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教学讲座六之十一(第七章课程物质资源的开发)

 wdzajcx 2011-12-05

有效教学讲座六之十一(第七章课程物质资源的开发)

有效教学首先需要有基本的时间和空间的保障,比如基本的安全而必需的场地、设施、设备、物资、资料等。没有物质资源的前提条件,就无所谓有效教学。从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也可以认为,所谓“有效教师”,是那些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教师。“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好教师少讲话,而多提供资源。

             第一节.“教材”的再度开发

    “教材”包括“课本”(或“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比如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练习册、练习本,等等。

    ⑴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材。这些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⑵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但这又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教材和教辅资料嚼烂嚼碎之后再喂给学生。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⑶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教材和教辅资料理想的难度是保持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让学生大体能够通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而理解和掌握教材和教辅资料所蕴涵的信息。有时也可以提供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当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难度较大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第二节.体验“网络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

     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可以合称为“媒体资源”。除教材资源之外,教师尚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网络和影视资料中寻找有价值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2.1、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的优势在于它具有超强的交互性、高信息含量性、活动空间虚拟性等等。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随着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逐步推广和加强,网络资源将发挥更大作用。“书本”(“课本”、“教科书”)虽然历来成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但“网络资源”将对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构成某种挑战。

    ⑴网络教育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基于互联网传播技术的网络教育将改写教育模式,重新定义“教学”和“学习”。网络教育提供的学生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的空间。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科书而言,互联网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的是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它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爱好、环境、心境,选择适宜自己学习方式的内容和过程,从而创建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际上是对人类的传播方式变革的一种回应:[194]从古到今,人类的传播形式大体有四种。

    ①产生的是口头传播。主要是由巫师或圣者作为神或自然的代言人,用耳提面命的方式,传达神祗自然的意旨,那些复杂的象征仪式与咒语,只有经过代言人的解说才能为受众知晓。神祗及其代言人是主宰者,是主动的,广大受众则只有奉命绥惟谨、照办不误的责任。后来的英雄传奇和神话传说,也是通过游吟诗人或史诗故事讲述者口头传播,虽然神圣的光环有所减弱,而传播者与受众的地位高下与主动被动关系却保持不变。

    ②传播的第二种形式是书籍传播。文字与印刷术的发明使传播活动脱离了活生生的个体,传播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受众主动选择下进行。虽然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读书人想找到书并不容易,著书人想把见闻与思想变成书籍也很困难,但是受众(这时叫读者)毕竟有可能挑选读本,也有可能放弃阅读,甚至还能用加批注的方式与古圣先贤讨论问题。虽然著书是“圣”“贤”的特权,虽然书籍往往是“经典”的同义语,但是随着印刷术的普及,读者群开始出现,这就使受众(读者)的权利开始纳入著书人的视野,他们的地位也开始有所上升。

    ③传播的第三种形式是大众传媒,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因为音像传播需要投资巨大的设备支持,传播重又成为少数人(电视台老板、主持人、明星与节目制作人)的特权。尽管受众(这时叫听众或观众)可以用频道开关来表示不满,然而无形的巨手却会指挥许多掌握传播权力的人,用最直白浅显的图解方式(例如肥皂剧)剥夺受众的思考权利,以致创造出“电视痴呆症”的怪病。大众传媒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基于口头的传播形式,加大了信息流通的速度与广度,也影响了接受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④传播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以文字文本为基础,辅以多媒体的信息网络,不仅使信息数量成百上千倍增长,而且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质量,文字与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使阅读重新成为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使阅读者的阅读兴趣、选择权利得到尊重。网络传播淡化了传播者与受众的界线,甚至让每位上网者都有了发布信息的权利,也都产生了面对信息海洋无所措手足的困惑。网络传播时代,是新的阅读时代,是需要学习者以更强的主体精神去积极探索,去解释、加工、改造信息的时代。“学习化社会”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⑵从这样的角度反观教育活动,传统教育似乎是停止在口头传播时代的传播活动。虽然有了各种权威的教科书,虽然有了各种参考读本、实物模型、辞典与因特网、学生的知识却还是听来的,人们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完成传播任务。

①在课堂里,许多理科教师讲述的内容甚至例题都与教科书并无二致,学习者的主要本领是会听讲,技师的主要责任是讲解,以致相当多的学生养成了除了做题以外不看教科书的习惯;这中间语文课似乎例外,课文总归要读一下,可惜考试内容却往往是课文之外的解释,是教师传达的各种微言大义,结果关键还是听讲,阅读依然不起太大作用。

