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博物院资料

 千乙 2011-12-04
作者资料
  黄传惕,湖南省平江县人,1934年生。从小喜欢看书。初中毕业于湖南平江湘北中学,高中毕业于湖南长沙衡湘中学。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1954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文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现在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编辑。

永乐十九年旧历四月的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风雨大作,夹杂着阵阵惊雷。新修成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化为灰烬。

永乐帝心中顿时升起不祥之感。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被强调到绝对的地步。地震、灾害、雷击等等自然现象,都被看成是执政者的失误而带来的。"上天示警"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的严重性在于:第一,只有统治者出了问题,老天爷才会震怒。所谓"天怒人怨",便是这个道理。第二,统治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失误在哪里,这就需要有智慧的人站出来为其指点迷津。鉴于此,朱棣立刻下诏求言。也就是说,他希望朝野明智之士为他找出雷击三大殿的原因。

很快,礼部主事萧仪的奏本送到御前。这位六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司局级)认为:三大殿遭受雷击是因为迁都的缘故。把国都从南京迁来北京,不但诸事不便,就连大明的皇脉也撂在江南。这是大不敬的事。朱棣看过奏本,震怒异常,他认为萧仪把迁都与雷击三大殿联系起来,完全是蓄意诽谤。

事情还没有完,萧仪的观点在官员中仍有不少市场。同情他的官员多半是科道言官。科指六科,道指十三道。六科是对应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立的,是稽查六部的监察部门。六科编制是四十人,每科的负责人称为都给事中,正七品。余者都称为给事中,正八品。十三道是对应全国各省,当时全国只有十三个省。十三道御史统归都察院管辖,御史的官阶同给事中差不多。两个衙门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和审计署,级别却要低得多。比之于今天,科道言官的级别也仅仅是县处级而已。但科道言官的权力很大,在明代,位居二品的六部尚书遭言官弹劾而受到惩处的不胜枚举。

明代的官场,有两种经历的人升官比较容易。一是在翰林院呆过,二是当过科道言官。由翰林院而入内阁当辅臣,由言官而晋升为封疆大吏或方面重臣。

科道言官,一般都从年轻官员中选拔,这些人初涉仕途,尚不致沾染太多的官场恶习,担任言官敢于弹劾不法权贵,因此历代皇帝对言官颇为倚重。

但这次恰恰相反,对朱棣的迁都持异议的,多半是言官,而部院大臣都是坚定的迁都派。这是因为朱棣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后,对建文帝时的朝廷大臣作了一次彻底的清洗。经过二十余年的筛选过滤,现在的部院大臣,大部分都是"靖难功臣",他们也都成为南方士族的仇人,因此利益上与朱棣是一致的。

言官们都很年轻,与朱棣的"靖难"无关,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就事论事,认为皇上"轻去金陵,有伤国体"。朱棣对这些言官非常恼火。他于是心血来潮想出一个办法,让这些科道言官与部院大臣一起到午门外跪下对辩。迁都究竟好不好,让双方各抒己见。

当其时,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候,午门外的广场上,言官与大臣分跪两边,个个都淋得落汤鸡似的,但谁也不觉得尴尬,也不觉得侮辱。他们争论得面红耳赤,一天没有结果。朱棣让他们第二天再来午门下跪辩论。雨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永乐帝在城楼上不愠不火地看着。官员们冒雨下跪,不依不饶地争论着。这场景看起来有点滑稽,然而中国的中世纪的政治,便是在这种滑稽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朱元璋于1368年创立大明王朝,虽然定都南京,但似乎从一开始,朱元璋就觉得南京不是很合适。因为它偏安江南,对控制辽阔的北方十分不利。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了一个诏书,言道:"江左开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图治,广一视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为南、北京。"大梁即今天的开封。朱元璋出于战略考虑,提出设南、北两个都城。还有一说就是袭汉唐的旧制,将长安(今西安)列为都城。朱元璋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完成不了首都北迁的任务,便将希望寄托在懿文太子身上。谁知懿文太子早夭,定都关中的计划落空。方孝孺的《懿文皇太子挽诗》写道:"相宅图方献,还宫疾遽侵......关中诸父老,犹望翠华临。"讲的就是太子曾去西安做迁都前期筹备工作的事。

