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瓷器
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嘉靖是明代生产瓷器最多的朝代之一、成就突出.矾红釉和矾红彩的大量使用即是此时的创新。统治集团上层无休止地催逼景德镇生产各种瓷器,其中红釉瓷工艺难度很大,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嘉靖二年 (1523年) 下令,将鲜红釉改为深矾红。矾红是铁红,既可在烧成的白瓷上满施,又可作红彩与其他彩料相配,以低温烧成。瓜皮绿、孔雀绿、茄皮紫、釉里红等其他单色釉和釉下彩也取得很高的成就。青花瓷器在嘉靖朝仍然是代表品种。此时大量使用回青料,纹饰色彩鲜艳明快,蓝中泛紫,青花料配方不同而造成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江西大志》所言: “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 四六分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石青多,则黑。”五彩瓷器也取得很高成就,有用釉下青花充当蓝彩的青花五彩,有的纯用低温彩料。有矾红、淡绿、黄彩、褐彩、紫彩、黑彩、孔雀绿等,每种彩又有不同的色阶,使用最多的是红、黄、绿。矾红本来色调不够艳丽,但嘉靖矾红像成熟的枣皮,纯正明亮。其他颜色也很成功,黄似蜜蜡,深沉柔美;紫如紫晶,新颖悦目。五彩装饰上广泛使用金彩。五彩以外,还有素三彩、白釉绿彩、白釉孔雀绿彩、孔雀蓝彩、黄地红彩、黄地绿彩、黄地紫 彩、红地绿彩、酱地绿彩等。嘉靖瓷器在造型上冲破明初以来规范化的约束,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表现广泛的内容。纹饰有企望加官进爵的加官图、读书图;有反映多子多孙、长寿幸福愿望的百子婴戏、瑞兽麒麟、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团寿字、缠枝蓬托‘寿”字、古树老干缠成的“寿”字、灵芝捧寿、松竹梅加“寿”字、松鹿寿星;有宗教神仙故事如十八罗汉、老子讲经、道士符咒、孙悟空大闹天宫、东方朔偷桃、仙人乘槎、群仙庆寿、八仙过海;人物故事和田园风光有竹林七贤、牧牛图、报捷图、丰登图、携琴访友等;动物或动物群组成的画面有团龙、行龙、正面龙、海水龙、蟠龙、仙鹤、群鹤、狮子、云鸾彩凤、三羊、八骏、桃鹤、海马瑞兽、天马行空、雄鸡牡丹、四鱼、鲤鱼、瓜果虫蝶、葡萄、耍傀儡、四季开光等;各种图案有锦纹、八卦、如意、灵芝、 字、璎珞等;文字类有用梵文、回文、汉字写出“国泰民安”、“万寿清平”、“五谷丰登”等。嘉靖瓷器内容繁杂,寓意明确,画风趋向草率,五彩鱼藻罐一类作品水平很高.代表嘉靖工艺水平,多数作品水平—般。 万历瓷器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万历朝长达48年,宫廷对景德镇瓷器极为掠夺,曾激起民变。太监潘相督造龙缸、一再催逼,窑工童宾跳火自焚,引起民工潮,最终因矛盾加剧,御窑厂生产难以为继,于万历四十八年皇帝下诏御窑生产悉皆停止。万历年间生产的单色釉瓷器取得很多成就,优秀品种有白瓷、蓝釉瓷、黄釉瓷、冬青釉瓷、仿哥釉瓷、酱釉瓷,还有五彩、青花、斗彩、素三彩、青花紫彩、青花绿彩、青花红彩、红地青花、蓝地白花、酱地白花、白地红彩、黄釉五彩、黄地紫彩、黄地绿彩、绿地黄彩、绿紫彩等等。青花瓷器数量最大,钴料由国内生产,提炼有粗有细,青花色调变化很大,大致可分3类:第一,继承嘉靖青花蓝中泛紫、浓重艳丽的色调,宫廷艺术陈设瓷多选用这种风格。第二,蓝色较浅,略微泛灰,但清朗悦目,画面明晰,一些高档瓷器。特别是外销瓷中所谓“克拉克瓷器”,即日本学者所称“芙蓉手”多属此类。第三,质地较粗的民用瓷,蓝色灰暗,线条多有晕散,画面开始出现层次。