②在这样的教学观念影响下,学习者虽然在学校进行了系统学习,也认识了若干汉字,然而却不会阅读,不喜欢阅读,不习惯阅读,尤其无法通过阅读来学习新知发展自己,当然也就很难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举例来说,当前社会上各种名目的培训学习班风起云涌,花样繁多,人们似乎只有重新听课,才能学会新知。甚至自学考试这种以“自学”命名的制度,相伴而生的仍是各种以辅导为名、以面授讲课为实的成人学校,阅读学习总是竞争不过听讲。

⑶人类即将进人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信息网络时代.每个民族都需要整体提升学习能力以缔造学习化社会,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习者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①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更加关注学习者阅读学习能力的发展,有意识地帮助学习者与书籍(教材、报刊、一般图书、网络世界)建立直接联系,并使教师从重复教材、转述教参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而以创造性地指导阅读、提供帮助、创设学习环境作为主要工作方式,就一定会大大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大大增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选择能力,从而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实现接受学习乃至整个教育的现代发展,使其更具有因人施教、开放、民主、高效等特点。

    ②一般来说,在多数传统色彩浓重的课堂里,听讲式的接受学习中,教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这样的:教材→教师讲解→学生(含实物或模型演示、板书……).教师是教材与学习者的中介,学习者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教科书建立联系,教材也许很重要,但又不太重要,因为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靠记忆讲课,而学生则是靠听讲学习。

    ③现代以阅读学习为主的接受式学习的课堂里,教学关系则是:教师(含教科书、多种媒体学习材料等)教材、学生.教学是在教材与学习者之间直接实现的。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完成学习活动的必备条件,不去阅读就无法获得新知;而教师主要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学习反应”发生的重要条件,是学习者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帮助解答疑难参与讨论的人。当然,教师还负有讲解的责任,特别是在学习者刚刚入门的时候,在学习者存在较多的共同疑难又必须尽快解决以继续学习进程的时候。但是,要尽力促进学习者与教科书建立直接的联系,要努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学习习惯,则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⑷当接受学习的两种形式结合起来,我们还可以在教师、教材与学习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更理想的全面互动关系:教师、教材、学习者.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教师、教材与学习者动态互补。

①教材既是学习者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成果,每个学习者都可以修正、补充教材;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又是一定条件下的知识传播者,是教材的修正者或完成者,他们的责任是把各种文本的教材组合得更丰富多样,切合社会生活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学习者与教师、教材都建立直接联系,对他而言,后两者可能都不仅限于某一固定对象,而是一个群体,一个集合,他们与两者之间可以直接对话,实现双向交流,他因而成为主动求知的人。

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传统的固定的文字文本形式,而是由文字与多种媒体及动态的教学过程组合起来,有多种面貌与多样变化的生命形式,是实现在教师与学习者生命活动之中的动态整合过程。当我们说“课程最终实现于教学之中”时,所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全面互动的活动过程。

③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根本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而学习者的接受学习也才更具有生命活力与长久意义。早些时候的黎氏教学法,卢仲衡教改试验,近年来福建省“指导—自主学习”试验,北京15中以“中心协调”、“适时转替”为基础的“指导—作业方式”教改试验,都是建立上述教学模式的尝试。如果能在网络条件下,进一步转换我们的课程观念、教材观念与教学观念,那么就有可能在阅读学习与听讲学习的结合上,进一步开辟接受学习改革的新的前景。

⑸学会阅读学习.既是学习化社会个人基础学力的核心部分,又是网络时代接受学习的艺术要求,应该成为新时期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探究的重点。这里所讲的阅读学习,包含通过发展性阅读与功能性阅读两种方式来学习,其中更重要的是功能性阅读。

①发展性阅读,是指以发展基础阅读能力为目的的阅读,其主要任务是识字,掌握阅读技巧,增进理解能力,包括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形成良好的眼动习惯,发展有一定速度的流畅地默读、朗读、速读技巧,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并作出评价的能力,等等。

②功能性阅读,是指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的阅读,按照美国学者哈里斯的观点,功能性阅读应具备的能力因素有:对阅读材料的检索能力(应用索引、图书、卡片、档案……寻找信息);对信息资料的理解能力(包括一般的阅读能力和专业的阅读能力);对所需材料的选择能力;对所读材料的组织能力(概括、提纲挈领等)。

③就中小学教学而言,培养发展性阅读能力,主要是语文,特别是小学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该着重指导学习者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和增进理解能力,并在阅读实践中锻炼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其发展功能性阅读能力奠定基础。当然,其他学科也同时负有培养发展性阅读能力的责任。例如如何阅读数学书籍就不能全由语文教师去指导。培养学习者的功能性阅读能力,让学习者通过阅读学习新知,发展能力,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与态度,则是所有使用文字或网络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的学科(包括语文学科)的共同任务。

    ⑹在信息网络时代提倡“学会阅读学习”.不仅是提倡识字或提倡读书消闲,而主要是指学会功能性阅读,学会通过阅读获取新知,发展自己。为此,学会阅读学习,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四项要求:学会检索,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验证。

