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是中国武学、武术文化的缔造者(6)

 欧若心海 2011-12-06
第四、“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的打法法则。
       “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的打法法则决定了中国武术散打的“打的方法”。这是老子的“动静”观决定。
         如上所述,一方面,“静”制约“动”是绝对的。这个思想用于武术散打中就表现为“以静制动”,打则必“动中求打”。以之用于实战,就表现为武术散打的一种打法方法,一种武术散打风格。这就是:沉着镇定,静多动少,以逸待劳,见子打子,步步为营。从而体现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后发制人”的技击风格;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动”又对“静”具有反作用,表现为“以动逼静”。所谓“逼静”,就是逼迫“静”动起来,从而实现“动中求打”。因此,“以动逼静”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其用于实战中的方法,就相当于反客为主似的“佯攻”。这样,就可以打出“反客为主”、“先发制人”、“出奇制胜”的技击风格。
       由于“以静制动”派生出了“以动逼静”,所以,它们属于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故可以看成是打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打法法则。
       第五、“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的打法法则
       “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的打法法则也决定了中国武术散打的“打的方法”。这是老子的“虚实”观决定的。
       如果说,“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的打法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原则,那么,“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的打法就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的打法原则。
       什么是机?简单的说,“机”就是指打的机会和时期。所谓“打在机前”,就是指打“有”出现的某个阶段中的生长时期,即柔脆时期;而“打在机后”,就是指打“有”出现的某个阶段中的衰老时期,即枯槁时期。
        这正如老子说:“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老子》七十六章)。认为,植物的幼苗虽然柔脆,但它能从柔脆中壮大;相反,等到壮大了,反而接近死亡。这表明,事物的发展都有生长时的柔脆阶段、成熟时的鼎盛阶段和衰老时的枯槁阶段。将这个道理用于武术散打,就出现了打柔弱的“打在机前”和打枯槁的“打在机后”的区分。在武术散打中,尽管“柔脆”、“枯槁”的出现虽然短暂,或者说叫做转瞬即逝,但就是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之中,依然存在着它们出现的过程,同时,也就存在了打的机会。
       “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形成了武术散打中打法上的两种风格,这就是:“打在机前”,则在临埸上体现出了咄咄逼人,抢先发手,先发制人的技战术风格;而“打在机后”,则体现出了防守严密,后手补攻,后发制人的技战术风格。
可见,“打在机前”与“以动逼静”的风格一致,“打在机后”与“以静制动”的风格一致。
       第六、“打无绝打”的打法法则。
       “打无绝打”是指的“打无穷”观。这是老子“阴阳变化”观决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