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红楼梦》中看教育

 秀水拖蓝 2011-11-13

从《红楼梦》中看教育

  

《红楼梦》的确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不仅包括中国古代所有文学体裁,还包括哲学、美学、医学、美食、美术、音乐、戏剧等诸多领域的内容。不同领域的人眼中的《红楼梦》自是不一样,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红楼梦》蕴含着诸多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下面就其中一些人所言所为浅谈《红楼梦》中的教育。

 贾政的教育思想代表封建教育的正统。他的目标是培养报效朝廷,光耀门楣,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重视德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宝玉周岁抓岁时,只玩弄脂粉钗环,被政老看作将来必是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之,但由于贾母甚爱宝玉,又由于贾珠早丧,所以对宝玉的教育应该说颇费心思。

每有与社会名流接触的机会必安排宝玉会见以长见识,增加社会阅历。如秦可卿出殡,贾宝玉拜谒北静王,虽不是贾政安排,但贾宝玉却得到北静王水溶的一翻正统教诲。宝玉与贾雨村等会晤,虽不情愿,但迫于贾政压力,每每必得违心会见。

贾政每有以诗文会友时必叫上宝玉,让宝玉在那种场合中博采众家之长,以锻炼宝玉的才思。如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贾政想检查一下宝玉在对联上的学业成绩。宝玉本善楹联和诗赋,还算令贾政满意。但考查时对待宝玉的态度:过于贬多褒少。当然这里有贾政的思想: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再如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嫿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一节,贾政会同众幕友谈论巾帼英雄林四娘,想检查一下宝玉、贾环、贾兰等学业进益状况,贾政对宝玉的诗歌做了一次简单而具体的教诲,宝玉在作品的开头略有散话或者说切入正题过晚,贾政及时提醒,逼迫宝玉用一句连转带煞的话切入正题。宝玉铺叙过多冗长时,众幕僚奉承铺叙的委婉,但贾政及时提醒说:“叙铺过多,恐怕下面累赘”。宝玉得到提醒后下文自然要精炼简约。

贾政在公务缠身时,自然无法顾及宝玉的学业,但闲暇时经常检查宝玉在学堂的学习状况。如经常给宝玉留些作业:习字、读文等限时检查,搞得宝玉寝食不安,有时只得装病或求贾母搪塞。甚至亲自检查宝玉的作业。如第八十四回《试文字宝玉始提亲 探惊风贾环重结怨》中,贾政亲自检查宝玉在学堂作的三篇作文,并亲自出了一个他掌司科考时出过的作文题《惟士为能》,这次检查基本上得到贾政的认可。宝玉本不喜欢、不擅长作八股文,但能够中乡魁高中第七。这不能不说贾政在宝玉学业上的督促作用举足轻重。贾政在科举考试制度中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工作者。

贾政非常注意宝玉的做人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宝玉生活在贾母的庇佑之中,贾政无法对宝玉进行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教育。遇到问题时只能简单粗暴处理。如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在承笞挞》,贾政因宝玉逗引“琪官”、误信贾环谣言:淫逼母婢金钏使其跳井身亡而大怒。先是命人拿大棍、拿绳捆来,后命小厮往死里打,而后一脚踢开掌板小厮,咬着牙很命打了三四十下。王夫人赶来末开口,贾政下手越发又很又重,而且要绳子勒死宝玉,直到王夫人、李纨放声大哭,贾母亲自出面,又是堵气要回南京又是抱着宝玉哭,这才算完事。中国人教育子女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家庭暴力在那个时代无所谓,但盛怒之下不问清红皂白未免方法简单粗暴了些。

贾母是一位历炼人生积年老人,她的教育思想:健康、平安人生最重要。把一些东西看得略淡一些。主张教育孩子要一点一点来,不要逼得过急过很,符合欲速则不达的理念。但有失原则,对宝玉娇惯有加。

薛宝钗与贾政相同是一个封建正统的教育家,但她在教育方面讲究方法,能够相机而诲。如宝玉无意于仕途经济之道,她曾规劝,但遭宝玉反感,于是便不再深劝。当宝玉受到贾政毒打,因似乎牵扯到薛蟠,宝钗在除去自己疑心给袭人和宝玉台阶下的同时旁敲侧击教育宝玉:“你们不必怨这怨那。据我想,到底宝玉不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

黛玉素来对宝钗心存猜忌。对黛玉的讥讽,宝钗往往装憨不知。但如果抓住机会定会教育或教训一翻。贾母宴请刘姥姥,行酒令时黛玉慌忙之中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送走刘姥姥后,宝钗审黛玉,继而两人互相交流,最后黛玉心下暗服宝钗。(祥见第四十四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谑补余音》)

