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学案展评

 老友茶馆 2011-11-17

导学案展评

(2011-11-17 13:17:59)
标签:

教育

分类: 本报报道
    本刊上次推出的导学案展评(一)受到许多老师的欢迎,当然,我们展评的这些导学案,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从问题出发,解剖典型案例,提供借鉴启迪,才是展评的初衷。本期特邀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副主任、河北清河挥公实验学校校长张海晨进行点评。

  ■总评:
    这是一篇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个性化导学案。该校在导学案名称上改叫“学·研·测·评”报告单。
    从设计的版式上,属于表格式设计。这是目前导学案常见的一种版式,版面设计比较规范,条目清晰,易于教师操作使用,也便于学生整理归档和学校检查。这种设计形式比较适合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段使用,尤其适合那些初期使用导学案的师生。
    从板块设计来讲,除了一般导学案上必备的案头设计、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这里叫导航台)、学习(活动)流程、知识盘点或总结、达标测评等栏目外,还有菜单栏、学后反思等。设计比较规整,而且有特色。比如在题头设计上,除了体现其规范性外,还专门设计了“本周习惯”,突出专题性的习惯培养。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当然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主阵地,不单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包括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前者容易理解,后者常被忽略。将习惯培养融到导学案的设计里,并体现到课堂上,如果能坚持这样做下去,相信该校会在学生的习惯养成上大有作为。
    这是一篇复习展示课导学案。从学习流程的设计上,基本符合复习课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先是基础知识梳理,然后是重点题型举例,包括教师命题和发动学生自主命题。最后是知识盘点、达标检测、学后反思。
    “导航台”和“菜单栏”两个栏目的设计与“活动流程”同步,起到了较好的学法指导作用和补充说明。在导学案上的“学法指导”方面,究竟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学法指导”板块设计,还是和学习内容具体结合同步设计,这要看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及目标要求等方面综合而定。在这份导学案里是和学习流程同步设计的。有些老师的导学案在设计学法指导栏目时,泛泛地谈自主式、合作式或探究式学习方法,这是毫无意义的,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学习方法也要具体地指导。
    这份导学案在设计理念上还体现出很好的一点,就是在问题的设计上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实现导学案文本上的师生互动。一份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来源,应该包括教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自主生成的问题,后者更重要。因为它能真实反应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更便于教师了解学情,但在实际导学案的设计上,很多老师做不到。
    需要指出的问题是,课型既然是复习展示课,但在学习(活动)流程上没能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安排,比如如何对抗。另外导航台和菜单栏里的文字内容偏多,冲淡了学习流程这一主题环节,应画龙点睛,“点”到为止。“导”得过多、过细,或许使课堂变得更顺利、更圆满,教师更易于掌控,但课堂少了矛盾冲突,少了问题暴露,这样的课堂也就少了真实性、朴实性。淡化了生态的课堂,未必是节好课。

■总评:
    首先要说明的是,该导学案不是一份符合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的导学案。从规范上来讲,最起码要有比较全面的“案头设计”、不可缺少的学习目标设计、必要的学法指导、由自学开始的完整的学习流程设计等,这些在这篇导学案里都没有体现。但是拿出这篇如此“残缺不全”的导学案来分析,主要看中了这篇导学案独具匠心的问题设计。这恰恰是许多导学案设计所欠缺的,也恰恰是最重要的。
    导学案设计提倡“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由此可以看出,导学案设计的核心就是“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计一个好问题,胜过找到上百个好答案。同样一个文本,在不同的老师那里设计导学案时,会有不同的问题设计方案。很多时候是教师设计了一大堆问题,由过去“教”得破碎到现在“问”得破碎,绕来绕去,结果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反之,如果设计了一个好的问题,就像找到了一个支点,它可以撬动并激活整个课堂,事半功倍,使原本枯燥的东西变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正所谓“大道至简”。
    这篇导学案通过假借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历史名人坊”评选活动,巧妙地设计了该问题,并以此贯穿了整个导学案,当然课堂的整体教学策略也得以很好的体现。不仅问题设计得好,而且极具创意,孩子们会很喜欢。好问题一定可以激疑、激趣、激情,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找到这样的问题。
    而且,这篇导学案只有区区522个字,看似内容很少,但是字里字外都拓展生成很多隐而不见的问题,这些问题被整合在导学案设计的这个有创意的大问题里,无需肢解设计,就可以在学生的学与思中自然解决。
    当然,如果这篇导学案能在规范性上弥补完善并加强,便是一份质量上乘的导学案。

■总评:
    这篇导学案从板块的整体结构设计上比较清晰明了,便于师生操作使用。比如主体板块包括题头设计、学习流程设计、具体导学设计、听课锦囊等方面;流程设计包括整体感知、合作研讨、拓展延伸、总结反思等,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导”与“学”,体现了导学案的最基本定位。在这份导学案里,“导”重在导学法、导学习情感,如“学法点睛”、“温馨提示”、“教师寄语”等;“学”突出了学的差异性和主体性,从学习方式、流程设计、问题设置等方面来看,都有所体现。比如“5.创意复述”、“6.厚积薄发”、“11.思维训练”等环节的问题设计都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体现了问题设计的主体性、个性化的特征。学的差异性和主体性都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具体体现。一份导学案供全体学生共同使用,如何能实现差异化学习,如何能应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尽可能做到分层设计。具体包括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学习内容、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策略、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具体分析。
    问题及建议:
    1. 案头的设计还不够规范全面,表头应该添加比如“课型”、“审核”、“学案编号”、“班级”、“姓名”等内容,便于存档和学习查阅。
    2. 导学案通常是“一课一案”,即每课时要有一个导学案。如果一个课题内容需要两个课时,那么通常就要设计两个导学案。该篇导学案为两课时合一,这样不妥。而且提到“第一课时(完成目标A)”、“第二课时(完成目标B、C)”。这种提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每课时的学习目标都应该是体现并达成三维目标,而不是完成其中的“一维”或“两维”。
    3. 在某些具体环节的处理上需调整思路。比如“情境导入”的具体内容,呈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里不妥,如果是教师使用的导学案又另当别论。导学案本身集“导、学、练、测、评”于一体,建议通过集智备课在导学案里精心设计适量的达标测评题,这种针对性的“配餐”才能保证学生的“营养”。

■总评:
    这篇导学案的典型意义在于,对于一个课题内容设计了3个类型的导学案,即:课前预习学案、课中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全过程,而且体现了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3个层次的梯度递进。
    值得肯定的是设计者注意到了预习案、探究案的学习(预习)目标设计。与之相比,一些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常常忽略课前预习目标的设计,只有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实际上只要有学习发生,不管是课前预习、正课学习还是课后复习,包括阅读课等,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可循,否则学习效果一定是低效的。在这方面稍有遗憾的是课后延伸案缺少相对的目标设计。
    设计者注重了课题性质的内涵挖掘,探究性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案设计,而且注重指导学生探究的方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自我发现能力和猜想能力。这些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在问题的设计上,三案前后逻辑性比较强,且大多问题选择贴近生活实践,使文本课程成为活生生的体验课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导学案设计缺乏规范性,在学法指导方面略显粗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