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子勋老师大庆讲座——心理技术与心理咨询成长心理培训听课笔记

 心理咨询诊所 2011-11-23

李子勋老师大庆讲座——心理技术与心理咨询成长心理培训听课笔记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李子勋老师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文章内容版权系李子勋老师与相关辅导机构所有。七十三整理成文字,仅供个人学习、欣赏之用。任何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本作品,基于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本人不承担连带责任之类

第一部分:开场白

李子勋老师让学员们用十分钟讨论:这次培训想听什么内容、想在哪个方面提高。

针对学员的问题,李子勋老师谈到:

1、这次培训主要讲后现代的一些疗法。不专门讲叙事疗法,但叙事疗法是后现代疗法中的一种,能学习到叙事和其它疗法的核心思想。

2、创伤性治疗与眼动治疗的关系。我们学习一种技术,要清楚:为什么有效,有哪些优势,有哪些局限性。这些应该清楚。眼动的时候主要是左脑和右脑的连接,创伤把连接打断了。会诱发精神分裂症、幻听、幻觉,如果没做训练,特别是在创伤前期不要做。

3、心理学首先要注意无害。所以并不是看到了就要说,甚至是看到了也不要说。我们应该慢慢等待来访者自己去领悟,咨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4、我们通过这次培训,理想状态是进入一个境界:知道心理咨询师内心结构是什么样,心理咨询与其它职业到底有不同之处。心理咨询师如何成长——咨询师如何保持旺盛的精力,如何让来访者会获益、让家庭获益?学会李的思维模式。

5、成长的瓶颈: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个案假举:父母为了补偿孩子,给一位高中生花了20多万元。

听到一个案例,如果我们这样来进行分析:用钱的满足来补偿依恋关系。这是客体关系理论所描述。这不是心理咨询的——因为把来访者当物,非人。我们要感受当事人。

一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内心世界与理论无关的。如果我们用理论来解释我们当事人的表现,当前可能有效,但是从长远、实质来看,当事人的生活不会因为咨询师的理论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跟着当事人走。不要走在当事人前面,不能用理论来解释当事人。

咨询师的三大瓶颈:

第一,体验。体验的瓶颈在自身,限制了我们。咨询是需要经验的。一个60岁的人看到多、经验多,本身具有心理咨询的条件了。多走走,多看看、多读读。把自己变得博学。这个要积累、不是一子能顿悟的。

第二,对文化的理解。对“悲伤”这个词大家的理解很不同。(交流:悲伤是流眼泪、是痛苦、是)交流是不可信的。交流是通过多重想象来实现的。对文化的超越和解析,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治疗。

文化为我们设了很多陷阱。内向、自卑是不好的——如果咨询师被这些价值所束缚,就无法帮助来访者从其中走出来。治疗师要有勇气颠覆一些结构。颠覆不是推翻,而是让其与反面并存,来扰动、干扰它。如果你的抑郁有一个好处它是什么?

第三,哲学思维。传统的哲学,非此即彼、因果关系、线性关系。我们做咨询,要树立用存在的观念来解释,并存思想,树立非线性关系、非因果思想。

如果来访者比我们更聪明、更有知识,我们只能采用非传统的思维方式才能对其治疗。

唯物与唯心并不是对立的,在更高级的阶段唯心与唯物是一致的。经过了太多,就会有人性的力量。生活在心灵层面,超越了物质层面。体验死亡,体验所有的事物,大悲大喜,个人才会有力量

创伤是一种资源。像荣格和森田正马都是因为神经症的痛苦才感受到了心理的重要。

第二部分:对六个案的讨论与交流

(一)

第一组讨论问题:长途司机发生有一些不安全的性行为,产生了焦虑情绪,如何来做?

小组学员讨论意见:第一,去医院检查,第二,共情、理解、调整认知。

李子勋老师谈看法:

一个做了17年心理咨询的某咨询机构的负责任人。结果完全不像心理咨询师应该做的。

我们首先要把来访者当作人来看待。要考虑当事人处于应激状况中。来访者是想找一个人来帮忙。对一个医生来说可以这样做:你先去检查,如果阳性就治疗。如果阴性就做心理治疗。这样不是不对。心理咨询师首先所需要的做的不是这些!因为这样,会造成心理无安全、无保护的、危险的状态。我们是对“人”这个人负责。来的是一个人,需要关怀,而不就是治疗。在治疗中,我们和来访者是一体的。

这样来处理:

如果查出是阳性,你会告诉谁?(社会支持系统)我会告诉我太太。自动解密。

我们需要维护当事人的权利。重建社会支持资源,然后做HIV检查。提前告之是否需要申请额外的保险?

