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榆城古风 2011-12-04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金沙遗址出土的许多珍贵文物都洋溢着非凡的神奇魅力,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太阳神鸟金箔饰了。甚至国家文物局把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太阳神鸟金箔饰图案作为了代表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饰,实际上是一件相当小巧袖珍的器物。其形状这圆形,内有镂空图案,外径<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重20,系用很薄的金箔制作而成其匠心和创意显得是如此绝妙而又非同凡响,数千年之后仍璀璨耀目,精美异常。在制作工艺上,这件金箔饰采用了锤揲与切割技术,整件金箔厚薄均匀,纹饰边缘整齐平滑,工艺精湛,构思奇妙,充分显示了制作者技艺的娴熟与高明。最为奇妙的是圆形金箔上面的纹饰,如同一幅均匀对称的剪纸图案,可能使用了相应的模具精心切割而成,无论是纹饰的整体布局还是图案的细微之处都一丝不苟,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了极神奇的效果。这件圆形金箔上采用镂空方式表现的奇妙图案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图案的中心为一镂空圆圈,周围有12道等距离分布的象牙状的弧形旋转芒,这些外端尖锐好似象牙或细长獠牙状的芒呈顺时针旋转的齿状排列。外层图案是四只逆向飞行的神鸟,引颈伸腿,展翅飞翔,首足前后相接,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排列得均匀对称恰到好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观赏,整幅图案都充满了动感,好似一个神奇的漩涡,又好像是旋转的云气或空中光芒四射的太阳四只飞行的神鸟则给人以金乌驮日翱翔宇宙的丰富联想。考古工作者产将这件奇妙的金饰放在红色衬底上观看,发现其内层漩涡形图案如同一轮旋转的火球,周围飞鸟图案犹如红色的火鸟。那火红的圆盘和耀眼的光芒分明就是古代蜀人对太阳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表现得如此精妙而富有创意。还有那绕日飞行使人浮想联翩的神鸟,更是古蜀时代太阳神话的一种生动展现,而且将这个神话传说中的丰富含义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在人类由洪荒向文明迈进的过程中,对太阳的崇拜可能是最为古老的话题了。由于太阳和自然万物的密切关系,对人类的生存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民们自远古以来就对太阳怀着敬畏崇拜之情。如三星堆出土的许多青铜器,还有汉代画像石、砖上表现的日轮金乌,甚至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上亦有彩绘方式表现的一轮画有金乌的太阳,这些图案生动的展示了先民们对太阳及太阳鸟的崇拜的情结。

