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宗岳太极拳论

 我爱藿香茶 2011-11-18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著)

太极拳推手理论辅导   2008-03-22 15:56   阅读21   评论0  

字号: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请尊重本人劳动成果

网页转贴请注明出处:http://lwh99191tjz.blog.163.com/edit/

本文作者: 开心一族(生气者) 2008-3-22

 

 

王宗岳《太极拳论》注解-北京体育大学余志均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余志均教授

    王宗岳太极拳论是最早用太极学说论拳的理论著怍,其中许多论述对太极推手都有指导意义。结合太极推手,作如下解释:

    1.“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短短十六个字概括了太极学说。

    太极学说解释如下:

    太极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对宇宙万物生成的一种解释。《易·系辞上》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北宋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提出一个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说,认为太极是最原初的、绝对的实体,它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五行和宇宙万事万物。南宋朱熹作《太极图说解》,加以发挥,成为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太极学说的中心思想有二:一是以我为中心;二是“一物两体”。如北宋张载说:“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焉。”两体是什么呢?就与阴阳学说联系起来,如“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

太极推手最充分地体现了太极学说。例如,推手中的动静、虚实、刚柔、吞吐、开合、背顺等等,都体现了“一物两体”的理论。

    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推手是两个人的对抗行为,动静、分合也表现为两个人的行为。两个人搭手,处于静止状态,双方没有动作,不发生位移,此为合。双方一有动作,尤其是对抗,相互脱离是必然的,此为分。取胜之道是粘住,不使对方脱开,寻机把对方击出。

    3.“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在推手中,所谓“过”,主要指动作过头,没打实对方就发力,发力过猛,使自己因落空而抢出。“不及”则形成脱手,打不着人,对对方构不成威胁。避免过与不及的关键,是不打实不发力。随曲就伸是打实的方法,即粘住对方,寻找打实的机会。

    4.“人刚我柔谓之走。”

    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思想强调“以柔克刚”,而不像有些拳论那样强调“以刚克柔”,这是王宗岳武学思想的主要特点。他的拳论说“人刚我柔”,而不说另一面“人柔我刚”,其技击思想是建立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以柔胜刚”。

    王宗岳在这里不但讲了“以柔克刚”的理论,还讲了方法,就是“走”。走与逃不同。这里的走,就是“化”,“走化”。关于“走比”,在后面将专门介绍。

    5.“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中,顺背是非常重要的,要造成我顺人背的局面,方法是粘住对方,使对方不能摆脱被动的不利局面,为我所制。

6.“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这句话是太极拳“以静制动”的具体方法,它体现为“后发制人”,不论对方如何变化,他快攻我就快应,他慢来我亦慢随。能做到这点,需要意念为先。推手中,彼我一搭手,我的意念即准备好了,等彼来犯,应手即仆。

    7.“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这段论述的是姿势要求。推手的正确姿势,要求头悬身正,虚实分明。任何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的姿势都是错误的,即不灵活、不稳定。忽隐忽现,是虚实莫测。

    8.“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这两句话,可以理解为对我或对彼。对我,“重”指打实,左边被打实则把左边松开,右边被打实则松开右边;对彼,“重”指僵硬,“虚”与“杳”在这里意义相同,即空虚的意思,说明对方哪里犯重,哪里就是最薄弱的地方,打彼犯重之处最为有效。

    9.“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这句话的原型出自《论语》,颜渊说他的老师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说孔子之道德高尚和学问渊博。王宗岳在这里比之太极拳。如果仅从字面解释这几句话,就失之浮浅。

    10.“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这是比喻之词,形容周身没有着力之点,这是功夫的水平。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关键是“松柔”。目前的推手问题是,人们害怕一松就被对方打出去或搬倒在地,而不敢放松,于是周身紧巴巴地与对方顶抗。古拳论称这种举动为“牛斗”,说牛是“力大者胜,力均者斗久,力小者必败。”如何避免“牛斗”?王宗岳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做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11.“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拳打不知”,推手亦然。太极拳的招法,都不暴露于外,而隐含于内。此外,在推手中为使招法打出效果,一个重要条件是不为对方发觉我的攻防意图和使用的招法。例如,大捋的效果,关键是合手揽住对方手腕,如果明着去抓对方手腕,极难奏效,必须在对方不知不觉中揽住对方手腕,甚至对方在不觉中自己把手送上门来,让我揽住。

    12.“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力大的打力小的,手快的胜手慢的,这都是人的本能。

    13.“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力的三个要素是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在推手中,对抗双方的力有三种情况:二人的力作用方向相反;作用方向相同;作用方向不同。第一种情况,二力相互抵消,抵消的大小等于力小一方之力;第二种情况,二力之和沿原力作用方向;第三种情况形成一个新的合力,其方向改变为合力方向。“四两拨千斤”属于第二种情况,在拳论中曰:“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用法多在对方用力过猛之时,顺势借力,将其击跌或捋出。

