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探究中考查考生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花山之子 2011-11-21
 
在探究中考查考生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 2009-7-1 10:53:00 | By: 基础教育课程 ]
 


在探究中考查考生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以山东卷历史试题为例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历史命题钟力耕


《基础教育课程》2009年第3期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命题至今已经探索了两年。总体上看,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重视对考生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体现了命题在继承中发展的特点。我们尝试结合这两年的山东卷历史试题,从考查要求、考查目标、考查内容对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进行分析,探寻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些特点。


一、命题应体现新课程理念
   

高考的主要功能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但同时也发挥着引导中学教学、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所以,高考命题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课程理念。
   

1.重视新材料和新情境
   

新课程对于教材编写的规定是开放性的,这就出现了教材多样化的局面。命题不可能依据某一版本的具体叙述来操作,所以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就成为当前解决多版本问题的最佳方法。另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获取和解读信息也是文科综合测试中一项基本能力要求。
   

2007年山东卷历史试题均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全部引用了新材料,创设了新情境,从崭新的视角重新整合知识。所用的材料既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资料,包括古代帽饰、诗歌、地图、人民币图影、照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使得卷面活泼生动,又考查了考生的学科能力,反映出新课程命题的新气象。2008年的高考试题依然延续了这一特点,绝大多数题目中都引用了新材料,创设了新情境。但是,今年的试题却不张扬,不再为情境而情境,为材料而材料,情境的创设和材料的运用都更简约、更贴切。
   

2.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重视创新意识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高考命题应该在题目的设计上增强开放性、答案设计上体现多元化,把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能力作为重点,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展。
   

相对于2007年的试题,2008年山东卷加大了这方面尝试的力度,加大了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的数量,更重视对考生创新品质的考查。第34题就是否应该接受“清室优待条件”,让考生从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作答,是对考生决策性思维能力的考查。第27题第(4)小题让考生谈谈在现代社会中对“父母在,不远游”这一传统观念的认识,第29题第(2)小题要求考生回答中国近代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在后来逐渐消失的原因,都需要考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其实质就是对历史探究能力的一种考查。这两道题目都规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给考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有利于开拓考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二、命题立意应体现新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应该遵循新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能力立意的原则,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转变,力求与课程目标达成一致。
   

1.坚持能力立意
   

在考查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高考命题应该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考查考生是否能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国家考试中心在长期的命题工作中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命题思路。山东卷从试题类型、内涵来看,吸取了历年高考命题的成果,试题形式平实,思维含量高,体现了对历年高考试题的传承。

 

除第9题和33题第(1)小题直接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外,2008年山东卷历史试题全面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层次能力,较好贯彻了2008年考试大纲的要求,即“要把重点放在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如第8、10、13、14、27、29、33、34、35题都考查了考生用比较、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3题以70年代末英国解决经济滞胀的措施切入,考查了考生对资本主义不同发展时期经济政策的理解,注重对考生知识迁移、辨析等思维能力的考查。第27题第(2)小题概括近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特征;第29题第(2)小题要求考生掌握近代中国“独立”与“发展”的两大主题,都体现了运用概括、综合、归纳等学习活动,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阶段特征这一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要求。第27题,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必修模块的相关知识集成考查,体现 “贯通古今,联通中外”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综合性强的学科特点。
   

2.重视历史学习方法的考查
   

新课程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问题,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从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007年第12题根据近代历史地图去判断研究的课题,2008年第11题根据近代的一幅标语的内容判断它出现的时间,都考查了依据史料、去伪存真、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基本方法。2007年第33题对司马光与梁启超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不同看法的理解,考查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问题。


3.重视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考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历史学习,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而使学生将知识内化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特质,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功能。


高考试题不可能像中学教学那样长效发挥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但是通过命题可以渗透这方面的教育,起到一种引领的作用。比如,通过对历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等。2008年第12题考查了考生对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理解,第27题第(3)小题实质即是让考生认识当今社会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第(4)小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家庭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第29题第(2)小题“洋”字在中国逐渐消失的原因,可使考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独立与发展的两大主题,认识中国国情,看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等等。这些试题的考查立意与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三、命题选材应体现新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贴近学生生活。这也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之一。


1.重视基础性,考查主干知识


高中历史新课程所提出的基础性和旧课程所指的基础性的内涵有所不同。旧课程主要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基础性,而新课程的基础性除历史基础知识以外,更强调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和基本的人文素养。单就历史基础知识方面看,旧课程和初中课程所指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基本历史概念等,而新课程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避免了和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它所强调的基础知识,除了能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脉络的经典史实,还应包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等。其基础性的内涵更加丰富,要求的层次更高。


2008年山东卷第27题,以家庭观念的变迁为切入点,立足于基础性,难度适中,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第(1)小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等基础历史知识;第(2)小题关于梁启超家庭道德观念变化的原因,通过对三个模块的知识迁移整合,考查了19世纪末期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阶段特征;第(3)小题中影响家庭变革基本因素的设问,通过考生阅读和解析历史资料,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认识;第(3)小题中《婚姻法》颁布后民主、平等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形成,第(4)小题关于对“父母在,不远游”的认识,渗透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对考生基本人文素养的考查。


从试题可以看出,重视基础性并不意味着单纯考查考生的记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除了对历史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更应侧重于基本的历史方法、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注意对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和提高的基本的人文素养的考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知识与能力没有绝对界限,基础性和选拔性也不是割裂、对立的;历史测试中的能力考查,大多都是以基础主干知识为载体来实现的。
   

2.重视时代性,贴近现实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指出:“历史意识就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所以,命题应体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的历史学科特点和功能,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注考生生活。
   

2007年山东卷第9题明代男子帽式的规定,第11题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观念,第15题一个英国人在中国的经历,都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第27题关于社会保障问题,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注民生。08年山东卷第8题涉及提高行政效率,建立高效政府的内容,第12题揭示了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的主题,这些都与当前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相契合。第27题以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家庭的演变为线索,反映了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主题。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是考生生活的基本单位。题目考查家庭关系的变化、家庭关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密切联系了考生的生活。同时,社会生活史是当前史学研究中正在崛起的一个新领域,题目以家庭切入、以生活为线索考查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也反映了历史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


2007、2008年山东卷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都是隐形介入,间接考查。不回避热点,但也不刻意追求热点,这应该是高考命题人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时代”不能狭隘的理解为“现在”,“ 生活实际”也不等同于“时政”。试题所涉及的热点和现实问题,都是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发展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既具有全局性,也具有长效性,比如2007年的社会保障问题、2008年的家庭问题等,体现了命题者对时代性和生活性的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必须要在选材上符合新课程内容的特点,在考查目标上与新课程目标达成一致。试题应该把考查考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融合为一体,相互兼顾,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

 


————————————————————————


《基础教育课程》不向学校和教师收取任何宣传费、版面费和编辑费,

联系电话:8610-66096191 
邮箱:
jcjykc@ncct.gov.cn    kecheng@ncct.gov.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

统一刊号: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80—44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