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代前期——商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百晓书苑★ 2011-12-06

商汤灭夏,建立了商王朝。商代前期统治者鉴于夏王朝倾覆的教训,采取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缓解了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使新生的商代奴隶制政权得以稳固,并在各个方面有所发展。
  汤是商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国王。直到灭夏前夕,商人尚未完全脱离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汤以与夏人同姓的有萃氏国君的奴仆伊尹和夏朝贵族后裔仲虺为师,学习奴隶制的统治术。他在灭夏战争决战的前夕向众人宣布自己称王,他说“吾甚武,号曰武王”③,这一事件标志着商族正式抛弃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初步确立了王权。此时的王权虽说还不像秦汉以后专制君主权力那样集中,但也使其具备了很大号召力。
  ③ 《尚书?汤誓》。
  鉴于夏王朝覆灭的教训,商汤等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商朝新生政权。
  首先,革除夏末统治的弊端。商初统治者已注意到夏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统治者过于奢侈腐化,过度地压榨民力。因此,汤告诫其臣下要勤于自己的事业,有功于民,否则他要予以惩罚①。商汤自己对此亦身体力行。传说灭夏之后,天大旱,五年没有收成,商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上帝。民乃甚说(悦),雨乃大至”②。此事未必确有其事,但从中亦可窥见商汤为了商王朝的统治基业而尽心竭力之一斑。由于商汤对内采取了“以宽治民”的政策,得到了人们的拥护,统治基础初步得以稳固。
  其次,为了笼络人心,稳定夏王朝遗民,商汤对后者奉行怀柔政策。如《史记·殷本纪》载汤“封夏之后”,为此“夏民大悦”③。此举减少了社会动乱,使得部分夏人转而支持商王朝。
  商汤在灭夏之时曾征伐过不少方国部落。如《孟子?滕文公》所记: “(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但在灭夏以后,对于原有的方国部落,只要他们接受商王朝的统治,承认商王为天下共主而不犯上作乱,都一如其旧,并将他们召到商都进行安抚④。
  ① 《史记·殷本纪》。
  ② 《吕氏春秋?顺民篇》。
  ③ 《吕氏春秋?慎大览》。
  ④ 《逸周书?殷祝解》。
  与此同时,商汤加强了政权机构的建设。以仲虺、伊尹为左右相,制定了刑罚。
  商汤采取这些措施较好地调整了各方面的关系,减少了因政权更迭而出现的社会动乱,扩大了商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亦使得商初的政治局面很快稳定下来,并为商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商王朝在商汤的统治下亦逐渐强盛。因此,《诗·商颂·玄鸟》歌颂道:“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到商汤后期,以商族人为中心的新生的奴隶制商王国,终于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并充分巩固下来。史传商汤灭夏在位 13 年而死去。其长子太丁早死,于是太丁之弟外丙继承王位。外丙在位 3 年死,外丙之弟仲壬继位,仲壬即位 4 年又死,伊尹再立太丁之子太甲为王,太甲是商汤的嫡长孙。据说太甲继位以后,不遵祖训,破坏法度,非常暴虐。为此伊尹“放太甲于桐宫”①,将其软禁。此间伊尹摄政,全权处理朝中政务。太甲居桐宫 3 年,终于悔过自新。因此,伊尹还政于太甲。太甲亲政以后,能够修德勤政,因而诸侯都来归附,商王朝更加强盛。此即《殷本纪》所谓:“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所以,先秦文献屡把太甲与商代另外几位名王如汤、武丁等一起称为“天下之盛君”。据殷墟卜辞可知太甲的确受到后人的隆重祭祀,表明其在商代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商代建国初期经过汤至太甲的苦心经营,终于强大起来。其中商王朝的开国元勋伊尹居功至伟。
  伊尹和种虺是商初重臣。史载两人分别是商汤的左相和右相,有着极出色的政治才能,为商王朝的统治做出过杰出贡献。
  古人关于伊尹的传说很多,先秦文献大都说他是有萃氏媵臣,作为有萃君之女的陪嫁来到商汤身边,亲为厨师以滋味悦汤,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才能。汤委之于国政。伊尹在助汤灭夏、巩固商政权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灭夏以后,他还帮助商汤等制定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史载他先后“作《咸有一德》、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①等。据郑玄的解释:“《肆命》者,陈政教所当为也。《徂后》者,言汤之法度也”②。可知上述典章是商汤以来政治、法律制度的集中总结。商汤死后,伊尹作为一名开国元勋所起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的。