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曲欣赏】京剧经典:011《李清照》

 雨中笠翁 2011-11-13
     
       雨中笠翁 欢迎光临
雨中笠翁图书馆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面具戏剧妆 女人戏剧艺术戏剧人物 京剧脸谱戏剧人生戏剧脸戏剧人生戏剧人物-小生面具
 

京剧经典
011《李清照》
 
 
 
 
 
 
 
 
 
 
 
 
 
评新编京剧《李清照》山东济南京剧院创作演出
 
 为纪念济南历史文化名人、一代词宗李清照诞辰920年,该院邀请国内众多京剧精英,共同打造了新编京剧《李清照》。该剧以其“绿瘦红肥”的舞台效果,细腻委婉、壮阔激越的唱腔,生动感人的表演,赢得了内业外观众的好评。在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该剧获得优秀剧目奖,实现了在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狠抓精品创作,打造山东气派、泉城风格的艺术追求,同时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操办的方式取得了两个效益的双赢。4月25、26、27日,首都观众将在长安大戏院和清华大学与京剧《李清照》再度谋面。
  
  
  人文之美《李清照》
   黄维钧
  早年读书时,喜欢李清照的词,但从来不敢想李清照的生平及诗词是可以写成戏来演的。读了罗怀臻先生新编京剧《李清照》剧本,看了济南市京剧院的演出,我很佩服,也很赞赏。
  戏中的李清照,既是有史可据的历史人物,又是编剧和导演(总导演是黄在敏先生)所认知和想像的艺术人物。从戏的构成来看,若抓李清照生平中哪一点作为戏核,加以铺排而成块状结构的戏,不见得明智。本剧以李清照的生命流程为经线,把她的命运遭际、生存状态、行为表现、文思才具、情感思绪编织进去,是颇见匠心之举。此剧脉络清晰、视点准确、刻画细致、思绪绵长,真切可感。
  戏共六场,第一场,便是赵明诚与李清照在后花园的隔墙相晤。两人互相慕名,一见如故。赵明诚把自编的李清照的《新词集》作为见面礼奉上。隔着一截景随人移的矮墙,他们互通心曲。公子小姐私订终身后花园,隔墙相会传私情之类的戏,极易走上无新意的老路,可是这场戏因编导对这两个人本性天然的自由心态和明快性格的把握而不同一般。戏排得很活,演得真切。
  第二场,写李、赵婚后安居青州十二年,是对这一双文人夫妻和谐生活的抒情写照。这场戏里写夫妻俩互相支持,一起陶醉,过着远离仕途、名利场角逐的淡恬而安宁的日子。但是“金人鹰视虎步窥中原,安宁从此休”的不祥时刻终于到来,南宋小朝廷下诏要赵明诚出仕做官。赵明诚临别之际,李清照弹唱送夫君,赵明诚吹箫相和,离情别绪中播撒着令人惴惴的不安。此剧演出中每场的开头、中间或收尾处都有与剧情相通的李清照代表作的歌唱,为全剧平添诗化和抒情氛围,幽幽传达人物的思绪,这几乎成了这出戏的剧品的组成部分,非常得体,也优美动人。
  第三场,写赵明诚转赴湖州上任时,病于南京。李清照按照赵明诚离别时的嘱咐,在时局动乱难以安身之时,押着15车文器来到南京,与丈夫相会于秦淮河畔。这场戏是必要的交待,李清照以弱力之躯,以须眉所不及的坚毅,开始了艰难的人生之旅。这一场的收尾用了李清照的著名诗篇《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豪迈大气、具有壮士情怀的诗句竟然出自这位婉约大师之手笔。其实这恰恰是李清照性格和人格的另一面。这一场的最后,导演通过独唱、反复重唱,并助以雷声,浓浓地作了渲染和强化,相当具有感染力。
