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学写诗——学诗笔记

 云中漫步XQ 2011-11-12
 

我学写诗——学诗笔记作者  肖忠勤

 

拟好题目,几次提笔,几次放下,为等瓜熟蒂落。然艺无止境,那样的时候等不来,注定只有阶段性的认识。索性信手写来。

艺术求索,希冀从量变到质变,其实可遇不可求。

学写诗几十年,感觉、认知常常在变,现在亦然。

年轻时曾强迫自己一天一首,雷打不动,为了文字优美跑到阅览室里背《辞海》。后来发现词汇只是诗句的外套。要看怎么搭配,穿在什么人身上。“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用来比如写诗很贴切。

成为名句,不是句式,而是诗句的含金量。如:

疑问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设问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陈述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排比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倒装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等。

这些诗句的共同特点:凝练、质朴、含有哲理。

文艺创作,音乐神童最多,诗人出成果最早。初唐四杰王勃16岁显露才华入朝为官,死时满打满算不过27岁。拜伦25-28岁写出“东方叙事诗”表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誉为“拜伦式英雄”而诗名远播。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21岁创作了有影响的长诗《麦布女王》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更是在18岁就写出“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优秀诗篇。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23岁发表《17首诗》一举成名。

诗人早熟现象说明:

a,                   写诗门槛不高,写作技巧容易掌握。不强求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却需要悟性,需要天资。

b,                  依仗想象力,写诗忌讳面面俱到,是一门以点带面,以少胜多的艺术形式,但是诗人感受和表现的那一点却是深刻的、独特的。排斥笼统,人云亦云。

c,                   诗歌注重情感表达及其炽烈程度。诗歌要求对人生、对社会、对事物发出强烈的浩叹和观感。故考量诗歌,就是考量喊声的沧桑感、愉悦感的兴奋度、纯粹度、深度而不是广度。

d,                  写诗易学难精。有了写作技巧不一定能够写出好作品。因为历史现象告诉我们:普希金的老师不是大诗人,也没听说屈原的老师是大诗人。就如会射击不一定是神枪手。

 

诗讲究形式和形式美,诞生时起就与歌相连,节奏至关重要。写诗需要有感悟生活的心灵,需要浪漫的情怀,需要发现美的眼睛。无病呻吟,装腔作势是诗的敌人。诗情要在控制中有序迸发。

写诗的技巧很多,如十八般武艺,不要试图样样精通。李元霸一对铜锤打遍天下,秦琼的杀手锏所向披靡,倘若他们换家伙使就不是现在的李元霸和秦琼了。因人而异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总结规律坚持下来或许会成为风格。

写出好诗的方法为技巧,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写出平庸的诗。技巧更多体现在诗的表现形式上,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诗的内核。

诗词与人的气质有关,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念奴娇·雪》,没有宽阔的胸怀是断断写不出的,诗词与性别也有关系,秋瑾算豪放的了,和前面提到的终究不可同日而语,学写诗要找准定位,要知道各种颜色的花各有美丽。东施效颦是自取灭亡。

小巧是诗的一大特色。诗是一滴水、一片叶、一朵花,寥寥数语明指暗喻,魅力尽在不言中。

精心打磨一颗雨花石,让读者仿佛在放大镜下透彻的感知它的玲珑剔透,色彩斑斓,不由自主联想它的来历、去向……联想不在诗中用文字完成,要有意识留给读者,诗方醇厚。

诗意的表达与翻译、解析只能是约等于,相互不能替代。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译为:一望无际的大漠上一缕烽火台的烟柱直插天空。长长的河流上一轮落日圆圆的。这里“大漠孤烟”含有荒凉寂寞的况味,“直”表明没有风,“圆”含有静谧的美。尽管译文比诗句长很多,但诗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还没完全表达出来,又失去了诗句简约的美,文字巧妙组合产生的韵律美、诗意美。

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散文的发展脉络来看,人们不断冲破清规戒律,拓展自由表达的空间,随着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散文诗在文坛登场和国外适时传入是偶合,似乎也是必然。有鉴于此,散文诗大可不必模仿欧化的句子亦步亦趋。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面貌和气派。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欣赏美的欧化的诗句,更欣赏在唐诗宋词中吸取营养创造有鲜明东方风格的诗句。

