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题款的产生及发展变革

 京华赏石 2011-11-16

中国画题款的产生及发展变革  

 

中国画题款的产生及发展变革 - 盐湖人 - 盐湖人   

明·唐寅《秋风纨扇图》

 

 题款,又称款题、题画、题字,或称款识,主要是指在书画作品中落下的文字。题款是移用钟鼎彝器上的铸刻款识引申而来的。题款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题款,另一种是在他人画上题诗书跋。
  题款是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滋养培育的结晶,也是将诗文、书法、印章引入画面的艺术手段。
  从史料和实物上看,殷商、西周时代,各种器物已有“铭功纪德”的传统;战国中期则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题铭风尚。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宣帝令人在麒麟阁画《十一功臣像》,每个画像上面都注上姓名和官爵,为后代题画开了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题款大多是绘画内容的概括。隋唐五代常有为传世绘画作题跋者。从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到南宋建炎、绍兴年间是文人画勃兴的时代,代表性画家如文同、苏轼、米芾及善于画梅的仲仁和尚与扬无咎等人,他们既是诗人、书法家又是画家。为了抒写情怀,单在画上题写名款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极力在画面上为题写诗文开拓领地。尤其是苏轼,这位集文章、诗词、书法、绘画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喜在画上题写长跋,用大行书字体,或诗或文,精妙绝伦,书法雄浑奔放,与绘画相映生辉,使题款产生特有的美感。两宋绘画中,除了有诗、书、画三位一体的作品外,仍有许多无款或藏款的作品。如范宽《雪景寒林图》上“臣范宽制”四个小字是写在树干上的。但不管怎么说,宋人能将诗、书、画艺术和谐地融合在一个作品上,构成为统一的艺术美的整体,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确是一个开拓性的进展。
  宋代以后,画上题跋相袭成风。元代画家也十分注重题款,有的虽比较简单,却有一定的意味,有的则文人气味浓郁。明代前期的题款形式主要沿袭元人习尚,少数文人书画家在作品的本幅上题诗题记,宫廷“院画”作品,因多出自专业画师之手,一般不大善于在画上题写诗文,书法艺术修养也差,因而这些作品上的题款形式仍同宋代“院画”一样,大都仅落姓名字号款,有的则加写作者职衔。书写款字的部位大多已不再像前人那样,只在树石隙缝或画幅的一角写上两个小字,而是在画幅上居于比较明显的部位。这些都是明代“院画”款识所不同前代和后世宫廷“院画”的明显标志。明代中期,自沈周、文徵明等吴门画派兴起后,文人书画蓬勃发展,他们继承发扬元代文人书画的习尚,诗文、书法、绘画三者密切结合的风气大开。文徵明、唐寅等人的绘画作品,除作者名款外,大多写诗文题记,文字或长或短,书画配合,部位谐调,相得益彰。清代绘画上的题款较前代更丰富,更讲究艺术性。清代绘画上的题款较前代更丰富,更讲究艺术性。康熙以后,几乎没有不署名款的,极少无款作品,尤其是石涛及其后的扬州八怪,他们的题款,纵横跌宕,妙趣横生,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诗文内容与绘画内容有着深刻的联系,使欣赏者感受到强烈的艺术魅力。石涛等人作画,有时只画一两只小鸡或一朵花几片叶,画面不免使人感到清冷或单调,但他们往往在这样的画幅上题上一片好款书,立即使画面丰富起来。有将题款夹杂在画中的,使书画融成一体,郑板桥、吴昌硕最擅此道;有善写长题者,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均以此见长;有一题再题的,称为“多题款”,石涛、郑板桥、高凤翰等人作品常有这种形式。至于写满画面的“落花款”虽不多见,也以新奇款式出现。有清一代,还有不少画家将平日题画的诗文汇集成书的,也可见这个时期题款的兴盛。
  近代以来,画家对款识的题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等艺术大师对绘画题款高度重视,他们不仅在绘画艺术上造诣精深,而且各个都是题款的高手。随着款识研究的深入,一些论及题款的著述也相继问世。在当今时代,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题画艺术发扬光大,的确是绘画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中国书画报2011年第078期 > 第03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