前面说到古代先民对太阳鸟的崇拜,的确如此,古代蜀人不仅有着浓厚的太阳崇拜情结。而且有强烈的崇鸟信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就揭示了古代蜀人有以鸟为图腾的传统,尤其是凤鸟与太阳神鸟在古代蜀人精神观念中占有特殊地位。古界族的崇鸟观念与鸟图腾又与太阳崇拜的太阳神话相互交融,两者通常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古蜀人似乎想通过太阳与太阳神鸟、凤鸟来表现,他们是太阳神鸟的后裔,与太阳神有着神圣的亲缘关系。而作为太阳神鸟的后裔,他们是当然的贵族,掌握有统治和役使其他部族的“君权天授”毋庸置疑的权力。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金沙遗址博物馆出土的金器中还有一件也不得不说,那就是金冠带,这件金冠带宽度较窄,其直径略呈上宽下窄状,出土时断裂为长条形,经连接复原,保存完好。金冠带的圆圈直径为196~199厘米,带宽268~28厘米,厚002厘米,重44。在制作工艺上,与同时出土有其他金器一样系锤揲成形,采用了精湛的錾刻手法,在金冠带表面刻画了生动奇妙的图案纹饰。其图案由四个部分组成,采用对称布局,图案中央是圆日图象,两侧以延续的方式分别刻有一鸟、一鱼、一箭。每组之间又有圆日图像相衔接,线条流畅,寓意丰富图中之鸟皆为粗颈钩  ,羽冠长尾,腿爪前伸。双翅向上腾起,大眼炯炯有神,显得极其生动。鱼的体型较为肥硕,大头圆眼,嘴略下钩并有上翘的胡须,鱼身上鳞片和背腹部的长短鱼鳍以及卷曲的鱼尾都刻画得十分逼真。中间的圆日图像十公值得人们关注,似人面或兽面,一条长杆羽箭从这里射向两侧的鱼鸟,好似以此证明它主宰着鸟鱼的命运。此物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应该是权贵的身份的象征。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金冠带呈圆环形,直径上大下小。金带表面纹饰由四组相同图案构成,每组图案分别有一鱼、一箭、一鸟和一圆圈。这件冠带上的纹饰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金杖上的纹饰基本相同, 都是以鸟、鱼、箭、人头为主要构图元素组成的图案。
      金冠带与金杖都可能是当时古国古族至高王权与族权的体现与代表,更有学者认为这个图案可与古蜀国传说中的“鱼凫”王朝相联系。金冠带和金杖上图案内容的同一性,标示着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的统治者在族属上的同一性或连续性。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金面具整体经锤揲成形。人像圆脸圆颐,双眼、大嘴镂空,鼻梁高直,嘴形似乎还略呈笑意,富有极其神秘的色彩。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造型风格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器物坑中出土的金人面罩和贴金铜人头像有所区别,却与三星堆器物坑中出土的个别青铜人像和金沙遗址同时出土的铜立人像面部形态相像,这类金面具在商周时期中国其他地区和其他文化中几乎不见,应当是商周时期四川盆地青铜文化具有典型性的因素之一。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在现代人看来,喜欢蛙或蟾蜍是乎有些不可思义,想象中这么丑陋的动物形象居然我们的先民们会喜欢。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出土了好几件形制特点、尺寸大小和制作工艺都基本相同的金箔蛙形饰,其中有一件较为完整。它长6.96厘米,宽6厘米,厚0.004~0.16厘米。这些蛙形饰金箔都是由很薄的金箔制成。从制作工艺看,均采用了锤揲、冲压、切割等技法,还可能使用了同样的模具。在细部纹饰表现上则采用了錾刻方式。金箔蛙形饰它蜷曲的四肢、葫芦形的头部,尖桃形的蛙嘴,呈并列凸起的一对圆眼,腹部两侧的突起,尖状的尾端,以及沿着背脊两侧向四肢延伸的弦纹和连珠状乳丁纹都极富特色。特别是连贯排列的圆而高凸的乳丁纹,形象地表现了青蛙或蟾蜍身上的斑点疙瘩,增添了形态上的生动之感,金箔蛙形饰的四肢作对称性弯曲,显得非常奇特甚至有些怪谲,显示出当时的匠人们在其肢体的处理上也别出心裁。自古以来,青蛙和蟾蜍曾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些民族的吉祥之物。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有两方面的原因,蛙多子,繁殖能力很强,而蛙类的肚腹形似怀孕的孕妇的腹部,蛙类的叫声与婴儿的哭声也有些类似,在那个以人为生产力的社会将此列为图腾物,就不难理解了。二是上古之人将蟾蜍与月亮联系起来,这是由于一是月亮中的暗影与之相似,二是蟾蜍为夜间出没的动物,因此上古之人将之作为日神相对的月神代表。三是上古之人认为蛙是雷神的儿子,是雷神派到人间的使者,当人间需要雨水时,向蛙说一声,青蛙鼓噪,雷王下雨。至于金沙遗址中出土的金箔蛙形饰寓意何在,估计三者皆有吧!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器物底面呈圆形,立面呈上小下大的喇叭形,周壁向下逐渐外侈。器身较高,小平顶,顶上有一个近似菱形的小孔。器表素面,曾作抛光处理,内壁粘附有铜锈,并有较多划痕。喇叭形金器出土时是和一件锈蚀的铜器粘连在一起,可能是装饰形器物。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器 - zy7312 - zy7312
 该金面具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面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有两个鼻孔;阔口;长方形耳,耳垂有一圆孔;下颌齐平,内折。从金面具背面的痕迹观察,推测金面具可能是附着在某种物体之上,应是古蜀时期的神祇面具。金面具的时代也当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之时,距今约3000年。

再次走进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青铜雕像诉说的故事  

再次走进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青铜雕像诉说的故事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青铜雕像诉说的故事 - zy7312 - zy7312

