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似玉如冰,青红交映,中国古代精妙绝伦馋死人的瓷器们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1-11-26

 似玉如冰,青红交映,中国古代精妙绝伦馋死人的瓷器们

    
    
  
  一件精美瓷器的制作过程,是个集“天时、地利、人巧”的过程。
  如果拿斗彩来举例,简单来说如下:
  
  调制瓷土-->拉胚-->风干泥胚-->绘制釉下彩(如果有)-->上釉-->入窑烧制-->绘制釉上彩(若有)-->再次入窑烧制(若有釉上彩)
  
  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每一个步骤都有可能出问题:
  比如不同成分的瓷土调制,胎土成分的不同,胎色也就会不同,膨胀系数也会不同,日后风干、烧制过程中器形的塌陷程度就会不一样,釉、彩和胎的同步率也会不一样;
  比如泥胚的过程中需要拉,需要拼接,每一步都很可能会毁坏,没有毁坏的在风干和塌陷后器型很可能会不合格;
  比如釉下彩的绘制基本不能错,釉色的发色、窑变、流动都会造成成品的不合格;而釉上彩在重新烧制过程中可能会起泡等等……
  
  一件美丽的瓷器,往往伴随着无数的失败品。
  
  这个帖子只打算简要的展示中国传统陶瓷之美,让对瓷器有兴趣的朋友至少以后能看见物件就大概知道怎么命名,知道瓷器大概的工艺与类别,不会过分涉及鉴定等过于专业的知识。
  
  中途有错误的地方随时欢迎指正,也欢迎兴趣相同的牛人们即时补充。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3:36:06 
回复 
  首先说说瓷器大致命名规则。
  
  瓷器的命名方法其实有点类似法国菜的取名,完全是平铺直叙地描述瓷器的特征。
  通常来说,名字中包括四个部分:
  
  ①制作时间:年代(唐/元/明/清…)+年号(永乐/成化/康熙/雍正…)
  ②制作地点:窑(汝/官/哥…)或烧造地址(景德镇)
  ③釉及彩的装饰:釉色(青/白/天青/霁蓝…)或彩的种类(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釉或彩的形态或内容(黄地素三彩/缠枝莲/寿桃/水纹/人物…)+特殊技艺(开光/过枝…)
  ④器型:器形类别(玉壶春/僧帽/天球…)或其他形状的形容(蒜头/葵口/卷口/三足/高足/鼓钉…)+器型种类(瓶/盘/碗/瓶…)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以下这件瓷器叫做“清康熙 景德镇官窑 青花玉龙变 折沿洗”
  其中清康熙是年代和年号,景德镇官窑是烧制地点。
  “青花”是釉下彩,“玉龙变”是青花所描绘的内容。
  这件物品是文房四宝中的“洗”,而器形特点是边沿有折角度“折沿”。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3:56:31 
回复 
  再举一个做工复杂,命名也复杂的例子。
  
  下面这一件叫做“清乾隆 景德镇官窑 粉青釉 描金 镂空 开光 粉彩 荷莲童子 转心瓶”。
  
  前面时间地点都不说了。
  “粉青”是釉色,“描金”是对釉的装饰手法。
  “镂空”和“开光”都是特殊的装饰技法,“开光”是指在器物的某一位置留出某一形状的空间然后在该空间里装饰花纹。
  “粉彩”是开光部分釉上彩的种类,“荷莲童子”是粉彩所绘制的内容。
  “转心瓶”是指这瓶子的特殊器形,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3:59:33 
回复 
  于是,下面我就会从“年代、窑、釉、彩、器型”几个部分,来818我国各类美丽的瓷器。
  
  在正式开始之前,再插播一下首先是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的问题,什么是瓷器?和陶器的区别在哪里?
  
