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旦”真正热起来始于何时?

 图书 馆员 2011-12-06

“元旦”真正热起来始于何时?

  万象更新,一元复始!
  2013年的元旦到了!不少人可能都在享受元旦小长假。古人怎么过元旦?古代的元旦节与现代元旦节有什么不同?从史料来看,差别还挺大的。
鈥溤┾澑拍钭钤缢岢龅模
  元旦,意指岁首一天,古人称为“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一说。通俗理解,元旦就是新年第一月的第一天,一月因此又称是“元月”或“端月”、“履端”。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序》开篇语,“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说的就是这意思。
  中国很早就有“元旦”概念了,1960年大汶口时期陵阳河遗址出土灰陶上便发现了“旦”字。据说,它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提出的,规定了一年从元旦这天开始。但是,颛顼提出了元旦概念,并没有确定“元旦”这一名词,我查阅了一下,在二十五史各朝“律历志”中,并没有使用“元旦”字样。
  元旦的别称很丰富,汉多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多称“元正”、“元日”、“元会”、“元辰”、“元春”,隋唐及以后有称“元朔”、“岁日”,民间多叫“新正”、“新年”,等等。
  由此可见,今天已十分流行的“元旦”一词,在古代并不太受青睐。开始为“元”,天明即“旦”,元旦应该是古代文人杂合了“正旦”、“元正”等词汇要素,慢慢叫出来的。
鈥溤┾澑拍钭钤缢岢龅模
图:1960年大汶口时期陵阳河遗址出土灰陶上的“旦”字

  “元旦”固定组合,在南北朝时已出现。南朝梁萧子云《介雅》诗中有“元旦”一词。雅,系当时的“国乐”,逢重大节庆、祭祀活动时才演奏,《介雅》为十二雅中的一雅,格式为三曲五言,乐名取自《诗经·大雅·既醉》中的“君子万年,介尔景福”,给天子祝寿便要唱《介雅》。萧子云所写《介雅》便是供新年第一天使用的歌词,他在其中一曲里创造性地使用了“元旦”——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由此成为元旦名句,即便现代元旦庆祝活动中,仍有人喜欢借这两句诗说事。在由不同作者所填写的《介雅》中,与此意思相近的诗句还有,“百福四象初,万寿三元始”,也是供元旦这天在皇家活动中使用。
  到宋元以后,“元旦”已不再是生词,当时的志书、笔记中渐多。如宋陆游父子参订的《嘉泰会稽志》中有一句:“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进一步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元旦”一词真正热起来,应始于民国。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时代,也结束了惟用天干地支纪年的历史,进入了西历(阳历)与中历(阴历)并存的“二元”历法新时期,以西历公元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确定为民国元年的元旦。
鈥溤┾澑拍钭钤缢岢龅模
图:清人过元旦(《岁朝欢庆图》局部,清·姚文瀚绘)

  当时,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便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以行政手段,强力推广西历。
  可以说,民国对西历和元旦的全新确认,无异于一场民俗和律历领域的辛亥革命,或者说辛亥革命在民俗文化领域的继续。
  1912年1月l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继续推行西历。1912年2月17日,袁氏民国政府发布公告:“应自壬子年正月初一日起,所有内外文武官行用公文,一律改用阳历,署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八日,即壬子年正月初一日字样。”
  改历就要改节。既然弃用中历,那节日也要随之改变。l914年1月,袁世凯批准了由时内务部拟呈的“四大节”提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
  原来仅指立春节气的“春节”概念,因此一下子成了热词,顶替了本该属于“元旦”的阴历一月一日,成了过年的代名词。而原本这一天的“元旦”,则被移到了阳历一月一日。这个,大概也是古今元旦的最大不同。

元旦的精神: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从头再来!

在当代人的观念中,“元旦”指的是西历的新年,这个节日是西方的舶来品。而其实,“元旦”作为一个词汇和节日,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且中国古代也并非没有阳历,甚至出现的年代和精度都胜于古埃及和古罗马,只是没有全盘使用,而选择了更加对应农时、综合阳历和阴历(阴阳合历)的“农历”。

“元旦”据说起始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

“元”,意为:始,大;元气,元素;同“圆”;古同“玄”。“旦”,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指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候,天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所以,“元旦”不仅有着悠久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还有着深邃的哲学内涵和高远的人生意义,集中体现在与之直接相关的“一元复始”和“万象更新”两个词汇上。

据此而生的人生意义,则正是那句高亢豪迈的——从头再来!

“一元复始”之际,天人合一之机

我们在新年伊始之际喜欢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元复始”一语其实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那么,什么叫“一元复始”呢?