诗是讲究文字的艺术,可谓一字千金,鉴别文字的美看是否正确、准确、精妙地表达诗意而分为若干层次。

传为美谈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这里的绿不仅仅是一种颜色,还表现了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的渐变过程。古文只分动词、名词两大类。据说“绿”是从“到”“过”“吹”“临”等上十个动词中反复斟酌,精挑细选出来的;“僧敲月下门”的“推”和“敲到后来推敲二字更是形影不离成了一个尽人皆知的词汇。

可见诗人如何在动词上下工夫,动词带来的视觉效果让人感同身受,动词可以让静谧的文字产生动的画面,像厨师手里的味精妙不可言。

诗品高下不在于表现的对象,在于思想性、艺术性珠联璧合的完美程度。

诗可以写的大气磅薄,直抒胸臆,但排斥标语口号;可以写的灵动婉约,却忌讳孱弱纤细;可以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拒绝波澜不惊,一潭死水。

诗应写的含蓄,但不是谜语,更不是天书。让人看不懂,如何能动人。

生涩不是含蓄;朦胧不是深奥;深奥不是深刻。

诗宁拙毋巧。拙,不是平淡,不是平庸,更不是拙劣,是深思熟虑后的信手拈来,是自然天成的妙手偶得。这里的巧是做作,是雕琢,是虚张声势,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吃力不讨好的弄巧成拙。

雕琢气是小家子气,与精益求精的修改背道而驰,两码事。

如白居易的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这四句写的多好,明白如话,因富含哲理的警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广为流传。据传白居易每每成诗之后会读给别人听,其中不明晰的地方会做修改。不像所谓的“朦胧诗”故弄玄虚,似乎越看不明白越好。

抒情诗、叙事诗都可以写的有哲理。诗含哲理变得意味深长,耐品。

写诗之前可以也应该天马行空,浮想联翩,写的时候就要字斟句酌,惜墨如金;记流水账是账房先生的事。

诗宜用叠词,词汇宜重复出现,会产生前后呼应,独特的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此法古已有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一连串叠词凄美婉约,先声夺人,用的恰到好处,几乎到了极致,堪称一绝!

我们再来欣赏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整首诗共34个字,其中只有“站、桥、楼、明月、窗子、别、梦”9个字没有重复,而近四分之三的字都重复出现了。这里谁也不会怀疑诗人词汇贫乏,不知不觉沉浸在诗人营造的朦胧又美妙的意境中。为什么会这样呢?诗的语言正如音乐里1234567音符不断重复一样,产生了奇妙的节奏美、旋律美。可见写诗不是词汇越多越好,只求在诗中用好每一个字。神枪手射中靶心只需要一颗子弹。

拙作《梦里梦外》用了类似写法。词句反复出现在韵律上产生了节奏感,增强了听觉效果;句式上仿佛跷跷板产生了动态平衡,有视觉效果,从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国人自古讲究中庸、内敛,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自己的拙作为例,只为讲的明白顾不得那么多了,乞求理解。

从梦里  到梦外

只需  狠狠心  把眼睁开

从梦外  到梦里

也许  一生一世

只能等待

梦里  鸳鸯戏水

春暖花开

梦外  寒风呼啸

白雪皑皑

梦里一瞬间

温暖几个季节

梦外几个季节

在梦里一瞬间徘徊

为什么  风花雪月的故事

总是容易发生在梦里

狗尾续貂的结果  仿佛空气

一直弥漫在梦外

是否  情在梦里  人在梦外

首先得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与有意识地运用隔着档次。字、词、句在诗中反复出现只是写诗的一种技巧。

悟,是进步的阶梯。学习、请教、实践为悟积累能量。

突破悟的临界点仿佛破茧成蝶,是飞跃。在艺术道路上会经历多次。

我们欣赏一下顾城的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前一首写了生活在特殊年代的一代人,彷徨苦闷中没有丢掉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言有尽,意无穷,读来回肠荡气。

诗能写得让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巨大成功,这个感觉来自于诗化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带给人的无限想象。

