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学针灸建议看的书及其简介(附下载)

 4050szl 2011-12-01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难经》
      主要内容 《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由于历代专家学者的更改校注,现在流传的《难经》版本早已不是原书的本来面貌。根据元代吴澄的分篇方法,《难经》八十一难被分为六篇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脉学在《难经》占有相当的比重。《难经》对《内经》所提出的寸口诊法”进行了发展,确立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指出了气口部位寸、关、尺三部的阴阳属性,每部的浮、中、沉三候,以及与脏腑经络的配合关系;论述了切脉独取寸口以诊断疾病的原理,是由于寸口为脉之大会”,是十二经脉经气汇聚之处而决定的。此外,还具体讨论了正惩异常的脉象及其临床意义。《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改变了《内经》的全身遍诊法,为后世普遍推行的寸口诊脉法奠定了基础。 在论述脏腑生理功能的同时,《难经》首次把右肾称为命门,明确了命门与肾的关系,强调了命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命门为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从而开创了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难经》对三焦的概念和功能也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并记载了五脏六腑的形态,描述了一些脏腑器官的周长、直径、长度、宽度及重量、容积等,补充了《内经》的解剖学知识。 《难经》还全面叙述了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起止、与十二经脉的关系,以及发病证候等,补充了《内经》中所缺乏的这部分内容,使经络学说更为完善。此外,《难经》还郑重讨论了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其中有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以及补泻的手法和步骤,误用补泻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等。从而对针灸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由于《难经》文字不易理解,所以历代医家对该书作了各种注本。最早的注本为三国时期吴太医令吕广为之注本,以后唐代杨玄操、宋代丁德用、庞安时、金代纪天锡、元代袁坤载、滑寿、明代马莳、清代徐灵胎、黄元御等,都对《难经》作过不同的注释阐发本。

《灸法秘传》
  针灸著作。一卷。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1883年。内容有正面(穴)图,背面(穴)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全书主体部分为中风、尸厥应灸七十症的灸法取穴。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本书论述简要。其中将特制的药艾放入银质的“灸盏”中进行灸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点。现只存初刻本。

<<玉龙歌>>
  针灸歌赋名。全名《一百二十穴玉龙歌》。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开头称:“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七言韵语,首尾共八十六段。其用穴经验有参考价值。《针灸聚英》:“俗以《玉龙歌》为扁鹊所撰,盖后人依托为之者。”《针灸大成》等书载此,文字略异。

《针灸问对》
  针灸著作。又名《针灸问答》。三卷。明·汪机撰。刊于1503年。本书以问答形式阐述了针灸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上、中二卷论述针法;下卷论述灸法及经络腧穴。全书以《内经》、《难经》等书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对于金、元以后的各种针灸学说则采取批判或否定的态度,并批判了某些不负责任的医疗作风。现存初刻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针灸心悟》、《针灸心传》
《高立山针灸汇粹》针灸三步曲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高立山教授编著的《针灸心悟》《针灸心传》及《针灸心扉》组成。是高立山教授师生三代学习中医针灸理论的体会和应用中医针灸临床经验的纪实。初以《针灸心悟》出版介绍锤炼针灸基本的要点,受到读者欢迎,又出《针灸心传》指出提高针灸的几点心传,与《针灸心悟》形成针灸姊姐篇,广泛流传国内外,后由《针灸心悟》、《针灸心传》和《针灸心扉》形成了高立山教授学习中医针灸、
应用中医针灸、研究中医针灸、交流中医针灸的“针灸三部曲”受到读者的厚爱,并被中国中医研究院评为一九九九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现应读者的要求订正修改、去繁执简,重新出版。并在《针灸心传》中补充“用药心传”等内容,突出中
医针药并用重,发挥“针灸攻其外”,“药物治其内”,脏腑经络同治的针药并用的特点,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望读者能从中吸取中国中医针灸的精粹,发展提高中国针灸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务。


《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简称《资生经》,宋·王执中撰。该书撰成后,由王氏自己首刊于澧阳(今湖南澧县),时间不详。继刻于海陵(今江苏泰州市)。至绍定四年,上述两版均不复存,朝散郎澧阳郡丞赵纶为广其传,再次重刊。
本书共7卷;第1卷论腧穴名称、位置、主治、刺灸法,腧穴排列方法与《铜人腧穴灸图经》略同。所记载的督俞、气海俞、风市等腧穴,以及眉冲、明堂、当阳、百劳等21个民间行之有效的别穴,均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未载,对魄户、大桧、巨骨、照海、申脉、肓门、鸠尾诸腧穴的辩误及对足三里取穴方法的考证,都有一定价值。第2卷论针灸注意事项和一般理论问题,如“针灸须药”、“针忌”、“忌食物”、“同身寸”、“论壮数多少”等等,强调针灸药并用的治疗原则。该书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为一寸”的同身寸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是公认的针灸取穴标准。第3~7卷论述各科疾病的辨证取穴及具体的刺灸方法,因证配穴,内容丰富,尤其体重各种灸法的运用,《资生经》对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后世针灸学有重要影响。
《针灸甲乙经》
原书lO卷,后改为12卷,共128篇。晋?皇甫谧所撰,原名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在《针灸甲乙经》之前,虽然已经存在有号称为《针经》的《灵枢经》,但《灵枢经》对于腧穴的论述,却只提到了150多个穴名,对于腧穴的位置、取法、主治与针刺深浅等甚少提及;由于其论述的内容仍不尽完,故皇甫谧广泛收集《灵枢经》、《素问经》,以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精要编辑而成《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方法、禁忌、病因病理,以及各类病证、针灸取穴等,特别是对经穴的归纳,不仅统一了腧穴的名称与作用,对于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的针灸论治处方更为详尽,是我国现存最早且内容比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针灸处方的出现,是《针灸甲乙经》的主要贡献之一。也就是说,《针灸甲乙经》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简单的个别穴治疗,发展到相互配穴的运用,大大加强了针刺治疗的效果。书中论述了500多个针灸处方,200多种病证,比如:衄血取腕骨;咳血取大陵;痔疾取攒竹;乳痈取太冲、复溜;失眠取浮郄;遗尿取神门、委中;大便艰难取中渚、大钟等取穴经验,都广为后人所沿用。
《针灸甲乙经》总结了魏、晋代以前的医家经验,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巨著,虽然至今已有1800年,但视其内容,可见当时的针灸水平已经极高,它所阐述的针灸理论内涵,甚至超越了现今医疗科技发达的时代;因此,笔者将之推荐给有志于研究针灸者。《针灸甲乙经》确是一本值得深入探讨与钻研的针灸著作。



论坛下载地址:http://bbs./thread-3960-1-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