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教学讲座四之四(有效教学的准备与评价策略)

 wdzajcx 2011-12-05

有效教学讲座四之四(有效教学的准备与评价策略)

为了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教学前的准备和教学后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和有效的评价反思才能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1、有效教学的准备

1.1、有效教学的准备分为两个方面.

⑴大的准备指的是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准备。①要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或品质,国外有研究把它称之为有效教师特征或品质研究,指的是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或品质,如个人外表、魅力、整洁、善良和亲切、智力、机智、开放、热情、幽默等;②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特征或品质,如体谅学生、对学生有高要求、教学能力强、学科知识丰富、教学的适应性等等。教师要让自己的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有效教师所应该具有的特征或品质。

⑵小的准备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对所要处理的问题准备采用什么样的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一个具体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具体工作。指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1.2、有效教学第一个准备:有效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我们看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灵活度增加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有效教学作为一种高水平的教学要求,它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⑴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学校从开始打造成都市第一所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办学特色的学校品牌开始就明确提出建设一支“思维型”教师队伍,我们也每年评选“思维型”教师,那么我在这里就详细谈一下有效教学和教师良好的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思维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的核心。教师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创造性在教师能力素质中最为重要,是影响教学成效的最重要因素。

①教师互动决策思维对教学成效的影响:教师互动决策思维即教师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备选行为时所作的有意识的思维选择。一般有四条互动路径可供选择:其一,教师断定学生行为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二,教师断定学生行为不在可接受范围内,而教师行为库中没有恰当的策略行为可供选择;其三教师断定学生行为不在可接受范围内,且教师行为库中存有可替换的策略和行为,但教师决定不改变教学行为,不把学生行为引导至可接受范围内;其四,教师断定学生行为不在可接受范围内,教师有可替换策略和行为,并决定采取不同行为,把学生行为引导至可接受范围内。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互动思维中应多采取路径四的认知加工过程,并不断提高简化教学环境的能力,以便有效地控制学生行为,提高教学成效。

②教师的认知风格对教学成效的影响:所谓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加工时表现出来的感知、记忆、思维过程的习惯化态度和特点。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教师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特征,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教学成效。如独立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式;而依赖型教师多采用大众化的讲授方式。二者在教学效果上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认知风格对教学成效构成一定影响,而且师生相处越长,他们的认知风格也越趋于一致,教师的认知风格越能促进学生成绩提高。

③教师反思性思维对教学成效的影响:反思性思维是与教师计划相联系的思维,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反思性思维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帮助教师改进课堂认知加工技能或增加课堂教学知识的“图式”而实现的。所以,教师要注重反思性思维的训练,其训练程序为:选择特定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分析已有资料,寻求解决办法;尝试建立假设,考虑行动效果;实施行动计划,开始下轮循环。

④教师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对教学成效的影响.教师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可以外显为语言表达的清晰性和条理性。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度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正相关。教师思维还可以外显为对课堂教学的良好“组织”,这也对教学成效构成影响。教学成效高的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抓住问题的关键,灵活巧妙地组织引导学生思维并使其沿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前进。另外还可以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创造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⑤教师的思维能力,尤其教师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品质与教学成效有着显著的相关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以便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内容有广泛而深刻地把握。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要能挖掘和寻找教材中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灵活使用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关系极大。因此,教师挖掘教材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挖掘教材的深度.所谓教材深度,是指某一学科知识的纵向发展的深浅程度。

ⅰ教学的深度要有限度,因为不同的学生和同一学习在的时间阶段,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教学内容在深度上必须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

ⅱ教学的深浅要有分寸,教学内容过深学生会接受不了,教学内容过浅既不能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能够深挖教学资源的潜力,凝聚优质教学资源,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

ⅲ教材的深度是指促使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程度:一是指教材中知识的深度,一方面是指教材的思想深度,二是指思维的深度,三是指科学的深度。ⅳ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透视教材,真正读懂教材,研究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非常闲熟地驾驭教材,灵活地使用教材。

ⅴ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就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对学生人生发展真正有用的东西,挖掘能够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的东西,挖掘能够让学生感悟和体验人生价值的东西,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越大,就证明挖掘的越有深度。

②拓展思维的广度.所谓思维的广度,是指某些知识纵向和横向联系的范围。

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不能让学生局限于教材,学一知一,学二知二,而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总结、比较,找出学习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又不能违背学习规律,盲目联系。

ⅱ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使用教材,不是为使用教材而使用教材,而是以教材为载体,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素材。教材是师生心灵沟通和交往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要通过教材拓展思维的广度。

