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方】①治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 上二味粗捣筛。 (《圣济总录》地榆汤) ②治红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钱,炒乌梅五枚,山查一钱。 水煎服。
红痢红糖为引,白痢白糖为引。 (《滇南本草》) ③治急性菌痢:水橄榄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儿童减半。 (《全展选编·传染病》) ④治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
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 (《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⑤治久病肠风,痛痒不止;地榆五钱,苍术一两。
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 (《活法机要》) ⑥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
亦治呕血。 (《圣惠方》) ⑦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参各一两,或加怀牛膝一两,水煎服,连服二月。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治无名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地榆500克,田基黄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
调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处。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⑨治湿疹:㈠地榆一两,加水两碗,煎成半碗,用纱布沾药液湿敷。
㈡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两,枯矾-两。 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
㈢地榆面十五两,密陀僧三十两。 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
(《全展选编·皮肤科》) ⑩治面疮赤肿焮痛: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⑾治烧烫伤: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调成50%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⑿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疮上,生根捣敷佳。
(《补缺肘后方》) ⒀治蛇毒:地榆根,捣绞取汁饮,兼以渍疮。
【临床应用】①治小儿肠伤寒 4~14岁小儿用地榆1两,白花蛇舌草5钱,水3碗煎至60毫升内服,4岁以下减半。
每日2~3次,待体温下降后改为每天服1次,至大便培养阴性为止。 经治57例14岁以下的患儿,结果49例治愈,8例无效。 治愈病例平均退热天数为7.3天,最短2天,最长19天。 实验证明,1:5或1:10的地榆汤均有抑菌作用。 治疗中未见副作用发生。 ②治疗烧伤将地榆焙干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另用麻油(或菜油)煮沸,然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搅拌使成糊状,盛于消毒缸内备用。
用时将药糊直接涂于创面,可以很快形成1层厚厚的药痂,能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 一般适用于一、二度烧伤、烫伤病人。 地榆含有大量鞣质,有较强的收敛性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还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对抗绿脓杆菌感染。 亦可采用地榆酒精液(地榆洗净晒干,研粗末用70~75%酒精渗漉提取清液,煮至液面出现薄膜,冷却备用)涂布烧伤创面,每日2~3次,不包扎。 涂布次数以创面形成干痂而不出现龟裂为度。 对已污染的创面应先行清创处理。 通过一、二度烧伤患者40例的观察,证明此法对浅度烧伤,特别对中小面积、污染较轻的烧伤效果较好,一般经12~24小时创面上可形成1层棕色保护膜,这对防止细菌污染、减少创面渗出,均有良好影响。 ③治疗皮肤病将地榆炙黄,研细末过筛,以凡士林配成30%药膏,外敷患部。
敷膏前依皮损的不同情况先以油类擦洗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 经治湿疹及湿疹样皮炎,脂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及糜烂感染型足癣等疾患共109例,结果治愈47例,显效及有效50例。 平均治愈日数为8.3天。 以湿疹及湿疹样皮炎的治愈率最高,脂溢性湿疹及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共26例全部有效。 实践证明,30%地榆膏有止痒、收敛、消炎等作用。 另有用生地榆1两,加水约600毫升,熬成300毫升药液,冷却后湿敷患处流水部位(热湿敷可起反作用)。 半小时后再浸再敷。 每天3~4次,连用3~4天,直至不流水为止。 适用于急性、亚急性、脂溢性湿疹,婴幼儿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 渗出较多时,待渗出减少后,可用地输20两、煅石膏20两、枯矾1两研成细末混匀,调制成40~50%软膏外敷,每日1~2次。 如遇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浸润或轻度肥厚时,可用地榆粉1.5两、密陀僧末3两研匀加凡士林调成50~60%软膏外敷,每日1~2次。 ④治疗结核性脓疡及慢性骨髓炎用地榆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2克,每日1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或用地榆5%浓煎口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
亦可肌注与口服交替进行。 一般以1个月为一疗程。 临床治疗4例结核性脓疡,2例慢性骨髓炎,结合外科常规治疗,均收到一定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