    ①学会检索。学习者应该学会在速读或浏览中发现新鲜信息,学会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在不同的著作或篇章中选择相同相关的信息,学会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矛盾,还要学会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既定目标、修正个人认识等等。总之,既然是有目的的阅读,就不仅要围绕目的进行阅读,而且要在阅读中转变自己。在这里,检索首先反映的是主体状态,是学习者对信息的取舍态度和处理方法。越是成熟的学习者,越是知识丰富、判断力强的学习者,其检索能力必然越强,其阅读学习效率也会越高。

    ②学会提问。提问是理解的基础,也是阅读的关键环节。学习主体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必然伴以大量的联想。提取、建构、解构的思维活动,使新的信息符号与个体头脑中的信息符号以至记忆表象结合起来,从而接纳理解新的信息或者修正固有的认识。学会提问,就是要学会寻找新旧信息之间的矛盾,寻找信息符号与记忆表象乃至生活实践之间的矛盾,并在诸多矛盾中发现其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没有问题就难有理解,而没有理解,新信息就不能成为个人认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提问是阅读学习的环节之一。提问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但无论如何要学会发现问题,“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拜倒在书籍面前,以为上了书的必定是对的,缺乏批判思维能力,是主体性不强的表现,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③学会讨论。这里讲的讨论既包括显性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讨论,也包括在同一个体头脑中进行的隐性讨论,即自己从两边想想,自己同自己讨论。讨论的基础是倾听,是在阅读中。在生活中主动获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听取反对的意见。讨论的关键是寻找证据,是为自己或为对方寻找实际的证明材料或观点主张的逻辑关系。对学习者而言,学会讨论就是学会倾听,学会在实际与逻辑的证据面前修正自己的认识,服从科学真理而不为情感或利益左右。学习者还要学会与同伴、与不如自己的人讨论,学会同强过自己的人、同长者或权威讨论,正是在这种讨论中,学习者个人的阅读行为,会转变为学习者之间及学习者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互影响、交互启发的合作活动,从而把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实现个人阅读活动的社会化。在网络学校中,实时交互的信息传递,正是现代阅读形式的重要表现。学会讨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把学习者置身于社会背景之中,置身于交流的环境里,促使学习者在参与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把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进一步统一起来。

    ④学会验证。阅读学习既然是一种学习活动,它就不能停止在文字文本的观看或个人思考的层面上,而一定要与学习者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因为真正意义的深层次理解,也必然要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学会验证,就是学习者不但要学会搜集现成的数据,搜集文字材料或实际生活中的证据,而且要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设计调研方案,取得新的数据或证据,来证实或修正个人的认识,证实或修正书籍中的观点。包含验证在内的接受学习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接受学习,前人的认识成果,只有经过验证才能完全转化为个体的认识。学会验证是学会阅读学习的目的或归宿,只有学会验证,学会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巧去解释实际问题、改造实际状况,人们的认识才会产生新的飞跃。在面向以创新为特征的新世纪的严峻挑战时,自觉地把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仅是体验学习、发现学习的要求,也是接受学习的最高标准。当我们把学习同实践联系起来,把学习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就会更有实效,更有动力。就中小学教学而言,验证可以有多种形式,也会有种种条件限制而无法全面展开,但是,必须在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就培养验证意识,必须尽可能创造学习验证的机会,培养其相关技能态度,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是一个必须认真实现的要求。

    ⑤学会检索,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验证,并不是学会阅读学习的全部内涵,而且其中若干认识与活动机理我们至今也还不能完全把握。但是这四者确实是传统教育中比较忽视,而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也是比较薄弱的方面,又是接受学习改革的富有生命力的突破口,是提高教学质量、效益、适应学习化社会发展的关键要求,是需要在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实践中着力探索的方面。只要各方面有识有志之士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在这些方面取得更加深入的成果,以接受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学校课堂教学也会在网络背景下迈上新的台阶。

    ⑺这些说法,直让人想起欧洲一些国家“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后,新教要求人人都能直接读《圣经》,而不必经由他人的讲解。据说这种“直接阅读”的要求一度影响了初等教育的发展。瑞典、挪威等国的“初等教育由此兴起”。看来“学会阅读学习”,其中所蕴涵的变革的力量,实在不可小视。

    2.2、现代教育技术.

