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孔子的感叹想到的

 小小南山 2011-12-01

由孔子的感叹想到的

《吕氏春秋》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时,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粒,饿得他们白天也躺在床上。学生颜回好不容易讨得一点米回来,连忙生火做法。饭快熟了的时候,孔子远远看见颜回从锅里很快地抓了一把饭塞到嘴里吃了,他假装没有看见,但对颜回的为人却产生了怀疑。不一会儿饭煮熟了,颜回恭恭敬敬的来拜见孔子,请他进餐。孔子为了证实这个怀疑,等到颜回端饭给他吃的时候,他故意说:刚才我打瞌睡梦见了死去的父亲,想祭奠他人家,饭要干净才行。颜回马上说: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煮饭时,烟尘落锅里了,我不想把饭都泼掉,又怕先生吃了烟尘,于是我就把这一团脏饭抓起来吃了。孔子听了颜回的话,心里很不平静,发表了一通感慨:可以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看来眼睛也不能完全相信啊!可以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看来脑子也不完全可靠啊!弟子们记住吧,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孔子的感叹是很有道理的。俗话说:耳听为非,眼见为真。但上述例子说明,亲眼所见也未必可信,经过大脑思考的结论,也难免偏颇,对人对事非得深入调查,全面了解方能弄清事实真相,得出正确结论。颜回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孔子曾赞扬他:贤哉,回也!可这一次差一点就被孔子误解。好在孔子是一个忠厚的长者,他做了一点调查,终于没有让颜回蒙受冤屈。写到这里笔者不由得想起自己上课时发生的一件不愉快地事,那是一节音乐课上,我正指导学生轮唱,猛然发现学生王某往嘴里填东西。真不像话,我立即大声警告她:上课不准吃东西不知道,怎么没有一点组织纪律观念!"全班学生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王某的身上,他的脸迅速的由红变白,又由白变红,渐渐的脸上流露出几分不满和委屈的神情。由于时间紧张我没在理会她又继续上课。下课后只见她一下子跑出教室,把一束怨恨的目光投射到我身上。这时她的同位跑来告诉我,王某这两天咽喉发炎,她吃的是润喉片。我这才意识到我误解了她,由于我急于到别的班上课没有向她道歉。后来虽然找机会向王某做了解释并向她道歉,但我心里一直身感愧疚,如果当时不那么冲动,冷静一下,向孔子那样做一点调查,就不会让王某"蒙冤了。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师者要教育学生一定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不能仅凭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批评学生,更不能动辄怒发冲冠,对学生疾风暴雨式的训斥。肉体的伤口是很容易愈合的,而心灵的创伤痊愈却很难,纵使随着时光的冲洗,事件本身可能淡化,学生会原凉老师,不再心存恨意,但她的影响却又可能深刻的改变一个人的原本性情和其后的人生轨迹。由此可见,不当的批评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说话》中曾讲道:在你叫喊之前,先要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一位教师。这样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和你的学生说话。这话时很有道理的。教师动辄发怒,不理智地批评学生,不仅有损于教师自身形像,而且还会使处理问题失之偏颇,导致学生产生对立情绪,甚至会产生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一定要认真践行新课改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心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慎言”,更要用“良言”。究竟语言艺术,告别各种体罚和心罚行为,象孔子那样多做些调查研究,少一些主观臆断;多一些尊重激励,少一些讽刺打击;多一些善意的指点,少一些武断的直言。这样做才是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