自秦开始,中国历朝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宋之前,长安、洛阳、开封都曾做过都城。其中以长安的时间最长。南方如金陵、杭州、扬州等处,亦曾做过都城。奇怪的是,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这皆因在漫长的历史中,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文明,始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冲击。在冷兵器时代,汉人的温文尔雅怎抵挡得住"胡人"的铁马金戈。建都北方,主要是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

朱元璋灭元之后,却没有将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直接定为首都,仍然选中金陵营造他的皇城。这大概是因为朱元璋出生淮的原因,但是,从洪武二年起,他就对定都金陵产生了动摇。朱元璋的迁都念头,虽然从没有打消过,但也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他是最能干的一个。北京之所以成为明朝的首都,清朝继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继之,其发脉者,就是这个朱棣。

朱棣十一岁被封为燕王之后,朱元璋安排他同另外几个未成年的藩王一道回到老家凤阳读了几年书。他二十一岁就藩,所谓就藩,就是前往分封地居住。朱棣到了北平后,经常率兵从这里出发,到东北或西北与"戎虏"作战。多年的沙场生涯,培植了他君临天下的胸襟。他的父亲朱元璋驾崩之后,传位于太孙朱允炆,是为建文帝。这位年轻人斯文儒雅,但缺乏谋略与胆气。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秀才治国,同样也会弄出纸上谈兵的悲剧。因此,朱棣对侄儿登基后的所作所为,不但嗤之以鼻,而且深为不满。传说朱允炆即位的第一年冬天,朱棣在北平的燕王府邸大宴宾客,其时天寒地冻,朱棣出一上联让人对:"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在座的姚广孝应声而对:"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是主。"这好比挠痒痒挠到了正处,一直有夺位之心的朱棣听罢大喜,便暗地里进行着夺位的准备。

不管怎么说,永乐帝夺位是为"篡",但朱棣给自己篡位下的定义是"靖难"。那些跟着他从北平打到南京的将佐,个个都变成了靖难功臣。

朱棣夺位成功,改年号为永乐。在其执政期间,做了几件大事。如派遣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还有一个最大的政绩,便是迁都北京。
崇祯帝自杀
明成祖朱棣曾有训:“文死谏,武死战,国君死社稷。”当时,李自成围困北京,京中只有腐朽多年的三大营据守,不足当李自成。崇祯曾想出战,却因胆怯错过最佳时机,致使外城陷落。当是时,孙传庭战死,关宁铁骑不能来救(抵御清军),大明无将可用,无兵可调,全无退路,观乎京师,已是岌岌可危。如此危急时刻,众臣不思如何报国,却一心想着向大清出卖皇帝以换得退路。在最后,崇祯在景阳殿敲响了大钟,试图召集群臣商议后事,却无人前来,悲伤的崇祯决定践行成祖祖训,带着王承恩上了煤山,自尽身亡。

以下是摘录的内容,崇祯自杀前夕和自杀时:
1644年3月16日,崇祯刚刚被太监侍候着穿好龙袍,这时有太监来报:“皇上,李自成所率的叛军打到昌平了”,崇祯大惊失色,无奈之下,只好召集群臣,商讨对策。然而,大殿上静寂无声,好久没有人说话,后来,不知哪位大臣哭出声来,接着哭声连成一片。崇祯拍案大怒,才喝住了哭声。

不久,昌平失守的消息传来,一时间君臣大惊,大殿上悲凉的景象再次重现。

17日,北京城被围。而此时,负责北京城防的明军对起义军的围攻已无抵御之力。在这种情况下,崇祯自知已回天无力,召集群臣商议也是于事无补,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然后,一边仰天长号,一边绕殿环走,不停地捶胸顿足,痛哭失声。整整折腾一夜,直至天明。

