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拒绝孩子,如何对孩子说不

 秀水拖蓝 2011-11-27

怎样拒绝孩子,如何对孩子说不  

孩子像个小小探险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去碰一碰,摸一摸。而我们呢,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管家,跟在他后面说着一连串的“不”!别看这个“不”字简单,可要说得太多,或者说得不是地方,孩子要不被你管得缩手缩脚,感官认知能力、智力和思维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建构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要不叛逆心特重,等到孩子一岁半以后也会经常说“不”,孩子和家长之间也越来越难沟通。什么时候说“不”,该怎么说,怎么让No变成Yes,还真是门学问!

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在童年期建立自己的“心理疆界”,使他们能够掌握与他人建立亲密感情联络,但不至于因为分离而丢掉自我、放弃自由;对他人说恰当的“不”,而不必担心失去对方的爱;接受他人的拒绝,而不因此冷落对方。 
  心理疆界建立得好的孩子,不怕对他人说不,能够坦然地拒绝他人、提出分歧、设立界限,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手段。即使对方发怒,他也不会糊里糊涂地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或者过错,他会明白:
  1.如果对方因为自己设立疆界而生气,那是对方的问题;
  2.愤怒仅仅是对方内心的一种感受,它不会跳出来伤害自己;
  3.不让对方的怒火指使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
  4.不让对方的怒火影响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也变得愤怒起来;
  5.准备好,需要的时候,远离对方,保护自己。
  这些原则不仅仅是孩子需要掌握的,我们成年人掌握后,也会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获益匪浅。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日复一日的帮助孩子建立心理疆界。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学会巧妙地对他说不。
在做危险的事时
生活中不安全的因素很多,那些我们平日看上去不算什么、都能操纵自如的东西,却极有可能构成对孩子的威胁。比如,电源插座、开水壶、剪刀、煤气、高楼阳台、火等,当孩子不过是好奇地伸出手时,危险就出现了。
家里有宝宝了,家长就时刻都要有为宝宝创造安全环境的意识,尽量把危险的物品放在宝宝看不到、接触不到的地方。一旦孩子已经接触到,家长不要一边大惊小怪的说着“不能拿”“不能动”,一边生硬的抢下东西或者是强行把孩子抱走。而是要“智取”,小孩子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一岁半以上的孩子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如:拿到剪刀,他是为了模仿大人来使用。家长可以说:“宝宝想剪东西是吗?妈妈抱着你去拿纸板。”一手抱着宝宝,一手轻轻的帮宝宝握着剪刀去拿纸板,在您的保护下让宝宝自己剪,他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剪不动,自然就会放弃了。
  
超越规则时
  孩子需要一定的规则,这既能让孩子明确是非对错的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给宝宝制定的规则都不一样,有“真规则”有“假规则”,父母要尽量在把握儿童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尊重和理解儿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建立“真规则”。简单的说,“假规则”有两个特点,一是由于家长怕脏、乱、累或“浪费”而带来麻烦而不让孩子动。二是每当孩子用哭闹的方式坚持要做,家长就不坚持。所以家长每当遇到“不”的状况发生时,就要认真考虑一下,规则的真假。如:孩子会爬、会走喜欢到处摸,这就不应该限制,他是在用手感知世界,探索世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再如撕纸,对锻炼宝宝手部的精细动作是非常有帮助的,表面上看有些浪费,但比花钱买一些孩子不感兴趣、没有益智作用的玩具实用得多。当我们确定是“真规则”时,就要做到令行禁止,不讲条件、不退缩。孩子如何哭闹都不可以让步,可以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冷处理——让他哭吧(小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会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试探家长的底限),这个时候家庭成员的意见一定要做到统一。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建立真规则,树立家长的权威。
威胁到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时
  小孩子经常会有打人、咬人的时候,一般是三种原因导致的:1、表达兴奋、激动的心情。2、引起大人的注意。3、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形成因素有两点,一是孩子肢体协调性的发育早于语言和大脑的发育,这是他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二是家长平时用拍打或咬孩子的方式逗孩子的结果。所以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首先要分辨清楚宝宝的意图是什么,而后加以正确的引导,告诉他可以怎样做,而不是简单的用“不”来阻止,或者是责备,甚至用打的方式来制止,他此时此刻可能不做了,但这种行为方式也可说成是沟通方式,没有得到丝毫的纠正,反而会愈演愈烈。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您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他沟通,他就学会了什么样的沟通方式;你如何为人处事,孩子也会模仿得淋漓尽致……所以,为了孩子,做父母的也要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同时也要及时思考和调整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式,以及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方式,最终找到适合自己操作、孩子成长和家庭环境的教育模式,感受育儿的快乐!