没有深厚的基础,目前的咨询师对当事人的权益和权利、把来访者当作人来做的很不好。

美国欧洲的国家规定,对16岁以下的孩子未经监护人同意,不得提供性咨询。

投资咨询要告诉你风险、避免什么,而不是告之金融知识。法律咨询如果仅仅靠知法律条文内容,这不是咨询。

提供几种可能,让来访者自己做选择。

没有专家,心理咨询就是服务。运用心理学为来访者服务。

要有许多免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提供。

要考虑更重要的。要考虑更重要的情境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弗洛伊德每周的家访:许多事情不是听到的,而是观察的。

全身心的为当事人服务。与妻子、孩子的关系,而不是仅仅从理论上规定这么做,而深入的进行才发现,我们的理论改变不了来访者的环境。

理论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把来访者当做人,来关怀、关心。设身处地的为来访者服务。考虑来访者的利益。这不是深奥的知识,相反这是最基本的知识。是基础。把6个个案结束后,你大体会上明白心理咨询师会做什么。

第二组讨论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一个咨询师对一个来访者感到无能为力。如何办?

专业的培训很教条:处理不下去,不是咨询师的问题,就是来访者的问题。这值得讨论。

现代的咨询不强调治疗,而强调关系。关系本身就是治疗的。治疗也是一种陪伴。从一定程度上讲,技术和理论是不需要的,而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是治疗。德国的一位牛人,治疗起来像拉家长。

精神分析、行为、家庭三种治疗方法PK,其表现是三大家几乎采用相同的咨询的方法:关怀。每人半小时,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就表现了理性。李的经历:在《心理访谈》中遇到过一位精神分裂症,把节目顺利地完成。启示:人具有多面性。同好的方面、善来交流,来访者就表现出正面、积极的方面。相反,同恶的方面交流,就表现出防御等。这种扰动使来访者思想方法使到震撼。

在一次的咨询就是使来访者获益甚至终生,选择哪些信息,选择提问的方式、指向,讨论什么点,如何谈论就很重要的!

亚龙《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真理上?的谎言》——咨询的过程就像一个角色扮演游戏一样。来访者不是在骗心理咨询师而是来访者无意识地深陷自己内在建构的故事中,别人在帮助他时,他会本能是不,不是这样的。他相信自己是这样的。这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放弃了周围的大量的信息,他在建构自己的故事。每个人在建构自己的悲伤的故事都是获益的。

治疗师不是理论。学理论只能永远让我们永远成为学生。能不能获得心理分析师的资格,就是看是不是不使用专业的心理学术语理论,而是看能不能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找到当事人内在的、有用的东西,这才是心理咨询师应该做的。咨询师的专长是咨询师在当事人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内在资源,而不是咨询师给的心理学理论。

咨询师的的引导体现在引导来访者自己发现自身有用的资源系统。

传播健康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

如何影响别人,取决于治疗师的修为。

觉察。时刻保持觉察对咨询师成长很重要。觉察要做两点。第一点:要有并存的思想。无所谓好坏。分出好坏,世界就简单了。因果关系、线性关系。

我们希望建立起来的是人性的关系、非专业的关系。职业关系不是冷酷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的是“人性”。

咨询师的内心世界:个案——初步、没有入门的咨询师:男子的婚外情导致婚姻的解体。好一点咨询师:婚外情的产生有原因的。婚姻的功能中应该有应激缓冲功能,为什么这个婚姻缺少这个功能。每一个理论都可以解释。这样的思考,应该让来访者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但这样做,心理咨询师很累。

高级的心理咨询师,这样的状况,可能是婚姻的状态,是婚姻的动力决定的。我们去解决一些问题,可能挽救不了这婚姻,解决不了婚姻的解体——哪怕没有婚姻情,别的问题也会使婚姻产生问题。这样思考像一个心理咨询师了。出现的现象都不都是有其原因,或者有其更深层的其它原因——如佛说,缘分尽了。咨询师要有这种思考。可以进行理论指导,可以让当事人明白,其建构的想法,也许是结果不是其产生的原因。

(二)

第二个案——下属与上司之间的一段婚外情,咨询如何处理?

内心的冲突使之看不到其自身的力量能够自如的、合理的解决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表帮助其找到内心的这种智慧。

这样来处理:美国人如何、你的意大利朋友、你的密友、你的妈妈、中东观念、伊斯兰教等等会怎么看这个事情。不同的意见展现的她的面前,(请注意这些问题都是来访者说的,不是咨询师告诉他的)让她看到多相的,许多的不同角度对这种现象的解构,不说故事,在是做投射。

每个人都会找到与他内心相吻合的观念就会解决这些问题,并把这种说法做为重建认识系统因素。

北京西直门,因为只有一座桥,信息拥挤。如果只有一个道德、价值系统,用来处理复杂信息,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咨询师只有一个思考模式,只用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咨询师就是道德的宣扬者。我们要自己的内心有许多桥,那不同的信息从不同的桥梁走过去。婚姻和爱情不是全部。

女权主义的观念、负罪感都对种婚姻不利。

治疗师本身没有观念的,治疗师也没有提供任何观念。所以最后的选择是来访者的自己的决定,不是咨询师的决定。

咨询师要建立一个友好的、关怀的关系、对来访者有引导的关系

(三)

第三个案例:一个大学生自杀,同宿舍 舍友很难过,有内疚感,不能正常学习。如何处理?

