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质学说与养生和年龄与养生

 威灵仙中医馆 2012-09-08

(一)

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人体既脏腑经络,形体器官,精气血精液等相同形质和功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体质学说,在养生保健和防止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质的含义

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形神合一”。理想体质是人体在充分发挥先天禀赋潜力基础上,经后天积极培育,使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以及对环境适应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具有相对良好的身体素质状态。

二、体质的形成

1、先天因素:父母的遗传,是体质的基础,是人体质强弱的前提。

2、后天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的饮食起居,稳定的心理情绪,可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三、体质的分类

(一)、按阴阳平衡原理分类:

1、理想体质:阴阳无明显的偏盛偏衰,对致病刺激之反应无过亢与不及。此型禀赋特厚,体壮力强,面色皮肤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夜眠安和,白天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自身调节能力和对外适应能力强,胃纳佳,能耐寒暑,口微干,二便通畅,脉有力,舌象正,一身少生病,得病多为外感。后天调养得宜,一般可长寿。

2、偏阳体质: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体质。特征为:多见形体偏廋,但较结实,面色多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差,食量较大,消化功能健旺,平时畏热喜冷,动则易出汗,喜饮水,唇、舌、偏红,精力旺盛,动作敏捷,这种体质的人,多动少静,受  发病多热证,实证,易尚阴,皮肤易生疮,易发眩晕,头痛,心悸,失眠等病症。

3、偏阴体质: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体质。其特征为:形体偏胖但较虚弱。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性格内向,喜静少动,食量较小,消化功能一般,平时畏寒喜热,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受邪多表现寒证,虚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淤血等证。

(二)、按临床症状,脉色特征,以临床机能变化,形体结构与生理代谢分类

1、正常质:阴阳无明显的偏盛偏衰,对致病刺激之反应无过亢与不及。称体重标准。面色皮肤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夜眠安和,白天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自身调节能力和对外适应能力强,胃纳佳,能耐寒暑,口微干,二便通畅,脉有力,舌象正,一身少生病,得病多为外感。

2、晦涩质:肤色晦滞,口唇色紫,眼眶暗黑,爪甲枯槁,肌肤甲错,丝缕斑痕,脉沉涩弦紧舌质瘀。发病后多见痞悶作胀,痛有定处,或有时出血或午后潮热。临床多见出血易阻之人。

3、腻滞质:形体肥胖,口甜而粘,身重如裹,口干不饮,大便不实,舌苔多腻,可见嗜酒者,发病多见中脘痞满,胸满昏眩,肢节疼痛,滞浊淋漓,延绵难清。中医临床所见痰湿易盛者。

4、燥热质:形体消瘦,面颊红,口燥咽干,内热便秘,阳兴遗精,尿黄短少,喜凉饮而饮不解渴无心烦热,耳鸣耳聋,脉细  数,舌红少苔,发病常见内热炽盛,易入里化热伤津者,临床多见津易亏者。

4、迟冷质:形体白胖,形寒怕冷,唇淡口和,四肢怠倦,肌冷自汗,面色不华,大便稀溏,毛发易落,夜尿频频而清长,喜热饮,脉沉迟无力,舌淡胖嫩有齿痕,发病后常见外寒较盛,易从寒化而伤阳气。临床多见阳易衰者。

6、倦晄质:面色晄白,气短懒言,乏力眩晕,心悸健忘 ,动辄出汗,子宫下坠感,脱肛感,手易麻,月经淡少。脉细弱无力,舌淡。发病后抗病力差,常易虚脱。临床气血易虚者。

四、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一般而言,偏阳体质易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感受风邪伤肺腑,感受暑热伤肺胃及肝肾之阴。偏阴体质,形寒怕冷,易受寒邪而寒病,寒邪入里,伤脾肾之阳气。“胖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眩晕,瘦人多火,易痨咳。老人肾衰,多痰饮咳喘”。

2指导辩证论治

1、正常质:平补阴阳强质法。无需用药,无所谓治,只有摄生保养而已;主要小儿生长应采用食补,促进生长发育。二是产后妇女气血骤虚,也应补充足够的营养,及时调补体质;三是更年期与老年期亦稍服补肾阴肾阳之品,延缓衰老进程。

阴阳无明显的偏盛偏衰,对致病刺激之反应无过亢与不及。称体重标准。面色皮肤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夜眠安和,白天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自身调节能力和对外适应能力强,胃纳佳,能耐寒暑,口微干,二便通畅,脉有力,舌象正,一身少生病,得病多为外感。

2、晦涩质:行血消瘀活质法。由于气血运行失调,血脉瘀滞不畅引起的脏腑组织血液循环代谢障碍,调理上,活血办法使之畅通。注意三点:一是强调“气帅血行”观,二是区分血虚血实,三是鉴别寒热,应戒虚虚实实之误。

