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杀手:PM2.5解读

 zyf5060 2011-11-20

健康杀手:PM2.5解读

健康杀手:PM2.5解读

  近期由于北方地区灰霾天气频发,被称为灰霾“元凶”的细颗粒物PM2.5受到空前关注,而在一场场关于美国使馆和北京市环保局监测数据谁更准确的辩论中,PM2.5这个专有名词逐渐被公众所熟知。而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并未将PM2.5纳入强制监测范围,目前,从民间到专家都在呼吁政府尽早出台PM2.5的评价标准,并公布对其的监测结果。近日,专家称,PM2.5是否纳入国家环境质量监控体系很快就会有结论,但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价标准,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会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

1PM2.5是什么?

  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分为大粒径颗粒物(粒径在11~100微米)和可吸入颗粒物(粒径≤10微米,即PM10)。PM10又分粗颗粒物(粒径在2.5~10微米)和细颗粒物(粒径≤2.5微米,即PM2.5),PM2.5也称可入肺颗粒物。

  PM2.5来源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PM2.5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pm2.5

  中国很多城市到现在还是仅仅监测PM10的密度,认为PM10“可以进入人体上呼吸道,与市民的呼吸系统疾病关系比较密切”。但实际上PM2.5微粒由于体积特别微小,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大大超过PM10。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1/10大小,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疾病。

  PM2.5主要影响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无论短期或长期暴露,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长期暴露将导致肺功能下降、慢性支气管炎,甚至早亡;短期暴露将诱发肺部疾病,如哮喘、急性气管炎、呼吸道感染。对心脏病患者可导致心脏病发作、心律失常等。

  另外,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PM2.5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其中的重金属、细菌、病毒等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溶解在其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研究结果还表明,PM2.5和PM10浓度越高,儿童及其双亲呼吸系统病症的发生率也越高,而PM2.5的影响尤为显着。

  《整体环境科学》上增刊登过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及其同事一项新发现:2004年至2006年期间,当北京大学校园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在约4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病急诊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虽然PM10和PM2.5都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PM2.5的影响显然更大。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也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

2PM2.5引争议

  PM2.5,这些空气超细颗粒物给中国环保部门制造了不少“麻烦”。11月初,正值北京等地区大雾频发。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公报显示,上月北京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为19天,其余12天为轻度污染。然而一些北京市民却发现,美国pm2.5驻华大使馆对京城个别区域空气质量的评定经常徘徊在四级 “非常有害健康”和五级“有毒害”之间,与北京环保局的“轻度污染”相去甚远。尽管使馆明确表示“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的”,但还是引发公众对于空气质量标准的讨论。

  而造成这场空气质量标准讨论的焦点就是“PM2.5”,美国大使馆与北京市环保局的监测数据结果不同,主要是因为监测指标不一样。北京环保部门采用的是PM10,美国采用的是PM2.5。

  对于官方和民间的感受一如既往地缺乏共鸣,环保NGO和不少市民自发拿起空气检测仪器,走上街头,开始自测PM2.5,通过网络发布民间信息。一场民间自救行动开始推而广之,坚毅中带点无奈。

3PM2.5是雾霾天主因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2.5  我国现行监测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被质疑为标准过低;而PM2.5则尚未纳入监测范畴,是否纳入仍存争议。

  事实上,大气中PM2.5浓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灰霾天气的多少,进而公众可以简单判定空气质量的好坏。然而面对PM2.5浓度升高带来的影响,有关专家更倾向于解释为“天气变得更为复杂”而非“污染更为严重”。

  据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定义,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排除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相对湿度小于80%,可判识为霾。

  目前国内外多以相对湿度80%来界定雾与霾。相对湿度大于90%是雾;低于80%便是霾;介于80%~90%是雾霾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认为,霾的本质是空气中细粒子浓度太高。他表示,“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中已经没有纯粹意义上的雾了,不管空气中水分有多大,细粒子等污染物都是存在的。”

  正如北京夏季的“桑拿天”,其实也是雾霾混合体,但夏天容易形成暴雨,雨水能够清除大气中的污染物,而秋天容易起雾,雾把污染物汇集起来。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蒋大和表示,北京细颗粒物一直都很严重,只是没有适合的气象条件,所以没有显现。