这涉及到创伤治疗理论。

咨询师前三次让来访者进行情绪宣泄,感到很不好——来访者的情绪反应一直强烈。

稳定化——让创伤者脱离情景,培养安全感。庆祝死神没有带走自己。

不设死刑。如果珍惜生命的,我们把对方杀死,用杀的方式告诉人们珍爱生命。

关怀——让咨询变得自由,充满创造,让咨询师散发人性的光芒、让当事人感到舒服、感到温暖,用人性在感知,就会终生收益。

稳定化——拍打的技术。分离感觉不到存在,只有痛苦的思想存在。飘浮感觉。在创伤时绝不能眼动治疗。眼动是处理记忆的片段。

佛教:们是为人服务,要把自己升化到一定境界才行

信息医生——咨询师能处理各种信息。你内心的想法要让来访者说出来,而你感到惊呀。咨询师只是扰动,用提问。咨询师要根据情景,用逼迫技术,让来访者自己说出咨询师的观念。24小时都抑郁吗?不,睡觉的4小时。和朋友玩的不抑郁。至少有一半,20%可以战胜。最后承认抑郁是一部分。只有80%是正常的。你在干什么? 这种扰动把咨询师的、正常的观点就输入来访者的内心中去了。结果他还是抑郁着,但是你的观念已经输入,我们和他分化的正常部分交谈,抑郁只是他的部分,是他告诉你的

如何让来访者获益,如何做好咨询师?就是处理好各种信息。给建议、解释,这不是咨询。真正的咨询,是让来访者说咨询师的话。

一个来访者来了,陈述他的理论,其实是有缺点的,而咨询师是并存主义,没有对错,只是用互补的理论来处理信息。拓宽世界。

扰动技术:我们并不说这些话,而是用“逼迫技术”让来访者说出这些话

内心产生了矛盾,我们观念就输入进去了。每一个理念都是通过提问来得出来的。

是用技术提问的方式,让来访者自己产生某些观念,而不是咨询师给以予的。

来访者自己领悟出来的,而不是咨询师自己告诉来访者的结论。

 “如果你的父亲当年不这样,你今天在领导前会有不一样吗?”这就是扰动。即使不回答,扰动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时候,会将来访者引向思考自己。

“如果你的父亲当年对你很温和,你会如何”? 你在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会脸红?18岁,你不找老师,跟你的生活有关系么?即便你对权威恐惧,依然没有影响你的生活。理念是经过交谈切入进去,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的。

一个人身陷痛苦中,是因为他陷于痛苦的故事之中。不要把治疗故事,而是要面对个人。让他从自己建构的故事里跳出来,让来访者自己领悟,才是咨询的接口。

(四)

 

第四个个案:咨询师的配偶有婚外情,遇到因婚外情而麻烦的来访者如何做?

这个个案涉及到督导问题。督导有两种形式:一是督导老师进行,二是督导小组。

在以前的观念:主张转介。现代理念认为:不必要转介。来访者是人,咨询师也是人。做婚姻咨询的医生,自己婚姻有问题,是不能接受婚姻咨询的

后现代主义观念是:咨询师可能只拿钱,不咨询。原因是:推崇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愿放弃这种关系。

存在主义疗法对生命(死亡)的体验:如果你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你会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

如果这时候转介,咨询师就失去了一次成长的机会。

如果要问他,就要相信他。

怎么把持自己是一个无害的治疗师呢?保持在当下的觉知力。第三眼睛。保持在当下的觉察力,有一只眼睛观察当下咨询师与来访者发生了什么

咨询师是如何成长的?咨询师是在治疗来访者的问题中过程中成长的。

亚龙《咨询师的成长》提出观点:一个人陷入了情景时,他自己一般是不知道,因为情景使其合理化。

咨询师的痛苦:有的时候,来访者的问题会深入到我们的内心。

两个咨询师的故事(略):结论——两个人在彼此进行治疗。当事人和咨询师遇到相同的问题,是咨询师自我整合的好机会。注意两点是:坦诚和寻找督导。两个人都会产生修复力、找到方向。慢慢的两个人会找到极强的修复能力

坦诚与色情:

防御就是自我建构的人格的外壳。我们在这层外壳保护下进行生活。咨询师进行治疗时,会一点一点挖解这层防御。这时候,来访者会退行,退行到婴儿时期,这时候来访者容易把这关系理解为爱情。