  第四场,赵明诚卧病南京,李清照奉药侍候。戏的重点在赵明诚去世前与妻子最后的互通心曲。整出戏由此逐步转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开掘。在这场戏中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赵明诚问李清照:“读书人一辈子该做些什么?”李清照回答:“该做什么做什么。”赵的问题说明他临终还不明白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李清照的回答说明她对人生参悟得更透,胸怀更豁达,拿得起放得下。后面的戏正是以此为起点延伸和发展的。
  后面的戏从情节走向看,是沿着这样一条线走的:赵明诚被诬与金邦有通敌之罪,李清照押着文物典籍追赶流亡小朝廷,想通过献宝为丈夫辩冤,但作者和导演不在情节的表层大做文章,而把重点放在人物内心世界的遽变上。
  第五场,发扬戏曲时空自由的写意手法,表现李清照押运文物宝器,苦苦奔走于浙东各府县之间,追赶流亡小朝廷。不料小朝廷逃得比兔子还快,李清照永远望尘莫及。她自越州、明州、台州又婺州地一路奔波,屡屡失望以后,发出愤懑之语:“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自有公论。”她不再追赶了。她的心态已由承认小朝廷的权威而变成对它的蔑视。家已破,人已亡,国也不国了,还向只顾逃跑的昏聩朝廷申辩什么黑白清浊!这是入戏以来李清照的第一次精神的转折和突进。她再也不那么在意对小朝廷的尊重了。但是她仍然热爱祖国山河,望着金华雄伟壮丽的八咏楼,她又留下不朽名句:“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写得多么气势宏伟。一句“江山留与后人愁”,道出了她虽然身处困顿,却依然在作忧国恤民之思。
  李清照在婺州被恶人假传圣旨夺取了大量珍贵文物,此事把李清照推向绝路,心灵遭受严重打击。她发出了世道“不公正”的抗争,她一反常态,把一向看得比命还重的书稿诗笺抛向空中 ,恨恨地发出怨声:“都是无用的东西。”
  作者的笔锋和导演的运思都在这段戏里颇有深度地揭示了李清照的心灵颓变和精神危机,这是对人物心灵深处的烛照,更是对腐败朝廷和人世黑暗的控诉。
  戏曲人物性格的设置,一顺边走向的多,而此剧中对女词人李清照精神世界的塑造,经过起伏跌宕而进入逆向境界,我以为这是《李清照》在创作和演出中最具人文价值的地方。
  第六场,李清照已届晚年。这场戏史实难考,具有丰富的浪漫气息。这场戏里的李清照已经生计维艰,精神颓唐,但豪放一如往日。她在酒肆里赊酒喝,一碗不够要一坛,喝完一坛再要一坛。导演和演员把握得很好,演出了她颓唐表象之下灵魂的痛楚和独特的气质。
  综观李清照形象的塑造,不是一般地演示一个天才的曲折人生路,而是让我们看到一个天才生命在重力挤压下的扭曲与消解。李清照原本与世无争,生活在自由天性之中,享受着充分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她的才华光耀千秋。但是在腐败朝廷和社会黑暗的打击之下,她成了放浪形骸、心灵麻木、良智掩藏的可怜人。在戏的最后,《李清照》的创作者和演出者怀着对这位天才女词人的崇仰敬爱之情,恢复了她的尊严和秉性,唤回了她的才华。当她为自己“生不像生,死不像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而自惭,不肯承认自己是大名鼎鼎的易安居士时,她最亲近的朋友和素不相识的酒友都向她举起了致敬的酒杯,同声齐喊:“我们永远是你的亲人。”
  戏的结尾打造得十分诗化,李清照在友善人们的簇拥之下,坐在秋千架上,彷佛又回到昔日青春洋溢的年华,佳句如涌。李清照在创作者和演出者的祝福下又重生了。
  好的戏在看完之后,让人感动之余,总会留下回味。《李清照》留给我的回味是:开始于美的呈现,经过美的挫伤、美的打击,造成美的丢失和质变,最后在浪漫情调里实现了美的重生。  
  
