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高效课堂的实验与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梅枝阁 2011-11-11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高效课堂:相对于低效、无效教学而言,高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一定的课程理念和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三维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最优化,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简单地讲,在单位时间内学生收获多的课堂,就可以认定为高效课堂。否则,就是低效或无效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回归“教学生学”的本质,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意义,解决“怎么学”的问题;用以人为本的热忱和科学有序的方法,引领学生享受个性高效课堂带给他们的成长幸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学改革最终的归宿是解决教与学的矛盾。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对技术工人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催生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它有教学规模大、效率高、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和利于发挥班集体教育作用的优点。

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的蓬勃开展和随后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到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受到直接冲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也就越来越暴露了出来:啥时学、学什么,怎样学,都由教师安排,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程式化,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四川蒲江中学实验学校的“幸福教育”等,都在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对高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有着很好的启迪意义。

(三)、选题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虽已8年,见诸媒体大多是形势一片大好,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好奇心、兴趣爱好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了,责任感和合作能力也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辍学率大幅度下降了等等,但事实上并没有描述的那么光明:学生自主学习在不少学校、不少班或者一些学科的面并不广,合作学习很多情况都是流于形式,探究也是点缀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我校是一所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及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主要来源于周边居民,家庭成份复杂,优秀学生流向了市里几所民办学校。基于这样的原因,从目前全校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师抱怨学生差,教学主动性不强;学生也缺乏愉快、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这就迫切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教学效率方面看,尤其是中学部,教师们都在教学上挤时间加班加点,不难看出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整体存在拼耗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内涵提升、外延拓展、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聚焦学科薄弱点,培植素质生长点,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以组建高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为发展突破点,促进师生内涵发展,把我校办成一所教育教学质量一流、富有鲜明个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

因此,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切实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现实要求,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四)、研究价值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与结论。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发现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倡导“创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这种变革,实现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从知识权威到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从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代言人”到意义的“对话者”,从领导者到“平等者中的首席”,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意义创造的过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企图从本质上解决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对矛盾,探索适合我校九年一贯制校情的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从而为新课改下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营养和案例,向纵深推进课改和素质教育。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构建高效中小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从而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的目的,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良,以落实新课改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2、建构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3、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下的教师备课、上课。

(三)研究假设

1、通过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2、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取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情感得到正面提升。

3、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课改执行力得到提升,专业发展上新台阶。

(四)创新之处

1、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个性高效课堂。

2、探寻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及高效课堂的制度保障等。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教师全员参与对现行班级授课制的改良,提高课堂效益。

2、重点探索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3、由教研组长组织学科教师进行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力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理论等是我们需要广泛涉猎理论营养。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课题思想的实践,教学过程检查、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和修订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各个阶段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

4、教育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访谈、测评等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寻找高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效率影响的规律。 

5、个案研究法:通过年级个案、班级个案、个体个案的追踪分析,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成效。

(三)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以四年为期,从200911月至201312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11—20102月)为准备阶段。

讨论制定课题申请评审书,递交总课题组进行资格审查;进行理论学习,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观念;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并修改完善方案。

第二阶段(20103—20128月)为实施阶段。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实施课题计划;课题中期评估,完善研究思路,适时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调整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20129—20148月)为课题提升阶段。在第二阶段基础上优化研究程序,提高研究效率,基本完善高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阶段(20149月—201412月)为总结和结题阶段。

总结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物化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申请课题鉴定结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