要移情,利用父亲和母亲的形象重塑自己的防御。

如何处理这种移情:当咨询师一有感觉就开始处理。如何来处理:要分清这种性欲是咨询师的还是来访者的。坦诚——我有点喜欢你。当事人这时候就会被卷入治疗系统。

无论如何不要与来访者发生性 关系。01年《指南》一个故事:咨询师跟来访者发生了关系,结果很麻烦。总之,咨询师要保护好自己。

如果一个需要我的爱,我会毫不犹豫的付出自己的爱情,但是每次结果都是失败的。

亚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地图。内在逻辑。当咨询师的内心有了一个地图就会按照这个图示去问,而来访者则可能会按照咨询师的问题来构建这个故事。

事例:钟友彬的早年性经历而产生了社交恐惧症。

我们内心有什么并不重要。不要诱导来访者,把我们想要的东西拿出来,就结束了。记忆是不可靠的。

(五)

第五个个案:个案因酗酒咨询,在来访前酗酒。

心理咨询的获益——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咨询师如何维护自己的安全。特别是面对自杀问题——一定要签订合约。

一个帮助别人来解决自杀的医生其本身就是处于危机中的一个人。

分析师可能因为治疗好别人而获益;如果长时间接纳一个人的负面情绪而无法超然也会变得和来访者在某一方面一样了。

不要相信所有的回答,只相信病历上的问题。

自杀:脱离感。李子勋的一个个案——保护自我。要充分考虑其危险,做好准备工作。

注意负面信息的堆集。在信息的处理上会麻烦的。

一个个案:分析标点符、语义、段落。

听一个故事,不同的取向会关注不同的

(六)

第六个案例:孩子有摩擦癖与其父亲对母亲的性虐待有关。如何处理?

有的咨询师像书呆子,只会背基本理论,看不到在做咨询的味道。

家庭治疗:从层面上讲有4种分离。从精神分析中分离出来,是分析家庭的压力、代际传承、家庭的亲密模式。基本假定是孩子的问题是家庭问题的呈现。这样会导致父母与孩子为敌,这样不符合快乐、轻松的现代咨询原则。转一个观念看问题:父母只是需要找到更好一种方法。

第一阶段:从家庭中挖掘,由家庭原因找到孩子精神的原因。

黑泽明《罗生门》——一个武士杀死其丈夫,与妻子发生关系,一个旁观者。四个人的故事很不同。我们会无意识的把我们的推断加进故事之中。我们不相信证词。突然、齐头并进的发生,我们只会用线性关系来叙述。

书本上的知识只是让我们的理解,不一定用来解决问题的。

看到的故事是绝对不能说的,因为我们不知这个故事中有多少是心理咨询师自己投射。

现代咨询师不是考古、挖掘。因为我们找不到的真实。我们要引导故事的改变,但我们要引导进入一个比较容易的改变之中。

孩子口吃。为什么是7岁、而不是6岁、8岁?(比较常见的提问方式,让来访者发病的情景中去)谁能告诉我?

口吃是用最少的言语表达最深刻的内容。

第三部分:心理咨询师的理论、技术成长

(一)李子勋老师谈自己的成长

李子勋老师在北京一所医院因为没有心理门诊,因为其爱做“暗示治疗”,表现也不错,就被送到西安培训。在早期,所接受的训练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就是告之来访者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把来访者变成心理医生,来访者的病就好了。

美国的夏威夷大学的老师让李子勋老师感到心理学的神奇。“分析性治疗”荣格的,以个案的方式讲课。轻松玩笑的方式与个案讨论。像一个好朋友在关心个案的生活。为什么要提问,其内心的逻辑是什么?来访者内心有许多想法,但说的很简单。讲了一整天,个案就解决问题,结婚。

真正的咨询是一种人性的关怀进去,细细进入来访者的情景,共同探讨他的生活环境,来找到来访者的东西。

内心可以有精神分析、情结等名词与术语,但这些不用跟来访者谈。

成立一个小组,彼此督导。第一,谈痛苦。第二,分析一个个案。第三,讲一个心得。集体的力量成长才会。

治疗一个家庭可以不问故事。德国老师没有问到底发生事情。故事本身并不重要,用故事来提问很重要:谁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谁先最早发现了这个问题?谁觉得不是问题?如果孩子改变了,谁能首先发现出来?

一个好的问题,治疗本身就在其中。并不需要对故事做很深的研究

真实不是存在的。

德国老师以故事来冲击学习者:四个咨询师通过问,讲了四个故事。游戏者只说“是”。当事人迎合治疗师。咨询师问出来的故事是和咨询师的内在导向有关。

按照地图指示没有到达目的的。每个人内心的地图是不同。我们基本的假设是我所说的,来访者都会理解。当我们按照自己内心的系统去给来访者做解释的时候,可能会歪曲、修改来访者内心的存在的那个东西。来访者拿到一个假的回去,而我们有一种内在的天性就是认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是对的,甚至完美无缺、高人一等。

咨询师不是理论的奴隶,不是需要来访者来符合某个理论,而是根据需要为来访者创造一个新的理论。假定所有的人都一样,都是可怕。

中国督导网上认证的。如果督导不合格不如小组。你这样继续做下去感觉对吗?让咨询师自己发现问题。

 

学员提问:

1、在做个案中不知道为什么好了,出现了焦虑怎么办?

