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性总义+买药辨真假

 图书 馆员 2011-11-18

中药材料整理

总论

第一章:

现存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52卷200万字,收药1892种,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成就。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概念)

指自然地理环境差别大,中药材的生产分布的地域性,与其产量、质量有密切关系。如四川的黄连、广东的

砂仁、云南的茯苓等是疗效好的道地药材。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目的:

1、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

4、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制剂

5、       纯净药材,保证品质和用量准确

6、       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五章:

什么叫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

说明了药物作用性质。

五味的作用:

指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药物滋味。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如治表证的麻黄、薄荷。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作用。如大补元气的人参。

酸:能收、能涩、能生津,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龙骨、牡蛎涩精。

苦:能泻、能燥。如大黄之通便、苍术之燥湿。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如鳖甲软坚消癥。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茯苓。

升降浮沉的作用: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指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湧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归经的概念: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煎法相关:附子的毒性可以通过两三个小时以上时间的久煎来达到解掉其毒性的效果。人参、艾叶、知母引起中毒反应,跟服用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有关。

第六章:

相须: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疗效。药物之间是平行关系。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配合同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疗效。药物之间是主辅关系。

第七章:

必考---十八反: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第八章:

特殊用法(如 先煎、后下)

先煎: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包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久煎去毒的药物。

后下:缩短煎煮时间。包括易挥发破坏而不耐久煎的药物、久煎力减之药。

包煎:细粉类、含淀粉和粘液质较多的药物、绒毛类药物、应包煎。

另煎:价格昂贵、临床需要的药物另煎。

烊化:熔化或溶化。如胶类药物。

冲服:一些入水即化或原为汁液性的药,如芒硝、蜂蜜。

煎汤代水:如 灶心土。

用法(什么东西要饭前服、什么东西要饭后服、什么东西要空腹服等等):

空腹服:清晨空腹时服。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宜空腹服。

饭前服:补虚药、治疗胃肠病的药宜饭前服。

饭后服:消食健胃药、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睡前服:安神药宜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涩精止遗药在临睡时服、缓下剂睡前服。

定时服:截疟药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

不拘时服:病情急险,当不拘时服。

各论   (  功效!!! )

提示:安胎药有那些?

杜仲、菟丝子、续断、桑寄生、黄芩

第一章:

发散风寒药:

麻黄:辛、苦、温。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防风:辛、甘、微温。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白芷:辛、温。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发散风热药:

薄荷:辛、凉。 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牛蒡子:辛、苦、寒; 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  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退翳明目。

柴胡:苦、辛、微寒。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提示:那些可以利咽喉,通肺窍的。

薄荷、牛蒡子、蝉蜕。

第二章: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苦、甘、寒。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辛、苦、寒。  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

板蓝根:苦、寒。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蒲公英:苦、甘、寒。  清热解毒、利湿、消痈。

鱼腥草:辛、微寒。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败酱草:辛、苦、微寒。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白头翁:苦、寒。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清热凉血药:

生地:甘、苦、寒。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寒、咸。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皮:苦、辛、微寒。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赤芍:苦、微寒。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  清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第三章: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苦、寒。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芒硝:咸、苦、寒。  泻下、软坚、清热。

芦荟:苦、寒。  泻下、清肝、杀虫。

峻下药:

巴豆:辛、热、有大毒。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第四章:祛风湿药

独活:辛、苦、温。  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防己:辛、苦、寒。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威灵仙:辛、咸、温。  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木瓜:酸、温。  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蕲蛇:甘、咸、温、有毒。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桑寄生:苦、甘、平。  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第五章:化湿药

藿香:辛、微温。  化湿、解暑、止呕。

佩兰:辛、平。  化湿、解暑。

苍术:辛、苦、温。  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

厚朴:苦、辛、温。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茯苓:甘、淡、平。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薏苡仁:甘、淡、微寒。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甘、寒。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甘、淡、寒。  利尿通淋、清热解毒、祛湿敛疮。

利湿退黄药:

