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照词的拟问艺术

 szjxj2011 2011-11-16

李清照词的拟问艺术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古代词林独树一帜的大家。李清照词素以婉约著称于世。其疑问句式的运用,也体现了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格。李清照词的拟问,一般是摹拟疑问的语气,设计一种问句表情达意,大多用于展开想象、启迪思路、抒发感情。

李词中疑问句众多。李清照词现存45(从王延梯《漱玉集注》。附词未计),其中26首采用疑问句,约占总数58%;它们总共用疑问句48次。疑问句最多的单篇是《声声慢》,前后竟4次发问;其次是《鹧鸪天》、《临江仙》、《永遇乐》等,每一篇都有3个疑问;此外,还有七篇是各有两个问句。在宋词名家中,如此爱用疑问句式,实属罕见。显然,这与李清照多愁善感的个性、颠沛流离的身世有极大的关系。

一、李词疑问句的类型

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就是疑问句。但是,细细体会,疑问句的结构、情态是有差别的。李清照词的疑问句,依发问的内容和形式,大致包括反问、拟问、设问等三种类型。

(1)反问。也叫反诘,是借助于诘问的语气、表达与辞面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的目的,不在于期待对方的回答,而在于加重直陈的语气。这就决定了反问的形式标记,是无疑而问,只问不答。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是问话的反面。这正符合李清照填词抒情的初衷,因此李清照词反问句式较多。不过,词人偶然采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大多是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以抒发作者的忧郁之情,激起读者的深思。正因为用反问语气提出,所以往往比正面陈述的语气更强,更能使读者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如: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

浓香吹尽有谁知?(《临江仙》)

李词反问句,由于采取不容置疑的语气来表达确定不移的内容,可以使重要的内容得到强调,可以使词人的情感得到突出,并能激发读者进一步思考问题。这样,反问句式的采纳,又使全篇气势峭劲,挺拔有力,容易感人。

(2)拟问。是借助于问题深入表情达意的修辞手法。拟问的目的,在于提出疑问,不在于寻求答案。这就决定了拟问的形式标志,是有疑而问,问而不答。李清照词拟问句,表面是有疑问,要求别人给予回答,或者自己探求答案。可是,鉴于种种原因,屡屡以只问不答的形式出现,却不需要别人或自己答复,或无法回答,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渲染诗情画意,引导读者循着问题,展开想象,如临其境,体会诗意,伴随作者一起共鸣。如: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为谁憔悴损芳姿?(《临江仙》)

上面三例都是有疑而问,要人回答。然而,这是向谁提问?实际上,既不是自问,也不是问别人。确切地说,任何人都难以回答这类问题。作者正是借这种什么人也回答不清的问题,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让读者从浓郁的诗意中,感受蕴藏其间的忧愁之情。这显然比直抒胸臆更有韵致,更有滋味。

(3)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再进行解答的修辞方法。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强调某种感情,渲染一种气氛。这就决定了设问的形式标志,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李清照词中,设问句还真不少,甚至有一问两答、一问数答。可是,稍稍推敲便能发现,后续句子不一定是答案,往往借问转折,借题发挥。李清照词设问句,答非所问,似答非答,但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波澜起伏,引人注意,且感受真切,情意缠绵,底蕴深厚,韵味无穷。如: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蝶恋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词设问,都是自己提出问题,又是自己加以解答,实则所问无疑,或曰明知故问。此类问题,作者心中早有答案。问,是为了提示下文,提醒读者注意。设问,一般有问有答,而随问所出的句子才含作者要表达的旨意。李词设问,妙在答不限于问,曲折陈述,婉转抒情。

总之,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式,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情态。然而,它们不管有多大差别,毕竟还有不少共同点:首先,不论反问、拟问、设问,都重在问得巧妙,却不在乎答案如何,即使设问也是答非所问。其次,它们都是为了引人注意,为了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再次,从全篇来看,它们都增强了语气变化,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呆板格局。