①这个焦虑是谁的、是什么样的焦虑。②焦虑是正常的、好的。

2、李的烦恼是什么?如何看待于?

真正的治疗会把一切当作状态。所有的罪恶都是成佛的资源。思维的复杂性。

我们所感知到世界是多么的渺小,我们未知的世界是多么宽广。

觉察:觉察就是重新去感知自己的内心世界,整个世界都会融入到你的内心,不再困惑。《混乱自信》

咨询师如果和来访者采用同一思维模式,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3、追星刘德华

双向选择。治疗师也是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是问题。

你需要我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4、可以从《心理访谈》学咨询的思想。

我们要通过提问技术,知道如何开展咨询。

治疗师要学会自我保护:热恋后痛苦

(二)李子勋老师的提问技术

注:由于提问技术是咨询师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故此内容,七十三单独整理。可以参考《向李子勋老师学习提问技术》一文。

1、支持性提问:你的问题是什么?我能帮助你什么?你来希望和我谈什么?什么事情想让你来找心理咨询。99%的都是采用这方式。

比较特殊的一种问法:为什么是问题?——不要马上接手。不要强化,要如何疾病。对疾病的观念松动。

为什么你觉得洗手多是一个问题吗。你告诉我抑郁是什么?我没有感觉到你的抑郁啊?你是强迫症吗?你现在把强迫症表现出来给我看看吧。

人的认识有自动求证特点。自动求证可能是“无中生有”。

用这种方式进行扰动。故意的把球推回去。不让来访者生活中一个观念下。差异才有信息。一致性不是咨询。(这种问法,看起来有的时候像故意的为难)

个案证明:北大一教授与自己女儿的关系进行的咨询,李只问了一个问题:你真的觉得这是个问题吗?而使问题顺利解决。

你真的觉得这是个问题吗?他会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找到另一种解释问题的方法。

动力学十把钥匙:疾病观念的软硬。

两口子吵架再的是问题吗?

抑郁症的生活模式被保留下来。

谁发现的问题?这个问题家庭治疗中比较常见。你的人际障碍在家庭是谁发现的?如果你不告诉他们,他们谁会感觉到?

提问的本身就是咨询治疗的过程。 不能把会谈和咨询分开。

我从来没有自卑,有一天老师说,你不要自卑。我就感觉不正常了。谁发现你的自卑——老师!如果老师发现错了吗?

临床上虽然很少有正式的 提出五个W的提问。但有两个很重要:时间,谁最起作用

时间:内心世界对时间不敏感,感性时间没有时间。小时候人际关系不好,现在人际关系也不好。今天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

环境:在学校不好,在家好。

李子勋老师不喜欢支持性提问。因为支持性提问具有建构倾向。这样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强化问题。

2、差异性问题:

问题指向谁?与谁有关?你在家时爸爸、妈妈?恐惧和抑郁有什么规律吗?你希望我改变你的生物钟吗?用“无为而治”方式来治疗。有些事情是存在的,而不是因果的。

3、例外问题:有没有抑郁好了时间?就没有抑郁进行提问。

支持性提问后跟假设性提问。

人的认识具有自动狭窄现象。心理疾病会让来访者生活陷入困境。

吵架时儿子会做什么?

你不爱学习,有没有一段时间你对学习感兴趣?在那段时间发生过什么?提供一些情境。在治疗中就采用这些情景!

时间和情境(跟谁有关、跟什么环境、情景有关)——即把疾病还原到出现的情境中,而不是抽像的讨论疾病。如果用标签的,我们的思维也会跟着狭窄。一个病人心理问题有了几年,一个小时人家会教给导我们!他的感受和思维比我们深刻。

我们的思维总是朝向问题,我们会被挫败,就会产生无能感。

问题发生时与谁有关,是在什么情景下发生,同时性和情景性

一个医生与咨询师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医学模式:注意症状——找到缺陷与阻碍——对成因关注——直线因果关系——形成病因说——责任判断——去情景化——专业诊断——给予治疗与指导——观察症状的改善来判断疗效

心理模式:软化疾病观念——将个性特征引入行为序列——再度情景化——用系统架构寻找症状意义——索引病人的责任和获益——解释循环因果——对未来假设——传尝试新的选择——揭示家庭资源与更多的机会

医学模式:医生关注症状,医学模式,因果关系,责任判断,去情景化,人并不重要。

心理模式:截然相反的。没有被语言化,丰富的内在感受,有的时候无法被表达。“第三者原则”——不分析任何第三者。同样的高考,坐在你旁边的人不会出问题,为什么?