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教材拓展思维的广度,就要利用教材来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这一点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往往有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放飞学生思维的风筝,总是让学生紧贴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稍微离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一点儿,就会被教师立刻收回来。大概凡是与教师思维相一致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东西,这时就会受到老师的正强化,即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和表扬,而哪些与教师思维不一致的东西,就有可能会被老师认定是错误的东西,这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负强化,即受到老师的否定和批评,或者是由教师认为教学时间紧,把学生才展开的思路立即又中断了,这是一种无情的斩断学生思维的翅膀的教学行为。

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出几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提出问题,生成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对待学生与老师不同的想法,说法和做法,要注重正确看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新思维和新的思维方式,要大胆放飞学生思维的风筝,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充分的思考,尽情地想象,不断地联想,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生成创造的火焰。

③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就是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

ⅰ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难度往往不是一个静态定量,而是一个动态变量,不仅是取决于教材的本身,而且是取决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教材的可接受程度.

ⅱ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有效教学主张分层教学。什么是分层教学呢?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把教材内容分成若干个层面,把教材的难度划分成几个区分度,使班上优、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对教材难度感到适宜。这就要求教师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学习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够让优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了,各获各的益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就要进行分层教学。

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同样感悟学习生活的人生价值,同样获得成功和成功的喜悦,同样地自信和自强,同样的自尊和自爱,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旅途,在不同的岗位上同样感悟和体验人生的价值,同样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世界上没有安全一样的树叶,但却有一样的生命价值。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但却有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公平,即不是让学生接受大一统的教育,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学习的权力,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感悟和体验教育人生的权力和机会。

ⅳ挖掘教材可以从几个地方入手:一是从课程标准中寻找;二是从整个教材体系中寻找;三是从教材本身分析;四是从新课后面的练习中寻找;五是从检测试卷中寻找;六是从正规审编的优质练习册中寻找。能从以上六个方面寻找和挖掘知识点,可以帮助教师对教材熟悉到一定程度。

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有效教学的的基本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一个个情感丰富的个体,是一个个有着多方面“经验”的个体,任何新知的获得都需要唤起并暴露学生的经验,并与之取得联系,然后由学生自己把新知内化,逐渐建构,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由此可见,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那么,从哪些方面去了解学生呢?

①知识基础.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刚接班时,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个学生以前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教师应把以上所做工作进行详尽的分析,分类登记,并注明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差,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开学后,每次单元知识检查后,都要系统做试卷分析,找出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载入备课本,研究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普遍的问题要在备课中体现出重点指导,个别的问题应当加强个别辅导。

②能力基础.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

ⅰ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

ⅱ以“数学学科创新能力”为例,制定的目标是:低年级能够按照教师讲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维,随学随用数学概念解题,能想出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掌握三步以内的思考过程。中年级能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思维创造,能够联想到新知识与所学过知识的联系、区别,有层次地思考问题,具有初步的思维创造方法。高年级能够有理、有据、有层次地思考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多角度、灵活、敏捷地思维问题,联想迁移能力较强。

③认知基础.要了解学生,更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科学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认知活动的能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突破知识“一次完成论”。对数学教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的揭示,应注意遵从适应知识内在的矛盾关系,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④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

ⅱ例如:教学一年级文字应用题:小明昨天做了5道题,今天做了同样多的题,两天一共做了多少道题一年级学生对于“同样多”不甚理解,教学时可以设计为请五个同学来唱歌,同时请五个同学来伴舞,然后引导学生编出应用题“老师请同学表演节目,五个同学唱歌,跳舞的同学与唱歌的同学同样多,唱歌和跳舞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充满情趣的环节设计使同学们顺畅、清晰地掌握了解题思路。

ⅲ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在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

⑷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自身知识的储备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讲出一碗水,必须得有一桶水。”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科学日益发达信息化的今天,教师要不断补充知识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东西。新课程提倡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交流合作,教师要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工作,增加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用集体的智慧有效备课,有效教学。并非仅仅是一桶水,而是潺潺流动的活水。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尤其教师必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完成对学生思想领域的教育。

⑸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学反思能力。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教师能力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监控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和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有研究指出,许多专家型教师都有一个共性,即具有教学反思能力。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为了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由教书匠向科研性教师转变,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具有反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在后面的评价策略中我们再详细探讨,这里就不赘述了。

1.3、有效教学的第二个准备:充分的教学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教师要进行有效备课,怎样才能达到备必有用,劳必有获呢?

⑴把握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心脏工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有效教学问题。新课改后,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⑵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如果目标不正确、不实在,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⑶备课的研究要花气力。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一人或抄教案或查资料,但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写在本子上,备课成了“背课”,按“台词”去“演戏”,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新的备课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上课特点而不同。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是备课活动中的两种形式。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备课中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和内容弄明白,说清楚,如教什么,练什么,怎样教,怎样练,为什么这样教,为什么这样练等,落实和优化备课的内容。    

1.4、有效教学在教学准备策略方面的几个新理念.

