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氏文化(1) 寻根逐流话姓氏

 留住梦想 2011-11-13

姓氏文化(1) 寻根逐流话姓氏

姓氏看似私家的事,实质上它关系到我们的历史与血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的姓氏从上古时期流传到现在,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深广非其他国家和民族所能匹敌。

姓与氏在先秦时期是不同的概念。“姓,人所生也。”“因生以赐姓。”用以区分血缘。自三皇五帝始就有姓,神农母居 姜水, 黄帝母居 姬水,舜母居姚虚,因此炎帝神农氏姓姜,黄帝轩辕氏姓姬。可见“姓”来源于母系氏族,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所以从女从生,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嬴姞姚妘,皆从女。

氏是姓的分支,最初是身份地位的标志。黄帝治理天下时,就曾赐予许多部族自理,即“胙(音“作”,赐予)土命氏”,出现了氏。所以上古时期又有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之说。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上行下效,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自周朝后,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可见,姓是区别血缘,氏是区别子孙,即不同地域的子孙,也区别高低贵贱。氏源于封号,所以贵者有氏,”庶人”百姓有名无氏。因此后人对上古时期的先贤也尊称为氏,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这些不同于“胙土为氏”。

我们的祖先早在3千年以前就规定“同姓不婚”, “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而“姓”则是不可变的。这里恐怕不止包含着今天的优生学理念,还有更深的内涵。可见当时姓氏并存,氏不能取代姓而独存。

随着氏族分封制度的瓦解崩溃,到秦汉以后,姓与氏完全合流,不再区别贵贱。“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氏演变的姓完全独立出来,到今天,中国人使用的姓氏据最新统计有4千多种,其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包括最大的姓氏“李”和“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姓氏”制度的国家。多数欧美国家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亦至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至1870年(明治三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的姓氏文化可以说是对世界文明的又一大贡献。

中国历史有多长,姓氏文化就可以追溯到多远。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证明,从7000年前至10000年前中国已经进入农业社会,而且出现了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类同和相似的龟骨锲刻文字符号。这些发现与史书的记载和神话传说相佐证,说明三皇五帝时期并非想像。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约在4000-5000多年前。三皇中伏羲和神农基本没有争议,炎帝神农氏(姓姜)做部落首领时,是各部落的共主,传说黄帝和后来的神农部落首领炎帝,都是神农氏的后裔,黄帝和伏羲部落也有密切的传承关系。

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的母亲是有峤氏的女儿,叫附宝。她嫁给了有熊氏的国君少典。有一天,附宝在郊外散步,看见一道电光绕着北斗枢星转了几圈,照亮四野,附宝感电而怀孕,经过了24个月,在第三年于寿丘生下黄帝,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一说在山东曲阜),因此姓姬,称轩辕氏。

据文献《国语?晋语》说:昔日少典娶有峤氏女,生了黄帝和炎帝。黄帝长于姬水,所以姓姬;炎帝长于姜水,所以姓姜。……姓不同德也不同,德不同则异类。《新书?益壤》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炎帝治理百姓无道,各氏族都前来朝拜并归服于黄帝,黄帝“振德修兵”,与炎帝进行决战。

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了炎帝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最后,黄帝又征服了周边各个部落,成为各部落中央首领。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各圣贤向人民传授结网捕鱼、养蚕织布等生产技术,使华夏文明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据《路史?国名记》记载,黄帝子孙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国各地。这些黄帝子孙的进一步繁衍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华夏族在这一时期形成。

同是一家人却不同姓是当时氏族社会的特点,这一点在从史书对黄帝儿子的记载中就能看到。黄帝有四位妻子,共生有25个儿子。得姓的有14人,分别姓12个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其中只有青阳(方雷氏之子)和夷鼓(彤鱼氏之子)与黄帝同姓“姬”。《国语?晋语》,《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等书对此记述大体一致。以此推测,14人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们所嫁的氏族的姓氏为姓氏。同时嫁给一个氏族的两个人是同姓。

中国人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或者是“黄帝子孙”,这种说法不仅仅是地域上的笼统概括,在很多姓氏中可以找到明确的印证。比如,五帝除了黄帝,其余几位——颛顼/少昊、帝喾、尧、舜,都是黄帝的孙子或者孙孙。第一大姓“李”姓,是颛顼之后的赢姓,第二大姓“王”姓源于黄帝之孙孙姬姓,第三大姓“张”姓,源于黄帝的姬姓儿子少昊,杨姓也是出于姬姓等等。

原来遥远的传说里的三皇五帝就在我们的血液中、生命里,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渗透着中华故事和文化。谁如果循着姓氏的脉络追寻祖先的足迹,必然有一种真切的亲近之感,看世界的眼光都会随之一新,身边的每个人,虽然姓氏不同,但都是同枝连理,曾是历史上的父父子子、兄弟姊妹,中华就是一家人。放下争斗与干戈,和睦相处、友善相待,这才不负祖先的血脉传承。

姓氏文化在十年动乱期间,被当做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而革除,幸而一些“思想落后分子”冒险保存了自己祖先的谱牒,加上台港澳等海外华人对传统的承继,使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姓氏文化的一些体貌。姓氏文化对今天研究人口学,遗传基因学等有着巨大的意义,如果不遭到破坏,其意义更无法估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