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补裁医案

 金越 2011-11-16
已故行唐名医张补裁老先生悬壶六十余载,对经方研究颇深,发医案数则以助同道学习。
      
一    真武汤治颠风
     崔 x  男    30岁  患者因感受风寒,汗不如法,初感头项不适,心悸头晕,继则头项不自主的前俯后仰,久治不愈,痛苦难忍。诊其脉沉细而小。吾苦思良久,恍然忆起《伤寒论》:“心下悸,头眩,身膶动,阵阵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遂疏方:
       黑附子10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白术12克,生姜10克,葛根15克。水煎服。三剂证轻,五剂而安,九剂诸证皆除。
        按:本例患者乃阳虚之体。汗后阳气更伤,阳虚不能治水。肾水上泛则心悸头晕;“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因筋肉失其煦养,经脉失其所主,致头身膶动。故以真武汤温经化水,加葛根解肌而通督脉。
      
二  苓桂术甘汤治头晕:
      刘姓患者,女,40岁。77年秋令,因头眩晕,心悸十余日而求治。告曰:十天前患呕吐,腹泻,经治疗好转。唯头眩心悸日趋严重,如坐舟中,天地旋转。诊其脉沉而紧,舌淡苔薄白。吾思虑再三:此乃吐下之后,阴阳之气内虚,虚气上逆。阳气虚不能化气行水,使水饮内停,水停致清阳不升则头眩:水气上凌则心悸:脉沉紧者、脉沉主水,脉紧主寒。此证耐寒水作祟,法当温化。处方:
      茯苓15克,桂枝15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牡蛎16克。水煎服,三剂收功,五剂大安。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阳不足者,补之以甘”故方用苓桂术甘汤。以茯苓健脾、行淡渗水湿之功;桂枝辛温通阳、助化饮之力;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阴益阳;加牡蛎协桂枝以镇逆气。诸药和之,共凑温阳化水之功。故药味虽少,收效甚速。
      
三  大建中汤治疗肠粘连
       苏XX,男,30岁。因肠梗阻手术两次,而致肠粘连。证见腹中冷痛,呕吐少食,自感寒气上攻,口鼻之气甚凉,脉沉紧而涩,腹胀,触之有块,骤散无常。观其证乃因病久,脾胃阳虚,中焦寒甚,寒气攻冲而引起。其痛、吐、胀不食者,皆寒无疑,治当温中散寒为则。故遵《全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遂补方:
       蜀椒12克,干姜20克,台参15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

服至五剂而证缓,三十剂而病愈,以后常服胡椒以善其后。
      
四   半夏泻心汤治疗顽固性呕吐:
       潘XX,30余,干部。六六年因腹胀、呕吐,不能进食,住院一年余,多方治疗均无大效,食入即吐,多考液体维持,故邀中医会诊。此时,证见呕吐不止,心下胀满痞塞,脉滑。此乃寒热互结而致呕痞。遂投以半夏泻心汤原方,重用半夏50克,服之安然未吐,继进三剂,大见功效,能进食三两,十剂呕涨基本控制,不足一月,诸症悉除。
    半夏泻心汤首载《伤寒论》,是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互结,以呕为主的痞证所设。方中用辛温之姜夏降逆止呕:苦寒之芩连清热和阳,辛开苦降,寒温并行;又以参草大枣补中益气,攻中寓补;故能去寒除热,使涨消呕止。临床上对寒热互结所致的痞满呕吐,投之颇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