3月18日,天色刚黑,崇祯心神不宁地等着守城明军的消息。这时,有一个太监神色紧张地跑来,跪地向崇祯报告:“皇上,内城也被攻破了”,崇祯忙问:“守城的官兵到什么地方去了?守城提督李国祯又在哪里?为什么会守不住?”太监回答道:“守城的官兵早已逃散。”接着又说:“皇上您还是赶紧设法逃走吧”,崇祯还想再问一些情况,这名太监转身便逃。崇祯连喊几声,可那太监连头都不回便径自走了。

崇祯只得亲自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紫禁城的最高点——煤山。他放眼一看,只见京城内外,火光冲天,四周喊杀声阵阵传来,炮声也隆隆作响。见此,崇祯不禁仰天长叹,泪如雨下,很久才下山回乾清宫。回到乾清宫后,崇祯决定准备后事。他提笔亲手写下给内阁的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辅佐东宫太子,提督内外军务。然后命太监将谕旨送往内阁,可是,没多一会儿,太监跑回来报:“皇上,内阁中早已空空如也”,崇祯闻言,撂下笔,不禁感慨万分,想到以往的前呼后拥,想到以往的群臣跪拜、山呼万岁,看到今天的凄凉末日,崇祯再一次痛哭失声。这时,崇祯已经苦闷到了极点,对未来再也不抱任何幻想。

过了许久,崇祯愤然站了起来,他先把周皇后叫来,又让太监把袁贵妃叫来。此时,崇祯已是精疲力竭,状近疯狂。他大声叫喊要左右把酒送上来,连呼倒酒,一口气饮下了几十杯酒,然后又泪流满面地长叹道:“朕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负我百姓”,周皇后、袁贵妃见此,也陪着流泪不止。喝完这番悲怅失意的酒,崇祯又将太子慈、永王慈、定王慈炯召来,准备将他们托付给各自的外祖父家,希望能够给自己留下一点血脉。那时定王才13岁,永王12岁,对当时的险境还全不知情,身上穿的还是平时的华衣美服。见此,崇祯含泪说道:“皇儿啊,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不赶快将绸缎锦衣脱掉,这会给你们招来杀头的危险”,说完忙命左右寻来破衣,崇祯心情悲愤地对他们说:“大明社稷就要完结了,这实在是父皇的罪责和过失,但朕已经尽力了。皇儿们今天还是皇子,明日就是百姓了,在战乱离别的时候,千万要记得隐姓埋名,不要出头露面,见到年纪大的人要称呼他们长辈老翁,见到年纪轻的要喊他们伯伯叔叔。万一保全了性命,一定要给父母报仇雪恨呀!千万不要把父皇今天的告诫给忘掉了。”说罢,崇祯将他们紧紧地搂在怀中。对此,太子和两位皇子含泪应诺。周皇后上前搂住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和定王,又将田贵妃的儿子永王扯来,四个人哭成一团,最后三人由太监领出。

托孤的事情完了之后,崇祯转头对周皇后道:“大势已去,你作为皇后国母,应当自尽了。”周皇后听了,痛哭起来,说:“为妾侍奉陛下十八年了,最后,连劝你南迁的一句话你都不肯听,以至于到今日这步田地,这也是天命啊!今日能为大明社稷殉身,对我来说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1说完,周皇后径直跑回坤宁宫自尽身亡。这时,崇祯又赐白绫给袁贵妃以及西宫众嫔妃,对她们说:“皇宫马上就会被敌人攻破,嫔妃一定不能落到闯贼的手里。你们应当小心谨慎地守住贞节,以保全列祖列宗的礼制。”说完,崇祯挥挥手示意:“自尽吧”。