  应是“绿瘦红肥”的遐想
  蔡体良
  看京剧《李清照》,自然会想到一代词宗的脍炙人口的诗词;再看《李清照》的舞台及其所呈现的舞台景观,也自然会想到诗情画意的舞台情景。京剧《李清照》的舞台,无疑让我感受到了常说的“如诗如画”般的情景,让我入诗也让我入画,也就是说它所寻找的戏剧外部的形式,与戏剧的思想或想表述的主题,获得了表里相呼应的坐标。
  《李清照》舞台以李清照的13首著名诗词为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的支点,也是整体架构戏剧思想的骨架。舞台形式的确定、样式的把握,乃至细节的呈现,它的“理论”依据同样是这13首名篇所描述的意境,这便成了设计寻觅直观形象的源泉。李氏的词,朴素、抒情、委婉、含蓄、甚至抑郁。这就决定了设计者在创作中,必须精心地去捕捉符合其生活环境的种种元素,更要细腻地去刻画和遵循人物的心境。全剧截取了李清照一生中重要的几段生活,并将它们有机地贯穿起来。而且倾斜在她的人生的后半段,充溢着浓浓的悲剧色彩。设计者正是找到了这棵“创造的种子”,以比较朴质的手段,营造了李清照的生活和命运流向的空间:场景不大,平台不高,回廊不繁,屏障陋朴,却向人们扑来了一阵又一阵带着凉意的、悲情、传统的文化气息。
  《李清照》的景观是有自己的张力的。我认为舞台设计创作中,需要有张力,有内在的意蕴,没有必要做无谓的、矫情的张扬。创作中的张扬,是舞台艺术家缺乏自信的表现,也是创作中流露出来的浮躁表现。如果《李清照》舞台设计导向张扬,就会毁掉这个人物形象的“基座”,或者扭曲这台戏的演出风格。如在剧中也用上李清照在《如梦令》词中的一句唱词:“知否?如否?应是绿肥红瘦”,是有指向的。“绿”和“红”是两种颜色,代替叶子和花;“肥”和“瘦”则是两种形状,用来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谢,来比喻和抒发女词人暮春时节的伤感情绪,“瘦”的心境。我在这里,想偷换一下审美的概念,“移情”到舞台美术创造中的原则。我认为设计者的艺术创造,已达到 “绿瘦红肥”的舞台效果。因为舞台艺术是以表演为主体的,它是花,应成为“红肥”的花。而舞台美术在一般艺术常规创造中只能是扮演扶“花”的绿叶。要颠覆这个传统的舞台原则,至少在今天还是十分困难的。假如真的被“颠覆”,舞台艺术就将重新定位了。在当前的舞台上,存在着和不断出现着一些试图“颠覆”的舞台。盲目的大制作大投入、豪华包装的舞台就是一例。舞台美术创造是非常物质化的。且不说它将是对有限的文化资源的浪费,在艺术创造中也是不可取的,也是违背艺术规则的。凡是将舞台盲目打造成“绿肥红瘦”的,必然是花瓶式的摆设,掩盖了舞台上的人物,“见物不见人”,并不是观众审美的初衷,凡是持这种观念审视舞台的,出力不讨好,成功率也是不高的。
  《李清照》的舞台是朴素的舞台,是“绿瘦红肥”的舞台。我在观看中有一种平实、平和的感觉。景的生活和文化气息,包括灯光、服装设计的处理,都是比较简约和适度的。生活中的朴素是美德,是一种中和的生活态度;那么,艺术创造中的朴素,尤其是在舞台上的创作,也是人们乐于接受的艺术美德,是一种美好的意境。在舞台艺术创作中,过分的奢侈,过分的铺张,并不是成熟的表现。该剧设计者周本义先生十分洒脱地应对艺术创造的分寸感,以平实、平和的创作心态,与导演默契合作,从而使舞台散发出的诗化氛围沁人肺腑。同时,也使李清照的舞台形象,像素描一般纯情、清淡、馨香,与咀嚼、品味她的诗词一样耐人寻味,意味无穷。正如她的一首著名的代表词作《声声慢》中所写的那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我认为《李清照》舞台所笼罩的舞台氛围与戏剧意境,正是这首词的形象外化,达到了情景交融,给人以凄美的艺术享受。
  京剧是十分大气的艺术,京剧舞台承载的艺术景观,同样需要拿出豁达、通灵的气魄去把握、驾驭和创造,这样才能无愧于国粹的称谓。京剧《李清照》的舞台已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京剧《李清照》的困难
   傅  谨
  济南市京剧院推出了他们的新编剧目《李清照》,有了这位古今第一女词人,中国戏剧舞台上一向稀疏的女性文学家群落就更有生气了。
  因当代戏剧家着力塑造而广为人知的古代著名文学家形象里,李清照曾经是个空白。这部分缘于在当代戏剧舞台处理李清照题材有特殊的难度。这样的困难,几乎存在于剧作的方方面面。
