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战事纷沓。士族参政。百家争鸣。文学兴盛。文化下移。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一,隶书口诀的分析 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篆书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种。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以及占卜有关的记载文字,是我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笔于环转之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而疏朗,字型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生动活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用,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到了秦代,由于小篆书写太慢,也太吃力,不能适应当时紧急的军事文书和浩繁的监狱文字的需要,官吏们便将书体进一步整理加工,遂成为一种新型的书体,并且应用在公文上,并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赞赏。因为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人们就将这种书体取名为隶书。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隶书的笔画以方折伸开,中宫收紧,撇、捺、弯勾放纵,体型方扁为结体的基本特点。隶书字型的方扁取横势,很多笔画对称的展开,撇捺的组合犹如“雁展双翅”,俯仰势增强。 隶书创始于秦代,盛行于汉代。东汉隶书是成熟期的字体。这种书体,既古体巧拙又规矩易认,既工整严谨又生动活泼,不仅有其艺术价值,在书法园地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有实用价值。 写法 A、汉隶 秦代而起的西汉王朝,在许多方面承袭秦制,书体依然是小篆、隶书并行。篆书多用于重要的官方文献、符玺、幡信及碑额的装饰,隶书的使用则更普遍。从『战国纵横家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简帛书中,可看出西汉初期的隶书和秦隶是一脉相承的,并没明显的差别,只是汉隶比秦隶波磔明显些,篆意少一点而已。西汉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发达,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在这种有利的历史背景下,加快了隶书迈向成熟的步伐。至西汉宣帝年间(公元前七三~前四九年),隶书已基本完成从秦隶到汉隶的转变。这个结论可从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的文物--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五六年)的简书上,得到验证。汉代的墨迹隶书主要还有『居延汉简』和『武威汉简』等。这些汉简用笔自由奔放,结体富于变化,不事雕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广阔的生命力。 B、八分书 时至东汉,只在册命三公时还用小篆,一般均用隶书。这时的隶书已不再限于原来的「隶、佐、史」之义,它受到了朝野上下的广泛重视。在实用的基础上,人们进而讲究点画和字形的美观,对隶书加以藻饰,使之俯仰遒丽、波磔俊美、分张外拓、整齐端庄,成为既正规又富艺术性的字体。因其笔画分背、结体扁方,形若「八」字,因此被称作「八分书」。「八分」之名起于东汉,前人已做过不少解释,比较可信的有唐张怀瓘『书断』说的:「渐若八字分散,故曰八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说的:「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近人胡小石『书艺略论』说的:「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则为八分。」『唐六典』卷十说的:「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综合这些说法可以断定,「八分」乃是成熟、规范化了的隶书别名,它以东汉著名的碑刻为代表。