青花纹饰最多的是各种姿态的龙纹、凤纹、蟠螭、灵芝、花草树木以及几何图案、游鱼、昆虫、各种人物故事、神人仙境、文字等。五彩瓷器的成就比青花更能代表万历瓷器的艺术趋向。凡青花的造型和装饰内容五彩都有表现、有的作品精美宏大,有的很细腻、内容多,层次繁缛。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镂空云凤纹瓶、花蝶纹蒜头瓶等,但也有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突出的特点是用彩不含蓄,颜色深厚、强烈、浓艳,构图华缛堆砌有余、功力不足。装饰内容多,但缺乏章法,如五彩云凤纹瓶,全器有青花,有五彩,还有镂空,从口沿到底足共分7个装饰区间,每个区间都有龙,多得数不清,而腹部主体花纹是硕大的凤纹,拥挤、华丽而浓烈,缺乏简洁高雅的气质。万历瓷器装饰无论是青花还是五彩,无论几何图案还是主题绘画,都有鲜明的寓意,多宣扬升官发财、长寿吉祥、福从天降、不劳而获的思想倾向,如福禄寿、五子登科、百鹿百鹤、云里百幅等。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如市民、农民的生活习俗、田园风光、风俗人情以及灾难岁月下层人民的思想情绪。民间瓷窑的生产活跃起来,如周丹泉的“周窑”、昊十九的“壶公窑”,作坊规模比较大,技术力量较强,在社会上享有盛誉。很多有堂名款的瓷器就是这些民间作坊应订烧者要求而做的,例如“博物斋藏”、“京兆郡寿房记”等,有的书写吉祥语如“万福攸同”、“富贵佳器”等。万历瓷器大量运销世界各国,现在亚洲、欧洲、美洲各国及海底、洋底沉船中都有存留,大多数是民窑产品。(见下图) 晚明青花瓷 明代晚期天启至崇祯年间()621一1644年)景德镇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御窑厂停止生产以后,景德镇民间瓷窑仍很活跃,晚明青花大多数是民窑即不署年款的瓷器,有少数作品如“天启年制”款青花瓶等—类作品,可能是御窑厂的窑工还在继续生产,明朝社会动荡不已,官窑署款,民窑不署款的惯例有些并不严格遵守。当时社会各阶层对青花瓷器的需求量较大,瓷器外销也很活跃,官府限制松弛,从而使民间作坊得到发展生产的良机。晚明青花瓷器产量很大,青花钴料有3个来源:衢州、信州的浙料、江西上高的邑青和丰城的粗料。器物大多是日用品,少数是陈设艺术品。装饰花纹内容很多,减少了官窑器纯粹表达皇帝意志的规范图案,出现了活泼的草虫图如蟋蟀、飞蝶,各类动物纹如牛、羊、虎、猫、鱼、虾、鹦鹉、鸳鸯等,还有人物戏曲故事、山水景物、庭园小景等。这些画面多配以题画诗,绘画内容、意境和笔法与当时的文人水墨画风格一致.都着意表现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失意、寄情山水田园的隐逸思想。由于广泛采取分水和晕染技法,多有大写意的情趣,画面开阔.笔意潇洒酣畅,钻料虽粗,着笔不多,但艺术效果不凡,有些绘画笔法,如用青花点染太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晚明青花艺术风俗的渐变,为清代青花瓷的勃兴奠定了基础。流传到日本的“古染付”、“祥瑞”瓷,以及远销欧亚各国的“芙蓉手”,很多都是晚明天启、崇祯年间景德镇生产的。 (见下图) 空白期瓷器