  区别主要在于三点:
  一是泥胚的成分:陶器是粘土,含铁量高;瓷器是瓷土,含铁量低。
  二是烧制的温度:陶器烧成的温度通常只有几百度;而瓷器通常在一千度以上。
  三就是釉了:陶器通常不施釉,或者是低温釉(因为烧制温度低嘛);而瓷器则通常是美丽的高温釉。
  
  烧制温度可谓是瓷器最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烧制温度越高,吸水率就越低,就越易于清洁,越不会吸附异味,越不会发生釉面的龟裂和局部漏水现象,硬度往往也就越高,釉和彩的颜色也往往越美丽。
  
  而泥胚的成分,又决定了瓷器是不是能忍受得了如此的高温。
  代表最高工艺的景德镇窑,在元朝一方面广泛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胎法,二方面窑的形状也很特殊,使瓷器的烧制温度达到了1300°以上,是工艺极为领先的高温硬质瓷。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4:10:50 
回复 
  首先,大致谈谈我国制瓷业的几个高峰。
  
  首先在唐代,最著名的有盛产青瓷的越窑,和盛产白瓷的邢窑。(“唐三彩”其实是陶器,烧制温度很低。)
  其次是宋代,除了大家很熟悉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除此之外还有龙泉窑(弟窑)、景德镇窑、北方的耀州窑等等。
  到了元代,制瓷业中心已越来越往景德镇集中。元代最著名的创新应属景德镇窑的青花瓷。自从鬼谷子下山拍卖出天价之后,近几年元青花炒得火热。
  明永乐年间,皇家在景德镇正式设置御窑。从此之后一直到近代,景德镇的制瓷水平基本上独步天下。
  明代瓷器的巅峰一为永乐到宣德(一般称为“永宣”)年间,青花瓷及高温红釉的烧制无可比拟。
  另外最为珍贵的则是成化年间的斗彩,在当朝就价值千金。
  清代的制瓷业高峰则在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一般叫做“清三代”),此时无论釉、彩还是器型,都创新甚多,而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难度极大的珐琅彩,乾隆时期的粉彩也算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流行高峰。
  除了景德镇之外,龙泉窑和德化窑在元、明两朝也有相当高的成就。
  
  具体每个窑的特点,我会在后面一一说到。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4:13:49 
回复 
  
  
  首先,来说说“釉”。
  
  各色釉料中,青瓷和白瓷是年代最为久远的,其中,又属青瓷变化最多,温润似玉,颜色极美,历朝历代都受到喜爱。
  
  首先放一张故宫博物院藏的唐朝秘色瓷,越窑珍品,青釉八棱瓶。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最为珍贵的品种,釉色青中泛湖绿,唐朝人曾经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
  在法门寺地宫开启之前,长时间一直是只在传说中存在的釉色……
  
  1987年法门寺地宫开启后,一共出土秘色瓷十四件,其中“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疊子共六枚”,另外还有一件就是上图中的八棱长颈净水瓶。
  现在帝都的博物馆中,国博瓷器馆第一件展品就是秘色瓷碗,故宫博物院瓷器馆(文华殿)藏有上图中的八棱瓶。
  
  “秘色”是什么意思,到现在还有争议,比较多的说法,是指釉料配方保密,只供皇家。但一般来说,通指越窑的精品。
  清朝人说和一般的的越窑青瓷相比颜色是差不多的,但是光泽度更好。(“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另外秘色瓷还有是在制作工艺上特别精细,胎体规整又薄又均匀。
  越窑秘色瓷在唐代和五代早期是偏黄色的,五代以后才越来越偏青。
  浙江出土了大量五代时期贵族墓葬中的五代越窑秘色瓷,有机会去浙江省博物馆的朋友可以仔细看看。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4:17:43 
回复 
  然后再说说宋代五大窑之首的汝窑天青釉。
  
  汝窑瓷器存世量不足白件,其“香灰胎”(香灰色的泥胎)是重要特色。
  但汝窑的釉被形容为“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由于特殊烧制方法留下的‘芝麻挣钉’痕)”。
  胎薄釉厚,釉层有玉石般的质感,开片细密。
  
  汝窑釉色之中,最被称道为“天青釉”。
  “天青”釉色又叫做“雨过天青”,传说源自于宋徽宗梦见的大雨初晴的青天碧色。
  
  依旧是以故宫藏瓷为例,汝窑天青釉洗和天青釉尊。图片质量已经还可以了,但釉色和开片依旧拍得不够美啊。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4:21:47 
回复 
  然后再说说宋官窑的青瓷。
  