第三者原则:心理咨询坚决不分析不在现在的另外一个人。

疾病之所以严重,是因为解释系统不同。

将问题还原到其情景中,解释系统出了问题,解释系统决定了其内容的反应。如果再度情景,看其对情景的解释,如果对情景的解释重新界定,非理性思维被去掉,心理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不直接谈病而直接解决其核心理念。女性的流血与男性的流血。改变了解释系统。改变疾病以外的东西——对情景的感受和理解的解释。

每一个个案都与找一个核心理念。通过情景看其与情景之间建构的解释系统是不成立的。

用系统架构来看症状的意义。

行为功能——每一个症状的背后都有其意义。

鳄鱼与孩子:猜对了,为就答应你。你不能吃掉我的孩子,如果你吃掉了,你证明我猜对了。咨询 师的讲法。一个孩子抓住了问题——请你放过这个问题。你是不是希望我满足你的愿望?

症状的即发性获益:可能会从症状的获得益处,所以减弱症状的动力会减少。

让来访者自己进行自我治疗。

重新来改变赋意。

把一个受害者变成肇事者。抑郁的结果还是抑郁的原因。

对未来做假设

5、例外:有没有不出问题?哪些变化是你喜欢的?

塞翁失马  Maybe  谁知道呢?

跳出矛盾的、对立的思维方式。对立的思维并不是就是最好的思维,并存也有可能是好的。

如果爸爸做什么会好一些?

6、假设性提问

来访者可能会被问题催眠

将来访者洗脑,重构其内心系统、知识结构。

对关系、爱情、孩子的痛苦,重建了认知系统

哪些问题是你率先改变的?

一次咨询只处理一个问题。不要几个问题纠结在一起。

差异性提问:谁来告诉我,为什么问题在你的面前和它的面前不一样?

直到他说出你的解释,你说对,这个解释挺好的。不是你直接告诉他

差异性提问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一种行为的不同赋义,行为的对象,场景和时间组织:

第二,澄清沟通三要素中描述-解释-评价间的差异。

如果让你来重述一遍,你认为那些内容是你一定要说到的?

同样的问题你怎么看?一个很长的故事如果给你三十秒的话,你觉得哪些是一定要说的,哪些是不必要说的?

没有治疗,只有关怀!

作为爸爸,你怎么知道你的太太对你女儿的看法?你是怎么知道这种看法是对的?家庭治疗中,把父母子三个人的关系链接起来,把大家都连在一个提问中,每当问一个问题其实全家都在思考,他们会发现原来别的人说出来的回答和自己考虑的并不一样。

通过循环提问,家庭里发出不同的声音来引起成员的思考,促成家庭沟通的目的。

反反复复用问题干扰,暗示来访者

把家庭的问题通过循环提问来呈现给他们,放弃那种引起阻抗的提问,问有没有这种可能而不是说你就是这个样子,这样来绕过阻抗。反反复复用循环问题干扰家庭成员,达到暗示来访者,以此达到家庭沟通的功能。

把各种咨询的提问技术搞好,咨询才能生动。

咨询就是让来访者知道得更多。

咨询一开始,我们就在猜——假设性提问:假如你的先生在这儿,你先生会如何来看待。

但是,不知道所有信息,我们就会猜错!不要盲目就去猜。猜到最后会出错。

找一个软的,不要碰硬的。先从简单的地方入手。

车灯不亮了,如何来处理?答案很简单,就是修灯。不要试图去搞线路改造。

现代咨询理论认为:把来访者和咨询师都当作正常、普通人来对待!

来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失眠,后来诊断后带给病人更多的焦虑,觉得自己有抑郁倾向,有家族精神病史等,但医生为了帮助睡眠结果整出一对事情来,当事人这会走向崩溃了。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引入一个混乱的境地呢?

我们为什么要把当事人弄到非要不堪的地步呢?一个来访者来了,说失眠,没有食欲,结果回去的时候发现了更多的问题,因为医生诊断说是内源性的,可能有很多原因。

解决问题而不造成问题,有些问题反而不解决为好。我们有时解决问题有可能造成泛化,因为是以问题去解决问题的。

假如我们有问题取向,眼睛里只有问题,就看不到人了。

解决问题时确是在造成问题,是问题泛化严重化了。假如咨客来了咨询师脑子里全部都是精神分析的概念和理论,那么会把简单的问题变成混乱的更大的问题。

 

 

第四部分:后现代主义咨询思想及家排

个案讨论:强迫症,对咨询师挑战极大。

策略治疗学派经典案例:被人骂了,努力想反击,结果会说话了。

(一个古时候中医的例子,有个妇女因为受了惊吓,手高举过头怎么都放不下来,很多医生都没办法治好她,后来一个中医叫他的家长给他穿很多层裤子,然后宣布对外宣布自己可以治好她,城里很多人听说后都来看,开始治疗后叫人脱她的裤子,随着一条条的裤子被脱下来她十分着急结果被治愈了)

许多罪恶感,是因为快感而产生。

心理咨询要对精神有敏感些:例如注意何时变化的。

敏感点:

第一,孩子一直是这样内向吗?什么时间开始改变(发生)的?