肤色晦滞,口唇色紫,眼眶暗黑,爪甲枯槁,肌肤甲错,丝缕斑痕,脉沉涩弦紧舌质瘀。发病后多见痞悶作胀,痛有定处,或有时出血或午后潮热。临床多见出血易阻之人。

3、腻滞质:除湿化滞利质法;由于湿浊留滞于体内的顽固倾   向,治疗上,除湿是根本,调治须以湿为出路,“治湿利小便,治湿分三焦”,湿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此乃为治湿大法。

形体肥胖,口甜而粘,身重如裹,口干不饮,大便不实,舌苔多腻,可见嗜酒者,发病多见中脘痞满,胸满昏眩,肢节疼痛,滞浊淋漓,延绵难清。中医临床所见痰湿易盛者。

4、燥热质:滋阴清热润质法;由于人体真阴不足,因此滋阴为首务,阴不足多有内热,故同时应加用清热法,长期阴不足易燥,燥者宜润,故滋阴清热润燥法。

形体消瘦,面颊红,口燥咽干,内热便秘,阳兴遗精,尿黄短少,喜凉饮而饮不解渴无心烦热,耳鸣耳聋,脉细弦数,舌红少苔,发病常见内热炽盛,易入里化热伤津者,临床多见津易亏者。

4、迟冷质:壮阳祛寒温质法;由于元阳不足,以温补为主。

形体白胖,形寒怕冷,唇淡口和,四肢怠倦,肌冷自汗,面色不华,大便稀溏,毛发易落,夜尿频频而清长,喜热饮,脉沉迟无力,舌淡胖嫩有齿痕,发病后常见外寒较盛,易从寒化而伤阳气。临床多见阳易衰者。

6、倦晄质:益气升血健质法;由于气血两虚,或以元气须累及血虚,或血虚累及元虚,也可气血同时受累。均以益气升血为治。

面色晄白,气短懒言,乏力眩晕,心悸健忘 ,动辄出汗,子宫下坠感,脱肛感,手易麻,月经淡少。脉细弱无力,舌淡。发病后抗病力差,常易虚脱。临床气血易虚者。

五、指导养生

善于养生,修身养性,形神共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身心健康,根据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法,注重饮食调养。中医学注重:“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饮食调养及运动锻炼”。

1、顺时摄养:,中医理论讲究顺时调养:“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饮食方面:偏阳者宜凉忌热,少食辛辣,宜清淡;偏阴者宜温补忌寒凉;形体肥胖者多痰湿,宜清淡忌肥甘;阴寒者多食温补之品等。

3、精神方面:保持心理平衡,增进心理健康。气郁者多抑郁不爽,多愁善感,注意情感疏导,消解不良情绪。阳虚者多萎靡不振,神情偏冷漠,多自卑,应树立生活信心。

                                              ()体质与年龄

养生首要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遵循规律,及时调节好心态,以平和的心理对待自己的身体变化,主动应对自己体质的变化,及时调理,延缓衰老进程。现将体质与年龄关系表述如下:

  体质形成于先天,更重要也在于后天调养,主要影响较大的有:地理环境,年龄、营养、房劳、疾病、锻炼与药物。体质常与年龄而变化。

体质主要由年龄影响极大,其规律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发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藏血不足,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怠,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废气衰,魄离,善言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

《内经》对人体规律和肾的精辟论述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月事以时下;三七肾气平均,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健壮;五七阳明脉衰,面皆焦,发始堕,六七阳脉衰干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充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形坏无子”。“男子八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二八肾气盛,天葵至,精气益泻阴阳和;;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干于上,面焦,发鬓须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葵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不同年龄体质特征与养生

临床将人的一生分成三个阶段:小儿期、成人期及老年期;两个转折期是:青春期和更年期。其特点为:

1、小儿时期体质:形体脆弱,血气未定,易虚易实和易寒易热等特点。治则上,苦寒伤阳,温燥伤阴,过寒过热都不宜。另一特点“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消化机能差,对营养要求高,喂养不当,易肌易饱,畏弱肌瘦为疳为积。小儿神经系统功能尚未完善,易兴奋,抗病能力差,易感外邪而发热,导致抽风。

2、青春期是人生第一个重要时期,是从性不成熟和不能生育转变为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的过渡时期。青春期体质调整强弱对日后身心发展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儿体质较差者,能在青春期注意调养,一、二年内可变成健壮青年。反之,进入以后体质弱差多病。进入成年期体质类型较稳定,变化缓慢。

3更年期的转变是人生第二个重要时期,是中年走向老年一个渐进性衰老过程,此时,阴阳气血失调可能性较大,因此,更年期注意调其阴阳,补其气血以及及时纠正病理体质形成尤为重要,将是进入老年后期延年益寿的要诀。

善于养生,修身养性,形神共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身心健康。中医学注重:顺时摄养,调摄精神,劳逸结合,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起居有常,加强运动锻炼,根据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法,配以药物,灵活运用,及时调整,注重饮食调养。

