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效穴位2

 小乔阅览室 2011-11-17

足三里:是在阳明胃经的合穴,主治胆腹上的疾病,古人认为,按揉或艾灸此穴,可交体内的邪气驱逐于三里之外,民间谚称:拍击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此穴可养胃、补肾、补肺,要配合合谷使用。

鱼际:是手太阳肺经的穴位,每天坚持掐揉双手的穴位,可保肺的平安无恙。一定要配合合谷、足三里使用。

操作方法:每天早饭前和晚饭前按揉双侧合谷穴各3分钟,然后再按揉或艾灸双侧鱼际和足三里穴各3分钟。

同时,还可以服用玉屏风散或者防风能圣散,或者泡点黄芪当茶喝,就可以大大增强卫气的护卫防御功能。

 

饮食建议:为加强卫气的防御作用,可以适当多吃点辛辣之品。辛味宣散,能将卫气驱赶到皮肤表面的腠理之中,做到五步一哨,十步一岗,身体的守卫自然固若金汤。另外,肾属水,与五色相对应的是黑,补肾要多吃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水最怕土,正所谓水来土掩,所以吃多了甜的东西会伤肾,因为甜味与土相对。有肾病的人切记不要吃油炸煎烤的东西,因为太燥,耗伤水分,加重痛虚。

 

《内经》有“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粹烘热食温灸衣。”冬季是肾气当家作主的时候,此时不注意保养最易损伤,冬季一定要坚持使用上面3穴。

 

*心胸一安,万事平安

(坚持每天晚上7-9点刺激双侧内关,9点左右,在双侧心俞和膈拔罐10分钟,就可以控制瘀血这个幕后黑手,从根本上杜绝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说话时总觉得舌根发硬,去检查却没有发现舌头上有什么病。

2、睡眠不好夜里老觉得心里憋闷,总想把窗户打开透透气。

3、心里经常阵阵地发冷(心寒、气虚)、疲惫、胆小、心里担不住事、悲观、健忘。

4、舌头发红,口中少津,两手心、脚心莫名发热,焦虑不安,一点小原因就突然着急。

 

以上症状如果不注意去找原因的话,发展下去就是西医所说的心房颤、心脏间歇、心脏代停跳、心肌缺血、心瓣膜关闭不全、高血脂,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以上有关症状都大都可归结于一种叫作“瘀血”又叫“坏血”的致辞病因素,它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幕后黑手。也许这么说有人会奇怪:瘀血大家都见过啊,皮下有点青紫,不小心碰到,皮青了一片,用西医的话说就是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的。其实这和中医里面说的瘀血是两码事,中医说的既包括人身上看得到的青紫瘀斑,还包括看不到的“离经之血”。

 

那什么是“离经之血”呢?中医认为,血是运行在经络里面的,并通过经络到达身体的各个部分,但是如果身离经叛道,跑到了经络的外面,就不但不能滋养我们的身体,还会破坏器官的正常工作,所以中医认为。“离经叛道”就是走上了邪路的“坏血”。

 

瘀血是怎么形成的?是怎么“离经叛道”的呢?中医里面有句话叫“久病必瘀”,就是说病邪肆虐在人体的时间长了,体内必定有瘀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坏血连累了身体的各个脏腑,让正常的气血津液变得不足,这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气。气属阳,主动,有率领推动血液运行全身的作用,有病的人活动能力差,为什么,这就是气不足了,气虚的表现。前面我说过一句话,“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对血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统血和行血)将帅统驭也是门艺术,讲究恩威并施,一方面统血,另一方面行血,统血就是气控制着在脉内运行,行血就是气推动血在脉里面运行。气虚的时候就推不动血,控制不住血,这时血就要溢出脉外,叛变形成瘀血;推动无力了血越行越慢,最后在脉内淤积,也会形成瘀血。

 

热血沸腾后也会造成瘀血;热会消耗血内的水分,血变稠了,乱哄哄一挤在同一条路上,当然就会走得慢了,大家你挤我、我挤你,最后就堆积形成瘀血.双好比浇水一样,渠里面流的是水就能浇庄稼,如果变成插筷不倒的粥了,那还怎么在渠里面流动?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身上有瘀血呢?如果身上常有很多地方不对,如疼痛、闷痛,而且位置比较固定,夜里还会加重;手臂或其他地方起了肿块,上面色泽暗红;还有脸色紫暗,口唇和指甲颜色青紫;舌头颜色发暗发紫,或者舌面上有瘀斑、瘀点,舌底的静脉曲张变粗变紫暗。如果是这样,严重点就可能是动脉硬化、冠心病之类了。

至于瘀血怎么会让人舌根发硬,眨眼不好,憋闷,这就要探究一下瘀血与心舌的关系了。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也就是说心主管血液的运行,那么反过来说,血的运行出现问题了,也会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心藏神”尽职尽责就是说神藏在心的房子里,心的经络上有瘀血,那么心的各种功能都会受到影响,神就要从心房里溜出来,所以人会睡眠不好。

 

