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丢勒

 慕容老师 2011-11-17

丢勒被视为是"德国的达·芬奇"。他在德国所受到的尊崇,仿若文学家歌德、席勒,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音乐家巴赫、贝多芬……足见其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一)

丢勒1471年5月21日出生在德国纽伦堡的一个金银首饰工匠家庭。但是,他的父亲却并不是纯正的德国人,老丢勒出生在匈牙利,是在匈牙利学会了首饰制作工艺,先是在荷兰住了几年,随后移居到德国,1455年才在号称德国"手工艺之乡"的纽伦堡找到了用武之地。纽伦堡坐落在北欧的商道交叉点上,在15世纪末期,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手工业基地。连一向瞧不起德国人的威尼斯商人也对这座城市另眼相看,当时流传着一句俗话,说"德国的所有城市都是瞎子,只有纽伦堡用一只眼睛看东西。"

老丢勒曾有过18个孩子,但是长大成人的只有3个。他们都在父亲手下学过制作金银首饰的手艺。老丢勒显然希望儿子们能够继承父业。但是,最终只有一个儿子安德列斯把制作金银首饰当成了自己的职业,另外两个儿子却成了画家,其中小丢勒成为德国美术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

丢勒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这三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是同代人,比达·芬奇小十几岁,却比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都年长。据史料记载,他曾与拉斐尔有过一次十分愉快的会见,丢勒将一幅以水粉颜料画在画布上的自画像赠送给拉斐尔留念,拉斐尔也回赠了一幅自己的画作以为答谢。丢勒此次前往意大利拜访名家,绝对是抱着非常虔诚的学习心态的。但是,包括拉斐尔在内的意大利画家们,却对德国出了位如此杰出的艺术家感到惊讶。如果说,意大利的"三大巨匠"在油画和雕塑方面独领风骚的话,那么,丢勒在版画艺术方面的成就则足以与他们比肩而立。

版画艺术在15世纪末兴盛于德国,崛起于丢勒,并不是偶然的。当时的德国正酝酿着一场影响深远的宗教革命,即后来爆发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因此,印刷大量的宗教书籍便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需求。丢勒的成名作,正是1498年出版的为圣约翰在《启示录》所作的18幅木刻图解。这些木刻版画以精细的刻工、精确的构图和精美的线条,一举奠定了丢勒在这个新兴艺术领域的大师地位。当时,他还只有27岁。

(二)

但是,艺术上的成功并不能改变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在文化相对落后的德国,画家一向是"手工艺工人"的代名词,不光外人作如是观,画家自己也作如是观。他的父辈们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这种卑下的社会地位,但是丢勒却为此常常感到内心失衡。尤其是在1505年第二次游历意大利之后,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意大利艺术家所受到的尊崇。在写给当时的人文学者威利伯·皮克海默的一封信中,丢勒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意大利艺术家在本国所拥有的崇高地位的羡慕,并与德国艺术家在本国的卑下地位进行了比较。或许,丢勒是第一位真正意识到要对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行重新认定的德国画家,在这一点上,他与比他年长的达·芬奇若干年前在意大利的所作所为,可谓同工异曲、殊途同归。后世的艺术评论家在论及丢勒的艺术风格时,往往爱用一个字眼:"忧郁"--是的,丢勒是忧郁的,这种忧郁不仅源自他的性格,也源自他对自己身处社会底层的"手艺人"地位的不平和愤懑。这种不平和愤懑的情绪,几乎贯穿了丢勒的整个艺术生涯。

在丢勒早期的画作中,有两幅自画像是值得玩味的,一幅作于1498年,画上的丢勒摆着一副轻松高雅的姿态,身着意大利流行的服饰,显然是在着意表明自己是一位像意大利艺术家一样的深具修养的绅士。如果说,这幅自画像是丢勒力图提高自己社会身份的一种象征,那么,另一幅作于1500年的自画像,则集中表现出丢勒力求提升画家在宗教方面地位的迫切希望--丢勒把自己的肖像画得和基督肖像几乎完全相同,暗示着他的一个强烈理念:艺术家同样是一位创造者,是非同一般的大人物。

但是,丢勒最终也未能像拉斐尔等意大利艺术家那样,获得他所期望的崇高地位。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眼里,他始终不过是个能工巧匠,是个比一般的金银首饰匠更高明、能用机器印出很多精细插图的画匠而已。这一印象在我参观了丢勒的故居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三)

丢勒的故居坐落在纽伦堡的一个小山丘上,不远处有一条小河穿城而过,河上古桥,河下小船,夹岸林木,倒映水中,不时还有三三两两的白鸥掠过河面。城中甬路以石块铺成,蜿蜒曲折,依山上下。丢勒故居所在的小巷,两侧的建筑大约都有几百年了,显得古朴而清幽。这样的环境对艺术家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丢勒的故居是一座三层旧式小楼,现在已改建成丢勒纪念馆。一进门,最惹眼的就是摆放在前厅的一台类似老式印刷机的装置。据介绍,这就是当年丢勒印制铜版画的机械,其中有些部件还是他亲自设计的。我抚摸着这件500年前画家亲手操作过

的机器,想象着当初丢勒先生身穿沾满油污的工装,在这里一张张地按照订货人的要求印制铜版画的情形,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他与其自画像上的神情与风度联系起来。

如今,解说员可以带着几分炫耀的口吻向参观者介绍,说丢勒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印刷机械设计师、一个了不起的数学家、一个钟表设计家,他还从事过建筑学,并创立了一套筑城学理论,等等。但是,在画家生活的年代,所有这些行当,都离不开"工匠"二字,都与画家在自画像中所暗示的"绅士艺术家"和" 创造者"的形象相去甚远。

丢勒故居里的陈设并不豪华,或者可以说是相当朴素的。家具不多,所用的木材也不名贵,样式也不讲究,简单实用而已。惟一使我感兴趣的是一个瓷制的装置,是以一块块烧制好的瓷片拼装而成的,瓷釉呈绿色,与中国古代的"唐三彩"中的绿色极为相近。一块块瓷片上精雕着各种骑马人物的造型,整个装置有一人多高,像是两个摞在一起的箱子。大家围着这个洋玩艺猜了半天,也不知它被摆在屋子里是干什么用的。后来请教了管理人员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个古老的取暖散热装置。

令人遗憾的是,丢勒故居里并没有陈列画家的原作,除了一部分版画之外,摆放在这里的所有油画都是后人临摹的。我想,这多半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因为500年后的丢勒已经不再被世人轻视为一个工匠、一个手艺人,他已经被历史引入了艺术的圣殿,被德国人视为"国宝",他的画作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所珍藏," 享受"着最严密的安全保护措施。而这些,在丢勒先生当年所蜗居的这座小楼里,显然是不可能具备的。他的作品如今已经获得了画家当年所期望的尊崇,可惜这一切已经与画家本人无关。

距丢勒故居不远,有一个小广场,广场正中矗立着一尊丢勒的青铜雕像,短须长发,目光深沉。倘若不是手中握着一只画笔,看上去倒更像一位哲人。他满怀忧郁地注视着过往的人群,注视着排着队在他雕像前留影的男男女女,好像在思索,又好像在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站在这里的是个什么人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