当王朝的兴衰更替已成为历史,当一切荣华宝贵与悲欢离合都化作烟云唯有那些凝聚了一个时代的文明精华的非凡创造,依然闪耀着光芒。并以穿越时空的魅力震动着我们的心弦。商周时期古蜀人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尤其在青铜雕像方面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星堆的一、二号坑发掘出了众多的青铜雕像,真实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明与社会生活场景,令人耳目一新,为之震撼。而金沙遗址晚于三星堆遗址,依旧是辉煌的古蜀王国,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出土的青铜器远远少于三星堆,而人物造型的青铜器更是少之可怜,只有几件,从博物馆的展品中,我所看到的目前只有青铜立人一件,此外还有一件小型人头和一个人型铜器,而且就金沙出土的1200件青铜器看,全是小型的物件,比如小青铜立人像居然不到15厘米高,竟然没有一件大家伙。这些小型青铜器相互之间没有太大联系。这与三星堆出土的硕大的千姿百态的青铜人物雕像群形成了明显的差异,究竟是什么缘故,这颇使人费解。

三星堆古国是商周时期成都平原上的古蜀王国,金沙则已迫近春秋早期,比三星堆晚了数百年。然而,三星堆却出土了众多大型青铜器:残高396厘米的青铜神树、180.6厘米的青铜大立人、直径1的纵目大面具,它们无不彰显着三星堆是一个庞大的青铜世界。同样是古蜀王国,金沙却只有一些小型青铜器。文明的发展从来都是随时间递进的,较之三星堆,金沙应该是一种更先进的文明,为何它的青铜器反而还要小?单单是时间差异还不足以令我们如此困惑。三星堆和金沙的一些青铜器竟然是相差无几的,可见在工匠之间流传的是同一派手艺。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双手无限夸大环抱在胸前,金沙小铜人也是双手抱在胸前,只是腰间多别了根权杖;他们的青铜戈上,都有对称的7排锯齿,据说是供舞蹈之用;他们的铜虎均张牙舞爪。相似性带给了我们一系列暗示:金沙和三星堆的青铜文明之间是有联系的,就像在一个师傅那里学习的两个学徒一样。不过,这就更说不过去了:既然它们的青铜面貌如此相似,为何一个有那么多大家伙,一个却拼命走婉约路线呢?一切的一切扑朔迷离,不可得知,我时我不竟猜想,或许金沙遗址本不是古蜀国的中心,而它只是一个边远小邦或小部落,也或金沙遗址并未发掘完,大型的青铜器存在某处而被发现。这些猜想只有留待今后的考古才可得知。

另一个可能是,三星堆之后的金沙人,并非铸造不了大型青铜器。在青铜器由大变小的过程中,似乎隐蔽着王权的膨胀与神权的衰落。三星堆出土的900余件青铜器竟几乎全部跟祭祀有关。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铸造的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大家伙,是古老的三星堆人对神灵的虔诚和奉献,也是三星堆这个国度里神权至上的见证。

  代表神权的是一些神职人员。他们并非比其他三星堆人信仰得更为虔诚,对他们大多数人而言,这往往是一份世袭的工作。学者孙华认为,三星堆梳着“笄发”的青铜人头像,塑造的便是这个最接近神灵的神职阶层。他们掌管着三星堆古国的宗教、祭祀、占卜,统治着整个古蜀国的中枢神经。然而,如果是如此循规蹈矩地为神灵服务,他们还是不令人讨厌的。古蜀国诸如战争、媾和等国策也需要通过占卜决定,神职人员便干预到国事中来。这样一来,梳着“辫发”的三星堆王公贵族们颇为不满。加之为表虔诚,神职人员鼓吹更多的青铜应该投入到祭祀中去,有限的青铜被投进了无底的深渊。三星堆大型青铜器便是在这种矛盾下铸造出来的。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晚年的三星堆古国遭遇了一场变故,迫于无奈举国迁徙至金沙。“笄发”们在这场变故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王公贵族们趁机取而代之。这时候的青铜雕像已经绝少见到“笄发”们了,小青铜立人是新的政权代言人。他留着辫发,却跟此前的“笄发”们一样戴着太阳冠;他腰上别着象征权力的权杖,手却像青铜大立人一样举在胸前。显然,他既是王权的所有者,又将神权玩弄于股掌之间。

    鼓吹用青铜祭祀的神职人员已经失势。不过,金沙古国的青铜还是源源不断投入到祭祀中去。保持了几百年的国家惯性似乎很难停止下来,底层的金沙人还是虔诚地崇信神灵,王公贵族的权力也无法割断他们的信仰。宗教,历来都是一个国家最玄妙的部分。王公贵族很快充当了另一种角色。

    这种角色并不受欢迎。在金沙古国,青铜器虽然还是用于祭祀,却已经换成了小型青铜器。我们的联想正是在这样的转变中展开。或许,金沙的王公贵族们意识到,再也不能像三星堆人那样挥霍珍贵的青铜,于是,一项旨在节约的决议实行了:青铜可以用于祭祀,禁止铸造大型青铜器。按理说,这项决议能节省下大量的青铜,可是节省下来的青铜又用到哪里去了?像古巴比伦人那样武装军队,抑或是革新农具?为何迄今的考古发掘中也没有发现青铜兵器和农具呢?