商王朝从汤传至太甲虽已历经三王,但时不过 20 年,商政权尚需要更进一步的稳固。而太甲继位后又不遵守商汤以来的法度,改变了商汤的方针政策,且为人暴虐。这使新生的商政权面临到巨大的危机。为了挽救商政权,伊尹果断地采取非常措施,将太甲禁闭于桐宫,令其闭门思过。自己则亲主朝政,终使商王朝免于倾覆。太甲悔过后,伊尹又断然还政于他,自己仍北面就臣位。经过这次变故,太甲终于在伊尹的辅佐下有所作为。伊尹放太甲又迎回太甲之事在《尚书》、《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中均有记载。《尚书?君奭》对伊尹尤为推崇:“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吕氏春秋?慎大览》亦说:“祖伊尹,世世享商。”通过殷墟卜辞可知,伊尹受到后世商人的隆重祭祀。显然,伊尹在商族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死于沃丁时期③。
  ① 《史记·殷本纪》。
  ① 《史记·殷本纪》及集解。
  ② 《史记·殷本纪》及集解。
  ③ 《史记·殷本纪》。
  关于伊尹放太甲事,史家亦有不同的说法。古本《竹书纪年》说:“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与前述说法相矛盾。按此则伊尹放太甲的性质就变成了篡位夺权。实际上,此说是后人出于君权不可侵犯的信仰而捏造出来的。果真如此,商后人就不会那样起劲地祭祀伊尹了。
  仲虺在商代历史上的影响远较伊尹为小,相关记载亦极为简略。据《左传·定公九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等记载,可知仲虺曾为汤左相,地位相当高。史载仲虺在政治上很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左传·襄公三十年》说:“仲虺之志云: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至于仲虺的其他事迹,因年代久远,史籍缺载,已难以考知。关于仲虺的政治观点,《古文尚书?仲虺之诰》有较系统的记述。由于《古文尚书》晚出,且《仲虺之诰》不见于较为可信的《今文尚书》,因此仅可作为参考。
  太甲死后,其子沃丁继位为王。沃丁死,弟太庚立。太庚死,子小甲立。小甲死,其弟雍已立。从沃丁到雍已四王,史书无大事发生的记载,这段时间大致是商王朝平稳发展的时期。但是到雍已时已经“殷道衰,诸侯或不至”①。殷道衰落的原因不外乎在盛世太平的情况下,统治阶层内部逐渐腐化、政治混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社会出现动荡。雍已死后,其弟太戍即位。史载太戍前期由于雍已以来朝纲不振,祭祀荒芜而呈现出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太戍以伊陟为相,并听从伊陟的建议,修德勤政,终于使商朝转危为安。因此,“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②。
  ① 《史记·殷本纪》。
  ② 《史记·殷本纪》。
  太戍死,其子仲丁继位。从仲丁至盘庚共传五世十三。他们依次是:仲丁。仲丁死,弟外壬立。外壬死,弟河亶甲立。河亶甲死,仲丁子祖乙立。祖乙死,子祖辛立。祖辛死,帝沃甲立。沃甲死,祖辛子祖丁立。祖丁死,弟南庚立。南庚死,祖丁子阳甲立,阳甲死,弟盘庚立。据史书记载,在这一时期商人曾五迁其都。《尚书》盘庚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即是讲商王五迁其都之事。所谓五迁大致为:1.仲丁迁嚣。2.河亶甲迁相。3.祖乙迁刑。4.南庚迁奄。5.盘庚迁殷。其中的第五迁盘庚迁殷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其地在今河南省安阳殷墟。其余四地位于今天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较为通行的说法是:仲丁所迁之嚣在今河南荥阳。河亶甲所居之相在今河南省内黄县。祖乙所迁之刑或以即今之河北邢台。南庚所迁之奄一般认为在今山东省曲阜。关于上述四地的地理,学术界还有其它说法,因此尚不能视之为定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各家都承认在汤至盘庚各王时,商都曾经过数次迁徒。商都屡次迁徙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两汉学者以为是“去奢就俭”。也有说是因为自然灾害,如水灾等。亦有说是因为征伐的需要。更有人认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都城屡迁的原因。近年已有学者指出,对于各次迁都要特别注意其政治因素。实际上,国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迁都之举一般都会有政治原因在内。仲丁至盘庚几世,王位更迭频繁且乱。司马迁说:“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①。可见,殷都屡迁的原因应主要是王室内部争夺王位,而水患和征伐外敌则是次要原因,有时甚至只是借口而已。
  ① 《史记·殷本纪》。
  总的看来,从仲丁至阳甲这一时期是商王朝的中衰时期。此时商王朝国力衰落,声威下降,周边各方国部落也多不来朝贡。盘庚继位以后,力排众议将首都迁于殷,使王室内部得以稳定。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商王朝复兴,到武丁时达到其鼎盛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