又称“黑暗期瓷器”,指明代正统、景泰、天顺(1436一1464年)三朝烧制的瓷器。《明实录》等文献记载,历时约30年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朝廷都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造瓷器。正统三年,规定禁止民窑烧造与官窑器式样相同的瓷器。正统六年,命景德镇烧造金龙、金凤白瓷罐和九龙九凤青花缸。景泰五年,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天顺元年,朝廷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但是,由于战争频繁,饥荒不断,皇室内部为争夺皇位屡发冲突,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此时因朝野动荡不便书写年款。以往很长时期,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这三朝官窑瓷器均被划归宣德或成化朝,致使人们对这一时期瓷器生产面貌认识不清,称之为中国明代瓷器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的纪年墓里出土了一批民窑青花瓷器,特别是1988年11月,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在景德镇珠山以西明御厂西墙外东司岭一巷道中,发现大量明代正统官窑瓷器,品种有青花和斗彩等,呈现出与宣德、成化不同的风格。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对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存的进一步科学发掘,空白期瓷器的真实面目将会愈加明朗。 明代龙泉青瓷 明代(1368~1644年)浙江龙泉窑烧制的青瓷。明代龙泉青瓷与宋元时期相比,无论产量还是质量,均已大为逊色,呈衰退之势。器构造型有高足碗、瓶、炉、壶等、普遍特点是胎体厚重,釉色透明度较高、成型草率,质量粗糙。但是也有部分质量较高的器物,如大盘和大花瓶等,造型规整,形体硕大,釉色青绿,刻花精美。明代龙泉青瓷的装饰方法主要是刻划花和印花,装饰题材主要有山水人物和历史故事等,还常见有“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福如东海”等吉祥语。(见下图) 陶瓷时代知识 清代陶瓷
顺治瓷器 清代顺治年间(1644~1911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明末景德镇制瓷一度败落。清朝立国之初,朝廷无暇顾及瓷器生产,景德镇制瓷业对宫廷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烧瓷质量也不高。顺治八年(1651年)开始为宫廷烧黄釉碗,但直到顺治十七年仍末烧出理想作品,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窑事,情况才有变化。顺治瓷器釉色有白釉、黄釉、茄皮紫釉等,彩瓷有青花和五彩,品种和数量较多的是青花。器形有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瓶、觚形瓶、洗口兽耳瓶、观音尊、将军罐、香炉、碗、盘等。各类瓷器胎体比较厚重,与晚期相比更加规整细腻,明末修坯中跳刀的缺陷减少,即便有也很浅,许多器物足沿经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的现象。白釉白度不高,在颈、足转折处出现亮青色积釉。口沿部分多施酱汁,即晚明的酱口边。青花仍然采用浙料,提炼比晚明精细,色调也比较丰富,分水和调色技术提高、画面颜色可以分出浓厚至浅淡的许多层次。青花有的为蓝黑色,有的比较纯正,有的浅淡明亮,有的色彩青翠。五彩瓷器留存很少,多继承晚明以来色浓笔粗的风格,主要用红彩和绿彩,有的加黄彩。纹饰内容与青花—致,只是不如青花丰富。瓷器装饰中常见的动物纹有云龙、云鹤、团鹤、麒麟、狮、虎、豹,植物及杂项纹有秋叶、蕉叶、莲瓣、缠枝牡丹、缠枝莲荷、海水江牙、博古图、麒麟芭蕉、雉鸡牡丹、山石竹鹊、山石芭蕉、山石牡丹、怪石朵兰、山石秋叶、人物图有天女散花、《西厢记》故事、太白醉酒、八仙、罗汉、五老观画、进爵图、指日高升、诵书图、进戟图、顽童戏柳等。