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奉天(老沈阳)介绍

 閲蘭草堂 2011-12-05
  •    生在沈阳,长在沈阳;学习和工作直到退休也没离开过沈阳,实实在在地勘称为老沈阳了。但老沈阳也常遇到新问题。

    年初的一天,在公共汽车站,一位外地在沈阳工作的年轻人问我“西顺城怎么走?”当我详尽地向他介绍了路线之后,没想到他又追问我,“沈阳市的东、西、南、北顺城路,顺的是什么城?”— 说实在话,我这个老沈阳面对这古老的话题也不尽茫然。中国解放时我才四岁,儿时的记忆就象刚解放时的老沈阳的古城墙一样:残垣断壁,支离破碎。为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并收集了一些老照片以餮后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记载:“明洪武21年(公元1388年),辽东都指挥使司指挥闵忠督建沈阳城。” 这里的“城”特指“城墙”,明时城墙建成后,城墙周长9里10步,高2丈5尺,城以中心庙为中心点,内为驻兵。明洪武21年建设沈阳城墙主要用于抵御北部蒙古族、女真族的军事攻击。这是建造沈阳城墙的最初目的。据记载,嘉靖22年(公元1543年)扩建沈城,北侧“安定门”更名“镇边门”(九门,就在白塔小学对过),加固后的北门军事防御能力更强。公元1610年以后的十几年间,在后金与明代的数年征战中,沈阳明城墙除北门外,几乎全部被毁坏。

    盛京城八门对八街

        那么,盛京城究竟什么样?据记载,现在中街的道路格局保留了原来盛京城的格局即“井”字格局,中街路、沈阳路与正阳街、朝阳街就是在原来贯穿城市的四条“井”字道路基础上扩建的。四条道路将故宫围在中间,与四条道路相对应的就是8个进出城的城门。城的东向,北为小东门(内治门),南为大东门(抚近门)。城的南向,西为小南门(天佑门),东为大南门(德盛门)。城的西向,北为小西门(外攘门),南为大西门(怀远门)。城的北向,西为小北门(地载门),东为大北门(福胜门)。

    盛京、奉天、老沈阳。此图中央正方型为老沈阳的城墙,共有九个城门,我小时常听大人讲“上城里去”就是进入这个正方型里面去。我幼儿时的家就在西顺城路的大西边门里。盛京、奉天、老沈阳。

    这是奉天“大西门”城墙

    盛京、奉天、老沈阳。
    此图为城里中街,老沈阳人的购物中心。盛京、奉天、老沈阳。

    这是奉天南站前广场
    盛京、奉天、老沈阳。
    这是沈阳的和平区购物中心—太原街老联营公司。老奉天称之为-春日町。日本租界。

    盛京、奉天、老沈阳。
    老奉天的小东门市场。

    盛京、奉天、老沈阳。
    老奉天的大东门城墙

    盛京、奉天、老沈阳。
    从此图可见老沈城的城墙还很巍峨壮观

    盛京、奉天、老沈阳。
    从此图可见老太清宫的御赐石碑文革后都不见了。


    盛京、奉天、老沈阳。
    老奉天的“怀远门”
    盛京、奉天、老沈阳。
    新沈阳九十年代修建的新“怀远门”毫无相似之处

    盛京、奉天、老沈阳。
    奉天老“抚近门”
    盛京、奉天、老沈阳。
    新沈阳九十年代修建的“抚近门”基本保持了原貌。

    盛京、奉天、老沈阳。
    张学良投资兴建的原“东北大学”旧址



    盛京、奉天、老沈阳。
    老奉天的“魁星楼”
    盛京、奉天、老沈阳。
    老奉天的“钟楼”
    盛京、奉天、老沈阳。

    老奉天的“鼓楼”
    盛京、奉天、老沈阳。

    文革时期的沈阳市政府大楼广场,老奉天时为日本宪兵总部。



    盛京、奉天、老沈阳。
    老奉天人们出行时最奢侈的交通工具—马车

    盛京、奉天、老沈阳。
    当时奉天唯一的一条现代化交通工具—磨电车。仅从沈阳站——大东门。

    盛京、奉天、老沈阳。
    三十年代奉天南站广场

    盛京、奉天、老沈阳。
    老奉天的胡同
    盛京、奉天、老沈阳。

    盛京、奉天、老沈阳。

    盛京、奉天、老沈阳。
    老奉天的“西顺城路”

    盛京、奉天、老沈阳。
    奉天城的性工作者

    盛京、奉天、老沈阳。

    盛京、奉天、老沈阳。

    老奉天的三个老字号,内金生鞋店,会升东帽店,萃华金店。

     

    努尔哈赤进沈阳后,没有立即着手修建,而是向西进攻,仅在城内靠着镇边门内(即九门里)依照女真族建筑模式建设一个简单的“居住之宫”。后金对沈阳城墙的再次修建,是在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天聪元年至天聪五年(公元1627~1631年)在原来城墙的基础上建设新城,将城墙加厚、加高、加固;将明朝的四门改为八门,八旗军各守一门,城市通道由明时的十字街变为井字街。明朝原来最为牢固的北门在战争中毁坏最小,又因离努尔哈赤居住之所近,有幸在清时得以保留,成为第“九门”。此时老沈阳城内除故宫外,还有汗王宫、11座王府、六部衙门、庙宇等。

        由此可见沈阳的城墙,是个明清复合体。自明到清,修城的目的逐渐有所不同。由明朝单纯的防御目的到后金的简单“居住之所”,再到皇太极后期,其建城主要是将沈阳作为皇都来修的,包括后来的沈阳几个大边门,即'八门八关'出于社稷考虑。这个城墙便是沿留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消失的人们熟知的“老城墙”。

    现在的南、北顺城路,东、西顺城街所圈定的范围就是老沈阳城的大致范围。这些街路就是在原护城河的大致位置上修建的。

    老城墙和城门的消失

        至于老城墙和城门的消失,可以说 ,老城墙从被毁坏到最终消失,几乎是从清朝末期开始的,一直没间断过。因没人管理没人修缮,大多的城砖老百姓都给运家里建房了。大规模的拆城墙,仅在1929~1930年有过一次。当时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人在碑下走,水在桥上流”。说的是人们要通过现在正阳街、朝阳街与中街路交会处的鼓楼、钟楼,需要从钟楼、鼓楼下面穿过去。这种交通状况在当时成为阻碍,没办法让汽车通行。钟楼鼓楼及老城墙的几个城门、城墙被有组织地拆除,城墙砖也在此期间大规模流落民间。
        解放后,中央政府为发展北京交通,拟拆除北京的城墙。当时中国权威的建筑学家,梁启超之子—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分别上书哭谏中央领导,并游说中央政协委员呼吁保留北京老城墙,建议办公机构迁到市郊,否则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但在那一言九鼎的特殊年代里,专家学者的声音是微弱的。当时周恩来总理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劝说并安抚了梁思成。

    老沈阳的城墙虽然不是解放后破坏的,但解放初沈阳的老城墙在多年失修的残垣断壁的基础上进行整修是完全可以的,但有北京老城墙命运的先辙,沈阳老城墙的拆除就顺理成章了。

    城墙犹如皇宫的衣服或铠钾,北京和沈阳的老城墙拆除后,大小皇宫赤裸于人们的视线中。皇帝的新衣乃至旧衣统统的消失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