接着,崇祯又想到了公主。他想:“闯贼打进宫内,也不能让他们污辱了公主。”于是,崇祯提剑直奔宁寿宫长平公主的住处。长平公主见父皇满脸杀气地撞进来,便知道大事不妙,她扯着崇祯的衣襟大哭不止:“父皇,我是大明的公主、您的女儿啊!您不能杀我啊1听到女儿这般撕心裂肺的哭喊,崇祯心如刀绞。但有什么办法呢?崇祯“嗖”地一下拔出剑来,一边用袖子遮住自己的面孔,一边悲怅地喊道:“你为什么要生到我的家中1随后,手起剑落,一剑砍去!长平公主被吓呆了,本能地举起胳膊去挡剑,结果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上。这时,崇祯皇帝的脸上、身上到处溅满了女儿的鲜血,可这位皇上已经形同无心的铁皮人,完完全全地没有了感觉。

接着,崇祯皇帝又来到了*昭仁公主的住处,他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不顾宫女嫔妃们的拼命阻拦,像个杀红了眼的恶魔一样,一把将昭仁公主抓在手里,没容她再作挣扎,剑已刺进公主的胸膛。杀完公主后,崇祯又径直来到坤宁宫,刚进大殿,便有一个宫女向他报告说:“周皇后自缢了”,崇祯面无表情地走上前去,抬起手摸摸周皇后的尸体,已经凉了,只听他喃喃地说:“好……好……”接着又转身来到了西宫。不知为什么,当崇祯走进大殿时,袁贵妃自缢的绳子突然断了,整个人跌在地上。崇祯见状,二话没说,拔剑连刺三下,袁贵妃也倒地身亡。

这时,来了一个太监向他报告:“郭宁妃、庄妃割脉而亡;李淑妃、吴康妃跳水而死;王贤妃、郑裕妃等五人准备出逃,已经被擒。”崇祯听后大怒,命令将这五名妃子带到他面前,然后,他手持长剑,一个一个全部杀死。

此时,崇祯的精神已经完全崩溃,杀完亲人嫔妃,他茫然地坐在地上,呆呆地望着沾满鲜血的长剑和衣襟,整个人都痴了过去。这时,“轰”的一声炮响,崇祯皇帝猛然惊醒,他这才发觉已经是半夜了。他知道,下一个该死的是他自己了。他叫来大太监王承恩,吩咐他准备行装,崇祯自己也换上了便装。

之后,崇祯和王承恩混在太监中,出了东华门,来到朝阳门,但城门却被严密把守。王承恩只好假说奉命出城,但守城门的人却请他到天亮时验明身份再出城。无奈之下,崇祯和王承恩只得由胡同绕出紫禁城,奔向正阳门。在那里,只见三盏白灯高悬在城门之上,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皇上,正阳门已被叛军攻陷,咱们转向安定门吧”此时,崇祯早已龙颜扫地,一路上缄口无言,由王承恩搀扶着,主仆二人又朝安定门走去。可到那儿一看,安定门城门紧闭,根本无法开启。这时天色已亮,崇祯长叹一声道:“走不了啦,回宫吧。”不过,回宫前,崇祯还心存侥幸,执意来到皇极殿前,亲自敲响了景阳大钟,他想召集群臣,再商出逃之计。但大钟响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前来。

此时,大臣们早已逃之夭夭,哪还能听到皇帝的召唤。崇祯大骂百官贪生怕死,该杀!走投无路之下,崇祯已无意再回皇宫,只想一死了之。他命王承恩在前,他踉跄跟在后面,主仆二人登上了煤山山顶。