4、老年体质的特征

老年体质及机理可归纳六条:

1)阴阳失调:阴阳变化是生命差生发育与衰老的根本。“人年四十,阴气自半也”,“人年五十,阳气日衰,心力渐退”。

2)气血渐衰: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人生六十、七十,精血俱耗”,气血两虚为主者,见气短懒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谈、脉细弱。若气滞血瘀者,除气短懒言外,更见心胸刺痛,肢体麻木,或瘫痪,有肿块,面色青紫,舌有瘀点等。

3)五脏衰退:

五脏随年龄与日俱增,五脏六腑功能则日渐衰退,年三十,五脏功能到达高峰,五脏功能衰退过程有先有后,有规律,也有个体差异。

.肾气肾衰

保精是老人体质强弱的关键。“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老年人肾阳不足则见下焦虚寒,以致肾失秘藏之极而见精液血遗。肾阳虚气不达于四肢,畏冷。不达外府则腰冷,不能    养宗筋而阳痿不举,元阳不能卫外,风湿如邪筋骨而致痹病。肾阳不振更见神衰而筋力软弱,疲乏无力等神气虚衰表现。另外一种肾虚阴亏,多见虚火旺,内热壅盛而致心烦,口渴与内热化燥。精损不能化气,气虚而上不制下,见尿少色黄,热伤阴液,脏腑干枯。肾开窍与耳,老人肾虚耳鸣。

脾胃强弱变化

老年人首要护脾胃。老年人脾胃虚寒,多责之脾胃阳虚,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主水,常聚水为肿,或晨起脸虚浮,或日暮脚肿,或水阻脾络而上凌心肺而见痰饮咳喘,治宜健脾开胃,壮阳利水。故老年人应多顾脾胃。

肝气衰退

“人至五十,肝气始衰”,精气不能上注于目而见肝虚目不明,或为远视,或内障,或眼暗弱视,年过五十则种种眼病接踵而至。另一体质,“肝阳多有余”,因肾水多亏水不涵木,致虚阳上亢,为风、为眩、为震颤麻木,甚至虚风内动,气血相异。常见筋脉不利,筋骨挛急,腰膝以下疼痛,或痛无定处,时作时止。甚见骨质疏松,易骨折,以肢骨、颈处为多见。由于老年肝肾俱虚,筋骨俱耗所致。骨老年人呈老态龙钟而步履艰难。

肺气不足

肺气不足在六十岁左右已相当可见。老年性支气管炎及咳嗽,发病年龄较早,可能与吸烟及空气污染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年轻时,肾精有伤,致下不制上,气不归根而见肾不纳气,上气喘咳而气急,此时,常见有腰酸背痛,头晕耳鸣等肾阳虚,多见迟冷质体质者。肺燥咳喘多见于燥热质,脾虚不运而见肺气不宣,水夜运化失常,遇寒凝而见胸肋支满及气急症,多见腻滞质。总之,老年人多见“肺气不足”。

心阳不振

老年人往往思虑过度,易伤心气。经常熬夜,易耗心阴,脑失所养而水火不济,多见少眠健忘,心悸,耳鸣耳聋,脑转眩晕等心气不振。由于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运失畅,每致气虚血瘀,或见胸闷,胸痛。

   4)形体亏损

形体亏损,望而知之。“人四十,腠理始疏,发华颓落,发鬓斑白”,“五八面始焦,发始堕”。年老皮肤失水,弹性丧失,皮纹增多增深,面容憔悴,皮脂腺功能减退而皮肤干燥,出现瘙痒等症。老年人骨质疏松,皮质萎缩,脊柱受压变矮、变弯,步履日益艰难。老态龙钟之态。“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年六十,阳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眼轮肌肉松弛致涕泪常流,老眼昏花。耳鸣目暗,视物不清,听而不闻,肝筋失养,双手握物不准,书写缓慢,震颤”。

5)心态失养

老人性情怪癖,人际关系,尤其与儿孙关系紧张者,“咨煎背执,等闲喜怒,性气不定,止如小儿”,“若愤怒一作,血气虚弱,中气不顺,因而饮食,便成疾患”。“老人之性,必持其老”,另精神特征,引导老人正确对待一切,心态平和处理一切。

6)老年病并非老年时才得病,多为青壮年时期埋下祸根,常见:①胸痛---冠心病,心肌梗塞是遗传,饮食有关的慢性病。②癃闭——前列腺肥大是一个渐进过程或房室不节有关。③喘嗽——肺气肿与有抽烟有关。④糖尿病——饮食,生活习惯有关。⑤颈椎病、白内障,关节软组织多为过用性慢性损伤的结果。因此,采取养生防老与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改善老年人体质极为重要。宜早不宜迟,更应持之以恒,才能日久见效。具有未老先防的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