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族民间艺术——呼麦

 东河猎鹰W 2011-12-04
蒙古族民间艺术——呼麦

      呼麦,又称浩林潮尔或潮尔,是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多声表演艺术,暨一人利用嗓音的低音持续声部产生的泛音,与低音持续声部形成两个以上声部的和声。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和新疆,蒙古国的西部和俄罗斯的图瓦等蒙古族聚居区,从13世纪产生传承至今

呼麦  演唱者:苏依拉赛汗 


 

    呼麦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另外,呼麦又称“蒙古喉音”。 呼麦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之所以能同时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技巧在於藉丹田之力唱出一个基础音,经由压缩喉咙,析出基础音之上的各个泛音,再藉由口腔、鼻腔、头腔或胸腔的共鸣来放大所选取的各个泛音,因此,对听者而言,同时听到基础音和泛音两个声音。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

    呼麦颂  表演者:胡格吉勒图  原生态

 

      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成吉思汗颂  表演者:呼麦组合


     呼麦这种古老的歌唱方式,据说已经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女子呼麦四座山



     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