经过一夜的奔波,这时的崇祯已是狼狈不堪:身上只穿着白色内衣,长发披散,右脚光着,只有左脚还穿着一只鞋。来到山顶寿皇亭,崇祯回首望去,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崇祯知道北京已完全陷落,不由感到万分沮丧,更加心灰意冷,他用手扶着寿皇亭的柱子,不禁悲伤怨恨了起来:平时对大臣们都不错,可现在却没有一个人跟随在左右,真的是可怜可悲到极点了。想不到当年祖宗出于象征江山永固而堆筑的万寿山,竟然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两百多年的大明天下竟要在自己手里失去,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呢?想到这里,崇祯停了下来,伸手解下衣带,又用颤抖的手将它搭在寿皇亭下的一棵枯树的树枝上,然后转头吩咐王承恩:“等朕死后,要将朕的脸部遮盖起来,以示无脸面见列祖列宗之意。”然后,自缢而死。1644年3月16日,崇祯刚刚被太监侍候着穿好龙袍,这时有太监来报:“皇上,李自成所率的叛军打到昌平了”,崇祯大惊失色,无奈之下,只好召集群臣,商讨对策。然而,大殿上静寂无声,好久没有人说话,后来,不知哪位大臣哭出声来,接着哭声连成一片。崇祯拍案大怒,才喝住了哭声。

不久,昌平失守的消息传来,一时间君臣大惊,大殿上悲凉的景象再次重现。

17日,北京城被围。而此时,负责北京城防的明军对起义军的围攻已无抵御之力。在这种情况下,崇祯自知已回天无力,召集群臣商议也是于事无补,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然后,一边仰天长号,一边绕殿环走,不停地捶胸顿足,痛哭失声。整整折腾一夜,直至天明。

3月18日,天色刚黑,崇祯心神不宁地等着守城明军的消息。这时,有一个太监神色紧张地跑来,跪地向崇祯报告:“皇上,内城也被攻破了”,崇祯忙问:“守城的官兵到什么地方去了?守城提督李国祯又在哪里?为什么会守不住?”太监回答道:“守城的官兵早已逃散。”接着又说:“皇上您还是赶紧设法逃走吧”,崇祯还想再问一些情况,这名太监转身便逃。崇祯连喊几声,可那太监连头都不回便径自走了。

崇祯只得亲自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紫禁城的最高点——煤山。他放眼一看,只见京城内外,火光冲天,四周喊杀声阵阵传来,炮声也隆隆作响。见此,崇祯不禁仰天长叹,泪如雨下,很久才下山回乾清宫。回到乾清宫后,崇祯决定准备后事。他提笔亲手写下给内阁的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辅佐东宫太子,提督内外军务。然后命太监将谕旨送往内阁,可是,没多一会儿,太监跑回来报:“皇上,内阁中早已空空如也”,崇祯闻言,撂下笔,不禁感慨万分,想到以往的前呼后拥,想到以往的群臣跪拜、山呼万岁,看到今天的凄凉末日,崇祯再一次痛哭失声。这时,崇祯已经苦闷到了极点,对未来再也不抱任何幻想。

过了许久,崇祯愤然站了起来,他先把周皇后叫来,又让太监把袁贵妃叫来。此时,崇祯已是精疲力竭,状近疯狂。他大声叫喊要左右把酒送上来,连呼倒酒,一口气饮下了几十杯酒,然后又泪流满面地长叹道:“朕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负我百姓”,周皇后、袁贵妃见此,也陪着流泪不止。喝完这番悲怅失意的酒,崇祯又将太子慈、永王慈、定王慈炯召来,准备将他们托付给各自的外祖父家,希望能够给自己留下一点血脉。那时定王才13岁,永王12岁,对当时的险境还全不知情,身上穿的还是平时的华衣美服。见此,崇祯含泪说道:“皇儿啊,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不赶快将绸缎锦衣脱掉,这会给你们招来杀头的危险”,说完忙命左右寻来破衣,崇祯心情悲愤地对他们说:“大明社稷就要完结了,这实在是父皇的罪责和过失,但朕已经尽力了。皇儿们今天还是皇子,明日就是百姓了,在战乱离别的时候,千万要记得隐姓埋名,不要出头露面,见到年纪大的人要称呼他们长辈老翁,见到年纪轻的要喊他们伯伯叔叔。万一保全了性命,一定要给父母报仇雪恨呀!千万不要把父皇今天的告诫给忘掉了。”说罢,崇祯将他们紧紧地搂在怀中。对此,太子和两位皇子含泪应诺。周皇后上前搂住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和定王,又将田贵妃的儿子永王扯来,四个人哭成一团,最后三人由太监领出。