二、李词疑问句的功能

从修辞功能看,不同的疑问句,自然有不同的作用:反问,能增强语气,加探感受;拟问,能展开想象,深化意境;设问,能提醒注意,启发思考。李清照熟谙疑问句的各种功能,或写对美好事物凋谢的悲哀,或写对秋季萧条景象的无奈,或写好梦难圆的惆怅,或写孤身飘零的凄惨,或写繁华不再的失落,或写社会动乱的痛苦。李清照巧置妙设疑问句,或首或尾,前后呼应,极尽修辞之能事,着意抒发自己内心深层的情怀,引起读者的思索,同时又增添许多趣味,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

李清照词疑问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开头置问,引人入胜。

李清照词,开篇提问,犹如一个悬念统领全词,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带着疑问进入词境,随着作者的导游,集中精力,开动脑筋,积极联想,寻找答案。李清照起笔提问,往往情绪激荡,感受深刻。如: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

本篇是作者南渡后的作品。落笔引用欧阳修《蝶恋花》成句,居高临下,启发联想。当时天子昏庸,奸臣当道,爱国志士忍气吞声。李清照隐喻时事,写出理想抱负一事无成,贤才良将无一重用,只有深藏不出的苦闷。当头一问,醒人耳目。这既是疑惑,更是怨愤,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这种情绪,一直笼罩全篇,并与词中另外两个问句呼应,表达了飘零之感和家国之恨的主题。可见,这一问借景抒情,蕴含深沉,开拓了词的意境,读后自有无限的惆怅和凄怆。

(2)结尾置问,余味无穷。

疑问句放在篇末,在说理比较透彻、描写比较完善、抒情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水到渠成,顺势一问,让人读完全篇仍不甘心,继续寻找答案,造成言尽而意不尽的艺术效果。如: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念奴娇》)

此篇作于南渡前。从内容看,是写春日闺情。从章法讲,由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由前面的愁绪萦绕到后面的情怀轩朗,感情的起伏始终与天气的变化照应。明明是个日高烟敛的大好晴天,可是词人心有余悸,还要看今日晴未?此问与楼上几日春寒呼应,说明春寒日久,早已失望,即使天气晴了,仍不踏实,将信将疑。疑问句煞尾,仿佛不了了之,实则闺情愁绪倾泻无遗,淋漓尽致,饶有余味。读后使人情波荡漾,无可置疑。清人毛先舒《诗辨坻》评说这一问句作结:“忽尔拓开,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舒卷自如,人不觉耳。此论颇有见地。

(3)中间置问,巧于过渡,曲折陈述。

李词,篇中置问最盛,多达40次,占总数的83%。李清照擅长借助问题,设下关卡,用以集中读者的注意力,然后推开波澜,乘势说去,使作品显得跌宕生姿,转折增趣。如: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满庭芳》)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上面,首例,两个反诘知否是对海棠依旧的否定,同时提起下文,顺势判断:“应是绿肥红瘦。一去一来,亲切通俗,精警之至,让人叹服。次例,手种句是全篇词意的转折,进入咏梅本题的起始。欣赏江梅,别有一番感慨,自然有许多联想,反激一问,暗用陶潜临水吟诗、王粲登楼作赋两典,表达了自己不愿象他们那样生活,表现了一种自我抚慰的心理。一个反问,收束上文,由花及人,以古比今,婉转抒情。从词人对梅花的情有独钟的一片痴情中,读者不难感受到寂寞苦闷之情。末例,倚遍阑干渲染了深闺女子百般无聊、抑郁苦闷的情景。只是无情绪表达了词人浓重的愁苦无法排除的惨痛。一个疑问人何处?”既点明凭栏远眺的目的,也暗示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作者巧妙设计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循着思妇的视线,描绘良人的归路:“连天衰草。这凄凉的景象,不正是对望眼欲穿的思妇的无情回答吗?一个问句,连贯上下,巧妙过渡,似答非答,暗中蕴答,思妇的千缕沉思、万重怨愤,竟完全聚集在这一问之中了。

总之,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语境,修辞功能不尽相同,尤其是篇中置问,或提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连贯上下,各得其所。但是,无论如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引导读者展开想象,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共鸣。因为李词疑问源于审美主体即词人的心中,是有感而发。它既是主体的某种需要、欲望的振动,也是对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有所思索、有所疑问的流露。它的萌发,使作者或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勃发的情绪,从审美感受向审美理想飞跃。