第二,80后孩子,为什么这事一无所知?

修炼才能修出优雅来。

咨询师通过修炼、炼出一种好感觉,让别人、让来访者感觉到很自在。

咨询师一定要从细小的地方改变。从细小的地方扰动,好像不把它当问题,但其实是暗中关注,不会被来访者操控,也不会跟她一起焦虑。

咨询师永远不会知道,来访者为什么会改变。所有的改变,都是来访者自己的改变。

位置中立——多边结盟。

我们的所看到的并不是真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即使面对同一事件,反映即不一样的。

只有不停的使用和停留,记忆才能存在。

显性记忆,是不停的重复、建构而产生的。隐性记忆,不需要——小时候经常挨打,看到别人挨打,自己屁股会痛。

人类以为自己能理解自然科学,但实际不能穷尽对自然的认识。不可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我们所看到的是受人类感知到的能力所限制

所以,我们不能说自己在咨询中所探索的东西是真实的。

右脑的感知因为左脑不能组织,所以就抛弃。语言不能描叙时,很多信息就会无意识的被抛弃。

感知后我们需要交流,然后用语言来进行组织。无意识中,语言会丢掉无法组织的东西。

一个5岁的小孩子讲一件事情,长到25岁后,他讲出来可能会完全两样。

记忆是不可靠的!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重要。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解释才是最重要的!记忆是不可靠,童年发生的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事情的解释。精神分析解释:童年发生的并不重要,而他对事情的解释很重要,他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进行解释

中立——不能预见变化,不能假定当事人怎么改变就好。让来访者总是找到差异信息,让其自组。既然不知道来访者不知怎么改变好,既然他是自在自主体系,那唯一能起作用的是扰动。

精神分析是建筑,是扰动,不考古。

我们是按语言系统的训练来观察世界的。

咨询师要树立几个颠覆性观点:

第一,真实是被建构的,是不可靠的。不同的治疗师让来访者讲叙不同的故事。扰动点——轻轻一推,自组就产生了。

第二,来访者好了,不是治疗师的功劳。而是来访者自己的选择。敲哪儿重要。敲本身不重要。

第三,不用对错的观念来看问题。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有用”与“没有用”之分。

心理学的基石:

扰动点——轻轻一推,自组就产生了。

交流是在多重的、想象中实现的。

过去的理论也很重要的。把自己处在弱冲突中。

敲哪儿重要。敲本身不重要。

佛教——先学小乘教——把所有的欲望都除去。

大乘教——可以结婚——可以有欲望。

再高一点——可以杀生了。

精神分析说超我和本我,其实很多是分不清楚超我和本我的,比如中东的恐怖分子

超我、本我——能分清吗?为了教义,去人体炸弹。性欲、爱情。

自我是什么?自我什么都不是。自我是文化建构的。

一颗种子长成植物,是一种自在的力量。而人的成长,自在,受到文化的约束。那人的成长内在驱动力是什么?精神分析描述为性。

精神分析:性的满足,快乐的力量让我们成长。

客体关系理论:我们从身体中分离出来,所以回归是自然的、无形的欲望。就要建立关系。

自我理论:不是关系驱动,是自我完善,本体内在的驱动。自我完善的要求。

超越理论,才能不受控制。如果只相信某理论,就会狭窄。失去的,会比得多的。一个人不学精神分析很傻,只学精神分析更傻

李子勋老师的观点:不要过早用对孩子进行母语的教育

人格——是社会的人格。Eg:偏执——只有感到危险才会表现偏执的。

不停的发现内向、外向,就会培养出内向或外向来。

精神现象很复杂。人为建立一种环境,不服从就是有病吗?

西方文化会造成罪感,幻听的内容也主要是罪感方面的,而中国的文化是耻感文化,所以在中国的幻听一般都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幻听会有狐狸精。在一些部落中,幻听让人通神灵。

人的情绪类型——如何控制和使用情绪的能量很重要的。

在不自觉中,我们用语言来镇压许多的创造性。一致性很可怕。

情绪低落需要吃药来提升吗?情绪高涨需要关起来吗?情绪高涨创造力才强。

我们现在还没有发展到宽容自己的程度。我们很大程度上都在追求一致性。一个双向情感的人,把能量对向自己,想把自己变成和别人一样,就病了。人总想和别人一样,一致性的可怕。