  李清照虽然是中国历史上声名卓著的大词人,但是有关她的生平行状,人们了解得并不太多。近代以来文学史研究的进展,有关李清照的文献并不鲜见,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历史文献的发掘,并没有给戏剧家带来多少帮助,相反,诸多史料的出现,反而让今人塑造李清照形象更费踌躇。客观地说,像李清照这样知名的词人,尤其是由于她写出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词作,她的人格与生平都很容易被后人美化。文学史写到大家的生平行状,总是有意无意地去关注那些更易于引起后人景仰的优良品行,然而对他们曾经有过的某些令后人看起来并不那么崇高甚至并不很光彩的言行,则或者是有意无意地视而不见,或者出于善良的意愿,讳莫如深以至为其曲意辩解。因此,从历史事实的角度重新认识与塑造古代文人形象,戏剧家们首先需要做的选择,就是塑造的角度。有些人选择的是将人物美化甚至神圣化的路径,希望以他们塑造的比原型更完美的人物形象感动后人;有些人选择让人物回归其本色的路径,希望让自己描写的人物更接近其本来面目,希望后人能够通过本真的人物形象感受真实的历史与人性,由此加深对人本身的理解。如果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塑造分为“美化的书写”与“本色化的书写”这样两类,那么,京剧《李清照》如同以往几乎所有文学史一样,无疑属于前者。因此,我们从剧中只看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赵明诚的恩爱与酬唱,这样的恩爱甚至是超越时空的,却看不到他们的婚姻中始终存在的裂痕,这些裂痕包括天才的李清照与平庸的赵明诚对双方才情高下迥异的心理感受,两家长辈间激烈的政治冲突的影响,还有分居期间李清照因赵纳妾传闻而生的哀怨;我们从剧中看到了李清照的骨气以及她可贵的爱国情操,却看不到李清照晚年给皇帝写求子词时的复杂心态;当然,我们更看不到她晚年改嫁张汝舟旋即冲破重重困难终于与之离婚的痛苦经历。
  对于《李清照》创作而言,另一个困难是如何处理她那些精彩的词章。京剧音乐用的是典型的板腔体,它的音乐结构更适宜于以齐言对偶的上下句为主的诗赞体的唱词,因而,李清照那些以长短句写成的优美得无与伦比的词作,要置入剧中,要用京剧的唱腔旋律演唱,显然有特殊的难度。假如完全放弃这些词作,固然可惜,将这些优雅的词作改写成齐言对偶句,也很难保证不伤害原词的文辞与文意。而两相权衡,剧作家选择了将原词直接嵌入剧中。这样的选择却有更大的风险,即使作曲家有能力解决用京剧旋律演唱长短句的宋词这一难题,作家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学才能,他撰写的那些唱白如何能够与李清照的词作相匹配?确实如此,从目前的剧作中难免显出文辞间明显的落差,为保留原作的精华,剧作者几乎是以献身般的精神做出主动的牺牲,这是让人钦佩的。
  京剧《李清照》的创作更大的困难无疑在表演上。以人物的一生而不是一件事来构筑一部大戏,这是近几十年里新出现并日渐为戏剧家喜爱的题材处理方式,但人的一生何其长而戏又必须短,其难度可想而知。困难不仅在于戏剧结构更在于舞台呈现——要在舞台上表现人物的整整一生,假如这一生又足够漫长,而且还要由同一个演员扮演,无论是外在的妆扮还是表演的形体身段的大跨度,都需要借助于许多特殊的戏剧手段。如果说剧本作者还可以选择一个人一生的几个片断构成一部戏,以散珠式的结构串起全剧,那么演员却必不可免地要从这些跳跃性的场次中,把握与展现出主人公一以贯之的性格主核。具体到《李清照》,当剧作家放弃了李清照生活中那些更具戏剧性的、更能揭示李清照及其周围人物复杂心理世界的事件,只剩下了李清照生活的一些浪漫的片断以及她内心中那些更趋向于浪漫情怀的内容时,要演出李清照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到白发苍苍的老妇这大跨度的一生,既要具有性格的连续性又要从中见出岁月沧桑的遗痕,对于演员的挑战性要远远大于剧作家。但我们看到,京剧《李清照》的演员们勇敢地面对了这一挑战,虽然我们无法确认这是否就是历史上的那个李清照,但至少京剧舞台上的这位李清照,已经栩栩如生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从舞台呈现看,京剧《李清照》是一部有意境的剧作,虽在整体上需要推敲的地方还很多,但诸多富于想像力的细节,比如说那堵移动的花墙等等,已经给该剧的提高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要写好演好这一题材,勇敢之外,还须有超越常人的艺术才华,而济南市京剧院以及该剧的创作集体知难而上并且取得了目前的成就,也就格外令人敬重了。  
  