茵陈:苦、寒。  清理湿热、利胆退黄。

金钱草:甘、淡、微寒。  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杖:苦、微寒。  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第七章:温里药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肉桂:辛、甘、热。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干姜:辛、热。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  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阳止泻。

提示:附子和肉桂的比较

共点:均性味辛热,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作用,用治肾阳虚、命门火衰之畏寒肝冷、腰膝冷痛;脾阳不足之腔腹冷痛;胸阳痹阻之胸痹心痛及寒湿痹痛。

异点:附子大热,功专回阳救逆,为治亡阳证之主药。

     肉桂较附子缓和,以温补命门火为主,又能引火归源,善治下元虚冷诸证、虚阳上浮;并善温通经脉,且能助阳补虚、散寒通脉。

 附子和干姜的比较

共点:均性味辛热,同具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之功,治亡阳证及脾胃寒证。

异点:附子大热有毒,回阳救逆之功大于干姜,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峻补元阳、益火消阴,善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或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及胸阳痹阻;善散寒止痛。

干姜 功偏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救逆之力不及附子,但可增强附子回阳之功并降低附子毒性。

第八章:理气药

陈皮:辛、苦、温。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枳实:辛、苦、微寒。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辛、苦、温。  行气、调中、止痛。

沉香:辛、苦、温。  行气止痛、降逆止呕、温肾纳气。

薤白:辛、苦、温。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第九章:消食药

山楂:酸、甘、微温。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麦芽:甘、平。  消食和中、回乳消胀。

鸡内金:甘、平。  消食健胃、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第十章:驱虫药

使君子:甘、温。  驱虫消积。

苦楝皮:苦、寒、有毒。  杀虫、疗蘚

槟榔:苦、辛、温。  驱虫消积、行气利水。

第十一章: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地榆:苦、酸、微寒。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槐花:苦、微寒。  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侧柏叶:苦、涩、微寒。  凉血止血、祛痰止咳。

化瘀止血药

三七:甘、微苦、温。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蒲黄:甘、平。  收敛止血、行血祛瘀。(归肝、心包经)

茜草:苦、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归肝经)

收敛止血药

白芨:苦、甘、涩、微寒。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苦、涩、平。  收敛止血、补虚、止痢、杀虫。

温经止血药

艾叶:辛、苦、温。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川芎:辛、温。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元胡:辛、苦、温。  行气、止痛。

郁金:辛、苦、寒。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丹参:苦、微寒。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

红花:辛、温。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凉血消斑。

桃仁:苦、甘、平。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苦、辛、微寒。  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牛膝:苦、酸、甘、平。  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火(血)下行、利尿通淋。

鸡血藤:苦、甘、温。  活血补血、舒筋活络。

莪术:辛、苦、温。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苦、辛、平。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提示:牛膝与鸡血藤的比较

二药均能活血,有补益作用,皆有苦、甘味。牛膝 带酸、性平,利关节,补肝肾,利尿,引药下行。

鸡血藤 性温,善通经络,活血补血。

莪术与三棱的比较

二药均具辛苦味。破血行气消癥,消积止痛。醋制可加强化瘀止痛力。

三棱 性平,破血力大,行气消积止痛力小

莪术 性温,行气、消积止痛力胜,破血力弱;能抗癌。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辛、温、有毒。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天南星:苦、辛、温、有毒。  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

白芥子:辛、甘、温、有毒。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止痛。

旋覆花:苦、辛、咸、微温。  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清化热痰药

桔梗:苦、辛、平。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利咽。

川贝:苦、甘、微寒。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浙贝:苦、寒。  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瓜蒌:甘、微苦、寒。  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散结消痈、润燥滑肠。

提示:川贝和浙贝的比较

二者性味均苦寒。具化痰止咳、清热散结作用,善治痰热咳嗽、瘰疬疮痈等证。川贝甘润,善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及肺虚久咳多用;浙贝苦泄力大,清热化痰开郁散结力强,外感风热或痰热实证咳嗽及痰火、热毒郁结的瘰疬、疮痈等证多用。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苦、微温、有小毒。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甘、苦、微温。  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桑皮:甘、寒。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第十四章: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