思想的痛苦是观点的痛苦。自己的想法被主流文化所压抑是痛苦的。

http://799123749.qzone.qq.com

界上有名的人恰好是逃脱了文化的压迫,而医生用语言来镇压他们给他们吃药,情绪低伏的人是缺乏创造力的,从人类发展来看,恰巧是这些被看做精神病态的人来创造和管理世界的人,这些人从小对文化不在意,而精神发病者要刻意的改变自己所以才表现为“病”。文化要求的一致性

当事人可能身陷文化中的痛苦。所以咨询师要深刻的反思自己所面对的文化。

美国儿童保护组织会出面来解决一些孩子面对的问题。这提醒我们咨询师一定要重视保护来访者的权利。

通过建立亲密关系,来访者学习了咨询师很多品质。心理咨询师不要做成刻板印象。

表现的很权威,其实很心虚的表现。不要刻板,要坦诚。咨询师的坦诚才能让来访者坦诚。

真正的心理咨询师应该说老百姓应该能听懂的内容。

心理咨询师要觉察自己、容纳自己、接受自己。

自我:以身体为边界。将自我不断扩展。

文化禁忌:《岁月惊涛》英文名:The Prince of Tides 另译:岁月惊涛(芭芭拉史翠珊)

电影梗概:一位男生30多岁,带领20多岁的妹妹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发现其妹妹有心理创伤。但是这两者均回忆不起,心理医生拜访其家庭,并进入其家庭,后来了解到真相。N年前,有三个暴徒在其父亲外出打渔时期,强暴其妹妹和母亲。父亲从外回来后,母亲不愿意公开这件事情,父亲感到家庭氛围的排斥。

家庭禁忌带来的伤害,交流不能通达,亲密关系会受到伤害

如果母亲和女儿有一个禁忌,那么父亲就可能被游离化了

混沌理论:自组。混乱也是一种秩序。

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处于超价观念生活中,这个孩子的精神就生活在一个文化禁忌的状态。这个孩子虽然开始会谈允许谈的内容,但是时间长了,孩子交流就会出现问题。

乱成一个结点的时候,混乱也会形成一个秩序,一段时间后又会打乱秩序变得混乱。假如一个家庭都是一个超价观念导向的家庭,假如孩子说出了一个非主流的东西则会被斥责。慢慢的就形成了交流禁忌,一开始孩子可能不谈爸爸妈妈不然谈的东西,但后来收到一个自主的影响,就什么都不谈。

交流体现了关系。人是生活在关系中的。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去评判对与错,那么交流就会畅通无阻,人就是关系的产物,在一个不好的交流层面里那么人就是不舒服的。

根据交流方式,我们会做许多判断,发现禁忌。

交流体现了关系。人是关系的结果。在不良关系,人是不舒服的。恋爱就是关系的建立。

做咨询师的境界:不沉湎于任何理论,对各种文化、精神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

人是孤独的。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我们为了使自己感受到完美,就建立起一系列的防御和超价观念。当我们做自我体验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比自己讨厌的人强多少。这时候,我们会感到强烈的焦虑。

人害怕自己被标定在文化中不好的那部分里,所以会产生一个虚假的自体,当自我体验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只是在做一个防御,其实你自己比你讨厌的那些人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内心遭受了巨大的冲突,出现一些躯体不适的反应。

如果父母无意识让孩子处于分裂状态,孩子的躯体就会出现反应。因为,孩子的心理无法组织和处理这些情绪。

精神分析的拉康学派主张利用反移情来进行治疗。

小组做起来,比个案相比,不费力。

如何做家庭排列?

第一,看人眼睛,找感觉。
第二,要严肃。家庭排列时形成场效应。会让在场的人深深卷入情感中。

当事人观看所有的人在内心区感应,在一个小组中的人时间长了,会产生物理学里的场效应,无形中会被内心的原型所控制。

当事人排列角色的位置,与扮演者双方对视,真切的去感受对方,眼睛不要回避,不要笑,排好位置还可以换。

表演者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构想形成现场的这个位置,吧自己纳入进去。

当事人可以通过调整位置来呈现原生家庭的关系。表演者闭上眼睛在内心找到自己的位置。

让不同扮演者说出在现有位置上的感受,不要加评价只是谈感觉。

每个人谈论自己的位置感觉,不用理论,而是用心谈感觉。

表演者之间不要交谈,交谈会妨碍感觉。

表演者不要去考虑当事人会怎么考虑

李问:“哪组关系是最值得思考的?”

问妈妈的扮演者,如果你想换个位置你会换到哪里去

妈妈换完了位置,大家都闭上眼睛想象现在的位置,然后分别去说感觉

现场有人没有进入状态,太用自我超价观念去操控自己

刚排列中我们需要做扰动的是夫妻关系,三代母女关系、姐姐哥哥在关系中不是很重要,对于同胞嫉妒中和姐姐的关系值得分析

一个人成长中是很需要一个母性的角色,当妈妈没有做到时,姥姥会替代这个角色

感觉是不用身份说话的,而是自我中心的我觉得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

让代表找位置,不是找身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