  在他看来,发生灰霾天气要具备三个条件,即较多的PM2.5、较差的空气扩散环境,以及一定量的水蒸气。

  王跃思称,不管雾还是霾都含有污染物,对人体都有害。

4中国PM2.5现状

  目前,中国的API监测指标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PM10是直径较大的颗粒。这种大颗粒通常情况下沉降速度非常快,就是说,只有在气象条件很不好且大量污染物持续不断进入空气的条件下,空气质量才会达到所谓的“轻度污染”。而PM2.5体积比PM10要小的多,是大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1/10大小。PM2.5这类细颗粒物对光的散射作用比较强,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更容易导致灰霾形成。也就是说,在中国空气质量监测中,PM2.5在空气中密度无论有多大,空气优良状况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标准,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百姓的感受与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相去甚远。

  空气质量标准经年失修

  在中国大部分,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华北地区,PM2.5占到了整个空气悬浮颗粒物重量的大半。然而,过去我国的“影响空气污染指数”(API)为什么没有把PM2.5纳入监测之列?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介绍说,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编制于1982年,后又分别在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pm2.5目前学界普遍建议空气质量标准需要修编,增加对PM2.5的监测。

  根据1996年制订的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国家监控的污染物包括如下几种: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10)、总悬浮微粒、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

  “上个世纪末,酸雨问题突出,而灰霾天气还不像今天这么严重,仅为零星的个别现象,所以PM2.5并未纳入监测范围,在2000年《标准》修订时,也没有考虑要增加PM2.5。”某地方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表示。

  城市的PM2.5主要来自燃煤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激增,由PM2.5导致的城市灰霾天气污染现象触目惊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卫星数据绘制而成的全球污染颗粒PM2.5浓度地图表明,中国华北、华东为世界污染浓度最重区域。

  尽管如此,有大气污染专家指出,在2010年的《标准》修订之时,环保部的征求意见稿中,只是对PM2.5设立了参考限值,并未纳入强制性限制。

  根据知情人士介绍,未列入强制监测的理由在于,目前中国总悬浮微粒和PM10的污染问题尚未解决,如果现在要求监测PM2.5.的话,这将大大影响到全国各地的城市空气质量结果,因此地方的反对声很大。

  我国即将出台PM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事实上,尽管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中没有PM2.5,但环保部早已注意到PM2.5导致的灰霾天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2011年年初《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版征求公开意见,PM2.5可吸入颗粒物尚未列入新标准,但开始作为各地指标的参考值。

pm2.5  在11月1日,环保部发布了《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新规首次对细颗粒物PM2.5的测定标准进行规范,为接下来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做准备。业界认为,这意味着距离PM2.5最终进入空气质量标准更近了一步。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在11月10日第七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我国的PM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即将出台。据悉,标准将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第一过渡时期的数值,来说明PM2.5指数的污染危害。

  昨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邵敏教授称,环保部近期开了几次会议专门研究PM2.5监测的相关事宜,目前环保部正在研究监测PM2.5,有望在有条件的城市试点。

  “监测PM2.5在技术上与PM10相比不会更困难。”邵敏说,由于各地的监测水平不尽相同,国家主管部门还不会要求各地强制性监测PM2.5,但是环保部已经逐步放开有条件的地区,并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在珠三角的一些山区,国家正在陆续开始进行PM2.5的监测。

  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空气质量准则中,PM2.5的标准为:年平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美国PM2.5的标准为:日均值35微克/立方米,年均值15微克/立方米。

  专家透露,世卫组织的标准与美国标准比稍微松一些,即使按照世卫的标准,加入PM2.5后,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这也是环保部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

  部分区域已在内测PM2.5

  实际上,不少城市已经自发地开展PM2.5监测的试点,如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和嘉兴等城市。资料显示,北京在2000年之后已设有PM2.5常规监测点,共计四十多个,只是从未对外发布其监测结果。上海也有一些区域正在尝试PM2.5的监测,并纳入内部空气质量监测。目前,已有杨浦、宝山、虹口等近20个监测点,在近一至五年里开始监测PM2.5。pm2.5

