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新型城镇化:统筹小城镇建设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消弭城乡二元经济社会鸿沟河南正在实验

 束薪叟 2011-11-17

河南新型城镇化:统筹小城镇建设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消弭城乡二元经济社会鸿沟河南正在实验

2011-11-17 7:00:03 来源:河南文化产业网 作者:古筝 李传金 编辑:曹亚茹 进入商城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河南文化产业网11月17日消息:新型城镇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路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对于城镇化水平偏低、亟待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河南来说,大力发展城镇化成为河南经济进一步做大规模与提升档次的新抓手。

  河南适时作出了历史性判断: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国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定位中,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走不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与环境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战略方向。

  那么,作为中国的微缩影像——河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走小城镇化发展之路,是河南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新抉择,这是河南分析城镇化水平现状、人口、资源与产业发展情势作出的战略决策。

  新乡、信阳新型城镇化样本正为河南发展小城镇正在探路。站在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视角观察河南正在悄然进行的小城镇建设,人们有理由期待,这将是一场载入史册的发展记忆。

  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

  年份        城市化率(%)

  预计5046.59 45.68 44.94 43.90 42.99 41.76 40.53 39.09 37.66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国家统计局数据)

  (2001 - 2010)

  城镇化新抉择

  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同效应,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抓手

  A

  在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中,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路径,是突破城乡一体化障碍的基本前提。

  河南,选择了新型城镇化之路,这是对河南自身所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结合省情做出的历史性抉择。

  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先后次序是分阶段的,在现代化初期,工业化自然居于主导地位,但进入中期以后,城镇化就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称,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达6.2亿。而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接近6.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9.68%。

  然而,尽管我国城镇化近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距离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镇化率甚至是世界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河南省城镇化率则更低。2010年达到39.5%,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0个百分点。这突显了河南城镇化的潜力空间。

  河南的省情是,1亿人口生活在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是全国的4.3倍,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同时,河南省县城和县级市数量多、分布广,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左右。因此,城镇化水平过低成为制约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就河南而言,城镇化更要走在前面,因为没有先行的城镇化,工业化很难向前推进。城镇化是产业集聚发展的载体。

  在日前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定位:“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并要求其“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显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以及河南省情的现状,都要河南必须把城镇化作为破解城乡一体化难题的根本路径。

  向下沉,新型城镇化出路

  小城镇成为河南新型城镇化的新载体,这是河南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思路中的重要一环

  B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著有经典之论《小城镇,大问题》,在当代中国城镇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他就敏感地意识到这将是引起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大问题,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之路。

  河南,正从小城镇建设开始,寻找破解城乡融难题。

  如果考量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难发现,中国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协调,就像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所称:“中国的城镇化是缺乏质量、不协调、不和谐的城镇化。”

  其中,很大一个原因便是大城市过度膨胀,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

  因此,有经济学者认为,小城镇发展要“向内转移、向下沉降”。所谓“向内转移”,是指过去经济重心在沿海城市,现在要向内陆转移;“向下沉降”,则是改变过去过分依赖大城市的发展模式,现在要重视中小城镇的作用。

  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国家粮仓,河南省的城镇化必须从农村切入,把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使中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成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载体。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支撑和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这要求河南走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的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把农村社区在内的小城镇建设作为河南城乡一体化的新载体,这成为河南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新的平台。

  事实上,早在2006年,河南省将鹤壁、济源、巩义、义马、舞钢、偃师、新郑等7个市作为试点,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将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安排,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经验,提供示范。

  2009年4月,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在信阳成立。2010年1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设立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决定》,正式将新乡市确定为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新型农村社区标本

  新乡把农村人口、土地、公共服务等诸多社会资源集聚起来发展小城镇的做法,给出了小城镇建设的一个示范

  C

  小城镇,大平台。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一面,小城镇具有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流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等价值功能。

  在广大农村,小城镇建设之路如何走,或许新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给出了答案。

  2006年12月,新乡市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新乡都市区建设“三位一体”的建设理念,启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从新乡市小城镇建设探路分析,示范意义首先在于因地制宜。据了解,由于农村小城镇建设最怕“一刀切”,新乡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合则合、宜搬则搬的原则,用了3年多时间,开建的只占规划总数的1/4,其中村庄合并型占47.5%,还形成了另外5种类型,城中村改造型占14%,旧村完善型占22.4%,产业带动型占8%,服务共享型占3.7%,整体搬迁型占4.4%,将全市3571个建制村规划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政府统一对每个社区道路、水电、管网、通讯及便民超市、标准卫生室、文化大院、中心小学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并配套建设农机储藏室和养殖小区等。

  根据新乡首批启动的369个试点建设情况测算,政府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投入1000万元搞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将达30多亿元。

  针对部分农民自建房和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不足问题,新乡市还与金融部门战略合作,争取到未来6至10年内25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

  在土地流转方面,各级政府先后出台65个配套政策文件,对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拆并,节约土地首先用于复耕。按照1∶1.05补充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后适当增加耕地。剩余土地指标的90%作为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到产业集聚区,通过参股、租赁、转让、合作等方式用于农村发展二、三产业;其余土地收益专户储存全部用于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

  数据显示,首批重点369个新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一半土地约26万亩,目前已腾出土地1.5万亩,复耕或恢复生态近3000亩。

  小城镇大难题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解决的课题不仅包括建,更包括管,这需要管理体制与投融资机制改革及时跟进

  D

  事实上,新乡市之外,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大胆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比如,信阳、义马、舞钢等地都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不同的路径,是由于各地在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区位交通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城镇化推进模式也是多样化的。

  但是,不同的探索却有相同的难题,那就是,在各自的探索中,均缺少相应的管理体制与投融资机制配套,让探索仅具有示范意义,但缺少推广价值。

  一项调查问卷让人们看到了实践者的困惑。

  今年年初,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组织了以2010年全省百强乡镇书记(镇长)为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内容为关于百强乡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发展产业集聚区中所遇到的体制机制等课题。

  结果显示:有十大因素成为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难题,这些难题包括:一是行政体制制约;二是建设资金约束;三是征用土地困难;四是城镇拆迁制约等十大问题。

  仅就目前来看,在新型农村社区、产业集聚区乃至小城镇建设中,需要大量资金注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县财政扶持和镇财政支出;二是银行贷款;三是通过土地置换获取资金;四是社会筹集。

  可是,对于基层政府而言,财政收入有限,而强农惠民政策资金大多按政策垂直到系统,或直接到农户,不能打捆整合使用,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所以,有学者建议,应该建立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更多地引入社会资金来弥补财政支出的不足。

  在上述调查中,不少乡镇建议赋予中心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给予乡镇在土地等制约发展的要素方面一定的权限,财政体制上留足发展资金,人事上给予一定的自主权,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面要有相应的权限,加快赋予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执法权。

  显见,放权也是小城镇大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