。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犯一次错,就会有一次叫他学好的机会。要清楚明白的告诉孩子:什么地方错了怎么错的,什么才是对的。很快孩子就学会如何对待批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