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房四宝——笔

 昵称974066 2011-11-26

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西安半坡遗址的一些图案和符号有着清晰的笔触,似是毛笔完成。商朝有毛笔的迹象更为显著。殷墟少数未加锲刻的朱书、墨书骨片显然为毛笔书写。而且甲骨文已有象形文字“甫”,应该是以手执笔之象,所示毛笔锋端颇为生动。周代铭文铜器的范坯想来该是先书、后刻、再烧制。东周简、帛上毛笔痕迹显而易见。周朝典籍中明确出现了“笔”字。而且,东周的毛笔实物已见出土。

秦朝将军蒙恬被很多传说作为毛笔的发明者。汉代的一些毛笔实物在甘肃居延、武威、山东临沂、湖北江陵等地与汉简一起出土。这些毛笔的笔头是以丝线缠缚,便于解开更换。秦汉毛笔的竿梢往往削成尖形,用以簪插于冠侧,方便取用。东汉是书法艺术光辉灿烂的时代,制笔工艺也有长足进步。

三国魏韦诞(178—253年)的《笔墨方》在选毫、裹束方面的论述比蔡邕更加细致入微。-西晋时制笔很是讲究。傅玄(217—278年)《笔赋》、成公绥(231—273年)《弃故笔赋》的记载都体现出此时制笔工艺除了考虑实用需要外,还非常注重装饰。

兔毛应该是魏晋以还制作笔毫的传统材料,到了晋朝,在兔毫质量不佳或者某些地方缺少兔毛等情况下,开始用鸡毛、鹿毛等作为代用品,逐渐推沿成习,扩大了笔毫材料的选择范围,制笔业获得很大发展。笔毫种类的变化对书法风格有所影响。

南朝宋明帝“笔别一二,简毫专用白兔,大管丰毛,胶漆坚密;草书笔悉使长锋,以利纵舍之便。”(虞觫《论书表》)南朝时就有以胎毛制笔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六’艺绝》载:南朝有姥善束笔,心用胎发,萧子云尝用之。宋朝陈檩推测说用意在于“取其软熟”(《负暄野录·论笔料》)。

制笔匠人的队伍在唐代更加壮大,出现了不少专门的制笔作坊,而且官署沿袭汉制,有专职笔匠。

唐笔以兔毫为主,大多出自宣州。据说,欧阳通(?__691年)使用“二毫笔”,“以狸毛为笔,以兔毫覆之”,这其实就是兼毫。陈檩说欧阳通的兼毫是“二毫笔之所由始也。”(《负暄野录》卷下)可是朱长文《墨池编》载西晋崔豹《古今注》和张华《博物志》解释蒙恬造笔时分别有“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和“狐狸为心,兔毛为副”的说法。(朱长文《墨池编'卷六。器川一.笔》)这至少说明在西晋人的意识中已经有了制作兼毫的概念,兼毫的产生应该早于唐朝。或许兼毫到了唐朝才相对普及开来。

隋唐毛笔的笔头短而硬。白居易(772—846年)使用过一种“鸡距笔”,鸡距即雄鸡跖后突出似脚趾的部分,鸡距笔笔锋健韧,以锋短、犀利如鸡距而获名。宣州在唐代成为全国制笔中心,所产毛笔被统称为“宣笔”,深受士林青睐。由于唐笔锋短、过于刚硬,故蓄墨少而易干枯,于是又发展产生了一种锋长劲柔的笔。文人段成式(约803—863年)赠送朋友的毛笔就有“散卓笔”、“软健笔”等种类,从名称上也能看出其笔毫较唐以前柔和修长了很多。据说,散卓笔锋长寸半,纳一寸于管中,段成式说“散卓尤精,能用青毫之长”善,长锋笔与唐宋时期纵横洒脱的新书风相伴出现。