“舌为心之苗”,这么说就可以了角舌头和心的关系了,它是从心上发出来的一棵苗,心就是舌的“根”,根有什么问题,当做会在苗上反映出来。瘀血阻到心脉了,舌头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滋润,当然会觉得舌根发硬。

 

那人为什么会夜里憋闷呢?因为,血在人体内的运行有个特点,就是“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和水是一样的,冬天温度低,水就结冰,就不流动了,血也是一样的。本来有瘀血,白天温度高,人的阳气也比较活跃,所以还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到了晚上,气温低了,人的阳气也消了,阴气比较盛,所以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推动血液,尤其是晚上11点到凌晨3点的时候,阴气最盛,瘀阻心络,很多心脏不好的朋友容易在这个时间犯病,就是这个原因。

 

这时感觉发闷、想透气,并不是呼吸道的问题,而是以及本身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胸闷,血为气之母,母亲出问题了,没法照顾孩子,孩子就会营养不良,也就是气不足了。看看舌头的话,肯定会发现舌底的静脉变粗,颜色变暗。

 

这些症状其实只是我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及时预防的话就会很快改善,但如果不管不部,瘀血就会总动员,越积越多,结果心血管不畅、心律不齐等等都来了,等到多个血管都堵塞,那时再救恐怕也来不及了。

因此,发现自身有本节开始所说的症状时,就要注意活血祛瘀,而这时要采用身体自有的三个特效大穴:内关、以俞、膈俞。

 

经络腧穴里面有个“四总穴歌”,说的是这3个重要穴位的“管辖范围”,其中有一句叫作“心胸取内关”,就是说只要是心脏的、心胸的所有病症,用上内关准没错。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作用:宁心安神、宽胸理气、降逆止呕。这几个作用我们要充分理解一下,宁心安神其实应该理解为“宁心——安神”,因为心藏神嘛,心安宁了自然能守住神;宽胸理气和降逆止呕则刚好反过来:理气——宽胸,现气——气顺——降逆气——止呕。对有心血管毛病的人来说,它有一个作用非常关键,那就是双向调节心率:心动过缓的可以调上去,心动过速的可以降下来。

 

内关穴是手劂阴心包经上的要穴,每天晚上7-9点用拇指十室九空揉效果最好,两侧都要按,按下去要有酸胀或疼的感觉才行。每次按的时候要一按一放:按下去持续半分钟,然后松开,再重复。每次最少3分钟,每天不拘次数。

它的位置比较好找,就在手腕后面两指,前臂的正中央。按下去时可以感觉到下面有两休大筋,内关就在两条大筋之间。

 

另一个大穴是心俞,它在后背上,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是心脏之气通向足太阳膀胱经的要害之穴,是把瘀血排向膀胱经的必经之路,和其他背俞穴一样,它可很好地调节脏腑功能,具有宁心安神、通调气血的作用。

 

心俞刺激时用拔罐比较好,因为炎罐具有温的作用,可以加大活血的力量。每天晚上9点左右时候,两侧穴位同时进行,年龄大的人拔罐的力量要小一些,时间稍微短一些,每次10分钟即可,拔完后在穴位上按揉2分钟左右,以巩固效果。

心俞在脊柱旁开1.5寸的直线上(脊柱和肩胛骨内侧的中点),平对第5胸椎,也就是肩胛骨下角向上四横指。

 

膈俞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穴位,因为它里面对应的是膈肌而不是一个内脏。但是它的活血作用却非常好,经常作为主穴和其他穴位一起并肩作战治疗各种血病,血瘀、血热都可以向它求助。

它的刺激方法和心俞一样,每天和心俞同时拔罐10分钟,两侧穴位同时进行,起罐之后按揉两分钟。

它也在足太阳膀胱经上面,脊柱旁开1.5寸的直线上,平对第七胸椎,也就是户胛骨下角和脊柱的中点。

 

关于心病的治疗,《内以》也有提及:“病在心,愈于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夏季属火,调理不当,容易埋下心病的隐患,火最怕水,冬季属水,所以冬季心病容易恶化,这样就能解释心脏病冬季突发较多之迷了;长夏就是夏秋相接的时候,相当于节气里的小暑大暑和立秋,

五行属土,防洪抗涝要修土堤,可见克制水的武器首推土,水被制服了,即将熄灭的火就可以重现生机了。所以防心病要注意夏季保养,治心病要赶在长夏,又心病最怕过冬。

 

饮食方面,宜酸戒咸。酸合肝木,正是心火的“母亲”,“母亲”强了,靠山硬了,自然不怕欺负;咸合肾水,吃咸太多那可是给敌人运送粮草,有百害而无一益!这跟西医也是相合的,按西医的说法,酸能软化血管,缓解动脉硬化,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之良友;咸能升高血压,加重肾脏负担,是心脑血管病患者之大敌!