各类画画装饰上多有题画诗句,如“一叶从新生”、“天下尽皆春”、“一叶得秋意”、“梧桐一生,天下皆春”、“满街梧叶,月在其中”、“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郎”、“立武弘成振万邦”、“梅子留酸溅牙齿,芭蕉分绿上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等等。图画与诗歌都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 顺治青花瓷器
顺治本名爱新觉罗·福临,生于清崇德三年(163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是清王朝对全国实行统治的第一位皇帝。执政时全国形势极为严峻,战火还在全国燃烧,清军曾丧师失地,屡遭败绩,财政极度困难,官吏贪污受贿,行政混乱,农民流离失所,顺治曾惶惶不可终日。从这些情况看,当时清朝宫廷根本顾不上景德镇瓷器生产,而康熙十年的《浮梁县志》也记载,景德镇为皇宫生产瓷器,包括龙缸和建筑构件栏板等类瓷器屡次失败。但顺治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依靠有谋略的大臣,用抚剿并用的手段平息战乱,鼓励开荒,减免税收,整顿吏治,推动统一事业,经济逐渐有所恢复。景德镇的瓷器也有所生产,有的作品很有水平,尤其在青花瓷器方面,这为康熙瓷器的高度成就打下基础。 顺治青花瓷器虽然存世不多,但作为清王朝二百多年瓷器的开端,在学术研究以及博物馆、艺术馆和个人收藏方面都很有价值。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戊子(顺治五年)春月花叁制”铭青花洞石花卉纹碗、甲午(顺治十一年)铭青花云龙净水碗、乙未(顺治十二年)铭青花八仙人物盘、戊戌(顺治十五年)玉堂佳器铭青花人物纹大盘、顺治十五年铭青花云龙觚式瓶、顺治十六年铭青花异兽香炉等。香港出版《明末清初瓷展》一书中收集香港、台湾及其他地区收藏的明末清初青花瓷,其中也有不少顺治青花瓷器,如顺治乙未年(顺治十二年)青花龙纹笔筒、庚子年(顺治十六年)铭酱口边青花人物纹笔筒。另外香港天民楼珍藏一件“顺治年制”铭款青花瑞兽纹盘。北京华龄出版社《清代青花瓷器》一书中有顺治酱口边青花凤凰梧桐纹碗、青花秋叶纹诗句盘、花卉纹罐、龙纹缸、花卉纹铃铛杯、蓝地白花将军罐等。把这些有绝对年代和考证准确的顺治瓷器进行排比,这个时代青花瓷器的突出特点可归纳如下: 第一,器物种类和造型特点:器物种类主要是生活用瓷,如饮食用具碗、盘、碟、杯、钵等,盛物器瓶、缸、罐、将军罐等,祭器和陈设艺术瓷如香炉、觚式瓶、筒形瓶等,文房用具大量是笔筒,有的笔筒上有长篇铭文。明末清初社会经历剧烈震动,社会经济出现许多新因素,市民经济活跃,商人地主、庶民之家提倡读书,科举考试的诱惑使许多年轻人选择读书为自己找出路。明末以来的反清知识分子拒绝为清朝服务,闭门读书打发时光,因此对笔筒等文房用具需求量很大。在动荡的岁月,人们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苦难中把希望寄托在求佛求仙,以求精神解脱和自我麻醉,所以祭礼用具如香炉特别多。这些作品都是民窑风格,主要突出使用功能,简朴实用,没有豪华的气派,贴近生活。香港天民楼珍藏的“顺治年制”铭瑞兽图盘,成型工艺精细,可以看出景德镇制瓷工艺积累的基础并未因为朝代更替而消失,因顺治时客观条件不具备而没有发挥出来,若客观条件允许,中国瓷器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第二,顺治青花瓷器的胎体比较粗厚,但质地相当优秀,原料属优质瓷土,主要是原料加工不精细,白度不高,修坯不精细,刀锋裸露。瓶、罐类器物采用分段成型,然后粘接起来,粘接痕迹清楚。器物底足不上釉的情况很多,足底跳刀现象明显,足沿沾一些沙粒,晚明以来沙底足的现象继续存在。有的器物底足部分修得整齐,从这里切一刀开始,足沿修得很整齐、圆润。康熙时的泥鳅背现象在这时已经出现。顺治瓷器胎厚粗犷,造型喜用直线,尤其较长的直线,弧线也较硬朗,这些因素使顺治瓷器硬朗坚挺,充满阳刚之气,这是朝代更换、激烈动荡、文治武功、充满希望的时代大背景在工艺美术领域的表现。这种风格在康熙时代表现得更加充分,如果把清朝二百六十七年瓷器发展作分期研究,顺治和康熙应该是同一阶段。
