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房四宝——墨

 昵称974066 2011-11-26

墨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以黑色作为美术装饰。在发明人工制墨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半天然墨作为书写材料,主要是天然的石墨以及鼎、鬲蒸煮过后腹下所积炭黑。最早的墨是用漆和石粉做成。古代的“石墨”是最原始的墨,用天然石炭制成,使用时,在砚石上以研石研磨成粉末,再渗水融成墨汁。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绘写工具中,就有一根用以研墨的磨杵(即研石),可见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石墨。西周宣王时邢夷制墨差不多是人工墨的开始。经过漫长的历程,秦汉时期终于出现很正式的人工墨品,成为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1975年出土的墨块,是迄今所见的最早的墨,属松烟墨。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也发现有松烟墨的遗物。

制墨首先要通过燃烧获得烟料(古代主要的烟料是松烟、漆烟和桐烟,松烟最早使用,漆烟、桐烟接着出现)。秦汉墨主要是松烟墨,也有将漆烟、松烟混和制墨的。

汉代制墨已成一定规模,采用松烟作原料。东汉以前,只是将墨用手捏合成小圆块“墨丸”,没有制成锭,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握着磨墨,必须用研石碾压。所以出土的秦、西汉砚台一般都包括砚石、研石(磨杵)两部分。东汉发明了墨模,经过压模、出模等工序,墨质坚实而且形状规整。墨丸改进为墨锭,可以执握着直接研磨,研石也就渐渐地绝迹了。汉代已形成了全国制墨中心,喻麋墨在当时最有名气。喻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山右丛生松树,松枝烧出烟料宜于制墨。

三国时,制墨业进一步发展。三国魏“韦诞墨”被赞誉为“百年如石,一点如漆”,是古墨的珍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韦诞制墨,“参以真珠、麝香,捣细合烟下铁臼,捣三万杵。”墨中用药始于韦诞,用以益色、增香。后人加入墨中的药料渐多,配方各异,多者达24味。以致以墨入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七《土部·墨》云:“墨,亦名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卒下血,醋磨服之。又止血痢及小儿客忤揭筛,温水服之。又眯目、物芒入目,点摩瞳子上。利小便,通月经,治痈肿,发明。”

晋时制墨工艺有了新的提高,发明了用胶配制。烟料是半成品,再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是成品。烟料掺胶共同捣治,可增墨的光辉及附着力,使晋墨的条块比汉墨更加细致。南北朝时易水流域(今河北易县一带)所产佳墨比较知名,被称为“易墨”, 王僧虔《笔意赞》就将“剡纸易墨”相并举标榜。

隋唐的制墨中心在易水、潞州。这些地方不但产松,而且品种名贵,为制造上品松烟创造了条件。唐代一度改易州为上谷郡,史载唐玄宗置修书院,“太府月给蜀郡麻纸五千番,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岁给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为笔材。”(《新唐书》卷57)潞州即今山西长治一带,唐代一度改为上党郡,“上党松心”是其所产优质松烟墨。唐代所制墨在玩赏性、收藏性方面尚有待提高,墨工地位也不及五代以后,基本没有留名史籍者。宋晁以道《墨经》云:“古人用墨,多自制造,故匠氏不显。唐之匠氏,惟闻祖敏。”祖敏是易州人,曾任墨务官,其墨以鹿角胶煎膏和制,在唐代很是知名。唐末由于安史之乱,大量中原人口南移,易州、潞州制墨业随之衰落。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此后徽墨雄踞天下。

唐末五代,出现了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制墨大师李廷跬。李廷畦本是河北易州墨工,北方战事连绵,奚超、奚廷畦父子自易水渡江,迁居歙州。安徽歙州古松葱郁,质材优良,奚家父子便定居下来重操旧业。他们以黄山松烟为原料,改进调胶、捣松等工艺。李廷琏尤其在用胶方面有独到之处:他发明了“对胶法”,即烟、胶对半,而通常制墨时胶量只是烟料量的一半;他首创了分批和胶的办法,有时多至四次,称“四和胶”;他还在胶中添加了生漆。据说用料包括松烟一斤、珍珠、玉屑、龙脑各一两,另外还有麝香、冰片、樟脑、藤黄、犀角、巴豆等,药物达十二种。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奚墨获得了南唐李后主赏识,他赐奚氏父子国姓,并封“李廷畦”为墨务官。从此,“李廷硅墨”扬名天下。

到了宋代,歙州成为制墨中心。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辖歙、休、夥、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徽州出现了“家传户习”的制墨盛况,李氏制墨艺术历代相传,徽墨作为墨中精品而誉满天下。宋以前墨基本都是松烟,到了宋代则主要是油烟墨,以桐油(或再加上麻油、猪油等)燃烧成烟。张遇、潘谷、戴彦衡(一作戴衡)等人对宋代制墨艺术有引人瞩目的贡献。宋元时期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藏墨,墨进一步向工艺品方向发展。据说绍兴年间戴彦衡所制墨的墨面图样都是名画家米友仁绘制。

明清两代制墨中心也一直在徽州。

明代制墨工艺有了新发展,桐烟和漆烟制墨的前代秘方被广泛采用。明代的高级徽墨中掺有麝香、梅片、冰片等名贵中药香料,故清香四溢,还有的墨中含有金箔,因而乌黑铮亮。墨色黑润,气味清香,故当时称“徽墨甲天下”。另外,在明代油烟墨盛行的情况下,独歙县江正以古鹿胶制松烟墨。明代徽墨制造业形成了歙派(歙县)和休宁派(休宁县)两大派系,各有千秋。歙派代表人物有嘉靖时罗小华、万历时程君房、方于鲁等,所制歙派徽墨隽雅大方,香料考究,包装精美,多是贡墨或名流托造之墨。休宁派的成员基本是一些无权无势者,主要人物有汪中山、邵格之等,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实际影响皆不及歙派,所制墨华丽精致,以金、银勾描墨面图案,主要供给普通文人。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的盛世。清代徽州制墨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被称作“四大墨王”。嘉庆前,前三家声势不凡,仅胡开文一时身手未展;迄道光末年,整个制墨业低落,前三家渐呈颓势,而胡开文却正当其时。歙派、休宁派及其他制墨名家尚多,不一一列举。除歙县、休宁,婺源为清代徽墨的第三个产地,工艺稍粗糙,产墨档次较低,大多为平民百姓所用。


徽墨的主要原料本来是松烟、油烟,但光绪二十五年前后“洋烟(工业炭黑)墨”出现,售价相当低廉,传统的“本烟墨”无法竞争。徽州墨业纷纷到上海采买洋烟,本烟墨渐渐绝迹,“徽墨”变得有名无实。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同治年间发明了墨汁,发明者是江南谢松岱。同治四年(1865年),谢松岱进京赶考时为劣质墨耽误,誓言发明出无需研磨之墨,最终在北京琉璃厂获得成功。谢松岱墨店就是现在依然知名的“一得阁”。


明清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制作,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微型书画雕刻尤其具有艺术价值。此时制墨名家的墨版直接取材于书画作品、诗文题咏。明清的“集锦墨”正是中国绘画、书法、雕刻、漆器、纺织、螺钿、裱糊等艺术高度发达的集中表现。

除了松烟、油烟的特性差异会影响书法风格外,墨汁的浓淡也影响行笔中笔毫的自然聚拢和行笔的流畅感觉,必须在实践中揣摩把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