给孩子划定界限可以给孩子们以分寸感和安全感。你要对孩子说:“在限度内你是受保护的,限度里面才是你熟悉的家。”但是我们该怎样告诉孩子,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呢?
  父母对给孩子确定界限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规定界限却是一个难题。我们在这里通常混淆了两个非常不同的过程。
   确定界限
  一方面我们要建立规矩、禁令、法则,甚至是特例,它们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
   确认界限
  确认界限就是让孩子们能够遵守界限,不去挑衅已经划定的界限。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区分“确定界限”和“确认界限”,把这两个当成了一回事。以为规矩无非就得牢牢记住,错了就要挨罚。在德国南部一些地区,直到十八世纪还有这样的传统:农民会把将来土地的继承者带到界碑处,在那儿他会解释清楚,从这个边界,开始就是邻居的土地,并且他得给儿子一记清脆的耳光:“这样你就可以记住了!!”
  今天依然有很多父母在确定界限的时候,只想到用一种方法来解决。如果孩子做了什么不合适的事儿,他会立刻想到用惩罚或警戒来教训孩子,而没有想到,孩子是否已经理解了:规矩到底是什么?
  教会游戏规则是一码事,违规了采取措施则是另一码事。
  我们首先讲一下人们如何确定规矩,并且让孩子理解它们。在与婴儿相处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当婴儿理解规则时,他会有多么大的乐趣。比如说,当人们藏在一个坐垫后面,学着鸟叫,那么孩子就会很快理解,这个小游戏是在做什么:他也会模仿着藏起来,或者是一边咿咿呀呀地学着喊,一边找到你。
  每一天婴儿都可以了解到一些新的观念,并且会很有成就感。这样他就可以更加了解规则,了解生活是如何依照法则和规律组织起来的:当妈妈解开上衣扣的时候,就会有好喝的东西。孩子们很快就会理解这一点,只要妈妈解开第一个纽扣,他就开始吧嗒嘴了。当屋里的窗帘被拉上时,就表示宝宝要睡觉了,宝宝这时会预防性地哭闹一下,因为父母通常会在他们睡觉前表达格外的呵护。
  等孩子们可以在屋子里来回跑了,事情一下子就变了。这时我们忽略了,当孩子们理解了游戏规则,并且因为遵守规则而得到表扬时,会有多高兴。有的父母没有充分利用孩子学习的乐趣,借此让他们了解生活中的限制,而是直接用警告和惩罚的方式。通常我们对孩子说:“你不可以做这个,你不可以做那个。”但是这样的解释只要没有警告配合,就等于白说。只有我们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有成就感时,我们才可以达到目的,让孩子们接受规则。
  比如,一个1岁半的小孩儿想要从桌子上够一个装着果汁的玻璃杯,但是无论他怎么伸长胳膊都够不到它。他很有可能不小心把杯子打翻,这时你会怎么做呢?
  1、把孩子从桌旁拽开,并且打小手一下。
  2、把孩子从桌子旁拽开,并给他一个玩具来分散注意力。
  3、把玻璃杯放到桌子中央,这样就不存在玻璃杯被弄碎的危险。
  4、把杯子递给孩子,并且让孩子喝玻璃杯中的饮料。
  5、把玻璃杯挪到桌边,这样孩子自己可以轻松地拿到杯子。
  我赞同第五个方案,因为:
  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向他讲清楚一个规矩:不可以爬桌子。通过这种平和的双赢的方式,我告诉孩子这个游戏规则。我也可以用语言强调:“不要往桌子上爬!”
  另外,我给他提供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因此会有成就感,性格也会向随和发展。我可以借此表扬一下他:“你能自己够到杯子了!”
  第5个方法可以使双方都心平气和,而其它提到的几种做法都会或多或少地导致挫折感,有挫折感的孩子是非常难缠的。
我们没有必要对每一个规则、每一个准与不准,都那么兴师动众。很多事情都应当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这样才会减少孩子的逆反和不合作。
  当然我们要不断重复强调这些规则,哪怕是最细微的老调常弹,因为对孩子来说,这些规则并不是习以为常的:“嚼东西的时候把嘴闭上!”“在我们家里谁也不许打人,谁也不许故意让别人疼!”“如果我们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要说请和谢谢!”“面条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像玩泥鳅一样玩儿的。”“彩笔只可以在纸上画,不可以画到门上或墙上!”对于与安全有关的事物,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来强调,比如说插座、缝衣针、人行道的边缘和盛有不明液体的瓶子。
  我再强调一遍,因为这至关重要:请你永远不要忘记,当孩子能够理解游戏规则、理解规律时,他会感到快乐,哪怕是限制他的规则。所以我们要把营造积极的气氛作为前提,来教会孩子界限和规矩。并且我们也需要夸奖作为手段,使孩子们在遵守这些界限时更配合。
  如果我们能坚持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即便在我们压力很大而情绪不好的时候,也会有更强的承受能力。
  但是如果孩子们不愿意配合的话,我们该怎么办呢?比如一个1岁半的小孩儿因为大人不让他爬桌子而哭闹,怎么办?
  这里有几个简单的原则:
  千万不要让孩子认为,他可以通过哭闹和任性得到许可和让步。你要平静地对待他的哭闹,因为平静会让孩子觉得无聊,从而有可能放弃他的任性。
  无论如何要在潜意识中记住这一点,孩子们会把大人的注意力看得非常重要,哪怕是呵斥和发怒,都会让他们有受关注的喜悦。
  打骂毫无意义。但是有时又不得不采取身体的强制:孩子如果想在大街上乱跑,我们就必须使劲儿地抓住他的胳膊,孩子要是想爬到窗台上,我们必须把他抱下来,或者把他领到另外一个房间。孩子如果不听取任何劝告爬桌子的话,我们必须把他拽下来。
  只会爬但还不会走的小孩儿有时跟大人作对,但他们的情况有些不同,因为大人的任何解释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等于白废。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守候在静处,直到孩子放弃自己的历险。
以上所有提到的办法都要持之以恒。不就是不,特例也必须仅仅是特例。
对不同年龄段宝宝拒绝方式