第三,关于釉质釉色,大多数瓷器的釉质较粗,釉色普遍发灰、泛黄,釉层施得较薄,没有明代白釉那么凝厚,釉面不很光润。瓶、罐类大件作品釉面有棕眼,有缩釉现象。很多作品口沿施酱色釉,称为酱口边。许多作品有剥釉现象,尤其在口沿、把柄楞线分明的地方,这个特点称为“虫吃釉”现象。 第四,青花显色,一类如天民楼珍藏的瑞兽图盘上的画面,蓝色鲜艳幽倩,继承明晚期发明的分水晕染技法,层次分明,深浅明暗透视十分漂亮。康熙青花直接继承这一类。第二类蓝色发灰发暗。第三类青花色淡,作画时用双钩法画花纹轮廓,然后填绘,填绘的颜色比较浅淡而明亮。第四类蓝色很浓,蓝中泛紫。多数蓝料提炼不精,但与粗胎相配很协调,显示出民间青花的粗犷放达风格。绘画方法有白描、淡描、分水晕染等技法,使上述青花种类艺术效果较好,形成顺治一代青花的时代风格。 第五,顺治青花花纹内容和艺术成就。花纹有弦纹、云纹、秋叶诗句、凤凰梧桐、洞石花卉、仙山海涛、彩云异兽、云龙火珠、缠枝花卉、洞石花鸟、山石瑞兽、庭院人物、八仙庆寿、竹林七贤、麒麟芭蕉、落叶山石、开光莲荷等。绘画布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1、突出主题花卉和题画诗。装饰画就是一幅情景浓郁的中国画。如瓷器上的秋叶画面,突出秋叶,太湖石相对较小,题诗为:“春游芳草地,岁囗末落绿池”,“囗独雨石山,已有敬山亭”。2、彻底排除明嘉靖、万历时庞杂拥挤的画面构图,继承明天启、崇祯开始的舒朗宏大画面,有炊烟袅袅的山村景色、寒江独钓、民间传说故事、神仙故事等,这些是当时文人提倡的水墨画内容。3、分析顺治青花画面,可以发现与当时版画、插图相通,尤其白描手法绘制的内容,时代气息很浓。4、顺治青花山水画的内容很多,很有水平。如一件高13厘米的笔筒,画面宏大,翠峦青嶂,水面连天,浩月当空,皴擦爽朗,整个画面突出一个宁静。也有一些花鸟画,如顺治青花铃铛杯,画面是洞石花卉,太湖石在前,花朵枝叶在后,构图简洁,青花浅淡,画面明丽而有层次。相比之下,这样题材的装饰画在嘉靖、万历青花上一定会画得繁密,必然有各种昆虫、飞鸟,甚至增加龙凤等象征君权的内容。顺治青花则龙凤纹样比较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少,给人以潇洒超妙的新感觉。 作 者:李知宴 雍正瓷器 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此期间清朝立国以后培养起来的工匠工艺技巧完全成热,督窑官如唐英出于对皇帝的忠诚,兢兢业业投身到瓷器工艺的钻研中去,由外行变成深谙土脉的专家,以雍正皇帝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也十分关注瓷器生产,从而使雍正朝瓷器产量增大,质量高超,釉色品种空前丰富。雍正时期,宋代以来的名窑均可逼真仿制,水平甚至超过宋代,青花、五彩,颜色釉都有很大的提高,最突出的成就是珐琅彩和粉彩。珐琅彩发明于康熙时期,当时彩料全由西洋进口,雍正时除使用进口彩料,宫中还试炼出许多彩色。康熙珐琅彩多以蓝、黄、红、绿、紫等色铺地,再画花卉,便于掩盖用色之不足或胎釉上的疵点。雍正时则多用精细白瓷,装饰画面更加细腻高雅。不但有技艺高超的工匠如胡大有、设计师海望,还有著名书画家如戴临、贺金昆、邹文玉等人参与绘制,绘画内容以翎毛花卉为多,山水次之、人物较少。艺术效果有的如西洋油画,构图清新、色彩雅丽,层次分明,大多画面配有行书诗句,熔画、诗、书、印于一炉,使中国传统的艺术焕发出崭新的光彩。