⑴除网络资源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

①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195]“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小学课堂将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②当教师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构成课程资源的一个部分。美国学者布鲁巴克在对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做了详尽的梳理与分析之后感叹:“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本世纪初在教学方法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推进力,基本上已经耗竭了;教育家们平静下来,沿着业已确定的主要路线进行了一些微小的改进。

③如果说采用复述法的时代已经过去,那么,教师们毫无保留地热衷于某一种教学法(如赫尔巴特的方法或杜威的方法)的时代也同样一去不复返了。教师们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折衷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前沿阵地,假使还有哪一点可以成为新的突破口的话,那就是教育技术。”[196]

    ④布鲁巴克对教育技术寄予如此之高的评价和厚望,似乎并不夸张。现代教育的确越来越显示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和魅力。

    ⑵现代教育技术是否能够发挥它的力量和魅力,取决于教师的恰当使用.以便真正能够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且需要考虑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程时所花费的资源成本,包括教师在制作课件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材料。相反,若不计资源成本或使用不当,倒可能“弄巧成拙”。有教师曾发表《上语文课必须使用多媒体吗》,值得思考:[197]

    ①我们学校是一所基础薄弱学校。多媒体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学校领导为了不让教师落伍,专门组织教师去乌鲁木齐取经。当见到乌鲁木齐那所中学的先进教学设备时,我们不亚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见到什么都感到新鲜惊奇。

    ②我是教语文的。从高一到高三的语文课,我一共听了六节。六节课给我的触动和启发很多,特别是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效果,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个疑问,上语文课必须使用多媒体吗?因为我听的六节课中无一例外的使用了多媒体。我带着自己的疑问下来一打听,授课教师说这是学校的规定,我就更加纳闷了,语文教科书上的文章都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吗?

    ③我听了六节课,六节课的多媒体使用都恰到好处。我不否认,老师使用多媒体的确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的效果。譬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沈老师上的《再别康桥》。沈老师巧妙的选用了康桥的几幅画面,再配上古筝弹奏的《高山流水》。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学生在朗读诗的过程中,仿佛跟着诗人徐志摩旧地重游。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整堂课令人轻松愉快。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陶醉在徐志摩的诗情画意里呢!这或许就是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吧。

④六节课基本上达到了这种效果,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他们上课选的都是诗歌,那么,小说、戏剧,议论性文章,文言文,他们为什么不选这些文章使用多媒体教学呢?交流时,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们坦率地承认,语文教科书上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⑤我在他们的电脑上看了几篇课文的课件,真的叫人不敢恭维。譬如郁达夫租的是一椽破屋,课件选的是一幅修缮一新的四合院,远处还矗立着一座现代的摩天大楼;唐韬的《琐忆》选的是阿累《一面》的图片,《杜鹃枝上杜鹃啼》的课件更让人啼笑皆非,一幅幅神态各异的杜鹃鸟意味着语文课成了纯粹的生物课。有的课文实在没办法做动画,只好制作上课该板书的内容,多媒体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高科技小黑板。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这样的课件岂不弄巧成拙。它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吗?

    ⑶与“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另一种资源——影视资源——现在也开始逐步引起教育中人的关注。“影视资源”因其直观、形象而具有“可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它使“寓教于乐”的理想部分地成为现实。

    ①自电影诞生的一百多年来,人类创造了无数优秀的影视作品。它有意无意地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②影视课程资源的介入,将使教师“笔耕舌种”的传统教学方式部分地发生改变;如果影视课程资源能够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则可以弥补传统教材在深度广度上的不足。

③对于这样一种运用人类高科技技术创造出的丰富资源,我们没有理由拒之于教学过程之外。

               第三节.走进“社区资源”

    ⑴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198]:“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份“纲要”对“社区资源开发”而言,具有某种标识性意义。既标识此前“社区资源”意识的缺乏,也标识此后“社区资源”意识的某种可能的前景。

    ①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地震台、水文站、工厂、农村、部队以及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②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与生物课程相关的资源有动植物、微生物以及相关的生物链、生物圈,等等;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和地势;天气、气候和季节;与艺术课程相关的资源有山川河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

    ③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等均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资源;人类交往活动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社区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信仰与伦理、风俗习惯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⑵无论“天然性”的自然资源还是“人工性”的社会资源,只要教师参与其中的开发,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皆可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成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部分。

    ①学生家长与学生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真正的有效教学不仅依赖于家庭的课程资源,而且常常需要引导家长开发和保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当一个外语教师为学生回到家里无法听英语磁带或看相关的英语录象而焦虑时,或者,当一个语文教师不甘心学生在家里无法获得相关的阅读时,或者,当一个向来重视游戏和“玩中学”、“做中学”的老师不满于学生家里或社区不能让儿童自由游玩时,学校教育如何引导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尤其成为问题。

    ②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⑶遗憾的是,社区课程资源相对于校内课程资源而言,其重要性经常被学校忽视。而且,学校和社区通常被人们理解为相互隔绝的两个系统,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两个系统。“5+2=0”的说法(5天的学校教育加上周末2天的社会教育其效果等于0)一度流行,说明学校教育缺乏与社区之间的基本沟通。人们理解的教育只是在学校系统中完成的,忽视了社区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