  宋官窑的青釉中,最著名的颜色是“粉青”。
  官窑青釉层通常很肥厚,釉面多有开片。
  所谓“开片”,是指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开片”是宋五大名窑都具有的一个特点,而官窑开片中釉相对薄的开小片,釉层厚的则开片非常大,独具特色,称为“冰裂纹”,
  
  下面这两件,便是故宫所藏的具有“冰裂纹”的宋官窑粉青釉瓷器。
  
  ①方花盆
  
  
  
  
  ②旋纹瓶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4:26:16 
回复 
  下面说龙泉窑。实际上,关于哥窑、官窑二名窑光是窑址的各种学术争论就甚多,难以一一道来。以下仅仅选取其中通行的说法。
  
  龙泉是中国最古老的制瓷中心之一,历史非常悠久。
  按照最通行的说法,传说在南宋的时候,有章生一、章生二个兄弟,在龙泉设窑厂。
  生一所烧的窑名“琉田窑”,又名“哥窑”;
  生二所烧的窑名“龙泉窑”,又名“弟窑”。
  
  “哥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
  哥窑青瓷与上面说的南宋官窑的青瓷难分彼此,都是胎色较深,紫口铁足,釉色以粉青、淡青为主。釉厚的大片冰裂纹,釉薄的小开片。
  前端时间故宫损坏的国宝,就为到底是哥窑还是官窑争论了半天。
  而两者的区别,明人有笔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总的来说,觉得哥窑不如官窑,但在实际之中,两者的区别真心不大…
  
  
  
  哥窑的另外一种名品,就是所谓“传世哥窑”的“金丝铁线”。
  这一类只有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有收藏,但没有出土,也有说是元代而非宋代所制。
  釉色多为炒米黄,亦有灰青;纹线为黑(铁线)黄(金丝)相间。
  可以以下面这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为例: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4:29:34 
回复 
  现在一般说的龙泉青瓷,都是指“弟窑”也就是“龙泉窑”所产的另外一种产品白胎青釉产品,釉面无纹片,青翠滋润,宛如翡翠。
  这种青瓷因为足底等露胎处呈朱红色,也俗称“朱砂底”。
  
  弟窑的青瓷之中,以梅子青和粉青为上品,釉色如果泛黄、泛灰则为下品。
  
  两种极品青瓷之中,又以因颜色“梅子青”最具有弟窑特色,被形容为“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
  
  
  
  下面是国博收藏的,美丽的宋代龙泉窑梅子青釉莲瓣纹盖钵。
  
  
  
  
  
  这个是故宫收藏的龙泉窑梅子青三足炉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4:49:40 
回复 
  龙泉窑的粉青后世也模仿颇多。
  
  宋代龙泉窑的粉青双鱼盘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4:54:20 
回复 
  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大量仿烧龙泉青釉瓷,创新了一种新的青釉,叫做翠青釉。因釉色青嫩如翠竹故名。釉面色泽光润,垂釉处突出,玻璃质感强,釉中有密集小气泡。
    
  
  下面这件是故宫所藏的永乐翠青釉三系罐。造型和颜色都美飞了~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4:58:24 
回复 
  青釉中最后再说说耀州窑。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最大的瓷窑,生产的瓷器种类极多,其中又以青瓷最为著名。
  
  耀州窑的青瓷釉色青黄、深沉,釉层较厚,胎釉交接处呈姜黄色。此外,釉面上有的会有小的露胎褐斑。
  釉色本身来说,应该讲是远不如南方的几个窑,因而在装饰手法上就往往更加丰富。不像南方的几个名窑往往造型极为简单,只取釉色天然之美。
  
  首先上一件故宫的藏品,釉色照得很典型。
  
  
  
  
  再上一件陕博的耀州窑青釉剔花倒装壶,装饰非常精美。
  关于刻花、雕花等泥胎装饰方法,后面专门讲。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5:04:49 
回复 
  青瓷说完了应该说白瓷。
  