粉彩是雍正瓷器另一个突出的成就。康熙朝发明的粉彩,到雍正时更加成熟,以玻璃白打底,色料中加铅粉,有不同色阶的彩料,画彩时用分水晕染法调色,彩色出现浓淡分明的不同层次,湿润、柔和、明快,画面富有立体感。许多精美的瓷器把粉彩和珐琅结彩结合起来,使画瓷艺术精美绝伦。其他瓷种如红彩、墨彩、广彩、祭红釉、洒蓝釉、天蓝釉、冬青釉、仿古玉、茶叶末、茄皮紫、窑变釉、炉钧釉等都有许多佳作。(见下图) 青花瓷之嘉庆青花 清朝自嘉庆帝起,国势逐渐走入下坡。康、雍、乾三朝盛世景观已成为历史,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同样,精美绝伦的瓷器日趋减少,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不但如此,许多品种因此还有所减少。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乾隆以后,青花瓷器的烧制质量及数量已大不如从前。 嘉庆朝共25年,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景德镇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制作基本上处于因循守旧状态,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不再烧造。 可以说嘉庆朝瓷器的烧造仍沾乾隆朝的光,从造型和釉色都与乾隆晚期类似。嘉庆早期青花瓷器的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水平。嘉庆青花,发色与乾隆晚期常见青花近似,只是略微淡些。在绘制手段上常有偷手,尽可能地节省材料与人工,这是由于市场需求的质量降低所致。有些瓷器虽然仍署乾隆款识,但确是嘉庆早期的作品。原因是嘉庆四年之前,太上皇乾隆爷仍在世,署乾隆朝款识哄老爷子高兴,也属国人传统尊老习俗。 到嘉庆后期,画工精致,出神入化的作品不是很多,青花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造型不如乾隆规整,尤其民窑青花,器身多有歪斜,器口、壁薄厚不均,施釉稀薄。至于小件器物中的瓶、罐、盘、碗和文具类,有的还能细致如前。因嘉庆后期的风格与道光时期的风格相近,故而传统的习惯上又有“嘉道窑”之说。 嘉庆瓷器的纹饰风格,大体沿袭乾隆时期,工笔与写意并用,但总的笔法纤细拘谨,构图刻板。此时,除流行夔凤、蝙蝠、瓜瓞绵绵、三多、百子、吉庆、“喜”字等吉祥纹饰外,还有大量的竹石芭蕉、五伦图、万寿无疆、锦鸡牡丹等图案。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嘉庆时期也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红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等,与乾隆朝相比器种要少得多。 嘉庆朝青花御题海棠形茶托,算得上雅致的器物,其青花发色接近乾隆,海棠形的花托内开光题写五言长诗,字迹清秀。从开光外环的边饰上,可以看出嘉庆所绘花形还延续乾隆的风格,但用笔已有迟疑,花朵呆滞,不复有乾隆的韵味。 嘉庆早期官窑青花瓷器多写“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嘉庆晚期青花多写楷书款,有四字和六字,字体工整,结构严谨,整体上看是以篆书款为主。民窑青花草、篆流行,但写法极草率、减化。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后者居多。此时,开始盛行各种堂名款识,并影响到以后的制瓷署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