磁石:咸、寒。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龙骨:甘、涩、平。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甘、酸、平。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远志:苦、辛、微温。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第十五章:

平肝熄风药

石决明:咸、寒。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牡蛎:咸、涩、微寒。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赭石:苦、寒。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熄风止痉药

羚羊角:咸、寒。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牛黄:苦、凉。  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钩藤:甘、微寒。  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甘、平。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地龙:咸、寒。  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

第十六章:开窍药

麝香:辛、温。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冰片:辛、苦、微寒。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石菖蒲:辛、苦、温。  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第十七章:补虚药

补气药:

人参:甘、微苦、微温。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党参:甘、平。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黄芪:甘、微温。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白术:苦、甘、温。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甘草:甘、平。  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补阳药:

鹿茸:甘、咸、温。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固带脉、托疮毒。

巴戟天:甘、辛、微温。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

淫羊藿:辛、甘、温。  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补骨脂:辛、苦、温。  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

肉苁蓉:甘、咸、温。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蛤蚧:咸、平。  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咳。

菟丝子:甘、温。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杜仲:甘、温。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苦、甘、辛、微温。  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核桃仁:甘、温。  补肾益肺、纳气定喘、润肠通便。

补血药:

当归:甘、辛、温。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熟地:甘、微温。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阿胶:甘、平。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提示:当归和熟地的比较

二者性味甘温,皆能补血,相须为用。熟地温性不大,甘而腻,补血兼滋阴,善益精填髓,常用于阴虚血虚者;当归味兼辛,温性大,善活血调经、止痛、润肠,常用于血虚夹瘀或血瘀致虚者。

 
药性总义+买药辨真假
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
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凡药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浓者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味浓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发散),浓则发热(温燥),味浓则泄(降泻),薄则通(利窍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此阴阳之义也。
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浓者浮而长(象夏),味浓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浓味薄者浮而升,味浓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李时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凡药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以生苗者为根,以入土者为梢。上焦用根,下焦用梢,半身以上用头,中焦用身,半身以下用梢。虽一药而根、梢各别,用之或差,服亦罔效)。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
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戊土,脾为己土);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凡一脏配一腑,腑皆属阳,故为甲、丙、戊、庚、壬;脏皆属阴,故为乙、丁、己、辛、癸也)。
  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部分也。
  药有相须者,同类而不可离也(如黄柏、知母、破故纸、胡桃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可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肝苦急(血燥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木喜条达),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散为补,以敛为泻)。心苦缓(缓则散逸),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按∶水能克火,然心以下交于肾为补,取既济之义也),以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舒和),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苦气上逆(火旺克金),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坚固则无狂荡之患),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五脏补泻之义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过辛恐伤真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水胜火,故治以咸寒。甘胜咸,佐之所以防其过,必甘苦者,防咸之过,而又以泻热气佐实也。热淫故以酸收之,热结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利窍渗湿,用酸者,木能制土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治以咸冷。辛能滋润,酸能收敛,苦能泄热,或从其性而升发之也)。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属金,苦属火,火能胜金,故治以苦温。甘能缓,辛能润,苦能下,故以为佐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热品也。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内燥者,以辛润之。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宜明而施用贵审也。
  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又曰∶子能令母实。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药有相须者,同类而不可离也(如黄柏、知母、破故纸、胡桃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可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肝苦急(血燥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木喜条达),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散为补,以敛为泻)。心苦缓(缓则散逸),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按∶水能克火,然心以下交于肾为补,取既济之义也),以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舒和),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苦气上逆(火旺克金),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坚固则无狂荡之患),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五脏补泻之义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过辛恐伤真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水胜火,故治以咸寒。甘胜咸,佐之所以防其过,必甘苦者,防咸之过,而又以泻热气佐实也。热淫故以酸收之,热结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利窍渗湿,用酸者,木能制土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治以咸冷。辛能滋润,酸能收敛,苦能泄热,或从其性而升发之也)。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属金,苦属火,火能胜金,故治以苦温。甘能缓,辛能润,苦能下,故以为佐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热品也。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内燥者,以辛润之。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宜明而施用贵审也。
  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又曰∶子能令母实。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酸伤筋(敛则筋缩),辛胜酸;苦伤气(苦能泻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疏散腠理),苦胜辛;咸伤血(咸能渗泄),甘胜咸。此五行相克之义也。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挛收引益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甚重而难举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肉得甘,则壅气胪肿益甚也。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咸能渗泄津液)。此五病之所禁也。
  多食咸,则脉凝泣(涩同)而变色(脉即血也,心合脉,水克水)。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肺合皮毛,火克金)。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肝合筋,爪者筋之余。为金克木,按肝喜散,故辛能补肝,惟多则为害)。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脾合肉,其华在唇,水克土,胝音支,皮浓也)。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肾合骨,其华在发,土克水)。此五味之所伤也。
  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类);有因性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属水者入肾;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天者亲上,本地者亲下之类);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因质相同者(如药之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之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有以色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有以气名者, 、香薷之类是也;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有以质名者,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有以时名者,夏枯、款冬之类是也;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
  凡药火制四, 、煨、炙、炒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
  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良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练,思以荡寇克敌,适以复众舆尸也。治疗之家,其可忽诸!