0~2岁直截了当。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语言功能还不完善,如果父母对他讲比较复杂的道理的话,孩子可能会听不明白。所以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应采取的拒绝方式是直接了当的体验式。如直接对孩子说“不可以”或是对他摇头。当孩子有危险举动,例如去拿打火机玩的时候,父母就要马上制止,甚至可以给宝宝一点小苦头吃,如取消孩子下午的甜点心等。
2~4岁冷处理。 2~4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叛逆性十足。对这个时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尽量避免采用强硬的处理手段。“冷处理”是对付这阶段孩子不错的办法。当孩子大吵大闹的时候,你可以不去理睬他,等事后双方都冷静下来了,再同他讲道理。如果孩子是在公众场合撒泼的话,父母可以先把孩子拖回去,再进行冷处理。这样做对孩子的自尊心起到了保护作用。
4~6岁讲道理。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心理特征上处于一个过渡期,正从“自我中心”发展到认识周围的环境事物。同时,孩子在语言上的智能也有了相当的提高。 父母这时就可以采取“讲道理”的方式来同孩子沟通了。坦白而简单地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来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注意别对孩子说谎或说得模棱两可。 “冷处理”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冷处理之后再晓之以理,最后别忘了给孩子一个爱的表达来抚慰他。
不同气质的孩子,不同的拒绝招式。
孩子有不同的性格脾气,爸爸妈妈也可以针对自己孩子独特的气质,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拒绝方式。大致有以下的方法:
容易兴奋的宝宝: ——强制休息片刻法 对过于兴奋、听不进劝的孩子,可以把孩子带到另一个场所,让他脱离使他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看着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有好奇心的宝宝: ——转移注意力法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它新奇、有趣的地方。这样,孩子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胆小而又依赖的宝宝: ——轻柔的暗示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睡觉,缠着妈妈,你不妨问他:“妈妈明天还要上班,你觉得妈妈累不累?”“你该怎么做呢?”
好胜心强的宝宝: ——激将法 充分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让拒绝变成鼓励。如:孩子不愿打针,父母可以说:“奥特曼连怪兽都不怕,一定也不怕打针。小明呢?”
父母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树立规矩的过程。只有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来。 父母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不能因为今天心情好,便纵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对孩子严格一些。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拒绝不是因为金钱缺乏、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个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教育机会。 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树立行为规则,一开始需要父母和外界的不断点拨、刺激;时间长了,在父母的拒绝过程中,孩子便能学会自我控制,提升内省智能,从被动接受外界的教育内化为自律、自觉地自我克制。如:父母一开始便明确规定孩子睡觉前不能吃糖,并一直贯彻执行,孩子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说“不”之前,请先自我反省。当你急急忙忙拒绝孩子的要求、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也请省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例如,带着孩子出去用餐,父母自己高声谈笑,却要求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好,不要到处乱跑。试想,孩子会听你的吗? 所订的标准是否合理。例如,当孩子提出是否可以不练钢琴时,请先想一下你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已经超出他的承受范围了。 有没有尊重孩子。父母的尊重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所以尽量不要当着许多人的面拒绝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