东汉章帝曾下诏公卿用隶书上书,因而确立隶书的正统地位,使其完全取代篆书。至桓、灵之世(公元一四七~一八九年),隶书已高度成熟,在艺术上也达到了颠峰。传世的汉隶名碑多出于这个时期,约有一百七十余种。 C、汉碑 汉代发展了秦代刻石记功的风气,立碑之风大兴,或用以表彰功德,或替当时的儒教做思想上的倡导,尤其桓、灵之世,盛行厚葬,「碑碣云起」给书法家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从而产生了众多被视为隶书典范的著名碑刻。在东汉时,擅长隶书的书法家以蔡邕和锺繇的名气最大,所以有些东汉名碑,都被人附会成他俩的手笔。而汉碑上一般无书碑者的姓名,这也许与当时的习惯及书碑者地位低下有关。只有少数汉碑留下了书碑者的姓名,如『华山碑』的郭香察、『西狭颂』的仇靖、『郙阁颂』的仇拂、『衡方碑』的朱登等人。他们的姓名虽不见于记载,但他们精美的书艺却赖碑刻流传后世。 D、汉隶的特色 一、汉隶的特征 (一)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汉隶大多是写在竹简上的,为节约竹料,减轻「书」的重量,方便阅读和携带,需要在狭长的简面上容纳更多的字,于是笔划上下紧缩。又为了要使字迹清楚,所以点画左右分展,以尽量利用简面的宽度(简书多为一简一行),这样就形成了隶书内紧外松,左右分展,形体扁方的特征。 (二) 变圆为方,变连为断 篆体的字框呈「○」形;隶体以方折为主,提按分明,或有圆转,也含有方意,字框呈「□」形。篆书圆转的拐弯,在隶书中变为直线的方折,这是汉字书写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因为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近,再者直线较弧线易于书写。篆书中不少连贯的笔画,在隶书中每断为短画。 (三) 欹侧之势,变化之妙 篆书「取力弇气长」笔势缓慢且多对称之体,呈现出端庄静穆之美;隶书「取势险节短」奋笔短速,流露出欹侧变化之妙。即使是全包围结构的字,如「固、国、圆」之类,隶书也要采取独骏一角的手段,来打破篆书的圆润均衡。 (四)独奋一笔,摇曳生姿 最具隶书特色的笔画是集「蚕头」、「雁尾」于一身的波画,其次是具有波画某些特征的掠(撇)和磔(捺)。掠尾之形近似「蚕头」,磔尾即雁尾,磔的形状酷似斜置的波画。波、掠、磔因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抒情味,而成为独奋一笔的对象。所谓独奋一笔,是指在一个字中,特意突出某一笔道,将它写得格外雄建超拔。只要其它笔画安置得当,独奋一笔非但不会破坏字的整体均衡,反而能形成点画的鲜明对比。而体势得摇曳多姿,又可获得于不平衡处取平衡,险绝中见平正的艺术效果。 (五)笔法复杂,点画众多 隶书作为由篆及楷的过渡字体,它的笔法和点画,比篆书多而比楷书少。篆书只有点、直、弧三种笔画,且粗细相同,缺少变化,被称为「一笔书」。隶书的行笔加大了提按的幅度,丰富了快慢节奏,由此形成许多不同型态的笔画。 隶书在中国文字演变上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变自篆体,由圆易直,渐趋简易,下启行、楷,使中国文字逐渐定型。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左右伸张的横势结构,突显了隶书的结构美学,也深深影响了后世书家的风格。所以研究中国文字,不能忽略隶书的关键地位;研究中国书法,也不能忽视隶书的深远影响。因之,学习隶书,既能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对中国书法也能有深切的认识,而且隶书不若篆体的难识难写,接近楷书,其结构重心低,很容易掌握,是很值得推行的书法字体。
基本笔画的变化 点的变化十六种
下对点 此二点为左撇点和右捺点的结合,书写时应注意错落有致,变化活泼。 下分点 此二点在书写时起笔应大致相对,然后向左下和右下出锋,宜粗短些。 左二点 二点的起笔方向和用笔应有所不同,或方笔或圆笔,上下宜紧凑些,气势必须连贯。 横的变化 长横 逆锋起笔,稍停转锋向右,中锋行笔,收笔时或笔锋转势向左回提,或略停即提笔空收。
粗细横 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边行边提,至收笔处,轻提回分锋,呈前粗后细状 弧横 此笔画在书写时,应注意起笔后先往右上运行,至中间再往右下运笔,略呈弧形。 细横 有的字结体的变化,其横画不宜粗长,应写的瘦劲点。 竖的变化 长竖 起笔藏锋,转锋向中锋运行,回锋收笔,应粗状有力、刚劲挺拔。 弧竖 与弧横类似,在起笔后往下运行时应先向右下运笔,至中间时再往左下运笔,略呈弧行。
斜竖 此笔画在起笔后,往下运笔时应向左下方运行,切忌垂直。 撇的变化十二种 ![]() 竖撇 起笔后向下中锋运笔,约至三分之二处转锋向左,转弯处宜圆转,回锋收笔。 逆锋起笔,稍顿后转锋向左下运笔,斜势大些,收笔时或圆转回锋,或略停空收。