  秋千上荡出的“诗”
  刘 平
  看济南市京剧院演出的京剧《李清照》(编剧罗怀臻,导演黄在敏),给人的感受是:清新、雅致、诗意浓郁。剧中主要描写夫妻之情,以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生活为主,以琴心与剑鸣的婚姻生活为辅,在细腻刻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展现了李清照、赵明诚等人物的家国情怀,给观众留下了思考。
  这是一出情感浓郁的诗剧,它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仅有的一点矛盾还是在描绘人物情感过程中带出来的,剧中所描写的人物也是普通人,尽管李清照是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因此,它不靠激烈矛盾冲突去吸引观众,而是通过对情与爱的描写,对人物品性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田园诗般的文学风景,体现着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使人陶醉其间、品味无穷。这种艺术效果的实现,与导表演及舞台各部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舞台创作中,导演对全剧的整体构思,演员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把握,以及舞台美术包括布景、灯光、音响对整个演出气氛的营造,都为这个戏的演出增添了光彩。该剧的舞台美术创作非常简约,一副秋千,一堵矮墙,一张床,一桌二椅,既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依托,又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导演的功力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方面,他调动舞台各种艺术手段,重点突出一个“情”字,努力营造舞台上的“诗意”。如秋千架的利用就为突出人物个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幕一拉开,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那副在灯光照耀下漂亮无比的“秋千架”,在优美的《如梦令》的吟唱声中,引出了人物——李清照的出场,后面跟着婢女琴心。秋千游荡,李清照新词涌来,“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一首《点绛唇》吸引着爱词人赵明诚出场,引出了一段美好的情缘。这是一个漂亮的开场,朴实、自然,且具有浪漫、诗意的情调。那堵矮墙的运用,不仅配合演员的表演活跃了场上的气氛,也把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推向了高潮,从最初二人见面的隔膜到两人的心心相印,矮墙既是一个道具,又介入了人物情感,协助演员完成了人物情感的抒发。最有意味的是结尾时秋千架的又一次使用。经过“爱”与“情”的沐浴,经历过战乱的洗礼,受过欺骗的心更懂得了人间真情的珍贵。在战乱中,李清照失去了她的所爱,被人骗去了她与赵明诚倾其一生心血收藏的宝贝。在那“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岁月里,李清照那柔弱的双肩再无法承受这国恨家仇的巨大伤痛,她无路可走,几近绝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翻开历史画卷,有多少人为争权而亡,又有多少人为夺利而死。然而,权也好,利也罢,到头来终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诗情不死,惟有真爱永存!
  看得出来,编剧在描写李清照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时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所思所想,同样,导演和演员也以自己的创作激情在舞台上“复活”着自己喜爱的人物。值得称道的是李青(饰李清照)和李保良(饰赵明诚)的表演,尤其是他们的对手戏演得很有味道。如第一场中表现李清照与赵明诚初次见面的戏,演出了初恋情人的腼腆、娇羞与欢欣。当李清照手捧着“知音”赵明诚编纂的《新词集》时,一股“爱意”从心底涌出,“觑着他心儿怦怦跳,觑着他脸儿泛红云;觑着他胆儿忽然大,觑着他语儿变得轻。”当她与赵明诚走进婚姻的甜蜜,在琴棋诗画、夫唱妇随的悠然之中,他们没有忘记国之利益,民之疾苦。在金人侵犯中原的危急中,李清照鼓励“不愿做官”的丈夫去莱州赴任。临分别时她以“琴声”为丈夫送行,赵明诚则以“箫声”与夫人告别。此时,两位演员配合默契的表演惟妙惟肖地演出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间相濡以沫、以及分别时的离愁别绪。第四场,赵明诚辞官回家养病,两个人有一大段关于人生、理想的谈话。为了却丈夫的心愿——《金石录》的编写,李清照含泪提笔代丈夫编写,“我来说,你来写”,“我的字,你的书”,一幅“夫唱妇随情意笃”的画面展现在观众眼前,令人沉醉。而每一场开幕时的诗词演唱,也体现了导演的整体构思,它不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为全剧的演出增添了诗意的光彩。  
  