三、李词疑问句的兼格

李清照词的疑问句,不论反问、拟问,还是设问,都属于艺术修辞手法,即修辞格。然而,它们还时时兼有其他辞格。李词疑问句的兼格,最精彩的是连用,最普遍的是引用。

疑问句的连用,本来只是辞格的连用,并不算作兼格。可是,李清照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有力,把感情写得更强烈,更感人,频频连用疑问句,不仅反问、拟问、设问交错使用,而且常常兼有借代、比喻、比拟、复叠、双关、衬托、引用、婉曲,以及要有两三句才能实现的错综、互文、层递、对仗、对比、排比等修辞格,令人眼花缭乱,顾此失彼。可以说,李清照词的疑问句连用,实际上是辞格的综合运用。如:

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玉楼春》)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鹧鸪天》)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多丽》)

上面,首例,前一问南枝引用李峤《梅》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放。同时它又借代棉花。询问南枝开遍未?既是拟人,也是婉转心出棉花已开而尚有含苞未放的。后一问语义递进。这两句又是肯定与否定的错综。可见。此例兼有多种辞格,恰到好处地配合全篇,表达了赏梅者愁闷而又情不自禁赶早赏梅的独特情怀。次例,两句是互文,也是对仗。骚人借代屈原。他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比君子美德,惟独没有桂花。李清照很为桂花抱不平,毫不留情地责问屈原,以衬托自己对桂花的喜爱。李清照偏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的桂花,曲折表现自己超尘脱俗的美学观和厌烦官场的争斗、城市的喧嚣,追求宁静而致远的心态。末例,前者拟问,后者反问,前后错综;同时,二者又是肯定与否定错综。作者把物当人来写,又以白菊比喻自己。泽畔东篱引用屈原行吟泽畔、陶潜采菊东篱两典,而且暗与自己对比,隐约透出迟暮之感慨。此例也兼用众多辞格,委婉表达对白菊的热爱之情。

典故深入浅出,既富有生活情趣,又饱含深邃蕴意,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天地,具有如林后飞檐的艺术效果,稍有透露,大有隐藏。李词疑问句,也不乏引用。诗词创作忌模拟,忌堆砌。然而,清照点化前人诗文佳句、典故,使之呈现新貌,即使原封不动引用成句,也能融入自己的作品,不见痕迹,具有胜蓝的效果。这样,不仅句子的蕴意丰富,而且语义含蓄深邃,更能感人。如:

故乡何处是?(《菩萨蛮》)

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剪梅》)

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

上面,首例是从众多古诗名句化出:

临归风兮思故乡。(张衡《歌》)

游子忆故乡。(李陵《录别诗》)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蔡琰《胡茄十八拍》)

愿为黄鹄兮返故乡。(乌孙公主细君《歌》)

次例,锦书是古代诗歌滥觞的典故。词人信手拈来,轻轻熔炼,明写别后惦念,暗写离情深远。末例,肠断引用《搜神记》:“有人杀猿子,猿母悲啼死,破其腹,肠皆断裂。李清照以此事喻己,生动写出悲痛欲绝的心情和对亡夫的深挚感情。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的疑问句,清晰可见,形式多样,作用鲜明,表达巧妙。众所周知,思维比感知深刻,但是由思维引起的情感,不一定比感知引起的情感强烈。从整体上讲,唐宋词重在用情感打动读者。李词疑问句是感知的结果,也是思维的结晶,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即感知与思维的统一,它们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因此,李清照词的疑问句,比陈述句曲婉,比感叹句含蓄,蕴涵着沉郁的情思,大大加强了李词的婉约风格。

内容摘要:李清照词以婉约著称,其疑问句式也体现了李词的艺术风格。李清照词的疑问句,清晰可见,形式多样,作用鲜明,表达巧妙。李清照词拟问,用于想象、启迪思路、抒发感情。李词疑问句,浸透了作者的忧思,体现了情感与思维相融合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词人的理想精神与现实社会相碰撞的结晶,浸染着一种悲剧性的美感。因此,李清照词的疑问句比陈述句曲婉,比感叹句含蓄,蕴涵沉郁思想,大大加强了李词的婉约风格。

作者简介:沈荣森(1950-),上海市第十中学,高级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