弯撇 逆锋起笔后转锋向下,至中间出圆转向左,圆弧的大小及位置,根据结体的需要来定
平撇 起笔后向左撇出,它的上沿线基本相平,下沿线略呈弧行,或收笔出锋、或向左之间出锋。
短撇 或露锋或藏锋起笔,向左下顿挫运行,回锋收笔,书写时要做到短促有力。
尖头撇 出于结构变化的需要,该笔画起笔应露锋入笔,头呈尖状。
尖尾撇 此笔画在书写至接近尾部时,应边行边提,渐轻,较快出锋,力到尖锋,尾呈尖状。
圆尾撇 行笔至尾部,锋尖向上或向下圆转回锋,尾部略圆均,忌过于肿大。 捺的八种变化 ![]() 直捺 此捺较挺直,运笔时应畅快直率向右下行,边行边按,中部切忌弯曲。 平捺 起笔后向右下边行边按,同时根据结体的需要,有一定的弯曲状,做到生动活泼。 斜捺 运笔的斜侧和弯曲的程度在直捺和平捺之间,忌生硬和过于弯曲。 短捺 起笔后向右或向下边行边按,中部宜竖直,整个笔画应短粗状实
长捺 此笔画为整个字的主笔,书写时粗重点也无妨。起笔转锋后即向右下边行边按,中部要挺拔有力,尾部宜雄强自然。 走之捺 该笔画的起笔往往与前一笔或前几笔相联系,在书写时要在注意上下左右大小粗细关系。
四、结构变化四十种 一、横平竖直 横画平稳,竖画正直,整个字既要平直,又不失生动,笔画力求平而不僵,直而不硬。写出和谐匀称、端庄整齐、生动活泼的优美之感。
隶书中的波捺之笔处于主笔地位,然而使用较严格,一个字中不允许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在书写时必须避免重复出现。
与蚕头一样,在一个字中不的有二个以上的雁尾出现。如多横的字应选取最关键的一横作为雁尾,使结构主次分明活泼生动。
隶书字形一般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成横势。
一般情况下,字的结体避免写的过高过长,横画较多、字形高大的字,要尽量写的细点、紧凑点,笔画宜清秀遒劲。切记过分压缩,须加强左右伸展。
每个字都有他的重心,掌握的好字就平稳端庄,掌握不好,字就倾斜跌倒。字的重心笔画,须落在字的份量较重、位置较关键的中心点上,以保持平衡。 七、相互呼应 一人字出现上下或左右相对称的部分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呼应、顾盼、配合关系,要贯气生动。
字的左部或上部,笔画较多较密的要清,右部或下部笔画较少较稀的要浊。清就是轻或瘦些,浊就是重或粗些,但不要使笔画粗细相差较大,力求整体匀称。
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搭配要适当,分布均匀,各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力求上下、左右平稳,比例均等。避免相互疏密不匀、大小不等。
形态相似的笔画在一个字中出现二笔以上,要避免雷同和呆板,力求生动多变,参差不乱,跌宕生姿。笔画排列疏密适度,稳中寓险,气韵统一。 十一、捺画宜上 为字的结构美观起见,有两画以上的横画出现时,某些字型的波画应选取上部的横画,使整体更协调和生动。 十二、捺画宜中 有的字型如出现若干横画时,力求其字势活泼,应选取中间的横画做波画,以突出关键的主笔。
有的字形为求字坚实稳重,应选取下横画作为波画,以托起上部字架,求得字形稳健有力,不失重心。波画的长短可视上部情况而定。
一个字中如波画下面有两肩相垫时,其蚕头雁尾不宜过大,应略瘦薄。否则会使整个字不协调和不美观。
字的左边部首小,应把左部与右边大的主体平头,以让右边主体部分充分展示其笔画,使整体既和谐又有主次。 十六、右旁宜中 字的右边部分小,应把右部分与左边大的部分相靠近,并居与中间,切记偏上或偏下,以使整体有平衡协调之感。
笔画少、结构疏的字,要以丰衬疏,宜把笔画写的粗壮丰满开张些,字形有饱健飞动宽宏之感,间架端正,遒劲自然。
笔画繁多、结构宽大的字,应以瘦衬密,要求清瘦但不细弱,宜把笔画的略细和紧密些。运笔时注意间架结构匀称,不使字有局促或松散之感。
笔画交叉多的字,应注意上下或左右间隔布白及交叉笔画的疏密、长短、宽窄,穿插交叉处切不要粘连拥挤,笔画要清晰,穿插要得体。
左右偏旁的大小要根据主体部分的大小而定,如主体较大,则偏旁略小,要做到相互照应、迎让得体、密切配合,以窄让宽、以小让大,和谐协调。
有两个以上相同部分组成的并列或重叠,其相同部分的写法应各有区别,以各部分微小的变化来丰富和活跃整体的和谐与生动。忌形态相似状如算子。
字形端正、横竖笔画教多的字,笔画之间的距离要匀称,笔画要整齐,切勿过空或过密、过偏或过连。为避免呆板,展现活泼动态,须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变化。 二十三、斜中求正 字形、笔画偏斜的字,要在点画偏斜的字,要在点画形态、中心线、支撑点上下工夫,掌握好重心,偏中求正,使字的形体产生玲动态势,给人以活泼之感。