    既然没有多余的青铜,或许,金沙古国的青铜是经常处于短缺状态的。一个最新的观点是,青铜跟金沙古国的实力是联系在一起的。成都平原本不产铜,临近的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却盛产铜矿。三星堆古国的实力曾一度触及南中,南中铜矿便唾手可得。为了保证铜矿石源源不断流入成都平原,蜀至南中一路还曾有蜀国士兵驻扎。而到了战国早期,三峡一带的楚国逐渐兴起,在军事上一度咄咄逼人,成为了古蜀人有力的竞争者。原本是蜀人势力范围的南中逐渐被楚蚕食,想把铜矿石运出来也是举步维艰。没有铜矿,拿什么铸造青铜神树?如果这个推论不假,大概是楚人阻断了金沙人的青铜神树梦吧。

根据形状与用途,金沙的青铜器大抵可以分为三类。跟祭祀有关的青铜器一般是方形、圆形的,似乎隐藏着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观在其中;一些挂饰是最奇怪的,它们形单影只,根本无法还原本来的位置;还有一个青铜雕像的世界:高贵的祭祀者,灵巧的鸟,威严的龙,咆哮的虎,憨厚的牛,样样栩栩如生。奉献给神灵的青铜器大多是方形和圆形的,这两种简单的形状看来一直桎梏着金沙古国工匠们的头脑。在古代,圆形的器物也称为璧。有件青铜璧上雕刻着3只相互追逐嬉戏的神鸟,或许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背负太阳的“金乌”。另一些青铜璧上没有图案,璧身粗糙不平,金沙古国的工匠似乎并没有足够的耐心来雕凿它们。奇怪的是,这些青铜璧并不能直立,似乎只是一些大家伙的零件。

在为数不多的青铜器件中,那小小的青铜立人像最为引人注目。此像由立人和插件构成,立人高14.61厘米,插件高19. 6厘米,重641。其铸造工艺与三星堆出土人物雕像相似,从残留的泥芯范土看,系制模后一次浇铸而成,然后对雕像进行打磨抛光处理。整个雕像造型作挺身肃然而立状,立人头戴奇异的环形冠帽,帽环周围有13道旋转状的弧形冠饰,好似等距离分布的弯曲象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太阳闪烁的光芒。这件诡异飘逸的冠帽,可能蕴含着某种特殊的象征含义。立人的有脸庞较为瘦削,表情肃穆,双目圆睁,瞪视前方,左右耳垂皆有穿孔。脑后有隆起并列下垂的三道发辫,下边有宽带束之,直拖至臀部。身穿衣袍,腰间系带,胸腹前斜插有一柄短杖似的器物,或许是用于祭祀活动的某种法器。双脚不显脚趾,似穿有鞋袜,站立于“丫”字形的插件之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立人的双臂做出环抱举物的姿态,左臂屈肘于胸前,右臂上举与肩齐,双手虚握,中空的双拳上下呈斜线相对,表明两手之间可能握有某种祭祀物品。

金沙遗址出土的件小型铜立人像,无论是形态姿势、五官神情,还是冠帽穿着、脑后的长辫及腰间的法器都给人以神奇之感。从造型看,这件铜立人与三星堆青铜造像这立像由可谓一脉相陈承,显示出了浓郁的古蜀文化的风格特征。至于为何三星堆的硕大变成了金沙的娇小,如前所述至今依旧是迷,还留等今后考古去发掘。

 
 
再次走进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青铜雕像诉说的故事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青铜雕像诉说的故事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青铜雕像诉说的故事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青铜雕像诉说的故事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青铜雕像诉说的故事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青铜雕像诉说的故事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青铜雕像诉说的故事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青铜雕像诉说的故事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青铜雕像诉说的故事 - zy7312 - zy7312 

值得提到的是,古蜀人和巴人   也是崇虎崇鸟的部落。三星堆和金沙遗址考古发现就揭示了古代蜀人有以鸟为图腾的传统,尤其是凤鸟与太阳神鸟在古代蜀人精神观念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中的考古研究我留待在讲金沙金器中介绍。

再次走进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青铜雕像诉说的故事 - zy7312 - zy73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