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钱氏肿瘤学派”运用“攻补兼施”治疗肿瘤的经验

 ...雨荷... 2011-11-18

“ 钱氏肿瘤学派”运用“攻补兼施”治疗肿瘤的经验

  • 时间:2009-7-16 11:03:29
  • 来源:中医药报

《中医药报》2009年5月29日

恶性肿瘤这个病比较复杂。在同一部位的肿瘤可出于不同的原因,并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不同部位的肿瘤又可出于同一原因,并表现出类似的症状。这对我们认识和治疗肿瘤的确带来了不少困难。但这决不是说恶性肿瘤就不可认识,在治疗中就没有规律可循。中医学认为,病有千变,医有千方,但在千变万化中总是有它共同的规律,即总的治疗原则都离不开“扶正”和“祛邪”这两个方面。治疗其他病是这样,治疗恶性肿瘤也同样如此。

如何正确把握“扶正”与“祛邪”两者间的关系?

中医治疗肿瘤,总的治疗原则都离不开“扶正”和“祛邪”这两个方面,那么,究竟该如何把握这两者间的关系呢?自古以来,各家学说纷相竞立,学术思想颇为活跃。

如张从正说:“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何西池则认为:“去邪即所以扶正,邪去则正扶。”他们都是主张用“攻”的方法。

张景岳则认为“世未有正气复而邪不达者,亦未有正气竭而命不倾者”。他主张用“培正以固本”、“扶正以祛邪”的“补”的办法。

我们认为肿瘤的发生病因确实是由于外因邪毒(致癌因素)的侵入,蕴聚于脏腑、经络等处;内因正气不足、阴阳长期失调,气血运行失常、郁结壅塞而形成余赘所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通常认为是由于致癌物质的侵润,使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降低,肌体正常细胞骤然增生恶变,最后形成癌肿。

在研究肿瘤病因和治法问题上,要坚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去研究人体致癌的病因和治法,注意克服只注重内因,忽略“扶正”,或只注重内因,片面强调“扶正”,不注重外因,忽略“祛邪”等倾向。

从具体病例分析看“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则

我们曾治疗过一个食管贲门癌病人,检查时发现病人有进行性吞咽困难,饮食时梗阻及疼痛等比较严重,舌苔薄、质腻、痰多、脉弦滑。通过辨证分析,我们认为此病系气滞血瘀、痰湿凝滞所致。考虑到病人的体质尚可,同时梗阻的时间还不是太长,于是我们采取以攻为主,攻中有补的方法。经过半年左右时间的治疗,病人的症状全部消失;局部肿块的矛盾也已经全部解决。这时,如何提高整体抗病能力、进一步巩固疗效就上升成为主要问题了。于是我们就改用以补为主,补中有攻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病人连续服药一年左右,疗效比较巩固,至今十多年来进食一直正常,健康状况良好。

我们还治疗过一个患结肠癌经手术后半年癌肿复发的病员,患者右下腹有一个坚硬的鸡蛋那么大的肿块,常出现腹部疼痛、大便溏薄,有时甚至腹泻,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无华,严重贫血,舌苔薄白,质地淡而无华,脉相细而无力,两“尺”处脉相更为虚弱,胃纳很差。由于患者的癌肿已属复发转移不适宜进行第二次手术,因此选用中药进行治疗。

在这样的情况下,究竟是“扶正”与“祛邪”谁先谁后,谁主谁辅?

根据辨证分析,患者为脾肾亏损,气虚血衰,气滞血瘀等,病情比较严重。通过对病情反复分析,认为主要矛盾是脾肾阳虚产生的畏寒肢冷、腹痛腹泻、胃纳不佳等症状,由于脾肾阳虚,对肠胃道失去了应有的推动能力,致肠胃的运华能力失常,吃的少,拉的多,水谷精微吸收很少,由此造成气虚血衰,气滞血瘀。于是我们就先用温补脾肾、益气助阳药,同时适当加一些理气活血祛除病邪的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症状有所减轻,体力也觉得有显著的增加,但肿块未见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原来脾肾阳虚这一主要矛盾已起了变化,而气滞血瘀、腹部肿块却成了急于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于是,我们根据患者体质有所好转的情况,采取了以攻为主的方案,即用理气消肿止痛的药物祛除病邪,由防御转入进攻。同时又适当地加一些益气补肾药物,以免攻伐太过而影响整体。经过一段连续的治疗之后,肿块慢慢地开始缩小。但在治疗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病人往往时而感冒高烧、咳嗽胸痛,时而腹胀、腹泻,腹痛很剧烈等等。因此在确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的时候,又要根据具体时间、条件的变化而随证应变。即在什么时候攻,用什么方法、选用什么药物攻,攻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一个个予以解决。否则也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要辨证地看待“扶正”与“祛邪”、“攻”与“补”间的关系,不可偏废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对具体的病人必须具体分析。有的病人需先攻后补,攻中辅以补,补中辅以攻;有的则需先补后攻,补中辅以攻,攻中辅以补。要辨证地看待“扶正”与“祛邪”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割裂。如果片面地强调用有毒的比较峻烈的药物,想一下子消除肿瘤,往往攻伐太过而损伤正气,影响人的抗病功能。反过来如果只片面强调用“扶正”,忽视“祛邪”,那就会姑息养奸,使肿瘤得到相应的增长。其实“扶正”与“祛邪”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有效地消灭敌人,尽可能地保全自己,两者不可偏废。

既要“扶正”又要“祛邪”,但也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两者都必须“等量齐观”。一般地讲,癌肿病人在正虚为主的时候,治法应以扶正为主要,辅以祛邪。反之,在正气不很虚弱时,则应以祛邪为主,辅以扶正。常见中期癌肿病人,邪盛正虚,邪实为主,则应着重祛邪,而适当地加入扶正的药物;晚期癌肿病人,因疾病迁延日久,正气大虚,则应着重扶正,适当地加一些祛邪药物,待整体情况好转后再以攻为主,攻补兼施。总之,在攻癌时任何确定“扶正”与“祛邪”的问题上,应该根据肿瘤患者体质的强弱、病程的长短、肿瘤的大小以及早期还是晚期等等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定,而不能把他们凝固化、公式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