  但在此之前,先说说说说景德镇的“影青”瓷。
  
  “影青”属于青白瓷,颜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透明度极佳。
  景德镇从宋代开始烧制“影青”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釉色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质地与玉高度相似,甚至被称为是“假玉器”。
  这种奇妙的半透明釉色以后成为了青花、釉里红等等很多景德镇最具有特点的釉下彩和釉上彩最常搭配的。说是中国古瓷中最重要的釉色也不为过。
  
  虽然不属于宋五大名窑,但景德镇的影青瓷在宋代就已经非常受欢迎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
  
  
  下图中仍然为故宫的一件宋代景德镇影青梅瓶,“白中泛青”的效果拍摄得很不错。
  
  
  
  
  
  再放一件后世的影青瓷,也为故宫收藏,永乐影青暗花缠枝莲纹碗: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5:12:33 
回复 
  下面再上一张景德镇用影青釉制作的“玲珑瓷”。
  
  所谓“玲珑”,又叫“玲珑眼”、“芝麻漏”,先在较薄的胎体上透雕出花纹,通体上釉,花纹处填满透明釉,而烧制成一种对光透影、玲珑剔透的效果。
  玲珑瓷器的产生源于产品缺陷。在宋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种叫熏炉的产品,炉盖采用镂空装饰,在烧成过程中,由于釉料的高温流动性好,加之烧成温度往往控制不严,常使窑内温度过高,从而使釉料熔融后流动而将炉盖上的孔洞填平,出窑后对光一照,光亮透明。
  这种偶然的产品缺陷却使工匠们大受启发,终于在明代永乐年间成功烧制出晶莹剔透的玲珑瓷器。到明中期成化年间,景德镇不仅能够成批生产玲珑瓷器,还将其和青花结合起来,烧制成非常有特色的青花玲珑瓷。现在还有很多人用作饭碗。
  
  由于还没有讲到青花,下面放的是一只则是影青玲珑碗,是清乾隆年间的景德镇官窑作品,比起民间用的玲珑瓷,镂空雕花要精美许多倍,釉色偏白,无比的剔透。
  
  
 
回复 
  
  
  于是下面正式开始说白瓷了……
  
  历史上著名的白瓷包括唐朝时候的邢窑白瓷,宋朝的定窑白瓷,元代景德镇的“卵白釉”,明清时候的景德镇官窑“甜白釉”,德化窑“象牙白”等等。
  
  邢窑是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窑瓷场,曾被誉为“天下无贵贱而通之”,是最早的贡瓷之一,与越窑的青瓷齐名。皮日休曾形容“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然而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评论茶器中虽形容“邢瓷类银,越瓷类玉”,但又说“邢类银不如越类玉”,认为作为茶器,越窑青瓷要胜于邢窑白瓷。
  
  邢窑的白瓷通常以日常用器为主,器型规整,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釉色纯白均匀,白中闪青。但也有一部分人因此认为邢窑白瓷比较无聊,实用价值大于观赏价值。
  
  
  唐邢窑白瓷海棠杯:
  
  
 
回复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5:35:17 
回复 
  到了北宋时期,皇家用的白瓷主要为定窑生产。
  定窑白瓷胎质薄而轻,不太透明。
  釉则呈米色,极薄,可以见胎。
  
  除了胎体和釉色以外,定窑还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蜡泪痕”和“竹丝刷痕”。
  “蜡泪痕”指的是流下的积釉,形状堆积好似泪痕。
  “竹丝刷痕”是指釉薄可见胎的地方能够看到胎上的旋坯痕。
  
  
  
  定窑白瓷中最著名的一件可能就是下面故宫博物院藏的定窑孩儿枕了,造型极有创意,雕工细腻,栩栩如生。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5:38:55 
回复 
  此外,在北宋晚期,定窑的白瓷的另一大特色为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而镶金、银、铜质边圈加以装饰。
    
  可以以这只北宋的刻画石榴纹碗为例,依旧是故宫藏品。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5:56:12 
回复 
  
  前面提到过,在元代,景德镇的瓷胎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胎土中氧化铝的含量,既提高烧成温度,又得到大件瓷器在高温中不变形的效果,保证了质量。
  同时,元代的景德镇窑掌握了在釉料中掺人适量的草木灰,使釉中含有碱金属钾和钠,同时降低氧化钙的含量的技术,提高了釉的黏度,使釉不易流淌,失去透明度。
  
