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唤醒休眠的道德

 三组 2011-11-17
唤醒休眠的道德
2011年11月16日 11:16   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  

  不是我们的道德水平降低了,甚或缺失了,而是在一些人身上,道德“休眠”了!

  当改革开放让人们初尝经济发展果实的时候,道德却在不经意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乐观者总能捕捉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好人、一件件好事,在他们眼中“还是好人多”;悲观者则动不动就发出“道德沦落”的警言,在他们眼中,公民的道德水平已经下滑到“无可救药”。虽然乐观者的表述更符合道德实际,但悲观者提出的问题却也值得深思。

  冷漠无情、无动于衷、诚信不彰……道德到底怎么了?回避不可取、直面需勇气,但更需要智慧,一味的谴责不是解决问题的正途,满腹的牢骚无益于发现问题的症结——症结在哪里呢?我以为,不是我们的道德水平降低了,甚或缺失了,而是在一些人身上,道德“休眠”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那些道德事件中饱受指责的人并没有丧失道德的判断标准,并非是非不分,他们也良心不安、也自责不已,可就是因为道德“休眠”了,他们才没有付诸道德的行动。所以我们要找到道德“休眠”的原因,唤醒“休眠”的道德。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地受到社会变更产生的冲击:原有的“熟人”社会迅速过渡到“陌生人”社会,人和人之间的传统关系被冲淡;经济利益的驱使,工作压力的增大,占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无暇反思道德;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对自身利益的过分追逐,对道德的不屑一顾,更是加速了道德的“休眠”;而孤立的“好人反被冤枉”的新闻事件引发的不恰当的舆论则过分夸大了道德困境,对徘徊犹豫中的道德产生了负面的导向。这种种因素就好像给道德罩上了一个玻璃罩,明明看得见,就是摸不着,道德就在这缺氧的状态中渐渐“休眠”了。

  造成道德休眠的原因是复杂的,这也就决定了唤醒休眠中的道德不能寄希望于一服包治百病的“万能药”,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病因,针对不同的“病灶”对症下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主导,需要学者的探讨,需要舆论的引导,需要群众的参与,需要信心、恒心和耐心。

  但是我们不需要利益诱惑下的功利道德,不需要谩骂攻击等以非道德的方式催生的非道德,不需要夸夸其谈、作秀跟风的伪道德,更不需要那种动辄照抄照搬西方道德实践、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崇洋媚外的道德。这些手段之所以应该避免,不仅是因为它们曾经是造成道德“休眠”的因素,更因为它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让道德回归其本质。

  道德从来没有离开我们,它只是“休眠”了,在它“休眠”的日子里,我们是如此的不适,茫然不知所从。唤醒它吧,趁它还没有睡熟。让道德伴着我们再出发!(贾亮)

 (责任编辑:姜永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