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枚用作对敌宣传邮票—— 《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邮票第2枚《平型关胜利》邮票 纪16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 平型关大捷,800元,800万枚。 欢送新四军抗日,800元,800万枚。 领袖策划反攻,800元,1600万枚。 1952.7.7。胶版。P14。图幅:37mm×21mm。90(6×15)。 《平型关胜利》邮票(志号:纪16-2),1952年7月7日发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瓦解敌军,在《平型关胜利》邮票的背面上英文宣传文字“T n vrorTd II we foug ht Japan to-gether”,然后把邮票和书信、糖果或塑料和平鸽等物品,一起分装成袋,由侦察员在夜间把宣传品挂在敌阵地的铁丝网上,或放到敌人的战壕里,作为对敌宣传工具。
第一枚加字小型张——里乔内第31届国际邮票博览会小型张
J41M小型张里乔内第31届国际邮票博览会(小型张) 邮票图案为“万里长城·山海关”。若隐若现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中蜿蜒起伏,宛如一条巨龙。在用色上,长城色浅灰,显出其年代久远,山海关庄重、雄伟,画面显示出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雄姿。
里乔内为意大利西北部海滨城市,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游览和避署胜地。为满足各国游人的集邮需要,每年8月至9月初都要在市中心旅游大厦举办国际邮票博览会。我国与博览会组委会早有友好关系,并参加展览,文化大革命后关系中断,1978年重新恢复。1979年8月,我国参加了里乔内第31届国际邮票博览会,邮电部特于8月25日发行《里乔内第31届国际邮票博览会(小型张)》1枚(志号:J41),这是在T字头特种邮票《万里长城》小型张《山海关》上加印“里乔内第31届国际邮票博览会·1979”字样而成。原票万维生设计,北京邮票厂影写版印刷,面值2元。 第一套小型张——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小型张
|
![]() | ||||||||||||||||||||||||||||||||||||||||||||||||||||||||||||||||||||||||||||||||||
|
![]() | |||||||||||||||||||||||||||||||||||||||||||||||||||||||||||||
|
![]() | ||||||||||||||||||||||||||||||||||||||||||||||||||||||||||
|
图案面值: | T (8--1)黄山朝晖 200分 2621.1万枚 T (8--2)西海群峰 200分 2621.1万枚 T (8--3)云涌飞石 200分 2621.1万枚 T (8--4)云漫北海 200分 2621.1万枚 T (8--5)秀吞玉屏 200分 2621.1万枚 T (8--6)梦笔生花 200分 2621.1万枚 T (8--7)云上天都 200分 2621.1万枚 T (8--8)蓬莱仙岛 200分 2621.1 万枚 |
发行日期: | 1997年10月20日 |
邮票规格: | (第1、2、3、6、7、8图)50×30毫米 (第4、5图)40×50毫米 |
齿孔度数: | 11.5度 |
整张枚数: | |
整张规格: | |
小全张外形规格: | 190×150毫米 |
版别: | 影写 |
设计者: | 师松龄 |
印制厂: | 北京邮票厂 |
邮票介绍: |
黄山屹立在中国安徽省南部(北纬30度1分,东经118度1分),盘垣于歙、黟、太平、休宁四县之间,方圆250平方公里,精华部份154平方公里。黄山原称作黟山,因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修身炼丹,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名。黄山不仅以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还是一座资源丰富、生态完整、具有重要科学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山现已成为中国名山之代表,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并与长江、长城、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
《童话——“咕咚”》小本票(编号:SB(1)1980),1980年9月20日发行。小本票由万维生设计,规格100×66mm。内置两套《童话——“咕咚”》邮票,每套4枚加副票1枚连印,面值均8分,副票无面值,售价0.64元,印量10万本。