  卵白釉便是在这种条件下创新的高温釉,釉质紧密厚实,釉面失透色偏青,无开片,光泽柔和。
  由于卵白釉窑器上常书“枢”、“府”两字,故又称“枢府瓷”,被认为是元代官窑的产品。
  
  
  下面这件是台北故宫所藏的元代“枢府“款卵白釉印花番莲碗
  
  
 
 

  
 
 
 
 
 
 
 
 
 
 

 

 
 
 
  

作者:mikabona 回复日期:2011-11-22 16:35:45 
回复 
  纯技术贴,严重支持
  希望能成为天涯关于中国瓷器的百科全书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8:04:09 
回复 
  最后来说一说被称为“中国白”的德化白瓷。
  德化窑在元代就有相当大的生产量,《马可•波罗游记》里面对德化白瓷有专门的介绍。
  明朝的时候德化窑达到鼎盛,尤其是白瓷的生产,出口极盛,以至于欧洲人称德化白瓷为“中国白”。
    
  德化白瓷的釉色同样很滋润,因而也被称为是“象牙白”“猪油白”,釉色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但相比同时代景德镇的白瓷,“体极厚”,胎体比较笨重。
    
  德化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相比其他窑大量生产日用瓷,德化白瓷雕塑极多,尤其是佛教塑像,成就很高。天工开物》曰“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那时候德化窑瓷雕的成就要高于日用瓷。
  不过到了清代,德化窑没落,就又恢复到生产普通用具比较多了。
  
    
  下面放一张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德化白瓷观音像,衣抉飘飘,线条美得要命。
  
  
  
  
  
  
  再放一张近景照,釉色之美
  
  
 
 
 
 
 
 
 

 

 
 

 

 
 

 

 
 

 

 
 

 

 
 

 

 
 

 

 
 

 

 
 

 

 
 

 

 
 

 

 
  
  
 

 

 
 

 

 
 

 

 
 

 

  贴图
  
  
 

 


  
  换一张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9:22:18 
回复 
  下面讲讲其他品种的彩色釉。
  
  大致来说,彩色釉的颜色可分为红、黄、蓝、绿四个系列。
  虽说“青瓷”实际上是包括了蓝、绿两种颜色的,但一些特殊的釉料,习惯上还是单独拿出来说。
  
  
  首先说说钧窑。
  
  民间自古就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的说法,可知钧窑之名贵。
  钧窑以窑变为最大特色,“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被称为是“钧瓷无对,窑变无双”,找不到第二只。釉色烧成之后,釉色非常华丽,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钧窑釉色泛莹光,质地上分“细平”和“橘皮”两种,釉色上,明人评价说“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且“色纯”者为上品,“杂色者无足取。”
  
  钧窑的各种釉色中,又以红釉、蓝釉以及红蓝釉互相融合形成的玫瑰紫等最为出名,美若云霞。
  
  
  下面依次放上蓝、红、及玫瑰紫三种颜色,看窑火的鬼斧神工。
  其中头两件为台北故宫所藏,最后一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
  
  
  
  
  
  
  
 

 


  
 

 

 
 

 

 
 

 


  
  
 

 

 
 

 


  
  补一下甜白釉:
  
  
  甜白釉是明朝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所创的釉色。
  甜白釉瓷器往往胎体极薄,而釉色本身也非常透明。
  薄到半透明的胎+几乎全透明的釉色,使整件器物极为莹润通透,宛若美玉,有的有隐约肉红色,取“甜净”之意命名为“甜白”。
  
  甜白釉瓷器中又以薄胎暗花最为名贵。
  薄胎暗花指的是在泥胎上先刻图案,再罩以精白的釉色烧制。因为胎体过薄,在上面刻图案十分艰难。烧成之后图案若隐若现,晶莹剔透。
  
  可以说,无论是甜白釉质感还是暗花,现在的照相技术都难以捕捉,连能照清楚暗花图案的照片都难找到一张,一定要看看实物才行!
  