古人对“元”的解释有许多,有人认为“元者,气也”,认为“元”就是形成宇宙之元气;也有人认为“元者,端也”,认为“元”就是开启历史的始端。那么,“元”到底是什么?

典籍中对“元”的论述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春秋》第一句便是“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元”就是君王即位的初始之年,我们可以将元理解为“开始”。“一元复始”之“元”也即开端之意。但在这段话里,“元”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性开端,而是包含了某种更高的正当性和命定性。“元”不仅是开端,而且是根据,是基础。

说了半天,似乎可以说“元”就是一年的开始,“一元复始”就是一年又开始了。“元”作为“年头”的代名词,寄托了古人对开端的重视和对生命的沉思。“元”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也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是自然与人事的统一,简而言之,就是“天人合一”。

一元复始之际,也是天人和合的机缘,是宇宙奥秘的绽开,是生命流程的来复,是永恒消息的呢喃。

“万象更新”之时,感而遂通天地

中国哲学相比于西方哲学,其特点是天人合一,合内外之道。那么,这个天人、内外的合一,是以什么形式来表现的呢?正是“象”。

中国哲学的象,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是图像符号所组成的图象,如《周易》卦象、河图洛书之象、太极图象等等。二是文字之象,如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以及仁义礼智信、心性理气命等等。也就是说,现今中国人冠之以“范畴”的中国哲学传统词汇,其实大部分都是“象”。离开了“象”,中国自己的哲学思想无法完整地表述,象是中国哲学自己固有的语言,这就是“象”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中国哲学的“象”,是显示“存在”而不是反映“对象”。象虽然也指示对象,但它所表示的不是主客分离、天人对立,相反地,它显示的是主客同一、天人合一的状态,并且在这个显示中体现其共同的“理”。象不是范畴,看起来它也在指对象,但指对象只是手段,实际上它是用来显示人与物之存在状态的。中国哲学之所以用“象”而不用范畴,是因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是体会人们心中的“理”。

要体会事中之理,人们不仅要通过物去体会与对象“共在”的状态,而且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感”,这个“感”不是作为认识的低级阶段、准备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感性认识,而是体悟、觉悟,它要做到“感而遂通”,即感到自身与对象的生存状态的同一性并由此而心意相通。中国哲人之观物是为了“通”,即在对象身上认识到自己心中之“理”,这才是“德性之知”,所以必须以心观物。

“象”的主要涵义在于:它是中国人对人的身心体悟、在世界之中的存在状态的表述,是中国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的符号系统。在这万象更新之际,最应当的发心,正是感通天地。

人生,何惧“从头再来”!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刘欢《从头再来》

“元”是最初、原本,落到人生上,便是我们原本的热情、最初的理想。“象”是生生不息、创生不已,落到人生上,则正是《易经》中那句流传千古的智语箴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将两者糅合到一起,最贴切、准确的现代语言,正是那振聋发聩的四个字——从头再来!

天人合一与感通天地,所成就的是人的眼界、境界和气象,接下来的追求,便是成就人生的大事业!

过去的一年,你或许历经坎坷,但从来经由坎坷才能完成磨砺。越大的事业,越需要坚韧的心性才能担负得起,所以怕什么挫折,张开双臂欢迎才对!鄙人向来对那些生在豪门、顺风顺水的人生不以为然,因为人生最忌力小而任重,不出篓子才怪,人生路上该跌的跟斗,最终一个都不会少。成长即是如此,如此即是天命。不安天命,不过自苦。

过去的一年,你或许跌跌撞撞、苦觅无门。就算在这新一年开始之际仍然如此,最好的办法也是硬着头皮上,踩着西瓜皮往前飘,不必管飘到哪里、会不会撞墙和滑倒。因为天之道,正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走投无路,正预示着转机即将到来。而这转机的前提,则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合乎生生不息之意——你不行动起来,变化怎生,转机怎起?


人生总会遇到困境、挫折与挑战,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遇到的困难少,而恰恰是战胜的困难多!要么解决问题,要么被问题解决。困难和苦楚是人生的常态,面对这种常态,最积极、乐观、应当的态度是什么?越苦越兴奋,越难越激情!
刘欢的一曲《从头再来》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知感染了多少中华儿女,激励了多少有志青年。但说着容易,涌动激情也不稀奇,难的是做到并且坚持。这需要人天然的本色,以及要持久的磨砺,方能具备这样一份傲然的质地。有了这种质地,水自会到,渠自会成!
所以——2015,何必无法释怀!2016,何惧从头再来!了结过去,正是为了开创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