    14.“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对方双手搭住我双肩或两上臂,如果两手全都按实,我被对方控制,这就叫作“双重”。全身都僵化了,这就是“滞”。这时,我该怎么办?,正确的作法是,迅速松开(丢手)一侧,另一侧一定要顶住,这叫“偏沉”,对方自然就因不平衡而偏斜旋转,我则由滞转为顺遂。

    15.“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阴阳在这里指虚实。要避免双重之病,必须了解虚实,虚实分明才有灵活之趣,立于不败之地。

    16.“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前面有“人刚我柔谓之走”,走是指化劲,而并非指走动,乃是走化。又有“我顺人背谓之粘”,这是粘的效果,使我顺遂而对方不顺遂。所以,“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的意思是,“走化”的结果是达到“我顺人背”的效果。

  17.“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王宗岳在这里讲的阴阳是泛指的,来自《周易》(系辞上),“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即阴阳,指阴阳相对的事物。就推手而言,有动静、刚柔、虚实、松紧、屈伸、开合、快慢、进退、左右等等。这些事物是成对出现的,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故日:“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指阴阳的互补性,即“易在其中”,相互转化,《易传》(系辞下)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太极推手的发力,必须从松到极点开始,把力作用到对方身上变成刚到极点,所发之力完全吐出,打在对方身上,才能击人如弹丸。如果从刚到刚,一开始就把力全叫足,憋在身上,等到打人时,已无余力可发了。所以,那种把阴阳数量化,什么“一阴九阳”、“二阴八阳”、“五阴五阳称妙手”,纯属形而上学的表面化理解,是错误的。

 18.“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这句话不应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是舍掉自己去顺从对手,这在推手中,除非我的水平高出对手甚多,否则将遭致失败。这句话立论在易,“舍己从人”是易之“唯变所适”,即因对手之变而变;“多误舍近求远”是易之“柔之为道,不利远者”,柔属阴,推手中是隐蔽的方法,所以利于近战,不易被察觉,远则暴露。在此,王宗岳的武学思想表露得十分明确,他主张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以慢制快,主阴柔而不主阳刚。这里最不好理解的是“以慢制快”,难道说是“手慢打手快”?。以慢制快的含义是,推手中当敌强我弱时,最艰难的时刻是开始阶段,对方恃力疯狂猛扑,弱者若顶不住这一阶段,将一败涂地。

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避开彼之锋芒所向,不使对手的攻击得逞,他因而会更暴燥,如再不得逞,其气焰将一落千丈,离失败就不远了。

 

注释2-来自: bhbsystem(文化休闲交友!智慧品位健康!)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 《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徵著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
无极而生",周敦颐 ( 10171073 )所著《太极图说》 说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阴阳之母"

(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 "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方法。

太极拳创造於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 ,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 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 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退的多了成为" "

"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

(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 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方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於 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於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於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於明 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於是""的用途日广。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於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 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即著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 、著熟 著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是各个不同的""联贯组成的,每""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 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 "拳术" "拳法" "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 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 。 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著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看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看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 、懂劲 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看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因为, "劲附著而行,劲贯著中",看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 劲也就随著"看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著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看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看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三 、阶及神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步爬上去。 "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著法熟练后,逐渐悟出""贯看中的技巧,掌握"" 这个总钥匙,不求用著,而著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的程度。

(
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 )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掌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

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

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 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著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著法、运气的特点。

懂得著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 "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
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著,便於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

关於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裏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

身心兼修,内外并练,著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 "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 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功拳种的"形意" "八卦" "南拳 " "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 "气沉丹田 "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
十)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麼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於适应顾此失彼。

(
十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 ; 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 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

练到处处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著,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 和 " "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
十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 ; 如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 ; 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

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不得势而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技巧可说是无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

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 (例如力量、 耐力.速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 ,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
十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是形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功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一根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不知我,我能知他。

(
十四)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於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近身搏斗技巧在战场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
十五)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 打力小,手脚快打手脚慢。

(
十六)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来的。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点,有形而上学的论点。说其它拳种是旁门,而自己是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热。

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句话是错误的。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栋习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

(
十七)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打手歌) 裏有 "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胜人; 看到年纪耄(意为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可是老人体力比较差,动作此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 ""也不一定能取胜。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有人从拳论中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字来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有的四句《打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

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
十八)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麼直大,要粘著走化,不要顶抗,如果粘著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 "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
十九)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 ""粘随走化"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而是体格强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之病不懂著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

(
二十)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 、轻、合、蓄势、吸气等 ; 阳指刚、 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

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刚柔、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处处被动。阳刚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

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页互变,柔刚错综,才算是懂 劲。

(
二十一)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摸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断对力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著何处即从何处反击。

(
二十二)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这是多误於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

练拳、推手也是这样,学的人要详细辨别这个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