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赏析

 昵称5100524 2011-12-06

书法字体,就是书法的风格分类。传统讲共分为行书体、草书体、隶书体、篆书体和楷书体五大类。每一大类中又细分为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分为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

      点画       结构       取势       运笔       起笔       收笔       折笔

篆书体,没变化, 正,   右上, 没变化, 藏锋,  回锋,  不停。

楷书体,有变化, 正,   右上, 有变化, 藏锋,  回锋,  停顿。

隶书体,有变化, 正,   右上, 有变化, 藏锋,  回锋,  停顿。

行书体,有变化, 变,   变化, 有变化, 变化,  变化,  不停。

草书体,有变化, 变,   变化, 有变化, 变化,  变化,  不停。

篆书,代表作《泰山刻石》,李斯。

隶书,代表作《褒斜道刻石》,佚名。

草书,代表作《索靖》,草书状。

楷书,代表作《宣示表》,钟繇。 

行书,代表作《兰亭序》,王羲之。

篆书体

先秦时期:最早,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形,逐渐演变成象形(图画)文字;

殷商时代,刻划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之为“甲骨文”,多用以占卜,故称 “卜辞”(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商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

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盏、石鼓上的文字叫作“石鼓文”:笔画雄强而凝重,结体略成方形,风格典丽峻奇。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秦灭六国后,统一文字。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也称为“秦篆”。而秦代书法最著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秦小篆的线条在用笔特征上,讲究委婉圆转,要求点画粗细匀称。从形体特征看,秦小篆书体已有比较固定的笔形,其断笔之收缩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因之在点与曲线、直线组合而成字形时,也带有符号性的特点。但随着历史的推移与选择,秦小篆这种用于特殊场合的书体,并没有纳入汉字形体变迁的轨道,而是析离于汉字形体变迁的规律之外,成为一种“殿堂式”的书体,为宫廷、庙堂、墓陵,乃至印文之用。值得注意的是,小篆虽然游离于实用范畴之外,然而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绵延不绝,却使它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

所谓篆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由于是官书,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                  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唐朝,因李阳冰出而复苏,然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搪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楷书体

又称“真书”、“正书”

隶书体

全称《汉鲁相韩造孔庙礼器碑》,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致。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芒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跌宕,更为书家所激赏。

行书体

《兰亭序》为东晋王羲之51岁得意之笔,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有“中国行书第一帖”: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草书体

怀素,以“狂草”名世,“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其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其作品《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由于书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