1980年,邮电部邮票发行局发行了第一种小本票,封皮采用原邮票作者万维生专门绘制的童话图案,内贴两套T5l“咕咚”邮票,习称“咕咚”小本票。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行量少,存世量更少
该小本票发行量为10万本,在目前已发行的18种小本票中最少,仅为次最低发行量“兵马捅”小本票的约20%,最高发行量“蛇”小本票的4%,加之在发售初期的1980年,人们对小本票这种形式并不重视,撕下贴信的不在少数,估计应不少于l/3,故“咕咚”小本票目前的存世量大约不会五超过6-7万,全品更少。这种低存世量、高配额差是“咕咚”小本票升值和被作为伪造对象的原因。
2、可以被伪造
在目前所发行的18种小本票中,“咕咚”小本票是唯一的一种所贴邮票与其原票形式完全一致的品种。也就是说,只有“咕咚”才能只需有一个外壳封皮,就可贴上原邮票成为小本票;而其他17种则均无法做到这点。显然,只有“咕咚”小本票才容易伪造。
3、封皮容易伪造,伪品利润极高
“咕咯”小本票封皮系单色印刷,工艺简单。容易被伪造,每本成本极低,仅为0.5-1元;而一本保真的全品本票,目前市价1300元。上千倍的利润,确实具有巨大的诱惑力。正是由于以上特点,市场上真品甚少,伪品一统天下,“卖假不识假”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些制作水平上乘的伪品的确可让一些有经验的卖者和买者摸不清头脑。迄今为止,被发现“咕咚”伪品已在百种以上。看来对“咕咚”鉴伪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一、“咕咚”小本票封皮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研
研究其封皮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对它的真伪鉴定有着重要意义。为便于描述,将盖有流水号的首面定为封面,内页分别为封二和封三,背面称作封底。根据该封皮的印刷特征分析,它是采用锌版腐蚀、凸版印刷、单色。根据万维生设计作品展览所示印样,证实一个印刷全张为大16K,全张的三个边留有0.1-0.5cm的无图印刷空白。根据小本票封皮的色泽分析,在印刷后期,当纸不够用时,又用了另一批纸。这种纸的颜色较前一批略深,但数量明显少于前一批,从出现的频率看,大约只占l/5,根据80年代初期大中型印刷厂的设备分析,很可能采用四开一回平台式印刷机,只需半天,即可全部印毕。当印好的全张从印刷机中出来后,还要经过以下几个工序:
1.压线和裁切:从平滑的小本票内折线可推断,实际生产中,是将印好的全张先置于压线机中压出中间折叠线,将其径向对析后,再横向裁切,成为4册小本票(经裁切后,仅留有封面的空白);10万册的本票则只需2.5万个印张。如果是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锌版,只需用一块即可完成,所以亦不会存在不同版模间的区别。
2.盖流水号:由两种位数不同的号码机加盖,一种为3位数的,另一种为4位数。3位数的有两种字体,其中一种字体较宽。4位数的千位数必定是“0”。3位数的本票数量明显多于4位数,约为其3-4倍;故可推断为3台以上的3位数号码机和一台4位数的号码机分组同时加盖。由此可从理论上推导出同编号的小本票应有75-80本。经对千本以上真品“咕咚”小本票封底的观察。发现60%以上在封面所盖号码相对应位置上染有不同清晰程度的蓝色;最清楚的一本封面编号为“038”,而其封底明显地粘印了反向的“039”,说明加盖号码时是将一整格折合好的小木票依序号逐个加盖,未干的号码粘印在前一本的封底上了。
3.贴邮票:将一叠邮局全张邮票去掉上下边,撕成5个双连。由几组连号本票的贴票形式得知,同组连号的本票系贴用同一票位的邮票。正常的本票的粘贴面积不大,仅为票边的一小部分,往往并不很牢。
二、真伪“咕咚”小本票封皮的鉴别
1.纸质和颜色
真:淡黄色(黄中带白),较厚且质地致密,重量每平方米500克,平均长9.97cm,宽6.65cm,经对46本的重量(连票)进行统计学的数据处理,得出每本平均重4.526克,误差0.0912,统计结果为,重量范围在4.347-4.705克(堤示:在此重量范围之外时,应考虑有伪品的可能)。
伪:多为淡黄色,其中大部分的纸重克数和每本重量与真品相比差别并不明显,差别无显著意义。但也有少数超出重量范围,往往为上限。
2.印刷质量
真:线条十分清晰、平滑,即便是在细微处也决不含糊,如“定价”、“元”等。
伪:线条不清晰、不平滑,有变形现象。上述细处明显不清,较模糊。
3.封面右边图案空白
真:大多数(约80%)在封面的右边缘有O.1-0.5cm宽的空白处(第一图除外),而上下边及封底左边边缘则无此空白。
伪:在上述封面处无空白,但也有少量的在下边缘出现印刷空白。
4.加盖号码
真:使用标宋体数码,其中“4”极具特点。由于同时使用两种号码机。故出现两种不同字形的数字:一种较宽、一种较窄,以“3、8”等较为典型,但仍然为同种字体。
伪:使用数码字体较乱,其中的一部分与真品十分相似(提示:如果数码字体字形与真品不同,则必假无疑;如果4位数码的千位上不是0者,也可肯定是伪造品。曾见有一种伪品出现了5位数码,显然是位猪脑患者所为)。
5.邮票印迹
真:封二、封三处均有邮票边齿的印迹,尤以封二左边明显。这是出于封皮内的邮票长时间处于压力而作用于封皮表面所留下的印迹。
伪:新制成的伪品无此特点,但若在数年以上的则会有此现象产生。