托孤的事情完了之后,崇祯转头对周皇后道:“大势已去,你作为皇后国母,应当自尽了。”周皇后听了,痛哭起来,说:“为妾侍奉陛下十八年了,最后,连劝你南迁的一句话你都不肯听,以至于到今日这步田地,这也是天命啊!今日能为大明社稷殉身,对我来说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1说完,周皇后径直跑回坤宁宫自尽身亡。这时,崇祯又赐白绫给袁贵妃以及西宫众嫔妃,对她们说:“皇宫马上就会被敌人攻破,嫔妃一定不能落到闯贼的手里。你们应当小心谨慎地守住贞节,以保全列祖列宗的礼制。”说完,崇祯挥挥手示意:“自尽吧”。

接着,崇祯又想到了公主。他想:“闯贼打进宫内,也不能让他们污辱了公主。”于是,崇祯提剑直奔宁寿宫长平公主的住处。长平公主见父皇满脸杀气地撞进来,便知道大事不妙,她扯着崇祯的衣襟大哭不止:“父皇,我是大明的公主、您的女儿啊!您不能杀我啊1听到女儿这般撕心裂肺的哭喊,崇祯心如刀绞。但有什么办法呢?崇祯“嗖”地一下拔出剑来,一边用袖子遮住自己的面孔,一边悲怅地喊道:“你为什么要生到我的家中1随后,手起剑落,一剑砍去!长平公主被吓呆了,本能地举起胳膊去挡剑,结果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上。这时,崇祯皇帝的脸上、身上到处溅满了女儿的鲜血,可这位皇上已经形同无心的铁皮人,完完全全地没有了感觉。

接着,崇祯皇帝又来到了*昭仁公主的住处,他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不顾宫女嫔妃们的拼命阻拦,像个杀红了眼的恶魔一样,一把将昭仁公主抓在手里,没容她再作挣扎,剑已刺进公主的胸膛。杀完公主后,崇祯又径直来到坤宁宫,刚进大殿,便有一个宫女向他报告说:“周皇后自缢了”,崇祯面无表情地走上前去,抬起手摸摸周皇后的尸体,已经凉了,只听他喃喃地说:“好……好……”接着又转身来到了西宫。不知为什么,当崇祯走进大殿时,袁贵妃自缢的绳子突然断了,整个人跌在地上。崇祯见状,二话没说,拔剑连刺三下,袁贵妃也倒地身亡。

这时,来了一个太监向他报告:“郭宁妃、庄妃割脉而亡;李淑妃、吴康妃跳水而死;王贤妃、郑裕妃等五人准备出逃,已经被擒。”崇祯听后大怒,命令将这五名妃子带到他面前,然后,他手持长剑,一个一个全部杀死。

此时,崇祯的精神已经完全崩溃,杀完亲人嫔妃,他茫然地坐在地上,呆呆地望着沾满鲜血的长剑和衣襟,整个人都痴了过去。这时,“轰”的一声炮响,崇祯皇帝猛然惊醒,他这才发觉已经是半夜了。他知道,下一个该死的是他自己了。他叫来大太监王承恩,吩咐他准备行装,崇祯自己也换上了便装。