宋代不仅兔毫依然受到欢迎,羊毫也获得了普遍使用。而且,制笔工艺有别于晋以前的旧风,逐渐趋向软熟、虚锋、散毫。

宣州兔毫闻名于唐宋时期,在宋代声名益显,依然以诸葛氏最有声誉。诸葛高所制宣笔朝野尽知。诸葛笔受到欧阳修欢迎的原因是软硬适手、价廉耐久,其体式是以长毫作心柱,辅以三分精密的副毫(当是软适的羊毛之类)。这一时期,散卓笔(宋人有时称“无心散卓笔”)依然属于一种比较新式的毛笔,改变了晋代以前的旧制。散卓笔的笔头结构使其可以偏侧着笔管书写,在笔画转折处容易自动保持中锋,使毛笔书写可以有更大的起、倒幅度。无心散卓笔与高桌椅导致的书写姿势变化有密切关系。既往的毛笔以兔毫为主,宋人依旧很重视兔毫。杭州造的“鼠须笔”实际上还是兔毫,只是加进几茎鼠须而已。兔毫较硬,宋人努力使笔毫软硬适中、刚柔相济,调济笔锋软适的最好办法还是以羊毛作为配伍制作兼毫。除了南方因为少兔而以羊毫代用这个因素外,羊毛的柔适性使羊毫毛笔在宋代得到较多应用。


南宋偏安一隅,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到了元代,浙江湖州、嘉兴一带的制笔业异军突起,宣笔的煊赫地位被湖笔代替。湖笔虽采用紫毫、狼毫、鸡毫、羊毫,但它主要的材料是羊毫。由于羊毫价廉易得,所以为湖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代许多吴兴笔工都成为制笔名家,元初冯应科所制湖笔被称为“冯笔”。吴兴的笔工也大量向外输出,使湖笔在江苏、浙江各处普遍制作,驰名于东南各地。

到了明清,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毛笔制作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不但讲究实用,而且更注意工艺装饰。根据书法、绘画的需要,还创新出现了揸笔、斗笔、联笔、提笔等书写特大字的大型笔,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新品种。


以上是中国古代制作、使用毛笔之大略。

分析不同种类毛笔的特性,加以适宜的运用,是书法研究的重要内容。潘伯鹰《书法杂论》说:“在中国毛笔历史上说来,兔毫是最早的,换言之,硬笔是老大哥。羊毫后起,最初用的人也不多。北宋米友仁(米芾之子)传下一帖,即自言此一帖是以羊毫所写,故不好。这样给了喜欢写硬笔的人们一些好古的依据。平心而论,当羊毫初起时,制法未尽精工,用的人未尽习惯,可能认为比硬毫不如。但自元明以来,羊毫逐渐进步。元鲜于枢的诗中有很确实的证据。及至清嘉庆以后,羊毫更加进步,时至今日,一般笔工制羊毫日多,技术益巧。羊毫无疑已与兔毫和狼毫并驾齐驱了。清嘉庆间邓石如专用羊毫,神完气足,浑古绝伦。他的学生包世臣以次无不用羊毫。还有人认为羊毫只能写肥笔画,那是错看了。刘墉的笔画最肥,但他用的是硬笔;粱同书用羊毫,但笔画却比刘墉细得多。”“除了习惯之外,字体与纸质也和笔的硬软有些关系,虽然不是绝对的。大抵写行草,尤其草书,用硬笔比较便利些,容易得势些。因为草书用笔最贵'使转’变化,交代清楚。其中'烟霏雾结若断还连,凤翥鸾翔如斜反正’之处,运腕如风,若非用弹性幅度大的硬笔,羊毫几乎应接不上。那么,纵有熟练的妙腕,也将因器之不利而大大减色。若写比较大的楷书,尤其写篆隶,则用羊毫写去,纡徐安雅实多清趣。当然,若写小隶书(如西陲木简之例)则用硬毫未尝不妙。梁同书曾形容好的宿羊毫蘸新磨佳墨的快乐,使人悠然神往。至于熟纸性皆坚滑,亦以用硬毫较为杀得进。若毛边、玉版、六吉、冷金或生纸之类,羊毫驾驭绰绰有余。写字的人可由长期经验中得到合适的选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