 

*脾胃

(每天按揉或艾灸双侧足三里、天枢3-5分钟,从根本上把胃功能扶起来,有效预防慢性胃溃疡、胃穿孔等。)

1、闷闷不乐、慕名地不高兴、心烦、疲惫。

2、东想西想、胆小多疑。

3、胃难受、牙痛、肺咳。

4、能吃能喝但还是瘦。

5、有很多的精神失常状况。

 

以上这些毛病如果不及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纠正的话,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心郁、肺郁、脑郁、肠郁等等一连串的疑难杂症,而像那些常见的如浅表性胃炎、胃溃疡、低血压、十二指肠溃疡、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就更不用说了。

中医的脏腑 学说里面把脾称作“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肾相对应。既然能称为“本”,可见它的作用有多重要了。

首先,脾主运化,就是把我们吃喝进去的东西转化成气血,然后再运送给全身的脏腑器官吸收,它相当于我们身体的“食品加工厂+运输公司”。

 

其次,脾主升清。“清”是什么?清与浊相对,浊就是身体排出去的浊气、浊水、浊便、乘下的精华就是“清”,也就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的气血。那么清气应该怎么走呢?这和自然界是一样的,盘古开天地里说天地原本是一片混沌,盘古拿斧子一劈给分开了,清者向上升为天,浊者下降成为地。

《黄帝内经》里说,我们身体和外界大自然是相通的。所以身体的清气会向上走,浊气(食物转化后的糟粕)会向下走,变成大小便和浊气排出体外。而推动清气向上走的就在于脾气,这就是“脾升清”。

那胃的作用都是什么呢?《灵枢 *

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它的意思就是:人能活下来是从哪里吸取生气呢?是粮食,而粮食要转化成气血,就要先进入胃里,所以说胃是水谷气血之海。说穿了其实胃就是我们的“粮仓”,粮食运到这里,先进行初步的消化(被打碎),开成食糜,然后再被脾加工好运输走。

 

正是因为这个作用,胃才被古今历代医家重视,《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脾胃是互为表里的两个脏腑,一个管受纳,一个管消化食物,所以我们经常把它们放在一起称作“中焦脾胃后天之本”,当然这和现代西医里面讲的不完全一样,在西医眼里,脾只是一个免疫器官,是可以摘掉的,为什么要摘掉呢,是因为肝不好,摘打冷战脾就可以保肝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脾是人体防疾系统的预警机制,少了岂不是将人体的危险性增大了?所以,中医更注重它的功能。

 

解释一下那些症状和脾胃的关系。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脾胃虚弱,要么没有食欲,要么吃了不消化,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让身体缺乏“动力”,时间一长人当然就不舒服。而脾主管人身上的皮肉,脾虚了,四肢肌肉没东西吃,当然会四肢无力、肌肉酸懒、气短、便稀、泄泻;同样,脾无力了没法将食物转化成气血,乞血流不到血肢,自然会感到手脚冰凉。这还只是人初期的症状,到医院去是检查不出什么问题的,但任由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各种胃炎、肠炎都会接踵而来。

根据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的道理,如果是食欲不好或者吃过饭不消化,那是脾的问题;如果觉得有食欲但是吃下去不舒服,那就是胃的问题。

 

《内经》记载:“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砟,起于长夏,禁湿食饱食湿地濡衣。”长夏(小暑立秋之间)湿气搬弄是非,湿气易伤脾,所以长夏之时要注意调养脾胃,少吃生冷肥腻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加重脾胃负担,或者穿湿乎乎的衣服,睡在潮湿瓣地方。很多人以为夏季温度高,多吃冰棍,多喝冷饮,湿衣服穿在身上一会儿就干了,这些小事情不碍事,殊不知,正是这些小事情在一点点蚕食你的后天之本。要保养后天之本,就要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神仙人”。苦瓜之类的食物能祛湿,解脾胃之困,脾胃好了,身体辈儿棒,吃嘛儿嘛儿香。

 

跟肝病、心病的道理大体一致,秋季的金能围“木”救“木”,给脾胃强盛起来的机会,如果机会错过,就要面临春季病邪的大反扑,撑过去,转机就在眼前。所以,防脾病长夏避湿、吃“苦”,治脾病秋季把握时机,春季抵抗到底。

~让胃永远舒服的是足三里和天枢

 

它主要症状就是:有食欲,饭前也有饥饿感,但是吃过饭就觉得肚子不舒服,发胀发闷。这相当于现代医学界定的慢性胃炎,发展下去就是胃溃疡,胃穿孔。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坚持每天按揉足三里和天枢,大拇指按揉,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次3分钟,每天不拘次数。或者用艾炙,饭后半小时内和每天早上7-9点的时候一定要做,两侧都要做到。

其次,坚持饭后摩腹,顺时针方向,每次10分钟。再次,一定要记得:每餐只吃七分饱,饿了就多吃几顿。

千万不能饭后立刻躺下睡觉,趴在桌子上睡更不好!饭后1小时内不能作任何剧烈运动。

~脾俞与足三里就足以壮脾

(每天饭前饭后按揉双侧足三里3分钟,隔天在两侧脾俞拔罐15分钟,3-5天之后,您会觉得吃啥都香。)

 

两侧的足三昊都采用按揉的方法,每天不定时,每次3分钟,力量还是轻——重——轻的顺序,每顿饭前饭后的按揉是必不可少的。脾俞最好用拔罐的方法,隔天一次,每次15分钟,两侧都要按拔,每天晚上睡觉前1小时进行就可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