诗意要提炼,单纯里求丰富。丰富不是贴上去的,是自然而然的生发、付丽。

旨意要深远,文字只需点到为止,应以营造的意境引起读者共鸣为上。巧妙地把读者拉到创作中来。读者是欣赏者,也是创作者,就和中国画在白纸上画条游动的鱼,旁边不着一笔,欣赏者认为白纸上周边是水,至于是江水、河水还是湖水?由欣赏者想象是一个道理。后面一首第一节“是灰色的”这句话大量重复,营造了一咏三叹的效果;第二节前一句把灰色推向极致,令人窒息中第二句不露声色引出诗眼——“两个孩子”后两句很好地描写、烘托了诗眼,“鲜红”“淡绿”四个字用的异常奇妙,和“灰色的”形成强烈对比,金子一样耀眼,令人叫绝。

两首诗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相当高度。蕴含的丰富信息深深触动读者的神经,像小子弹崁入木中让人过目难忘。

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它的短小、精炼。

顾城的父亲顾工是我年轻时喜欢的诗人,顾城得到了写诗的真传。

事实证明艺术不可能完美,只能接近完美。

受到公认的《红楼梦》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若他再活几年,我们看到的《红楼梦》肯定和现在的不一样,相信他一定还会修改。

大画家李可染说过,画一千张画,有一张成功,就算成功。

大师尚且如此,何况芸芸众生。

杰出的艺术作品是妙手偶得。首先要成为妙手,才有指望偶得。顺序不可能颠倒,没有侥幸。

精品力作有限,不要认为名人笔下都是好东西,用来模仿学习。一定要培养鉴赏能力,闹不好学到他的缺点就糟糕了。眼下名不副实的人不少。

修改诗歌就是去掉看似美丽却模糊了诗歌意境的词藻以及杂七杂八的累赘。想想看,去掉干枯的叶子,呈现甘蔗修长而润泽的躯干多养眼。

现以拙作《错过》的成诗过程为例谈谈修改。声明一下:不是自卖自夸,而是现身说法。

没有牵你的手

源于莫名的错过

你是我心中的佛

哪能触摸

播在石头上的花籽

不奢望看到绽放

守着花期

一遍遍默念花的名字

动笔前考虑到情诗要以情动人,温馨的画面先如毛毛雨零零星星,朦朦胧胧从远处向我飘来。

一些人一些事开始在眼前晃动。

耳边有了脚步声,各种香水味扑鼻而来,倩影如风擦肩而过,虽不见面容,惋惜失落之情油然而生。情渐浓。

我试着组织句子:“不能牵你的手,错过倩影如风”结果如何?头脑里会这样问。所以诗的头一句最好不要写成总结性的句子,便于下文;情感要控制住,以便发展。变化的、跌宕起伏的情感才抓人。

爱情是圣洁的,于是想到了佛,就又写了“你是我心中的佛”

后面一句顺理成章,原句为“不能触摸”

再后面是“长在石缝的树,东倒西歪乞求阳光雨露,认识这棵树,却叫不出它的名字。”初稿成了。

修改走了弯路,围绕着表现倩影如何楚楚动人,甚至写到表情、动作,却怎么也写不出想象中的感觉。

终于发现误入歧途,那不是写诗,是做文章。写的越具体越束缚读者想象。花心思写的文字垃圾一律删掉。

因想到把女人比作树不如比作花恰当些,又想到花长在石缝,不如把花籽播在石头上,想到这里豁然开朗,最后一句初稿是“默念花的名字”考虑到长句更适合表达缠绵的感情,故加了“一遍遍”三个字。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永远的桥》是写《错过》这首诗构思时的副产品,写的很顺利,一气呵成。于初稿只是把“荡漾”改成“波动”第二句加了“姗姗”二字。

小溪上有座古老的桥

你从对面姗姗走来

哼着歌摇着柳条

柳芽儿米粒般大小

 

我是桥下的溪水

倒影在我怀里波动

桥不再随着岁月变化

还有桥上的姑娘

有了好的诗意随手记几个字,或是一两句让自己心动的句子,多酝酿,不必仓促成篇,多想想再动手,这样不会过早框定和局限我们的思路。

想写,写不出来的时候多,硬写,事倍功半,败了兴致。何妨放放,看看书,出去转转。

不必为诗而诗,功夫在诗外。提高综合修养乃王道。

写到一定程度不要以数量取胜,而以质量为要。一堆平庸的诗不如一首好诗更让人愉快。

                                                

                                                       2011年11月11日夜草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