6.印刷压痕
真:封面正中的圆方形兔子图案和其下方的“,,”会很清晰地凸出在封二的相应位置上,虽然这是凸版印刷的特点,但由于纸太厚、不一定都能在纸上反映出。当压力不够时,封三上的凸印就不易观察到,但封二的方圆形外框一定可以见到(“,,”则不一定),由此推断,这种现象是因为该印版不平或在此处所垫的纸板较厚,使局部压力增大所致。
伪:多数无此印刷压痕,少数亦有,但该品封二、封三的压力一致,压痕深浅无变化,说明不是同机同批所印,伪品无疑。
7.中间折痕
真:呈细长直线形,中间凸起,较致密,两边平滑,是因经折痕机加工所致。
伪.多数为不规则多分支带状,中间不凸起,明显是因为缺少折痕工序(因小厂往往无此设备);另外也有中间凸起的直线形,但却显得十分粗肥、疏松。
8.粘印
真:无封面全图粘印现象,因为正规印刷厂会将出现粘印的印张作为废品弃去。
伪:少数有此现象。
9.贴票
真:通常贴于封三,且呈一定的排列规律(即在所贴双连票中,上面一套票应为单数票位),同组加盖的流水号,所贴邮票的票位一致。贴票并不很牢。
伪:也有见贴于封二的,也会偶而无规律的排列组合。由于担心不牢,往往大面积地使用胶水,粘得很牢。
10.封四加盖数码粘印
真:大多数有这种蓝色序号的粘印痕,但有明显的深浅不一。
伪:几乎都没有上述印痕。
以上10点以第2、4、6、7、10为主要鉴别点,尤以6、7为重中之重,其余5点可作参考。
三、仪器鉴别的研究
采用紫外光灯(r365nm)照射,在这种强度的光源下,真品的封皮呈暗棕黄色,无荧光反射;而各种的伪品封皮都呈不同强度的亮蓝色,有强烈的荧光反射,区别十分明显。这是由于真品采用的是一种质量较好的无荧光纸,而伪品往往采用的是那些成本较低的有荧光纸。另外,造纸过程中的特殊工艺处理,也会对荧光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伪造这是很难掌握这一点的。所以就目前而言,按此种方法鉴别真伪,比较可靠。当然,最可靠的方法还应是经验鉴别与仪器鉴别的结合。
对于咕咚的辨伪后有了些新的观点和看法,现集中一些前次没有涉及的仅供大家参考。
1,两台机器同时印刷,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印刷咕咚的锌板有两块。如果这个观点确实,那么咕咚就将有两个不同或有微妙差别的版本。因为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两块锌板不可能腐蚀得一模一样。
2,两台机器同时印刷,但是一台凸版印刷,而另一台是胶版印刷,听起来叫人震惊。这种观点我个人一时还无法接受,用胶板印刷肯定方便,何必还要费时费力的用凸版呢?虽说当时邮政部门压根没把这本票的皮子当回事,只是随便印印罢了,且那个时期国内的很多情况还是一团糟。提到邮政部门便要多讲几句,按理它有责任和义务对外公布有关咕咚本票的设计及印刷方面的真实资料,给大家一个准确而权威的说法,特别是在如今假货横行的局面下。但其却说—邮票我管,邮票的皮子我管不着,皮子不是邮票吧?各位看官,那本票没了皮子还叫本票嘛!且,邮政官方的“集邮”杂志十年间就出现了两种前后不一的说法。1988年说只是胶版印刷,凸版的全是假的。1997年又说是凸版印刷,压根就没提胶版的碴儿。出现在同一刊物上这前后截然不同的观点居然都没有最后澄清,难道是怕澄清后假的更真...具体是哪一期记不得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找看。言归正传,这种观点据可靠消息讲是来自当年参与了咕咚本票印刷的一名印刷厂的工人口中。按理说他信口开河的可能性不大,这也就无疑更增加了其辨伪的难度,本来一种版就够乱了,如今这又多了一种该如何是好?也等于给真的胶版咕咚判了死刑(如果此种观点属实)。凸版的总比胶版的安全吧,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这么认为。
3,在二图和四图上各有暗记,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还不能称之为暗记。有实物的朋友仔细对照就能看得出来,这里便不细说。
最新的高仿版本已经攻克了中缝机器折印这道曾经的难关,并同样采用无荧光纸(相比真品色深、厚软,硬度不够),这就给利用图片辨别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第一本连环画式小本票——《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小本票
SB21 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
图序 | 票图名称 | 面值(元) | 票规格(mm) | 齿孔度数 | 发行量(万) |
4-1 | 游湖借伞 | 0.80 | 30×40 | P12 | 500.0×1 |
4-2 | 仙山盗草 | 0.80 | 30×40 | P12 | 500.0×1 |
4-3 | 水漫金山 | 0.80 | 30×40 | P12 | 500.0×1 |
4-4 | 断桥相会 | 2.80 | 30×40 | P12 | 500.0×1 |
|
来自: haiaixing > 《新中国邮票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