  为泉城才女塑像
   安  葵
  在中学读书时,就曾饶有兴趣地背诵李清照的词。《如梦令》的清新隽永,引起人的丰富联想;《声声慢》的无边愁绪,给人以强烈感染。后来有机会到济南,瞻仰大明湖畔的李清照祠,更引起我对这一代女词人的无限崇敬。最近我去了济南章丘(李清照的故乡),游览了与趵突泉齐名的百脉泉,面对着神奇的梅花泉、墨泉,我想这不就是李清照那奔涌不止,千年来仍富有生命力的诗词吗?
  看了济南市京剧院的《李清照》非常高兴。这部由罗怀臻编剧,黄在敏、黄依群导演,李青担纲主演的作品很好地为泉城才女李清照在舞台上塑了像。
  李清照对民族文化的贡献在两方面,一是她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二是她协助丈夫赵明诚收藏研究金石文物。她的诗词的成就广为人知,然而金石文物又是她与赵明诚情感相通命运与共的纽带。在金兵大举南下之际,赵明诚又蒙冤去世,这对李清照是巨大打击。她为了保护丈夫视同生命的金石文物,并为了辩明丈夫的冤枉,随着宋朝那逃跑的朝廷,一路奔波南下,这样的生活阅历,形成了李清照独特而多样的词风。她的前半生生活闲适恬静,词风婉约,后半生国仇家恨集于一身,词风中更兼豪放。她一生遭遇坎坷,但又缺少“戏剧性”,这给编剧和表演都带来很大难度。剧本以李清照的诗词贯穿全剧,用诗词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用诗词诠释人物的命运,浓缩地表现了李清照的一生。导演也紧紧地把握住了诗词的节奏,在舞台上演奏了一曲激荡的词人命运的交响曲。
  看得出演员为塑造人物所做出的努力。舞台上的李清照从十几岁到七十多岁,年龄的跨度很大;由于经历的变化,人物从外貌到性格,前后都形成强烈对比,优秀京剧演员李青用嗓音的清浊,动作的疾徐,感情的起伏等细致地表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前半段表现李清照的纯情,给人以清新靓丽的美感;后半段则主要表现人物的悲剧性。到了晚年,一身落魄,两手空空,连一碗酒都喝不起,连自己是谁都不肯承认了,演员深刻地体会出了剧本所蕴涵的思想,表现出了词人“失去自我”之痛,给人以巨大的震撼。最后,在仆人的提醒下,李清照从消沉中又渐渐振作起来,群众对词人的尊重又使她找回了自我,友人又“赞助”她出版了《漱玉词》和《金石录》,完成了一个完满的结局,这既符合历史的基本真实,也符合了观众的心理和愿望。
  李清照是泉城的优秀女儿,人们看到济南的泉就想起李清照。舞台上的李清照也必将向人们更生动地传达出泉城的文化信息,我希望通过《李清照》的演出能使一代词人的神韵和泉城的文化都更加发扬光大。
 
 
新编京剧《李清照》李青主演 山东济南京剧院 
 
 
 
align=top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點擊欣賞京剧:012《酒魂》
 
 
小演员漂亮唱戏女人牡丹亭细腻木纹材质特效——古琴东吴大将牡丹亭眠香京剧人物中国戏曲人物戏剧人物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http://www.360doc.com/myfiles.aspx#
 
 
2011年11月13日
 金属分隔线 - 雨中笠翁图书馆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金属分隔线 - 雨中笠翁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