  
  下面这张是故宫收藏的永乐甜白釉僧帽壶,图有点小,但是我觉得比较能体现甜白釉羊脂玉质感的。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9:37:46 

 

  上面的钧窑的“海棠红”,可以说是最著名的红釉了。
  除了“海棠红”以外,还有许多美丽的红色釉。
  
  红色釉中,由于高温红釉烧成难度极大,通常都相当名贵。
  著名的高温红色釉中首推永宣时期的鲜红釉。
  
  鲜红釉有叫做“宝石红釉”,是陶瓷领域第一种色泽纯正的红釉瓷器,于永乐年间景德镇窑创造成功,是景德镇窑的重大贡献。
  鲜红釉瓷器以永宣时产量最大,质量也最好,此后因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生产渐入困境,产量锐减,成功之作很少见。至嘉靖时,虽然宫廷一再催烧鲜红釉瓷器,但由于烧造难成,有关官吏不得不请求以容易烧造的低温矾红釉取而代之。
  在此之后,高温红釉甚至一度失传,一直到康熙年间才重新研制成功。
  
  下面这只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成化鲜红釉盘,这种釉的形态是典型用的“喷釉”方法上釉的。
  喷釉指的是系采用喷釉器将釉料雾化喷到坯体表面。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9:39:35 
回复 

  
  汝窑的图片那只天青釉尊颜色还靠谱点,那只洗的确色差有点大……
  这两张图都是故宫官网发的,我看清晰度不错就直接用了。
  可以再找找有没有更合适的。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9:42:48 
回复 
  这只同样故宫收藏的明宣德鲜红釉葵花式洗则是采用浸釉法制作的,釉层比较厚重,充分体现出了鲜红釉的不透明性。
  浸釉法指将坯体浸入釉中片刻,利用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体表面。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9:54:02 
回复 
  再来说说“郎窑红”。
  
  所谓“郎窑”,指的是清康熙时候,江西巡抚郎廷佐作为督陶官时期的景德镇官窑。
  郎窑的最大成就,就是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成功,恢复了早在200多年前明代中期就失传的高温铜红釉烧造技术。
  
  郎窑红是模仿明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特征烧制的,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
  郎窑红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
  
  高温红釉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郎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后世民国仿造者不计其数。
  
  
  
  下面是一件故宫所藏的康熙郎窑红釉琵琶尊。釉色分布比较典型。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19:58:19 
回复 
  郎窑高温红釉之中,还比较出名的有豇豆红和霁红釉。
  
  豇豆红颜色通常不均匀,釉色含有粉质,细腻粉嫩,所以又被称为是“娃娃脸”、“桃花片”。
  红色釉在烧制时,因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不同,往往会窑变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釉里红在烧制时也常常会窑变成绿色),豇豆红的绿色苔点往往被美称为“美人霁”,被赞为是“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
  
  豇豆红中,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的上品,为“大红袍”。
  釉色如豇豆皮,含有斑点者为中品“美人醉”。
  釉色太浅或者太深的都为下品。
  
  豇豆红因为烧成难度大,基本上集中在清康熙晚期,器内施白釉,外部铜红釉分若干次吹釉而成,雍正年间就很少烧制了。因为制作时间短,所以传世数量极少,而且基本上全部是小件,主要是文房用具。
  
  
  下面这件为私人收藏的康熙豇豆红团螭纹太白尊,釉色的确很类似偏偏桃花,不愧“桃花片”之名。但“美人霁”苔点不明显。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20:03:52 
回复 
  再放一件郎窑霁红釉,为清雍正时期御窑厂烧造的仿明宣德鲜红釉的品种。因其作为祭祀郊坛之用,又称“祭红”。
  和鲜红釉一样,霁红釉是一种高温失透的品种,釉面光润,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
    
  雍正霁红釉胆式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20:09:34 
回复 
  红釉里最后再说一种同样创烧于清康熙末年的红釉,胭脂红。
  
  和前面介绍的红釉不一样,胭脂红釉是一种低温釉,烧成温度只有800°左右,由西方传入,所以又被称为是“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胭脂红釉一直到晚清都在烧制,但属雍正年间的产量最大,品质最精,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故宫的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作者:maccamania 回复日期:2011-11-22 20:19:14 
回复 
  霁红釉图片好像有点问题,换一张:乾隆霁红天球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