  “这些先行试点城市的PM2.5污染可能比较严重,其危机感深重,再加上其经济实力比较强,所以其对大气环境摸底的意愿比较强烈。”环保部的专家表示,“但是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他们没有公开的动力。”

  专家表示,灰霾实为一种区域性污染现象,PM2.5在省级之间的扩散很大,因此污染较为严重的在“三区六群”(“三区六群”的“三区”是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六群”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这种区域性污染单靠一个地方政府难以根治,应该在联防联控的机制之下解决。

  据了解,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主要目标为降低细颗粒和臭氧的整体浓度水平到适当值,因此三区六群“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问题在于我国区域环境污染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这对灰霾治理是一个很大挑战。”环保部专家指出。

  据悉,上海最快有望在明年率先推行PM2.5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还有可能在今后的空气质量监测中,增加臭氧标准值数据。

5环境污染整治

  专家表示,在目前的格局之下,监测可以慢慢推,监测之后是否公开也可以讨论,但由于PM2.5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当务之急是加强对灰霾的防治。

  我国对一次污染物整治情况

  目前,我国对一次污染物的治理已经见效,但对日益严重的二次污染物的治理仍在探索中,而区别两者的不同对于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十分重要。

pm2.5  为了控制地面二氧化硫浓度和酸雨污染,我国制定了二氧化硫排放的总量控制政策。 “十二五”又明确规定了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削减要求。蒋大和表示:“加强一次污染物的削减和控制,自然会减少由其转化成的硫酸盐和硝酸盐等二次污染物,将改善灰霾污染问题。”

  北京市则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燃煤总量控制在2000万吨以下,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并淘汰全部黄标车及老旧机动车40万辆。若达到这些目标,势必会有效降低空气中的细粒子。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日前强调,北京的空气污染治理必须与周边区域联防联控,并根据每个城市PM2.5生成的原因,推行“分区管理、分类控制”战略,同时推行精细化管理,尽可能控制住所有污染源。

  当前我国的空气污染防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林华也表示,灰霾和臭氧在我国东部城市污染突出,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灰霾天数占到了30%~50%。他介绍说,在“十二五”期间,环保部门将把机动车污染的控制作为重点,采取包括淘汰黄标车、提高汽油品质、控制机动车增长等措施。

  从源头解决细小颗粒污染

  业内专家指出,在监测直径等于或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的同时,应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提倡多种植物;大力提倡绿色出行、绿色生活,公众要自觉少开车;有关部门要适度控制城市车辆总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超标排放的汽车要严格查处;有关汽车制造商也要对超标排放车辆进行必要的技术革新。

  同时,城市道路路面、汽车轮胎等,可以通过科研和攻关得到“绿色改造”,进一步减少空气中的颗粒物,全面提升城市空气质量。

6美国如何从PM10过渡到PM2.5

  美国从监测PM10过渡到监测PM2.5经历了十年时间。美国1987年采用PM10空气质量标准。在基本解决PM10问题之后,美国于1997年发布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因为当时美国环保署(EPA)认识到解决PM10之后,应该更加关注PM2.5。

  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前主席凯瑟琳·维斯普恩表示,在美国一般是先定达标标准,然后再让各地建立监测站点,因为PM2.5的监测设备是很贵的,站点的更新也是逐步的。但有一点必须强调,PM10 之中包含PM2.5。

  在中国不同,中国目前是鼓励地方政府先监测各地PM2.5的情况,然后再出标准。美国政府要求90%以上污染源能够控制,标准出来之后,给每个州三年时间,让他们逐渐达到这个标准。

  美国康州环保局前任空气质量主管克瑞斯·杰姆表示,(他带来的一份文件显示了美国对PM2.5监测网络的最低要求)监测站点中一般至少有一个浓度最大值或者一个空气质量很差的点;样本需要持续监测;PM2.5必须谨慎选择,不仅能反映附近地区的数据,也应该能够反映该城市其他同类型地段的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