之后,崇祯和王承恩混在太监中,出了东华门,来到朝阳门,但城门却被严密把守。王承恩只好假说奉命出城,但守城门的人却请他到天亮时验明身份再出城。无奈之下,崇祯和王承恩只得由胡同绕出紫禁城,奔向正阳门。在那里,只见三盏白灯高悬在城门之上,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皇上,正阳门已被叛军攻陷,咱们转向安定门吧”此时,崇祯早已龙颜扫地,一路上缄口无言,由王承恩搀扶着,主仆二人又朝安定门走去。可到那儿一看,安定门城门紧闭,根本无法开启。这时天色已亮,崇祯长叹一声道:“走不了啦,回宫吧。”不过,回宫前,崇祯还心存侥幸,执意来到皇极殿前,亲自敲响了景阳大钟,他想召集群臣,再商出逃之计。但大钟响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前来。

此时,大臣们早已逃之夭夭,哪还能听到皇帝的召唤。崇祯大骂百官贪生怕死,该杀!走投无路之下,崇祯已无意再回皇宫,只想一死了之。他命王承恩在前,他踉跄跟在后面,主仆二人登上了煤山山顶。

经过一夜的奔波,这时的崇祯已是狼狈不堪:身上只穿着白色内衣,长发披散,右脚光着,只有左脚还穿着一只鞋。来到山顶寿皇亭,崇祯回首望去,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崇祯知道北京已完全陷落,不由感到万分沮丧,更加心灰意冷,他用手扶着寿皇亭的柱子,不禁悲伤怨恨了起来:平时对大臣们都不错,可现在却没有一个人跟随在左右,真的是可怜可悲到极点了。想不到当年祖宗出于象征江山永固而堆筑的万寿山,竟然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两百多年的大明天下竟要在自己手里失去,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呢?想到这里,崇祯停了下来,伸手解下衣带,又用颤抖的手将它搭在寿皇亭下的一棵枯树的树枝上,然后转头吩咐王承恩:“等朕死后,要将朕的脸部遮盖起来,以示无脸面见列祖列宗之意。”然后,自缢而死。


纵观崇祯失败自杀的原因有很多:崇祯帝其人,暴躁、多疑、固执,为人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客观的说,他是一位勤政的皇帝,却不是一位好皇帝、好丈夫、好父亲。
    崇祯17岁登基,甫一登基就朝中有魏忠贤与客氏乱政,北方满人、蒙古骚扰不断,东面倭寇之乱依然猖獗,南面少数民族、安南等属国不安分。在这种环境下,崇祯能顺利登基,铲除魏党,应该说他是有一定魄力和能力的。执政初期,他是明代除朱元璋外,对宦官依赖最少的一位皇帝。他每天坚持早朝、午会,每天工作不息。明史为证:崇祯去清宁宫拜望太妃刘氏,竟当着太妃面睡着,太妃命尚衣以衾覆之,待帝醒来,说道:“朕三日省文书,未曾合眼,不当之处,望太妃原谅。”长期以往,崇祯在30岁上已是满头白发。他少近女色,禁止后宫干政,衣食俭朴,应该说是不错的。最后崇祯守在北京,没有逃亡,自杀而死,遵守了成祖朱棣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训,他是个有担当有气节的人。
    然而,崇祯多疑,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崇祯不是这样,因为多疑死在他手上的名臣数不可数。例如:袁崇焕、卢象升、陈新甲、曹文昭等......间接死在他手上的:孙承宗、孙传庭、毛文龙......这些人中,袁崇焕。孙传庭是明朝生存的关键,柿园一战,孙传庭身死,明亡。洪承畴的叛逃与崇祯也有关系,萨尔浒之战,洪承畴无兵可调,被迫投降。再者,崇祯固执,当是时,南迁南无疑是个好选择,但崇祯不顾形势,固守北京,导致最后明朝无主。第三,崇祯优柔寡断,与清议和是正确的选择,但崇祯再三摇摆,最后依然放弃,使明朝置于农民军与清军夹击之下,致使明亡。崇祯最后吊死梅山,皇后周氏上吊,长平公主被他断臂一只,昭仁公主被他杀死,三个皇子或下落不明,或被淸廷所杀。崇祯不能说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总结而言,崇祯要为明亡负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