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了目标后,你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就会有一个度,否则,你会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让钱慢慢从手中流走而不自知。毕竟,花钱比节约更令人快乐、更容易。 在历来的中国社会中,作为一个“好孩子”的标准,除了必须恪守孝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致力于向上层社会流动——“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在历来被用于教育孩子的启蒙学教材中,这种教人努力学习以改变社会、经济地位的教诲处处可见,诸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而穷人家的孩子经苦读书终于成才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代代相传,如借光读书的匡衡、映雪读书的孙康、囊萤读书的车胤、卖柴买纸的葛洪、对月读书的江泌、切粥充饥的范仲淹……统统激励着孩子们发奋努力,以扬名声、显父母。 这样一种“望子成龙”的孩子观,曲折地反映了中国的父母及成人社会对孩子态度的功利性;人们对孩子的态度、教育投入往往是建立在对孩子将来的“前途”的判断上的。如果觉得孩子是“读书的苗”,读上去能考上大学,就花大本钱,甚至血的本钱(常常能听到有关父母卖血供子女读书的动人故事)培养,反之,如果觉得读书也不一定“有出息”,那就可能止于“识点字就行”,甚至让其休学。鲁迅曾说中国的父母或者是“为儿女做牛马”,或者是“任儿女做牛马”。今天的孩子们的状况以及亲子关系的情形,固然有了很大的变化,可是在许多表面化的内容里,依然有着变的一面。孩子的学业,承载着父母、祖父母们的希望。那些被称为“小皇帝”的孩子们,在读书压力下,已经将自由的玩耍当成奢望了。而那些将孩子当作小太阳般供之奉之犹恐不及,又恨不能将孩子锁入书房、浸入题海的父母们,何尝就是在将孩子当作“人”来培育呢? 所以,作为母亲的你,要学会解救读书压力下的孩子。当然,解救读书压力下的孩子并不是要禁止他们读书,而是要把他们引导到良性读书的道路上。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从孩子的天赋方面下手,制定孩子合理的读书计划,寓教于乐,让他们在玩耍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同时,也不要把父母本身的功利期望压到孩子的身上。 当然,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其个人的天赋爱好都是不同的,作为母亲的你,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要学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爱好和专长,并针对他的爱好和专长制定培养计划,这样,将会收到奇异的效果。 上天生物,万物自有其特性,人也一样,每一个孩子来到世间,必然有着自己的特长和优点,这种特长和优点往往是他在奔赴成材道路上的有力武器。如果你发现了孩子的特长,例如绘画、写作、唱歌、跳舞,或者喜欢一些小实验,那么就着手针对这一方面施加一些影响和力量,并遵循循循善诱的原则,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在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上多下一些功夫,这样就可以减缓孩子读书的压力,并帮助他们少走一些人生的弯路。 如果我们漠视自然规律,一味地给孩子施加各种影响和压力,不但无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而且,这样恐怕也会使他们最终对知识和学习产生厌烦,不但无助于提高学习成绩,还会浪费了他们自身天赋的特长,长大后,不过是个碌碌无为的庸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