林黛玉死后,宝玉的心病大家都知道,但谁都没办法,宝钗却颇有心计和办法,逐渐治疗宝玉的心病。大家都害怕宝玉接受不了黛玉死讯而不敢告诉宝玉实情,宝钗告诉了宝玉,让宝玉郁结在心中的痛楚得到释放。如何化解宝玉对黛玉的痴心,宝钗也是很费心思,虽没有成功,但却处理得十分恰切。一开始只是时常劝解些,多数情况只是冷处理,静观事态发展。如第一百零八回《强欢笑蘅芜庆生辰 死缠绵潇湘闻鬼哭》,宝玉因想起黛玉离开宴席,望见潇湘馆睹物思人放声大哭,大家都是手慌脚乱。宝钗并不理他,后借与袭人说话故意旁敲侧击宝玉“什么人生在世,有意有情,到了死后各自干各自的去了……”。宝玉欲与黛玉在梦中神会搬到外间屋里住,宝钗也并不强迫他到里边来住。当宝玉并没有梦见黛玉,叹道:“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宝钗抓住时机由冷处理变成热处理,接口道:“这句话又说莽撞了,如若林妹妹在时,又该生气了。”宝玉反不好意思,又往里屋来,又是和宝钗搭讪,又是解释。宝钗冷热兼施,宝玉的心性略有转移。

宝钗在育人的方式上很有策略和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夫人的教育思想是慎选身边的人,留对宝玉人生有“积极影响”的人,有负面影响的人一律逐之。如金钏因和宝玉玩笑,被夫人撵了出去。晴雯因不入夫人眼,又听别人说什么勾引宝玉等,被逐出贾府。夫人大有孟母三迁之遗风。选择合适的玩伴和学伴固然很重要,但夫人的做法有些霸道。

林黛玉充分尊重人的爱好、兴趣、个性,善教善诲。林黛玉从不规劝宝玉务仕途经济之道,充分尊重宝玉的兴趣和个性。在教香菱作诗方面充分显示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

香菱想要学诗,心仪已久,求宝钗教她。宝钗则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顾及香菱的感受,更谈不上尊重其兴趣、爱好,不愿教她。黛玉却欣然收下香菱为徒。这充分体现她尊重人的爱好、兴趣。

教学上由浅入深。因香菱没有功底,所以先教律诗,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有章法。所谓不成规矩难成方圆。初学者需要知道怎样学、如何做。林黛玉在这一点上是非常高明的。在选择教材上也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王维后杜甫,学律诗再学绝句,而且绝句,先选李白的再博采众家的。

值得一提的是黛玉在诗歌教学上,专业知识精专广博。她认为诗最要紧的是立意,词句次之。强调作品要真实,正如她所说的“若要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里的意趣真,我认为是立意真、情感真、生活内容的真实。这对我们现代诗歌教学也是个启发。

林黛玉在指导香菱阅读上非常科学。她主张多读,而且亲自为香菱选范文。检查阅读情况,采取与之多交流的方式,从而了解香菱对范文的阅读理解状况。如香菱谈诗的好处: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黛玉就让香菱举例说明,香菱就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潮白,潮来天地青。”、“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谈了“直、圆、白、青”用字的妙处。尤其谈到“余和上”两字,香菱已能够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物我相融的境界。黛玉听香菱谈诗,觉得她已得诗之三昧,便就“上孤烟”引出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从而教诲香菱做诗可以创造性地套用前人的字句。当然依照香菱的领悟力,完全可以推广到在立意、炼句、技法上套用前的东西。林黛玉由王维诗转到陶渊明诗上,拓宽了香菱的视野,同时也强烈刺激香菱要求扩大阅读量。接着香菱就逼黛玉换出杜甫的律诗。

林黛玉在指导香菱做诗上:只求质量,不要数量,而且做到了诲人不倦。香菱做诗后,先给宝钗看,宝钗只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看了诗后,先肯定再指出不足,并说明不足的原因。(黛玉的原话: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诗丢开,再做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这样既给了香菱信心,又让香菱知道自己哪块不足。香菱煞费苦心做了一首,不好,又做了一首,拿给黛玉看。黛玉这样评价:“自然算难为她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做。”。真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香菱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在黛玉的谆谆教诲下,做出了大家认可的好诗。

林黛玉在育人方面的事例在《红楼梦》作品中没有多少体现,但在教书方面的确是位高明的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