⑴课堂教学设定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③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④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⑵有效教学强调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原来的备课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讲而不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备课,现在有效教学强调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⑶有效教学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只有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我们要进行有效教学研究才能落到实处。

2、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

2.1、有效教学的评价分为两种.

⑴是对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后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

⑵是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后学业成就的评价.教师在教学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

2.2、有效教学的第一种评价:教师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思什么?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要想在真正意义上达成有效教学,就必须提高教学反思意识,养成教学反思习惯,以反思教学促进有效教学。

⑴反思教学内容。在教学前,教师必须认真研读与思考,对其编写质量要具有清醒的认识能力,对教材的处理意见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作适当的处理、加工、补充、删减。尤其是有关的练习资料要精选适量、适用,明辨非训练内容和强化训练内容,着力避免“照本宣科”,以便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达到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生动性、有效性和前瞻性,要对教学内容经过一番心灵咀嚼,用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去引导学生在参与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 

⑵反思教学态度。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教学投入是否充分,教学热情是否饱满,教学工作是否负责,教学准备是否得当,对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是否更好的发挥,时刻以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去认真对待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教师要转变传授者的角色,形成平等、和谐、宽松、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⑶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过程就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诸如备课、组织教学、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知识检测、学情分析等实施全面的自我调控,抓住局部,优化整体,注重教法策划,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性的引用,以充满时代精神的新思想和新方式赋予每一教学内容,努力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教、精心测试、精心批改、精心点评,来不得半点的疏忽与马虎。有效教学要落实在每一个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成绩和不足,及时找准前进的学习目标。

⑷反思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促进有效教学而创设的特定教学氛围。这种氛围及为重要,能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反思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合理、适用;反思自己营造的学习氛围是否能帮助学生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校教导处和教研组要加强教师课后反思的管理,帮助教师通过课后反思实现有效教学。

⑸在这几方面我们反思成功得意之处,反思失误之处,反思学生见解、问题和建议。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反思对实现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3、有效教学的第二种评价:有效教学怎样评价学生的发展.

关于学生评价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即学生考试成绩好就是实现了有效教学,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的评价标准主要看教学成绩,衡量学生优差的主要标准也是分数。这种单一性的标准,导致了教学效果的单一性,即只看重成绩。因此,课堂仅成了知识传授的场所。教学质量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让教师有一个自由成长,自由发展的空间,要建立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让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得以展现和肯定。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一样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的责任是,怎样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使他们在某个方面变得更优秀、更突出。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标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就教学效果的内涵而言,必须体现多层次、立体型。多层次、立体型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者(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发展。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无兴趣到有兴趣,从不热爱到热爱;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从无序的逻辑思维到有序的逻辑思维,从单一僵死的方法到多元开放灵活的方法。这些方面集中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看,学生愿不愿学,主不主动学,会不会学。

⑵就教学效果的对象而言,必须体现全面性、可持续性。全面性就是指,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然而,在不同的班级,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和收获都不同。因此,我们所说的全面性,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在自身基础上都有不同的进步,有不同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这是一条至上的真理。教师绝不能只关注基础好的学生,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关注较少或没有。相反,教师在关注基础较好学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帮助学力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可持续性就是指,课堂教学所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应注重学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每一位学生确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精神,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涯、职业生涯中永远受用。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只注重学生当前的发展,更要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

⑶就教学过程而言,必须体现低耗高质。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单靠拼消耗、比时间、凭蛮力来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方式,一种无可持续发展空间的教学方式,一种必须摈弃的教学方式。我们现有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在追求有效教学的时候,必须有一个节约意识。教学的材料要精简,教学的语言要精炼,教学的手段要精要,教学的训练要精致。并不是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还要看怎么抓。是花大代价来抓,还是花少代价来抓?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不是一台任人摆布的机器。学生既要学习,也要休息,要劳逸结合才有效率。要学习并快乐着,不要学习并痛苦着。

⑷就教学效果的评价而言,必须体现学生满意。课上得好不好,谁有资格发言呢?学生!我们以往听课评课,总是教师来评头论足,指点优劣,学生根本没有发言权。其实,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这种服务好不好,学生体会最深。鞋子合不合脚,自己最清楚嘛!只有学生听懂了,学生提高了,学生思维开阔了,学生同意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教学。那些讲得再天花乱坠、再博大精深,而学生却如在云雾的课,又有什么用呢?那些虽然得到专家们高度评价的所谓优质课,但是学生没有收获,也只是一场教学秀而已,又有什么用呢?

⑸我们需要事先备课,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真正的教学设计往往从教学反思那里不断获得"问题"意识。有效的"教案"不仅需要"教学设计",而且需要增强"教学反思"意识。“功夫在诗外”,让我们通过准备和反思将有效教学更好地带如我们的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