买药辨真假

(凡药必选原枝,看切方妙;若现成切片者,恐真伪高下难辨)医药贸易,多在市家辨认未精,差错难免。谚云∶“卖药者双眸;用药者只眼;服药者盲瞽。”非虚语也。许多欺罔百般巧诈,明者竟叱其非,暗者甘受其侮。本资治病,反致杀人。虽上天责报于冥冥,然仓卒不能察实,或误归咎于用药者之错,亦常有也。但恻隐皆所固有,市家岂独无情?皆因人畏价昂货真,实有眼不识世药;物贱价廉,反接踵相售,是以伪稀多充,罔顾罪积也。今峻历遭其祸,目击心伤。辨真察类,将亲所试验者,略举数端,考正于后。此诚生死攸关紧要,非比小节寻常。务要考究精详,辨其形色,察尝气味,真伪了明,修制治疗,庶免乖违,宁出高价,毋为自欺。 人参短壮坚实,圆而光润力全。今假者遍行,不可不察。但切开有心,味虽甜,收口略苦,津反凋腻,不如真者生津,其色带呆,余者无二。今人买通卖婆,诈称乡宦带剩;或央亲及亲诈称病后遗多,俱当细察。 阿胶真者明彻如冰,味甜,全不焦苦,世上甚少。竟劝勿服假者,或带绿、或焦苦、或带臭气,皆系牛胶墨煎成,损胃伤脾。更有杂用贱药煎成,或枯燥、或柔、或味香,有砂黑、漆色、带绿光,俱假。目今时医,动必用阿胶、秋石等药。然后设计,借名亲友珍藏,代 淡秋石轻松入口即烊者真;稍带硬者,必充。小粉石膏忌服,自制。辨正。 咸秋石雪亮者真。 紫金锭店中亦有真者,但内麝香甚贵,少以加入。须尝口中香窜,麝入触鼻者真;香缓者 犀角明亮气香者真。今多牛角做充,不香或带气味可辨。 龙骨纹细、五色、舐竟粘舌者佳。青黑勿用。 胆星必牛臊气晕,苦异常,黄黑明亮,坚者真。今多用猪胆假造误人,或枯干、或黑软,KT不明润,可辨。 牛黄要嫩黄、轻虚、重叠可揭,气息微香,摩指甲竟透者真。 龟胶或黄色带臭气者假。麝香味辛,手指捻去松者真;如丸者假。原个要皮薄、带黄毛少、饱满而软真;皮黑浓、硬毛多、味淡者假。 冰片梅花细瓣轻洁微白,气甚熏人者真;若质重如砂细碎者假。其片要浓薄不等;若做成光圆者假。 熊胆引用 药性总义+买药辨真假 - 火神 - 火神的医易空间伪者甚多。但取一粟米大滴入水中若线不散者真。或以米粒大点水中,运转如飞者良,缓者假也。虎胫骨黄白可服。稍带黑色乃药伤,大毒。忌服。要长、带扁者真;若带圆,脊驼缺陷不平如三角样者假。 羚羊角须看角弯中尖细,有挂痕者真;或耳边听之集集有声者良。其疏漫无痕,枯老者假也。 鹿茸要如琥珀色,三、四、五寸长,肉饱满者力全;太长或枯黑无用,恐是麋茸;太细短又嫩,恐是毛茸。滴乳石必要如雪冬淋糖,长五、六寸,明亮中空,色白者真;若乳突出而不如淋糖长者假。翠胆矾成块如鸡卵大、颜色青碧如琉璃、击碎纵横解皆成叠方真。今市多以青矾用醋揉,假充宜辨。 云母要白泽、作片成层可折、通透轻浮者真。 阳起石要明亮如鹭鸶毛者真。