包围结构的字,内部要均匀、充实,内部不宜过大或过小、过高或过低,位置要居中,不可与外围相逼,注意内外相称,配合得当,不得有空旷或臃肿之感。
字的左右部分相向或相背,相互间要穿插避让、各得其所,在向背之中成一整体,做到[向不犯碍],[背不脱离]。
每个字的笔画有多少、长短、大小之分,书写时必须根据其特点和自然形态,来决定字的高低、宽窄、大小的形状。
宝盖头一类的上宽下窄的字形,要求上面宽的部分覆盖下面窄的部分,呈倒三角形状,但重心不倒。上实下虚,相映之中见神采。
凡中间或底部穿插一横的字,要突出横画,横宜长竖宜短,长横要丰满状实,但不要臃肿,使静态边动态。
中间贯穿竖画的字,要使竖画正而直,稍微写的长点,突出竖画在字中的主要地位,忌短而斜。要写的安稳壮实,如同坚挺的柱子。
三十一、左大右小 有的字左边写的较大,右边部分则写的较小,放左敛右,右边拘紧,左边舒展,两部分之间一大一小,一高一低,遥相互应,别有情趣。
有的字由于结构或笔画繁简等问题,上下、左右的排列,容易出现松散、不和谐,应此要把有的笔画左伸或右展,使之即不拥挤又不分离,保持整体的稳定。
有的字,上部要宽大舒展,下部不宜大。具体笔画根据各自结构处理,要做到上宽下窄、上实下虚、以虚托实。
有的字,下部要宽大舒展,而上部宜紧小短促,似三角形。具体笔画根据各自结构进行处理,要做到下宽上窄、下实下虚、稳实端庄。
形状扁阔的字,要顺其自然,取横势,结体稍扁,生动丰满。要防止把笔画象左右拉的过长,上下把形体拉的过扁。
形状狭长的字,取纵势,清秀雅致,上下舒展。要注意上下笔画勿压的过紧,也不要把笔画拉的过长。做到横敛纵放,上部较密和下部较疏成对比。
隶书的特点之一,是字型扁方、取横势,形成长撇长捺向左右伸展,而中宫紧密,中间部分收拢,具有内手外展的特征。
当多笔横画与斜画同时出现时,横画应服从斜画。一般情况下,横画不能用雁尾做捺脚,应选用斜画做捺脚,使整体更为美观。
为字的美观活泼起见,有的字左右两部分可写成左高右低状,形成错落参差、顾盼生动之感,在协调中求变化,使整个字和谐和灵动。
在一个内容中,出现两个以上相同字时,应避免写的雷同,要从结构、笔画上给于变化,使通篇文字丰富多采。 隶书变形与夸张 隶书形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汉。东汉桓帝、灵帝时期以隶书碑刻成风,形成了中国石刻书法的第一次高潮。隶书从篆书发展变化而来。卫恒《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既令隶人佐书,曰隶书——隶者,篆之捷也。”隶书上承篆书遗脉,下开楷书之源,无论从文字角度、还是从书法艺术角度去看,“隶变”的意义都十分深远。它使中国的象形文字彻底从象形化走向抽象化、符号化,篆书最后一点象形的痕迹也被磨灭了,把象形文字需要的弧曲线条统统变成规整的点画波磔,字型由纵长变成横势的扁方形,这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
汉隶结体的夸张主要在主次轻重、收放疏密上体现。在汉隶中,每个字笔画的轻重不是均等,而是突出一二主笔,其它如众星拱月,衬托突出主笔。主笔是精神炫耀之处,主笔为一,次笔为众;主笔劲健,次笔轻灵;主笔放纵,次笔收敛。所谓“蚕无二设,雁不双飞”,就是要突出一个雁尾为主笔,如果笔笔成雁尾,笔笔想突出,也就没有突出了,突出主笔是建立在其它笔画为副笔的基础之上,主笔的放纵是由副笔的收敛衬托出来的。如《礼器碑》中“番”字,一长横为主笔,为了突出长横,作为次笔的四点,势收敛而又姿势各不相同。《曹全碑》中“遗”(例六)字,最下一长捺为主笔,主笔斜势,而作为次笔的“贵”部取平稳势,于动势中求得了静。另外,主次轻重还体现在偏旁的畸大畸小的变化与夸张上,如《张迁碑》中的“兴 ”(例七)字,上面部分特大,占全字的五分之四;“幕”(例八)字的“莫”亦如此,下面的“巾”只占六分之一,这种失去平衡的情况,并未使字站立不稳,而是在稳定当中增加了一些天趣。又如“张”(例九)字“弓”旁,有意扭曲倾斜,仿佛不愿再受方整规矩的约束,而要破壁飞去。真是这种欹侧变化,大胆收放,使得汉隶的结体疏中见密,斜中见正,在变化中求得统一,在统一中求得变化。
汉隶章法的变化与夸张主要体现在疏与密的关系上。如《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行间茂密,字间疏朗。结字横势舒放,章法反而横向紧凑,使纵向的字有横向的感觉,舒放与紧凑之间形成一种抵牾抗衡的内部张力,使章法横向茂密饱满。相反,隶书的结字纵向收敛,章法反而更舒放,二者一舒一敛使章法纵向空灵舒朗,纵横之间的饱满与空灵,茂密与疏朗形成对比,于不平衡之中求得整体统一。在一些摩崖刻石与简牍中,甚至纵横都没有严格的行列,如乱石铺街,无律可循,众星丽天,一片散落,字一任大小,势一任欹侧,密则密之,疏则疏之,纵横之间均取茂密,但通篇之中不时又作空白之处。《开通褒斜道刻石》便是此类章法的典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