琥珀要如血色熟透,于布下拭吸得芥子者真。 朱砂有以雄黄充入,宜细看。 蛤蚧有花斑起发光亮者真。以四脚蛙充者,当辨。 花蕊石打开有花白斑点者真,无者假。 轻粉明如雪片,粒粒枪KT起者真;色暗粒细,无枪KT者假。 蟾酥舐舌上甜麻揭舌者真;不麻者假。 沉香油润,切如黄蜡者真;今卖黑色如牛角样者假,忌用。 母丁香枣核大者真;如细钉者少效。 木香多有用青木香欺人,宜辨。要坚硬形如枯骨、苦口粘牙者真。青木香细小。苏合油香只用如膏油赤色无滓、香极芬烈、涂上手背香透手心,或如粘胶者真。 陈皮凡使勿用乳柑皮,皱子皮忌服。今市家多用充入,误人,不可不辨。真橘皮纹细,色红而薄,内多筋脉,其味苦辛香为真。柑子皮纹粗,色黄而浓,内多白膜,其味反甜而辛,无效。柚子皮其味甜多辛,少最浓而虚,其纹更粗,色黄,内多膜无筋,性冷害人,忌服。川贝味甜轻松者真,质硬味苦者假。 白术味甜、枝苗极细,根多虽叶有迹方是野术,有效,卖者多种。味淡或苦、枝苗粗大光沃无力,勿服。 地黄皮老瘩疙坚实、菊花心者佳;光润者土种虽大无效。苏子假充甚多。需带青草香气者真。云茯苓坚硬,切片光亮玉色者真,白而松者土出无效。羌独活紫色节密为羌,黄色成块为独。黄直如箭杆、柔软如绵、肉白心黄、味甜者佳。 血竭敲断如镜光亮,取摩指甲红透方妙。川续断要如鸡脚节,节断皮黄皱者方真。巴戟要中心紫而鲜洁者为真。 乳香透明如滴乳头者良。有用松香假充,须察。 阿魏切开五色,柔软者真;太软如泥者假。 川芎形择重实洁白为良。油者勿用。 桂枝味辛甜香窜者真,味淡者无用。川连类鹰爪连珠,根毛细密,有菊花黄心者真;若皮色太黄,或毛粗而疏,或头尾等粗实心者俱忌服。 白豆蔻味辛香入口晕凉真;草蔻充者味不晕凉,可辨。枣仁粒粗胞满,色紫佳;细扁,色淡者无用。 首乌有做成大者置地中,年余即生成;但皮嫩有筋,可辨。哑片假者甚多。要柔软必带青香者真。 附子顶平,肉如铁色,滋润者佳。西附子肉干白大而无力。 三七味甜,以末投猪血中,血化为水者真。漆湿者以物蘸起,细而不断,断而急收涂竹木上速干者佳。山茹菇根须多者真;根少者假。 香薷直长香烈者真;细短不香者是土出,食之腹痛,忌用。 藿香味辛香烈者真;不香者假,忌用。怀山药坚实细白者真;大而空松者假。沙蒺藜黑色粒粗者真;青色粒细者假。 肉桂紫润味甜、甚辛香烈人者真。今多假者,色紫油润可观,切片有细花白点、不甚辛香者忌服。
                                                                  ----------------渝东玄门弟子云阳子摘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